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提高堪稱中國奇跡,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歲多
實際上,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這7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能有這樣大幅度地跨越確實堪稱中國奇跡。那么這個奇跡是怎么創造的呢?
首先要說孕產婦和新生兒、嬰兒死亡率的下降,建國之初,很多婦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接生,由于接生婆醫療水平的限制再加上不注意消毒,直接導致新生兒破傷風,孕產婦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等并發癥的高發,這也成了危害母嬰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1984年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后,全國開始推廣住院分娩,這大大降低了孕產婦和嬰兒的死亡率。同時,國家開始普及產前檢查,以《母子健康手冊》為載體,免費為孕婦進行5次產前檢查,推廣生育全程醫療保健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婦幼健康事業迎來了新的歷史時期。婦幼健康工作也由“保生存”向“促發展”轉變。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建立了由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組成的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實現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每個街道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以上的居民15分鐘內就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還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醫療保障。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醫療保障方式主要是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和農村合作醫療;1988年,中國政府頒布了《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2003年,新農合試點開始,當時的居民醫保覆蓋率約為30%;2009年,新一輪醫改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自2011年以來醫保覆蓋率基本維持在95%以上。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的醫療衛生資源如果平攤到每一個人頭上并不充裕。這就需要通過改革創新,來完善制度、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而除了致力于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中國政府還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并且啟動了健康中國行動計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而據上個月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經社部)發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結果摘要》報告稱,全球人均預期壽命目前達到73.3歲,預計到2054年,全球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7.4歲。
健康中國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每一位公民努力,努力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就是在響應國家的號召,就是在為建設健康中國做貢獻,為人均壽命的延長做貢獻。
極目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國家衛健委官網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