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徐漢雄
6月9日晚,答完人生中第16份高考試題的唐尚珺接受了媒體采訪,承認自己走了彎路,希望上大學以后接觸新的東西,也能為身邊的人、為社會作貢獻。(據6月10日上游新聞報道)
唐尚珺出生在廣西防城港市上思縣公安村,從2009年至今參加過16次高考。過去,他曾被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大學、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錄取,但都放棄了,選擇繼續復讀。唐尚珺的奇特高考經歷引發社會關注,對于他一心想考清華大學的目標,有人稱之為偏執,有的認為是執著。
唐尚珺直言自己走了彎路(圖源:澎湃新聞)
唐尚珺的高考之路走到今天,有多種原因,有執著的一面,有無奈的一面,他自稱“非有意為之,是后知后覺”。
2023年,唐尚珺參加了第15次高考。面對社會希望他去上大學的呼聲,他也一度準備“上岸”。但命運又跟他開了個玩笑,由于志愿填報的原因,沒能被師范類院校錄取,他選擇了再戰高考。
這一次,他在考后表示,將“服從調劑”,同時,他又留有余地,對于是否最后一次參加高考,他不置可否,表示“沒辦法給出確定的答復”。“雖然大家都希望我往前走,我自己也很有緊迫感,會盡量去填報一所好學校,但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假如這次考試的成績不理想,我不敢保證不會出現和去年類似的情況。”
看得出來,唐尚珺還是有些糾結,為是否再次復讀留有余地。唐尚珺的經歷引發關注,除了個人命運令人牽掛,也有網友質疑,認為考上大學又不去上學,白白浪費了教育資源,擠占了其他人的機會。
參加16次高考的唐尚珺(圖源:潮新聞)
參加高考是希望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執著于考上清華,無非是覺得考上清華大學后改變命運的幾率更大一些。實際上,考上大學只是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本質是通過教育與知識來改變命運,因此,改變命運的希望原本就不必執念于上哪所大學。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上大學的道路也不只一條。即使考上了清華大學,也只是“上岸”的第一步,命運能否因此改變,仍靠自身的努力與機遇。
通過多次復讀考上清華大學的吳善柳,被清華大學錄取時,已是32歲的“高齡”,他也是唐尚珺在復讀班時的同學。畢業后因年齡原因,吳善柳找工作受到限制,失去了很多機會。后來,他成了一名中學數學老師。他曾表示,考入清華的榮譽感并不高。
吳善柳曾經先后被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錄取,他都沒有報到。如果他不執著于考清華,選擇讀其他大學,也許早就通過高考改變命運了。
想考北大、清華是每個考生的權利,追逐自己的夢想也沒有錯,但要看到的是,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專業,各有所長,并非只有考上個別名校就是實現了夢想,別因一葉障目而不見森林。高考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但不必把改變命運的機會僅僅是寄托在個別名校身上,認為只有考上個別名校才是改變了命運,這是窄化了對高考的認知。
唐尚珺說,身邊的好朋友和家人都勸他去讀大學。“他們說,不管你考得怎么樣,都應該去讀了,走出這個‘高中’,不要在這里面徘徊那么久。上大學的話,大學就是一片新的天地。”他也表示,“希望大家不要效仿我,我也希望我能利用我這些年的備考經驗,幫助一些高三學生少走彎路,為社會作貢獻,實現人生的價值。”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人生重要的是具有翻篇的能力,而不是困于自己的執念。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因為心中非哪所名校不讀的執念讓自己陷于反復參加高考的循環中,這無形中就把參加高考變成了擺不脫的宿命,這只會令人唏噓。所以,不妨正確對待高考,正確對待自己參加高考的權利。有時候,放下執念,世界就在眼前,人生也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