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平城四海融,長留漢韻與胡風。打開歷史的卷軸,云中大同躍然紙上。
這里曾經是“北方鎖鑰”,戰馬的鐵蹄不止一次踏過這片晉、冀、蒙的咽喉要道;北魏鮮卑族一鑿一鑿敲出來的云岡大佛,慈祥地凝望著塵世的紛紛擾擾;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成為不少女性心中永遠的圖騰……時間老人好像偏愛這片土地,將半部民族融合史都留在了這里,終于成就了這座北魏首都、遼金陪都、明清重鎮。
大同到底是一座什么城?一千個人也許會有一千種答案。不論是雕塑之都、清涼夏都、美食之都,還是能源之城、文旅之城、算力之城,它的底色永遠是改革。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再到今天的轉型發展,圖變求新的基因深深地鐫刻在這里,也正是這份執著,大同才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說到大同,煤炭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點亮全國一半燈,暖熱華北一半炕”“全國煤炭看山西,山西煤炭看大同”……寥寥數語描繪出“中國煤都”得天獨厚的優勢,也道出了能源保供的擔當和使命。
作為全國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有著厚實的“家底”,但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一煤獨大”的困境讓大同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何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同時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大同在思考。
轉型!轉型!轉型!
振聾發聵的聲音響徹云中大地。從那時起,挖了“一輩子”煤的大同,開始成為全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的尖兵。
“能源賽道上,晉能控股煤業集團同忻礦,作為最早一批的先行先試點,已經走在了前面。相對于過去臟、累、苦的生產環境,現在操作人員只要輕點鼠標,煤炭便被運送到地面。當然,這只是大同市煤炭產業持續提升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的一個縮影。到目前,全市共建成智能化煤礦6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60處,全市先進產能占比穩定在85%以上。
不僅如此,大同市大力推動“風光火儲”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今年年初,國家推進“雙碳”目標布局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采煤沉陷區建設重點示范項目——山西晉北采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項目開工,規劃建設風電光伏新能源項目600萬千瓦。截至今年7月,全市電力總裝機容量1688.64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887.64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的52.56%。其中,新榮區、天鎮縣、渾源縣、廣靈縣均已建成100萬千瓦以上新能源項目,發展可謂如火如荼。
而且,大同不光在煤炭和煤電一體化融合發展上下功夫,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也是蹄疾步穩。2018年,秦淮數據集團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在靈丘縣落地,拉開了數據中心建設的序幕。現如今,秦淮、京東、秦云等公司的一組組服務器日夜運轉,為全國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高科技企業提供巨量算力支撐。京東物流(大同)客服中心、上海潤迅等20多家基礎數據服務企業先后落地,讓大同成為名副其實的“算力之城”。前不久,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建設正式在大同市啟動,將進一步開啟大同市數字經濟發展新篇章,鋪就群眾就業增收“幸福路”。
從“煤都”到“新能源之都”,從“輸煤炭、輸電力”到“輸數據、輸算力”,大同積極扭轉“賣炭翁”角色,憑借資源稟賦,變“瓦特”為“比特”,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添綠增彩。
“科技(先進制造業)賽道上,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向“新”而行,以“質”致遠,成為大同發展的必選題。
走進中車大同公司生產調度指揮中心,MES系統(制造執行系統)的可視化數據監控大屏映入眼簾,屏柜組裝、機車總成等主要生產進程信息清晰可見。近年來,中車大同公司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聚焦產業布局、科技創新、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等,向“新”而行,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
“晉創谷·大同”作為全省第二家落地的科技創新驅動平臺,是支持大同有效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溢出效應的承載平臺。平臺將依托中關村體系龐大的未來技術企業和科研院所資源以及成熟的產業服務能力,布局從科研創新、中試熟化到成果轉化的全鏈條發展模式,搭建創新、金融、人才等一整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的“類中關村”服務體系和運營模式。
陽高縣高速飛車試驗基地也是喜訊頻傳,由山西省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統全尺寸試驗線(一期)項目,完成低真空環境下系統集成演示驗證試驗,并通過山西省科技廳現場測試檢查,這標志著該項目具備驗收條件。
陜汽大同公司下線的全省首輛底部換電重卡汽車,是針對煤炭運輸場景,全新正向研發的新一代換電重卡,具有“超長續航、超輕自重、超低能耗、超級安全”等特點,填補了大同新能源商用車型空白,并在技術上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
全市上下正在向“新”而行,全力競逐科技(先進制造業)賽道,釋放出推動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強烈信號。
“文旅消費賽道上,高山千仞聳云岡,石窟雕塑古風光。1500多年前,曇曜法師向工匠們講述佛陀的故事。如今,游客們又在這里講述他的故事,仿佛千年時光都在一瞬間凝固起來。
回想過往,隨著大同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距離云岡石窟僅350米的109國道云岡段車流量與日俱增,大噸位煤車超載現象比比皆是,由此引發的粉塵和廢氣污染十分嚴重,裸露在外的佛像,身上均是厚厚的煤灰。
如何保護這份歷史遺產?如何讓大佛脫下“黑袈裟”?這個時候,改革的聲音再次回響在耳邊。
“三年保護工程”“云岡石窟防水保護工程”“云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保護工程先后實施,云岡石窟的面貌煥然一新,重現了酈道元《水經注》中“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人間勝景。
現如今,一代代云岡人繼續在這里揮灑青春,堅定不移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建立了預防性和搶救性并重的科學保護體系,走上了一條預防性、綜合性保護云岡石窟的科學之路;持續推進云岡學建設進程,進一步完善云岡學研究體系……他們用實際行動讓云岡石窟變得更加“有血有肉”。
秋高氣爽,大同古城內依然熙熙攘攘,人聲鼎沸,尤其是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游客爭相推薦的網紅“打卡地”。
為了做出“既能勾起記憶鄉愁,又能夠滿足當代生活的活力街區”,大同市對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街巷、合院建筑、公共空間、配套設施等進行了詳實的數據測繪與拍攝記錄,邀請了大量本地居民和專家顧問反復論證調整,最終確定了“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原真性、完整性、延續性”的修復原則與推進計劃,留住街區修復的根本。
近年來,大同市堅定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持續加快古城保護與修復步伐,華嚴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古建得以保護修復。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城樓的燈光與古建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副美不勝收的畫卷。
歲月從不敗古城,歷盡滄桑始見真。如今,放眼云中大地,大張高鐵開通、大西高鐵全線貫通、大同云岡國際機場航線日漸豐富、“跟著悟空游大同”話題持續火熱……在天時、地利、人和發展態勢的加持下,大同文旅事業吐故納新,“出圈”更“出彩”,轉型發展的活力正在噴涌而出。
“農業賽道上,小黃花,大產業。農業賽道上,大同也沒有落下步子。大同黃花,角長肉厚、線條粗壯、條紋清晰、食味別致、香氣濃郁。目前,全市黃花種植面積達26萬畝左右,位居全國黃花主產區之首。
作為大同黃花主產區的云州區,目前黃花種植面積達17.02萬畝,共有1個2萬畝片區、8個萬畝片區。在全產業鏈的帶動下,該區培育出宜發同城、大同三利等黃花加工及商貿企業41個,建設了云州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忘憂園(忘憂農場)、云州電商產業園等。
走進坊城新村黃花產業園展示大廳,凍干黃花、黃花餅等一系列黃花產品琳瑯滿目、品種多樣,在加工車間里,工人們正開足馬力加快生產。目前該園區共有黃花醬、黃花醬腌菜、黃花干菜、黃花啤酒4條黃花加工生產線及一條日產100噸的小雜糧加工線,年產值可達6000萬元,加上黃花干菜和小雜糧大宗交易及線上銷售,預計年產值上億元。
秋高氣爽,晶瑩剔透的西紅柿在陽高大地上畫出了一幅色澤艷麗的圖畫。一架,一室,一棚,一片,滿眼的“陽高紅”把收獲的喜悅掛在了農民的臉上。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科技創新為主線,引進科研團隊,在“陽高紅”西紅柿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示范推廣上大做文章,進一步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近年來,大同市深耕農業賽道,全面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科學謀劃,大力推進“特”“優”農業,錨定種植業、畜牧業、設施蔬菜、林下經濟、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及黃花、黃芪“6+2”農業產業布局,聚力打造首都特優農產品供給地。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如今的大同,大為不同,致力于打造資源型城市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城市”。前不久,山西省環保廳發布數據,今年1至6月,大同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13,PM2.5濃度32微克/立方米,二級以上優良天數145天,優良天數達標率79.7%,三項指標均排名全省第一。這一成果正是堅持多年的減排、增綠、轉型發展思路,大同才撕下“黑標簽”,換成“綠名片”,迎來“大同藍”,連續幾年在全省地級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名列第一。
耕耘于希望,收獲于努力。曾經的重工業城市,如今產業結構越來越“新”,新能源、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曾經的“灰頭土臉”,如今華麗“蛻變”為“綠水青山”的宜居宜業之城。未來的大同,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堅定不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轉型“四步走”戰略目標,深入推進“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戰略,錨定“八型八地”定位,聚焦“八鏈合作”路徑,深耕科技(先進制造業)、能源、農業和文旅消費“四大賽道”,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全方位轉型,一個嶄新的大同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