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作者:王善峰(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特殊教育研究指導中心)
在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向剛剛結束的2013-2022年亞太殘疾人十年中期審查高級別政府間會議發來賀信并指出,殘疾人是人類大家庭的平等成員。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可持續發展,實現“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對殘疾人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
特殊教育,作為“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重要途徑,尤需將其作為辦好教育、做好殘疾人事業的優中之重來對待。“辦好特殊教育”是十九大對特殊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繼十七大“關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之后,對特殊教育發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和莊嚴承諾。
近年來,國家連續出臺《殘疾人教育條例》和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2017—2020年))等文件,發布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各級政府密集發布實施細則和相關落實文件,政策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特殊教育也如期實現了快速發展。義務教育段殘疾兒童入學率顯著提高,特殊教育投入大幅增加,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特殊教育規模得到擴充,特殊教育質量得以提升,特殊教育發展取得可喜成績。
但是,面對良好的發展勢頭,還應清醒地認識到,特殊教育仍然是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為集中的領域之一,是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中最為薄弱的領域之一,是重視和保障嚴重不足的領域之一。雖然入學率日益提高,但和100%之間還有很長的距離:每一個百分數之后,都是數以千計的不能就學的殘疾兒童;每一個殘疾學生上大學的新聞背后,都是許多殘疾學生止步高等教育的困頓現實。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質量,對廣大殘疾兒童來說都還很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政策中多次明確表示各級政府要“履職盡責”,但一些行政官員和教育管理者仍將特殊教育視為慈善事業和公益事業,對特殊教育的認識還停留在社會救助的“福利”層面以“給予關心”為績、為榮,未能深刻認識到這是殘疾兒童少年依法享有的權利,若未能給予充分保障,便是失職。這種“福利”認識距離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國際先進理念和人民群眾需求還有一定差距,導致保障不堅實,視登記為“入學”、以看護代“教育”等現象還時有發生。特殊教育在布局規劃、辦學條件、師資配備、經費投入等諸多方面重視不足、保障不夠的現象依然廣為存在。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教育是保障殘疾人更公平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邁入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條件。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看,特殊教育是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和民生保障水平的集中體現,是現代文明和傳統的仁愛思想、大同愿景交匯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重要體現和檢驗標尺。
面對特殊教育發展的攻堅提升之難,各級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帶著深厚的感情履職盡責,在新時期教育發展中把特殊教育放在優中之重的位置,提高認識、精準施策、緊追快補,使特殊教育同步實現現代化,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