10月28日上午,“紅河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瀘西縣專場向社會公開發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紅河州新聞事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李艾蓉主持新聞發布會
紅河州新聞事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 李艾蓉:
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各領域高質量發展,走穩走實跨越式發展之路,譜寫中國夢的紅河新篇章。自9月2日起,紅河州組織召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今天在這里召開本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17場:瀘西縣專場新聞發布會。
瀘西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聚焦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和州委“337”工作思路,保持定力、頂住壓力、突破阻力,以“1341”發展思路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弘揚“不甘人后、向陽而行”的奮斗精神,不斷塑造新動能、開辟新賽道、拼出新局面,跑出瀘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加速度”。
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瀘西縣人民政府領導和其他有關負責同志,向大家介紹瀘西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首先,我向大家介紹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發布人,他們是:
中共瀘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鄧飚雷先生;
中共瀘西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李德光先生;
中共云南瀘西產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施勇先生;
瀘西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敏女士;
瀘西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樹榮先生;
瀘西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陶光強先生。
應邀參加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駐滇有關新聞單位、駐州新聞單位、州級各新聞媒體的記者朋友。歡迎大家!
今天的發布會有兩項議程。一是由中共瀘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鄧飚雷先生作新聞發布,二是媒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依次進行。
首先,我們請中共瀘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鄧飚雷先生發布新聞。
中共瀘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鄧飚雷發布新聞
中共瀘西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鄧飚雷:
尊敬的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通過“紅河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的平臺,向大家介紹瀘西縣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借此機會,也向各位媒體老師、記者朋友們長期以來對瀘西的關心幫助、支持愛護,表示衷心感謝!
今年以來,瀘西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以改革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投資引領,蓄能前行,激活發展新引擎。牢固樹立“產業為先、項目為王”理念,把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優化產業結構作為推動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關鍵性舉措,形成發展向項目聚集、工作向項目發力的良好局面。今年以來,謀劃儲備項目123個,總投資899.1億元,其中,納入2024年度省級重大項目清單18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19個,云南宏合193萬噸低碳鋁一期、宜博科技新能源超大電流傳輸設備及儲能配件、云南創聯合金鋁精深加工、上海晶盛年產3.2萬噸新型高檔玻璃制品生產線建設等億元以上重大項目有序推進,實現投資量與實物量齊頭并進。一至三季度,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2.29億元,同比增長9.4%,其中,產業投資占比62.8%,民間投資占64.3%;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
產業升級,蝶變新生,加速轉型新跨越。錨定“工業強縣、 產城融合、開放發展、綠色崛起”發展路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圍繞產業園區“一園四片區”的發展規劃和“兩主四輔”的產業結構體系,以園聚鏈、以鏈集群,集群成鏈發展態勢加快形成。一至三季度,園區規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18億元,同比增長1.7%;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8%。依托能源資源優勢,推動“風光水儲”多能協同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全省單體裝機容量最大的永寧風電場順利并網,全縣綠色能源裝機容量達108.97萬千瓦,占全州的15.61%。堅持“穩糧、促特、提效”思路,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從種植端向精深加工端延伸,有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92個,瀘西蔬菜總產量和人均蔬菜產量位居全省第一。第三產業保持穩定發展,比例由55%上升到57.5%,服務消費潛能持續釋放。
改革深化,開放共贏,激發內生動力源。堅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攻堅破難,不斷開辟發展新賽道、厚植發展新優勢。錨定“工業強縣”目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呈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一至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9億元,同比增長5.9%。聚焦“開放發展”路徑,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的有效銜接,積極與自貿試驗區紅河片區、紅河綜保區、蒙自經開區、河口邊合區聯動。今年以來,全縣完成進出口總額25690萬元,同比增長276.9%,其中,進口額23350萬元,同比增長397.9%,出口額2340萬元,同比增長10.1%。
環境優化,筑巢引鳳,增強區域競爭力。堅持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互為支撐,全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城市功能、品質和承載力進一步提升,產業聚集力、帶動力、競爭力持續增強。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政務服務事項“一門進駐率”100%,一至三季度,落實項目“一站式”領辦幫辦代辦服務事項50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清理影響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做法,健全市場主體反映問題梳理、交辦、督辦等機制,完善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和民營企業制度,常態化落實“政企面對面”溝通機制,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制度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競相迸發。2024年以來,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個、500萬元以上產業招商項目7個,項目開工入庫率100%;引進省外產業招商到位資金28.81億元;年內新增經營主體2223戶,全縣各類經營主體達46126戶。聚焦“綠色崛起”,堅持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建成并認定縣級以上“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30個10.32萬畝。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健全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和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森林覆蓋率達43.73%,林木綠化率達45.5%,林草總產值27.89億元,城區空氣優良率99.4%,“生態+營商”雙優環境逐步形成。
民生為本,共享發展,增進人民滿意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財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建設,水利化程度達66.8%,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7.14%,自來水普及率達92.46%,自然村通硬化路達100%。以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引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縣213名黨政領導在中小學、幼兒園當好“編外校長”,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99.5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9.52%、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3.52%。在學校管好、老師教好、學生學好上下功夫,教學質量穩中有升,2023—2024學年,一本上線人數453人,一本上線率19.16%;本科上線人數1347人,本科上線率56.98%,爛尾項目新瀘西一中通過整改復工實現整體搬遷。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縣域內就診率達93.32%、醫保基金支出率達94.36%。下大力氣抓好群眾就地就近就業,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9%、6.9%。
改革強音催人奮進,實干先行成就未來。瀘西縣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乘改革東風奮楫爭先,立改革潮頭破浪前行,以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和成效譜寫好中國式現代化
瀘西實踐新篇章。
施 梅:
感謝鄧飚雷先生的發布。今天的瀘西,在工業強縣中創造了更多優勢、在產城融合中激發了更多動力、在開放發展中聚集了更多資源、在綠色崛起中厚植了更深底色,值得我們媒體朋友深入挖掘。
下面,進行第二項議程,請記者朋友提問。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媒體機構。
請這位記者提問
云南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云南日報記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堅持“破立并舉、先立后破”,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請問瀘西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中共瀘西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李德光答記者問
中共瀘西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 李德光:
感謝媒體朋友對瀘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注。今年以來,瀘西縣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用改革的思路、辦法、措施,大力發展“三大經濟”,深入推進系列“三年行動”,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向改革要動力,穩的態勢在延續。堅持發展出題,改革破題,瞄準產業發展新賽道、新優勢、新動能,突出“六個大抓”,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一至三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09億元,同比增長5.9%,第一、二、三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0.8%、43.9%、45.3%,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64、2.59、2.67個百分點。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發展,強項目就是強未來”的理念,以項目求發展、以項目興產業、以項目增動能,今年以來,儲備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項目124個,謀劃“十五五”項目568個。目前,納入省級重大項目清單18個、納入州級重點項目清單123個。
以改革強實力,進的步伐在加快。聚焦重點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新興產業布局培育、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在穩增長提質效、快轉型強升級、激活力增動能上下實功、出實招。聚焦園區主陣地主戰場,堅持創新驅動、以園聚鏈、以鏈集群,打好優化布局、優化環境、設施配套、精準招商“組合拳”,大力發展園區經濟,云南瀘西產業園區現有企業39戶,其中“四上”企業15戶。堅持“風光水儲”協同布局、“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已建成李子箐、永寧風電等8個風電場,總裝機81.5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8億度。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李子箐、永寧風電場升級擴容前期工作,擴容后,預計全縣風能裝機容量達143萬千瓦,綠色能源優勢正在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
用改革激活力,立的質效在凸顯。《瀘西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獲州政府批復,完成工業用地紅線相關數據核對和局部修正工作,積極推進工業項目“標準地”改革,“帶標出讓”工業用地占全州“標準地”出讓規模的92.5%。產城融合發展戰略性研究和規劃編制步伐加快,“五城共建”持續推進,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質持續提升,產業發展、人口聚集、城鎮發展實現良性互動。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思路,建成標準化蔬菜基地19.5萬畝、花卉苗木基地1.2萬畝、優質水果基地30萬畝,大力推動綠色有機認證、名牌名品創建和農業龍頭企業培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向“特”而行、向“優”而進。
靠改革挖潛力,破的效能在提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持續深化國企改革,激發市場活力。2024年撤銷空殼或同質類企業16戶,合并14戶,股權劃轉35戶,國有企業由82戶降為66戶。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堅決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服務,健全完善領導干部掛鉤聯系企業制度,常態化落實“政企面對面”溝通和一把手“坐診接訴”服務企業等工作機制,2024年新增經營主體2223戶,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276.9%。
一路走來,瀘西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之路步履鏗鏘;極目眺望,全縣上下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闊步走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道上,向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篤定前行。
施 梅:
感謝李德光先生的回答,瀘西縣始終堅持走改革發展之路,以改革促產業轉型升級,以改革促經濟高質量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相信在不遠的未來,瀘西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交上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請繼續提問,這位記者請提問。
中國網記者現場提問
中國網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據了解,瀘西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作為全省第一家批復總體規劃修編實施的開發區和全省重點打造的千億級園區之一,承載著紅河騰飛的希望。請介紹一下瀘西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目前建設情況?
中共云南瀘西產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施勇答記者問
中共云南瀘西產業園區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施勇:
感謝媒體朋友對瀘西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建設的關注。
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項目概況: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項目由紅河州人民政府、瀘西縣人民政府、山東魏橋創業集團共建,用地面積8377.04畝。園區按照“綠色、低碳、循環、智能”定位,以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產193萬噸低碳鋁建設項目為龍頭,圍繞鋁水不落地目標,引進高強度、輕質化合金材料等下游高端鋁精深加工企業共同入駐,全產業鏈打造綠色鋁產業集群和國內鋁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標桿。
園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情況:該項目自2021年12月15日簽約以來,在省、州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高位推動下,在省、州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項目指揮部建立專班制推進、清單制落實、代辦制服務、例會制研判、督辦制銷號“五個機制”,組建項目立項、土地報件、林地報批等23個專班,實行“日報”“周報”制,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實現26天完成產能置換、2個月完成林地報批、45天完成5557畝內的林木采伐、移栽。項目用地是實施新標準后全國第一個獲國務院批準的工業項目批次用地,創造了一次報批面積最大、審批時間最短的成功典范。
我們還制定了《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建設項目重點工作項目化清單》,緊盯質量、進度、安全、成本“四個關鍵”,推進“現場工作組+工程監理人員+施工班組”的網格化施工管理,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目前,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經完成園區場地平整,正全力推進道路、供水、供氣、供電等工程建設收尾工作,園區基礎設施已經具備項目運行承載能力。
云南宏合公司年產193萬噸低碳鋁項目及招商引資進展情況:云南宏合公司年產193萬噸低碳鋁項目總投資194億元,擬用地面積4028畝,分兩期建設。一期項目于2023年8月27日開工建設,正開展廠前區辦公樓、19幢職工倒班樓裝修,A、B系列電解車間廠房建設、設備安裝、內部道路建設等工作。下游入園企業進展情況。已簽約上下游企業3戶,一是廣西和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瀘西縣年產10萬噸高品質無機氟化鋁、2萬噸電子級氫氟酸及1萬噸六氟磷酸鋰項目;二是宜博科技(云南)有限公司新能源超大電流傳輸設備及儲能配件項目;三是云南創聯合金有限公司云南省瀘西縣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鋁精深加工項目。
園區經濟發展成效:目前,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已投入資金60余億元。云南宏合公司年產193萬噸低碳鋁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2余億元,現已招聘職工1400余人。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0億元以上,園區原鋁合金化率達80%以上,60%以上原鋁用于中高端鋁加工及高端產品制造;預計實現年工業產值1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300億元以上,直接吸納就業人數約1.2萬人以上。
施 梅:
感謝施勇先生的回答,瀘西綠色低碳示范產業園建設一直是全州上下關注的焦點,在建設過程中,瀘西縣創造了許多典型經驗。隨著工作順利推進,我們也期待著項目能盡快建成投產,為全州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請繼續提問,這位記者請提問。
云南法制報記者現場提問
云南法制報記者: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項目是穩定經濟增長的“壓艙石”,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請問瀘西縣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中,是如何以項目求發展、興產業、增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
瀘西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馬敏答記者問
瀘西縣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 馬 敏:
感謝媒體朋友對瀘西項目建設的高度關注。近年來,瀘西縣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牢固樹立“抓項目就是抓經濟、抓項目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以項目建設之“進”支撐經濟發展之“穩”。
一是樹牢項目為王擴“增量”。建立謀劃儲備一批、新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4個項目清單,落實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截至目前瀘西在建重點項目22個,總投資404.39億元;計劃新開工項目19個,總投資69.27億元;謀劃前期項目40個,總投資274.46億元;儲備并納入省級重大項目清單18個、總投資482.8億元,納入州級“五個一批”重點項目清單123個、總投資899.1億元;儲備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項目124個,總投資54.15億元。開展招商引資合作招商、以商招商,不斷拓展項目來源的渠道,2024年縣級主要領導帶隊赴省外招商3次。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個,簽約500萬元以上產業招商項目7個,項目開工入庫率100%。
二是優化營商環境提“質量”。縱深推進優化營商環境“曖心行動”和重大項目監管審批“陽光行動”,進一步建立民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暢通民營企業反映和問題解決渠道,助推經營主體提質增效。聚焦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要素保障,以政務服務為抓手,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各部門服務重點項目和企業的質量。縣委、政府主要領導深入企業開展“政企面對面”“送政策、進企業”活動,及時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各項惠企政策直達企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重點項目立項審批、環評、節能、項目用地等業務“一站式”領辦幫辦代辦服務機制,成立重點項目“一站式”代辦服務專班,主動上門服務,變原來的“項目單位跑”到“領辦人員陪同辦”,有效提高企業投資項目行政審批效率,加快促進企業投資項目落地落實。今年1-9月為重點項目建設領辦、幫辦、代辦事項30余件。有力促成年產193萬噸低碳鋁項目、宜博科技(云南)有限公司新能源超大電流傳輸設備及儲能配件生產項目、云南創聯合金有限公司年產150萬噸新型鋁鎂合金材料項目、永寧風電場擴建等一批重點項目快速推進,為瀘西高質量發展提供“加速度”。
三是多方協同發力聚“能量”。瀘西立足當前后發展、欠發達縣情實際,充分發揚“不甘人后、向陽而行”的瀘西精神,各行業部門協同發力,緊盯中央、省、州明確的資金政策和投資導向、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支持方向,切實增強項目謀劃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全方位多渠道爭取資金,切實為重大項目建設提供保障。2024年截至目前爭取到園區建設、抗旱應急、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17個,各類資金共計12.8億元,為園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圍繞綠色鋁、綠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屬及新材料、新型化工、生物醫藥、文旅康養6條產業鏈,梳理形成年度重點項目推進清單,落實縣級領導掛包幫扶機制,按月對重點項目進行督導,及時幫助解決重點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堵點、難點,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為重大項目建設凝聚發展“正能量”。
項目是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是實現發展目標的“硬支撐”。下步工作中,我們將緊抓項目建設“牛鼻子”,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以高質量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施 梅:
感謝馬敏女士的回答。近年來,瀘西堅持“項目為王”理念,千方百計大抓項目建設,從招商引資“找項目”到優化營商環境“留項目”,做到意識靠前、制度健全、服務超前,全力確保項目“引得進、落得下、建得好”,項目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
請繼續提問,這位記者請提問。
中國改革報記者現場提問
中國改革報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近年來,瀘西縣持續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請問瀘西縣是如何實現以產業升級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的?
瀘西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樹榮答記者問
瀘西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 李樹榮:
感謝媒體朋友對瀘西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關注。近年來,瀘西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圍繞省委“3815”戰略發展目標、州委“337”工作思路和縣委“1341”發展思路,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富民增收,學習應用“千萬工程”經驗,在扛牢糧食安全、耕地保護、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基礎上,聚焦“煙、菜、果、花、藥、畜”六大高原特色產業,突出綠色、生態、高效,穩步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并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想方設法鼓起群眾“錢袋子”,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群眾增收、鄉村振興。
一是聚焦規模發展,立足優勢抓特色。立足低緯高原氣候優勢,大力發展果蔬、中藥材、花卉產業,全縣現有萬畝以上規模化果蔬種植企業2戶,千畝以上15戶,百畝以上500余戶。果蔬、中藥材、花卉等種植基地水肥一體化設施達18余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7萬畝,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21萬畝,占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7.1萬畝的21.63%,高于全州平均水平10.73個百分點。創新“政銀企”合作模式,注入產業發展金融活水,解決企業和大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融部門累計發放“鄉村振興貸”19.17億元。
二是聚焦標準建設,培強龍頭延鏈條。堅持拓寬思路抓招商,引進龍頭強產業,先后引進浙江海亮、廣東宏升、菜鳥農業、繽紛園藝、牛牛牧業、正大集團等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5戶,持續帶動瀘西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鏈發展。截至目前,全縣建成并認定縣級以上“綠色食品牌”產業基地30個10.32萬畝,有港澳蔬菜和農產品進出口原料備案基地1.38萬畝,先后成為杭州G20峰會、杭州亞運會生鮮蔬菜主供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主要生產基地和全國南菜北運、西菜東調的重要基地。成功招引和建設菜鳥瀘西電商產業園,目前園內全縣第一條先進的水果分揀線已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瀘西縣水果產業正式開啟智能化、高效化發展新篇章。云南惠康食品有限公司一期2000萬羽家禽集中屠宰場已投產運營,二期2萬噸休閑食品精深加工廠試運營中,建成瀘西首條肉雞、蛋雞養殖、屠宰、休閑食品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全產業鏈。成立“小香蔥聯盟”,制定《瀘西縣小香蔥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4—2030)》《瀘西小香蔥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和促進小香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聚焦綠色轉型,綠色品牌興產業。瀘西縣先后制定蔬菜、水果、花卉、中藥材等25類技術規程和生產標準。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切實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2023年全縣產品質量安全抽查合格率達98%以上。按照“優質產品認證化、認證產品商標化、商標產品名牌化”路徑,著力構建“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矩陣,提升瀘西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截至2023年末,全縣有效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92個,有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3個,省級十大名品2個,新增“綠色云品”7個。目前,“瀘紅”“瀘西小香蔥”“瀘西高原梨”“瀘西燈盞花”等區域公用品牌正全力推廣應用,瀘西水果、瀘西蔬菜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四是聚焦強農富民,夯實產業抓增收。堅持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中心任務,積極探索和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促進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持續推動農民增收。2023年末,全縣有農業企業2412戶,其中參與“雙綁”利益聯結的企業43戶、合作社78個,覆蓋全縣9萬余農戶,通過訂單、租賃返聘、共創共享等模式帶動增收一批;其中農業龍頭企業76戶(國家級1家—云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省級17戶、州級14戶、縣級44戶),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25.67億元,帶動10萬余農戶,實現增收4.3億余元。全縣土地流轉每年直接為農村居民帶來租金收入3.36億余元,流轉土地后農戶又到龍頭企業和蔬菜基地務工,僅瀘西小香蔥產業上就直接帶動5萬余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年務工收入達15億元。
施 梅:
感謝李樹榮先生的回答。瀘西縣厘清資源優勢,把握發展機遇,多措并舉穩步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走出了一條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子,把好資源變成了好商品,富了群眾的“錢袋子”,帶動了更多農民就地就近增收致富,繪就了一幅“美好生活在云南”的生動畫卷。
央廣網記者現場提問
央廣網記者: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在部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強調“要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據了解,瀘西縣是“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請問瀘西縣發揮交通優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瀘西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陶光強答記者問
瀘西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 陶光強:
感謝媒體朋友對瀘西縣交通運輸發展的關注。交通是經濟發展的“命脈”。近年來,瀘西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以及“四好農村路”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大交通促進大流通、引領大開放、推動大發展”的理念,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18年,成功躋身全省第二批“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和“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之列。交通運輸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關鍵支撐。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以路為“基”,鋪就內暢外聯新坦途。瀘西縣地處昆明、曲靖、紅河、文山四州市和彌勒、石林、師宗、陸良、丘北五縣市交匯處,位于滇中城市經濟圈重要節點。多年來,瀘西縣始終保持“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的戰略定力,緊抓交通建設,“十四五”期間,我縣累計投資18319.12萬元,建設農村公路331.304公里,投資2.3億元實施“窄路基加寬”“白改黑”和鄉鎮通三級路等項目建設,自然村通暢率100%,縣域內形成“縣鄉相聯、村組相通、區域一體、四面環合”的農村公路網絡。“圍繞“10—20—90”的目標(即10分鐘上高速、20分鐘通達縣域主要節點、90分鐘對外通達主要城市),瀘西至彌勒、瀘西至石林、瀘西至師宗、瀘西至陸良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瀘西至丘北高速公路建設加速推進,瀘丘高速建成后將成為滇中出海、紅河州通達中原腹地和滇中城市群的重要節點。目前,全縣公路通車里程已達2481.448公里,其中:國道128.714公里、省道166.271公里(含高速公路87.4公里)、縣道592.746公里、鄉道1172.936公里、村道420.781公里,初步形成“一環七射五通道”的道路交通網絡。
以路為“筆”,繪就綠美公路新畫卷。以“暢、安、舒、綠、美”的道路運行環境為目標,運用“交通+”理念,做好“五條線”文章。專注“交通+人文”,打造文創風景線,結合鄉村振興“特色示范村”建設,將文創融入綠美公路建設,形成“一路一風景,一路一特色”格局,公路煥發出新活力。致力“交通+旅游”,打造文旅產業線,抓住全國鄉村旅游示范縣建設機遇,以綠美公路為紐帶,串起吾者溫泉國際養生度假區、黃草洲國家濕地公園、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瀘西城子古村沿線的山水林田湖,繪就農旅融合、以綠為底、向美而行的綠美廊道,實現路旅深度融合。聚焦“交通+產業”,打造產業致富線,依托綠美公路連通成網、運輸便捷的優勢,瀘西“萬畝蔬菜基地”逐漸走上路產融合發展新“錢”途,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并吸引廣大外地客商進駐瀘西發展。聚力“交通+環境”,打造綠色生態線,在公路沿線原有樹木、花卉等植被的基礎上,加大綠化美化力度,并將周邊的綠美城鎮、綠美鄉村、綠美河湖、綠美景區串聯成線,進一步提升公路“顏值”。瞄準“交通+生活”,打造示范精品線,將“四好農村路”與綠美公路建設有機結合,實現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把安全暢通和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其中,瀘西的農村公路美出了新高度。
以路為“媒”,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充分發揮銜接滇中、通達兩廣的區位優勢,加快構建“內暢外聯、互聯互通、多元出行”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內暢外聯的高速公路網和通達鄉間的農村公路網,縮短了空間距離,提升了運輸速度,降低了運輸成本,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各類產品隨著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網被運往各地。2023年,全縣貨物運輸量537.8萬噸、貨物周轉量70391萬噸公里。堅持“農業產業發展在哪里,交通基礎設施就規劃建設到哪里”的理念,將農村公路與產業發展高效銜接,帶動沿線資源開發、產品流通和產業發展,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活力,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農產品銷往國內外100多個大中小城市。道路交通的改變,促進了產業的轉型升級、農文旅產業加速融合、創新驅動效能提升、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重點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民生福祉持續增進,釋放出了更多發展活力,激發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
面對未來,瀘西縣將圍繞國家戰略部署,抓住“滇中城市經濟圈”“滇東南城鎮群”綜合交通運輸節點建設和打造云南省滇東南綜合交通發展示范區的發展機遇,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平臺”的“1+3”物流體系,積極協調、對接省級相關部門把滇東縱向鐵路納入國家規劃,爭取國家立項投資建設,加強與西部陸海新通道重要樞紐有效銜接,融入中老鐵路沿線開發,以構建內循環動力更強勁、外循環空間更廣闊的瀘西縣綜合立體交通網為目標,努力搭建“內暢外聯、互聯互通、多元出行”的交通網絡格局,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讓“大通道”釋放出更“大活力”。
施 梅:
感謝陶光強先生的回答。“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經濟的“命脈”,承載著發展的希望,大交通帶動大物流促進大發展,我們期待著瀘西構建更加完善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記者提問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記者的積極提問,也感謝各位發布人的精彩發布與解答。在瀘西縣“共建產業新城 共創綠美瀘西”的征程上,離不開媒體和各位記者朋友的鼎力支持和幫助,感謝大家對瀘西的關心和關注,歡迎大家多多走進瀘西、了解瀘西、宣傳瀘西,共同講好瀘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故事。各位記者如需進一步深入了解有關情況,會后也可以與瀘西縣委宣傳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