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自然地理單元, 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和草牧業生產區[-]。生態草牧業是高寒地區農牧民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 更是我國藏區可持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青藏高原擁有的1.28億hm2高寒草地、1300萬頭牦牛和近5000萬只藏系綿羊, 構成了當地農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基礎[]。由于地處生態脆弱區, 高寒生態系統面臨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壓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 青藏高原草地畜牧業發展迅速, 區域人口和家畜數量快速增長[]。由于高寒草地承載力低、草畜供需矛盾突出和家畜飼養管理粗放等原因, 導致高寒草地畜牧業生產效率低且經營效益差[-]。長期超載過牧導致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嚴重[], 進而導致草地生產力下降和草畜供需矛盾加劇, 嚴重制約了高寒地區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2000年以來, 研究人員在天然草地合理利用[-]、人工飼草建植與草產品加工[-]、放牧家畜補飼[-]和營養均衡養殖[-]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在一定程度上優化了草地畜牧業經營方式。然而草畜供需時空失衡、高寒草場超載過牧、畜牧業經營效益差等問題依然嚴峻[]。近年來,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青海省科技項目支持下, 我們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系統開展了生態草牧業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和示范, 凝練集成了區域適宜的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發展技術體系, 以期為高寒草地合理利用、草牧業可持續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提供科技支撐。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 牧草生長季(5—9月)的光、溫、水、熱等資源充足, 此時牧草產量和營養品質均能滿足放牧家畜營養需求, 家畜體況良好且增重效果好。冷季來臨后, 牧草地上現存生物量和營養品質迅速降低, 無法滿足放牧家畜的營養需求, 導致家畜冷季掉膘嚴重[]。以青海省貴南縣高寒草地為例, 牧草產量()與營養品質()的月動態均呈單峰型變化, 牧草產量從5月開始增加, 9月中旬升至最高(202.82 g/m2), 翌年4月降至最低(55.67 g/m2)。牧草粗蛋白含量在7月達到最高(12.44%), 進入冷季后迅速降至較低水平(3.92%—4.35%)。由于天然草場飼草供給的季節性不平衡, 放牧家畜呈“夏飽、秋肥、冬瘦、春乏”的生產力變化[-]。此外, 氣候變化帶來的牧草生產欠年、平年和豐年的交替, 也會加劇高寒地區天然草場飼草供給不平衡[]。
高寒地區牧草生長期短, 草地生產力低, 草食家畜承載力低[-]。由于牧民片面追求家畜存欄數量, 家畜數量的急劇增加導致高寒草場超載過牧嚴重。以三江源區為例, 該地區理論適宜承載力為1356.25萬羊單位, 2013—2017年三江源區年平均放牧家畜總量為2235.98萬羊單位, 草場超載現象較為突出[]。由于長期超載過牧, 導致40%—60%的高寒草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草地退化為鼠害提供便利條件, 害鼠挖掘、啃食等行為進一步加劇了高寒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傳統放牧經營制度下, 草畜系統長期處于“超載過牧-草地退化-草畜矛盾-生態惡化”的不良狀態, 阻礙了高寒草地畜牧業健康發展和當地民生改善[]。
冷季飼草匱乏且營養品質差, 導致放牧家畜生命周期(出生至出欄)減重損失大。加之牧民受“惜宰”和“惜售”等觀念影響[], 畜群中大齡畜、老齡畜和非生產畜數量較多, 不利于提高草地畜牧業系統效率。研究表明, 過度延長家畜飼養周期不僅不能提高養殖效益, 反而浪費大量飼草資源, 加重高寒草場載畜壓力[]。以藏系綿羊為例, 傳統放牧1—5歲藏系綿羊的總減重損失分別為(7.4±2.2) kg、(15.6±3.5) kg、(26.3±4.5) kg、(36.3±5.8) kg、(48.3±5.9) kg(), 5歲放牧羊的總減重近乎等于5歲羊活體重。效益分析發現, 傳統放牧制度下5歲羊出欄時, 因冷季掉膘減重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62.3±131.7)元/羊()。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 高寒草地承載力低、草畜供需矛盾突出、畜牧業經營方式落后是導致草地畜牧業系統效率低和經營效益差的主要因素。在全球氣候變暖、高原生態保護、國家公園建設和區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 優化高寒草地畜牧業經營方式, 因地制宜發展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 對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草牧業”在2015年中央1號文件中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提出。草牧業是在傳統畜牧業和草業基礎上提升的新型生態草畜產業[]。草牧業是草業+草食畜牧業+相關延伸產業“三合一”耦合發展關系, 草牧業強調“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協同發展, 突出草地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的合理配置與協調發展, 最終實現牧區生態-生產-生活的全面協調發展[]。充分考慮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地理條件、自然資源稟賦和區域保護與發展特征, 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應遵循天然草地適度利用原理, 優質人工草地建植原理, 優質草產品加工原理, 家畜營養均衡飼養原理, 產業融合發展原理和區域功能耦合原理。
(1) 天然草地適度利用原理。草牧業生產是高寒草地的最主要利用方式, 研究表明長期圍封和超載過牧均不利于維持草地生態系統功能[-], 適度干擾(放牧)有助于維持高寒草地物種多樣性, 提高草地生產力[-]。近年來, 隨著生態建設工程的深入和草畜平衡政策的普及, 高寒草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改善。為了推動高寒地區草牧業可持續發展, 需開展基于返青期短期休牧的天然草場季節輪牧, 降低天然草地放牧壓力, 促進草地休養生息, 實現高寒草地的科學保護與適度利用。
(2) 優質人工草地建植原理。飼草供給能力不足是導致高寒草地畜牧業系統效率低和經營效益差的主要原因。草產業是實現高寒地區草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青藏高原農區和農牧交錯區水熱資源建設優質高產人工草地, 大幅提高優質牧草產量, 為家畜營養均衡生產提供優質飼草資源。基于草地資源置換理論, 建植小面積優質人工草地生產優質飼草, 可以實現大面積天然草地保護、恢復與適度利用, 實現高寒草地生產功能與生態功能雙贏[, -]。結合青藏高原草牧業生產實際, 優質人工草地建植領域需加強高寒地區適宜優良草種篩選、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術優化、禾/豆混播豐產栽培技術優化等工作。
(3) 優質草產品加工原理。長期以來, 高寒地區人工草地建植規模小且飼草加工保存方式粗放, 導致牧草養分流失嚴重和冷季飼草品質差。在草牧業實踐中, 對生長旺盛的優質人工草地牧草, 通過調制加工工藝將其調制成優質草產品(如:青貯、草顆粒等), 降低冷季牧草存儲過程中營養成分流失, 可以促進發揮家畜生長潛勢, 提高飼草轉化效率[]。結合高寒地區草牧業生產特征, 為了獲取優質草產品, 需開展牧草最佳收獲時間優化、適宜青貯菌劑篩選、優良牧草青貯技術應用, 同時依托生態草業領域的企業生產營養型草塊和草顆粒, 解決飼草運輸效率低的問題, 實現飼草資源的時(季節)空(區域)尺度均衡供應, 保障家畜營養均衡生產。
(4) 家畜營養均衡飼養原理。提高家畜生產效率和飼草轉化率, 是實現高寒地區草牧業提質增效的關鍵。在青藏高原農區和農牧交錯區, 結合家畜營養需求標準, 通過飼草精準配置優化家畜舍飼日糧, 因地制宜開展家畜“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和短期舍飼出欄技術, 縮短家畜飼養周期, 提高草牧業生產效率、飼草轉化效率和家畜出欄率。實現以較低的資源代價獲得優質畜產品和提升草牧業經營收益, 切實提高農牧民的家庭收入, 同時緩解冬春草場放牧壓力, 促進高寒草地資源合理利用[]。
(5) 產業融合發展原理。草牧業是“草業+草食畜牧業+延伸產業”的三合一產業聯合體,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結合青藏高原生產實際, 在高寒地區草牧業發展中應推動第一產業(草業、種植業、養殖業等)、第二產業(高原農畜產品加工)和第三產業(文旅服務等)融合發展, 延長生態草牧業產業鏈, 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 積極推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生態-生產-生活協調發展。
(6) 區域功能耦合原理。實現草地牧業區、農牧交錯區與河谷農業區耦合發展, 促進高寒地區草牧業提質增效[, ]。草地牧業區推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放牧家畜適時出欄”的季節畜牧業模式; 農牧交錯區實施以“天然草地適度利用+飼草建植與加工+農牧結合+產業融合”為一體的發展路徑; 河谷農業區實施以“種養結合+產業融合”為一體的發展路徑。通過區域功能耦合, 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生態生產功能, 延長草牧業產業鏈, 實現高原生態保護與民生持續改善的良性協調發展[]。
研究區位于青海省貴南縣, 地處青藏高原東緣農牧交錯區, 貴南縣是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核心區。因其天然草地、耕地和水熱等資源充足, 貴南縣具備發展種養結合與農牧耦合的天然優勢, 是探索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發展模式的典型區域。針對高寒地區草牧業發展中存在的草場超載過牧嚴重、草畜供需失衡、種養結合不緊密、系統效率和經營效益差的瓶頸問題, 我們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稟賦, 經過多年生態草牧業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和實踐, 集成了以“天然草地適度利用—優質人工草地建植—草產品加工—飼草精準配置—家畜營養均衡飼養—高原特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融合—區域功能耦合”等為一體的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發展技術體系。實踐證明, 該技術體系積極推動了傳統草地畜牧業向生態草牧業發展轉變, 促進了高寒地區生態-生產-生活的良性協調發展。
結合高寒地區草牧業生產實際, 因地制宜應用返青期短期休牧、天然草場季節輪牧、冷季家畜放牧補飼和短期舍飼出欄等技術, 可以顯著降低天然草場載畜壓力, 提升高寒草地合理利用水平。①高寒草場返青期短期休牧, 5月初至6月下旬實施天然草場短期休牧, 禁止家畜放牧活動, 保障牧草正常生長, 促進恢復高寒草地生態生產功能。②夏秋草場適度放牧, 返青期休牧結束后家畜進入夏秋草場, 于7月初至10月下旬開展天然草地合理放牧利用。③冬春草場放牧補飼, 夏秋草場放牧結束后家畜轉至冬春草場, 于11月初至翌年4月開展冷季家畜放牧補飼, 草場利用率為80%左右。④家畜短期舍飼出欄, 為緩解高寒草地放牧壓力, 選擇適當規模家畜(非生產畜、老齡畜)開展冷季短期舍飼出欄, 提高飼草轉化效率和家畜出欄率。分析表明:天然草場季節輪牧較傳統連續放牧顯著提高了高寒草地的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優質牧草產量()。
在青藏高原水熱條件適宜的農牧交錯區建設優質高產人工草地(), 可以顯著提高優質牧草產量, 推動高寒地區種養結合與農牧耦合。在高原農牧交錯區, 適當推遲牧草播種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充分利用6—9月的光、溫、水、熱等資源, 可以充分發揮牧草生長潛勢, 顯著提高優質牧草產量。在9月中下旬進行牧草刈割收獲, 可以使牧草產量和營養品質保持在較高水平, 從而提高人工草地的飼草和營養供給能力。2018年度產草量監測結果表明, 燕麥/箭筈豌豆混播、黑麥/箭筈豌豆混播人工草地的干草產量分別達到15.58 t/hm2和13.26 t/hm2(), 分別為未退化高寒草甸(冷季草場)的5.14倍和4.41倍。
基于草地資源置換原理, 在水熱條件良好的高寒地區可以開展小面積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 在保障優質飼草供給的同時, 有效促進了大面積天然高寒草地的保護、恢復與合理利用, 有效提升了天然草地生態屏障功能。經過多年的人工草地建植技術研究和應用示范, 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技術在青藏高原農牧交錯區得到了較好的推廣應用。為了方便指導農牧民開展優質人工草地建植, 因地制宜制定了高寒地區優質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術流程。如:一年生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術、禾豆混播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術()。
冷季飼草數量和營養匱乏是制約家畜營養均衡生產的重要因素。建植優質人工草地有效提高了高寒地區冷季飼草儲備, 然而傳統儲存方式下(青干草捆)的牧草營養成分損失大, 不利于發揮家畜生長潛力和提高飼草轉化效率。近年來實踐發現, 對建植人工草地的優質牧草而言, 在生長旺盛期將其刈割并調制加工成優質青貯草, 可有效延長牧草保存時間, 大幅降低冷季存儲過程中的牧草營養流失。
近年來, 青貯技術在高寒農牧交錯區得到較好的推廣運用, 有效緩解了冷季飼草營養品質差的問題。為了推動優良牧草青貯技術應用, 我們先后開展了牧草最佳收獲時間優化、適宜青貯菌劑篩選、捆裹青貯示范和青貯壕青貯示范()等工作, 制定了區域適宜青貯技術流程()。2016年以來依托當地的畜牧業合作社、家庭聯營牧場和牧戶累計完成優良牧草青貯示范6000余t。營養分析表明:燕麥/箭筈豌豆混播的青貯草粗蛋白含量可以達到8.0%以上, 而傳統保存方式下(燕麥青干草)的牧草粗蛋白含量僅為5.5%左右()。
為了推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家畜營養均衡飼養, 結合高寒草地畜牧業生產的季節特征, 團隊先后優化了家畜春季短期舍飼、放牧家畜牧歸補飼、放牧家畜適時出欄、“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羔羊短期舍飼出欄等技術, 積極推動了傳統草地畜牧業提質增效。
(1) 家畜春季短期舍飼。在冷季末期至牧草返青期(4—6月), 實施家畜短期舍飼, 對保障家畜順利度過飼草匱乏期和恢復天然草地功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系統研究了日糧精料水平對藏系綿羊春季生長性能和養殖收益的影響, 研究發現藏系綿羊的春季日均增重隨著日糧精料水平增加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 采用低精料日糧(15%精料, 7.69% CP)可以使春季舍飼達到收支平衡(9.01元/羊), 采用適宜精料日糧(45%精料, 10.38% CP)可以獲得較好的春季養殖收益(91.95元/羊)。高寒地區牧民可以根據自身經濟狀況、飼草儲備數量及家畜出欄需求等因素選擇適宜的日糧類型, 保障家畜順利度過休牧期(飼草匱乏期), 促進恢復天然草地生態生產功能。
(2) 冷季牧歸補飼。對高寒偏遠地區牧戶而言, 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 沒有人工草地建植條件, 不具備冷季舍飼條件。為緩解放牧家畜冷季掉膘減重, 我們研究了冷季單一放牧和牧歸補飼精料補充料對藏系綿羊的冷季生長性能和養殖收益的影響。為期60 d的試驗結果表明, 與冷季單一放牧相比, 冷季牧歸補飼適量(150 g精料羊-1 d-1)的精料補充料, 可以顯著改善藏系綿羊冷季生長性能, 提高冷季養殖收益()。地處偏遠地區的牧民可以采用冷季家畜牧歸補飼技術, 降低家畜冷季減重損失。
(3)“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在飼草供給充足的暖季開展合理放牧, 充分發揮家畜生長性能。進入冷季后, 利用農區和農牧交錯區飼草、農副產品和精料等, 優化家畜舍飼日糧, 開展冷季家畜短期舍飼出欄。實踐表明:“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保障了家畜全年持續增重, 顯著提高了家畜生產效率和飼草轉化率, 在緩解天然草地放牧壓力的同時顯著提高了牧民經營收益()。近年來, “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技術在高原農牧交錯區和農區得到了規模化應用, 有效推動了高寒地區生態保護與草牧業提質增效。
(4) 羔羊短期舍飼出欄。充分利用人工草地生產的優質草產品, 結合精料等資源開展斷奶羔羊短期舍飼出欄, 可以使6月齡藏系羔羊的活體重達到34.00 kg/羊以上, 胴體重達到15.80 kg/羊()。在青藏高原農區和農牧交錯區, 采用羔羊短期舍飼出欄技術, 可以顯著縮短飼養周期, 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飼草轉化效率和家畜出欄率。對提高牧民經營收益、緩解高寒草地放牧壓力和改善高原生態環境均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 青藏高原高寒地區成立了一批農牧產業化龍頭企業, 通過引進先進工藝, 規范生產流程, 精心包裝及品牌建設等, 生產和銷售具有高原特色的高質量農畜產品(分割牛羊肉、精品速凍小包裝、休閑熟制品、牦牛肉干、牦牛酸奶等)。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周邊地區勞動力就業, 積極推動了高寒地區草牧業提質增效和農牧民持續增收。農牧民在從事畜牧生產的同時, 采用傳統工藝生產老酸奶、酥油、曲拉和風干肉等高原特色產品, 在豐富自身生活的同時拓寬了增收渠道。
近年來, 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區逐步形成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第一產業以草產業、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 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展標準化生產, 積極促進了草產業和養殖業融合。例如, 在農牧交錯區建植優質人工草地生產優質草產品, 同時優化飼草料配置開展家畜均衡飼養, 大幅提高了家畜出欄率和畜牧業經營效益。第二產業以特色畜產品精深加工為主, 通過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建設等方式提升高原特色畜產品附加值, 促進了農牧民穩步增收。第三產業以文旅服務產業為主, 合作社中剩余勞動力通過開辦特色餐飲、農(牧)家樂、文印店、洗車行及高原特色農畜產品體驗店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近年來發展變化表明, 產業融合模式顯著提升了高寒地區草牧業生產效率和牧民經營收益, 協調推動了高原生態保護與區域民生改善。
目前, 青藏高原農牧交錯區逐步形成了區域適宜的“企業+基地+牧戶”生態草業模式、藏系綿羊產業模式和牦牛產業模式。① “企業+基地+牧戶”生態草業模式, 指以“農牧交錯區土地流轉-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優質草產品加工-草產品供給保障-家畜營養均衡飼養-抗災保畜飼草儲備”等為一體的草產業發展模式。例如:青海省現代草業發展有限公司, 通過流轉農牧民閑置土地, 開展優質人工飼草基地建植和草產品(捆裹青貯、草顆粒、草塊、營養型日糧等)加工, 顯著提高高寒地區冷季飼草儲備, 在青海省家畜營養均衡生產、區域飼草調配和冷季抗災保畜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草業發展中積極引入農牧民開展人工草地建植、田間管理、飼草運輸及草產品加工等環節, 積極帶動了周邊農牧民增收。②藏系綿羊產業模式, 指以“天然草場季節輪牧-優質人工草地建植-優質牧草青貯-飼草料精準配置-藏系綿羊營養均衡飼養-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業融合發展”等為一體的藏系綿羊產業發展模式。例如:青海省貴南縣森多嘉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按照農牧民技能水平進行分組和分工, 優化草畜資源配置并開展規范化生產。在開展天然草地適度利用的同時, 通過建植人工草地和飼草料配置開展藏系綿羊“暖牧冷飼”兩段式飼養和羔羊短期舍飼出欄, 提升草牧業系統效率和經營收益。同時合作社注重產業融合發展, 先后開發了傳統酸奶、曲拉、酥油和人參果等特色藏式產品, 開辦了農畜產品體驗店、打字復印店、洗車行和特色餐飲店等, 通過生態草牧業產業鏈有效帶動了合作社牧民增收。③牦牛產業模式, 指以“天然草地適度利用—優質人工草地建植—優良牧草青貯—飼草料精準配置—牦牛營養均衡飼養—特色畜產品精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牦牛產業發展模式。例如:貴南縣塔秀雪域諾央畜牧業合作社, 通過人工草地建植和草產品加工為牦牛營養均衡飼養提供飼草保障, 通過“暖牧冷飼”兩段管理顯著提升牦牛生產效率和社員的經營收益。
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究和生產實踐, 研究區逐步實現了傳統草地畜牧業向生態草牧業發展轉變, 顯著提升了草牧業系統效率和農牧民經營收益()。①高寒草地合理利用水平顯著提升。草牧業實踐中更加注重退化高寒草地的科學治理(采取已證明富有成效的休禁牧措施), 對未退化高寒草地而言, 開展基于返青期短期休牧的天然草場季節輪牧, 在降低高寒草地放牧壓力的同時促進草地休養生息, 有效提高了草地生態系統功能。②飼草建植與加工水平顯著提升。傳統草地畜牧業中人工草地建植規模小、草產品加工利用方式粗放、飼草利用效率低。草牧業實踐中加強了適宜優良草種篩選、禾豆混播豐產栽培技術優化和優質人工草地建植管理技術優化等工作。目前人工草地建植技術在高原農牧交錯區進行了大面積推廣應用, 顯著提高了高寒優質飼草產量()和冷季飼草儲備。同時, 采用優良牧草青貯技術有效保存了牧草營養品質(), 為家畜營養均衡生產提供了優質飼草保障。③高寒地區草牧業系統效率顯著提升。與傳統草地畜牧業相比, 草牧業實踐中加強了家畜分群管理和家畜舍飼日糧優化, 因地制宜應用了放牧家畜舍飼出欄、“暖牧冷飼”兩段式管理、短期舍飼出欄等技術, 顯著縮短了家畜飼養周期, 降低了家畜生命周期飼草消耗和掉膘減重損失, 在提高飼草轉化效率的同時提高了家畜生產效率、出欄率和商品率, 實現了以較低的飼草資源消耗生產更多的優質畜產品。④產業融合促進農牧民穩步增收。與傳統草地畜牧業中的單一放牧經營相比, 草牧業實踐中更加注重一二三產業融合和區域功能耦合, 新形勢下牧民在從事草牧業生產的同時, 從事或參與服務、餐飲和旅游等產業, 拓寬牧民增收渠道, 促進牧民增收。以貴南縣森多鄉嘉倉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為例, 通過應用家畜營養均衡飼養技術顯著提高了家畜生產效率和出欄率, 促進了高寒草地生態功能和生產功能協調發展。在從事草牧業生產的同時, 通過從事藏式特色餐飲、特色農畜產品開發、開辦文印店、洗車行和勞務輸出等多種方式, 延長草牧業產業鏈, 促進農牧民增收。2017年合作社戶均年終分紅達到8098.4元, 牧民增收效果顯著。⑤生態草牧業促進高原生態保護。基于返青期休牧的天然草場季節輪牧技術, 實現優化植被群落和提高草地生產力, 促進了高寒草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優質人工草地建植技術的推廣應用, 有效保障了高寒地區家畜營養均衡生產, 同時促進了大面積天然草地恢復、保護與合理利用。縮短家畜飼養周期顯著降低了家畜生命周期飼草消耗, 實現了以較低的資源代價生產優質畜產品。同時, 通過縮短家畜飼養周期, 在提高草牧業系統效率的同時, 顯著降低畜產品的碳排放強度和土地利用強度。由此可見, 因地制宜發展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 具有較好的系統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因地制宜發展青藏高原生態草牧業, 顯著提高了高寒地區草畜系統的生產效率、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促進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在全球氣候變暖、畜產品需求日益增加和高原生態保護的大背景下, 實現高寒地區生態草牧業可持續發展, 對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推動高原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的協調發展, 未來發展中需關注:(1)以高原農牧交錯區為紐帶, 發展區域適宜生態草牧業。合理利用青藏高原的自然資源稟賦, 科學配置草地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 因地制宜開展優質高產人工草地建植和草產品加工, 提高優質飼草產量和優質草產品供給能力, 推行家畜營養均衡養殖技術, 提高家畜生產效率、草畜轉化效率和草牧業經營收益。(2)優化草畜資源配置, 實現區域功能耦合發展。草地牧業區積極推行季節畜牧業模式, 農牧交錯區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草牧業及其衍生產業, 河谷農業區推行種養結合、農牧耦合與產業融合等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草地牧業區(生態功能)、農牧交錯區(生態功能、生產功能)和河谷農業區(生產功能)的生態生產功能, 實現以較低的資源代價獲得優質農畜產品和良好經營收益, 促進高原生態保護與草牧業協調發展[]。(3)實現生態草牧業提質增效, 助力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 是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抓手, 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行動。針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現實需求, 以系統耦合理論和草畜平衡原理為指導, 通過草畜資源時空優化配置加快國家公園內家畜周轉速率, 降低園區內放牧家畜存欄數量, 減少放牧家畜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干擾, 為珍稀有蹄類野生動物保護釋放生態空間, 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高寒草地與食草動物平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