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徐銘鴻:如何讓俄羅斯觀眾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東西問丨徐銘鴻:如何讓俄羅斯觀眾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huangxinzhen 2025-03-04 公司簡介 17 次瀏覽 0個評論

      中新社莫斯科2月27日電 題:如何讓俄羅斯觀眾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專訪中國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銘鴻

    東西問丨徐銘鴻:如何讓俄羅斯觀眾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中新社記者 田冰

      日前,中國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徐銘鴻“從巴洛克到近現代”音樂會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音樂會上,徐銘鴻以六種語言演唱了10余首俄羅斯、中國和歐洲作曲家的作品,以及中國民歌,獲極大成功。

      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徐銘鴻表示,中國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體系。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同時展現了中國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理想追求的藝術表達。在中俄人文交流合作領域,音樂作為一種跨越語言的藝術形式,無論是聲樂的演繹還是器樂的呈現,都是為了滿足兩國民眾對彼此文化的體驗、認知和互鑒的需求。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不久前您在莫斯科舉辦了2025年首場個人演唱會。請介紹一下相關演出情況。

      徐銘鴻:1月31日,在中國春節之際,我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辦了“從巴洛克到近現代”主題音樂會。本場音樂會籌備近10個月,從主題的確定、曲目的選定、樂團配器,到服裝設計制作、個人造型定妝拍攝、排練等每個環節,整個團隊都專業且認真地反復推敲、定稿。

      對于曲目的設定,我們團隊設計了多套方案進行研討,比如全部中國作品、全部俄羅斯作品,又因為舉辦地點是俄羅斯頂尖音樂學府,要考慮偏學術性或觀眾喜好,還要結合當下時代背景,最終確定按照音樂歷史發展進程,每個時期選擇一首代表作品,盡量還原各時期音樂的原貌,以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

      我們還加入了女高音和單簧管、大提琴重奏等表演形式。在中國作品的比重上也進行了調整和增加,像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和彝族民歌《我的情歌》,兩者曲風迥異,一靜一動、一緩一急,但相得益彰。

      在返場環節,我們投放了兩個節目“彩蛋”,一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演唱了歌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選段,尋求兩國音樂藝術共鳴的交匯點,引起現場觀眾強烈反響。二是演唱了《燈火里的中國》,以歌聲表達旅俄僑胞對國泰民安的祈愿,共慶中國春節。現場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詮釋了臺上音樂家與臺下觀眾的心靈碰撞和“雙向奔赴”。

      中新社記者:您曾在國內接受專業教育,又赴俄留學,并脫穎而出成為馬林斯基劇院的首位中國女高音,與俄羅斯藝術家多次同臺合作。如何理解中俄在音樂領域的“和而不同”?

      徐銘鴻:中俄音樂的“和而不同”是個很大的命題,在這里我想從宏觀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先說相同之處:

      一是音樂感受相同。我讀書時聽到這樣一句話:“當語言文字都無法企及的時刻,那便是音樂響起的時刻”,原諒我忘記了這句話的出處,可能是對貝多芬“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這句話理解的擴展。的確,音樂感受是平等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它不需要懂語言、懂文學、懂音樂,最簡單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們喜歡與否、開心與否、悲傷與否。

      二是音樂體裁相同。中俄音樂體裁分幾個大的方面,即:聲樂演唱、器樂演奏、舞劇等。

      三是音樂表現風格相同。中國和俄羅斯互為兩大鄰國,都經歷了戰爭、苦難、勝利和繁榮。因此,我們都有歌頌英雄的音樂,表達苦難悲傷的音樂,描述歡慶喜悅的音樂。同時,我們都屬于多民族國家,所以均擁有多民族音樂風格。

      再說不同:

      一是語言體系不同。中國當代語言文字來自古代甲骨文的進化發展,是方塊字;而俄羅斯語言則屬于斯拉夫語系,是拼讀音節。兩者語言在口腔中發音有著截然不同的肌肉發力點。

      二是哲學體系不同,或者說文化基礎不同。我學過幾種外語,包括英語、德語、俄語、法語、意大利語、捷克語等。我逐漸體會出,語言邏輯就是這一民族的基本思維邏輯和哲學體系。比如,“儒釋道”貫穿我們中國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而東正教對俄羅斯民眾的影響深遠。

      因此,簡而言之,音樂領域的“和而不同”就是在“和”中求成長,在“不同”中求提高,在“和而不同”中求完善。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中俄在音樂藝術領域的交流合作?

      徐銘鴻:從2017年到馬林斯基劇院學習工作,我便看到中國藝術團體來馬林斯基劇院演出,包括民族交響樂、大型中國舞劇、中國歌劇等。每一場演出都座無虛席,反響熱烈。近年來,俄羅斯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劇團等藝術團體也更看重中國演出市場,而且巡演場次和城市都在增加。這充分說明中俄音樂藝術交流已融入到兩國民眾生活之中。兩國民眾通過音樂互鑒共賞,從而增進彼此了解,促進民心相通。

      音樂具有生動、靈活、富有感染力和易于引起共鳴等特點,被世界各國人民廣泛接受。音樂作為一種超越語言的溝通方式,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藝術表達、文化交流和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新社記者:西方古典音樂往往容易給人一種距離感,如何讓中國普通觀眾了解并愛上美聲和歌劇?同樣的,如何讓俄羅斯等外國觀眾理解并愛上中國民族音樂?從而讓音樂演出從曲高和寡到和者日眾?

      徐銘鴻:無論是中國觀眾喜愛美聲,或是俄羅斯觀眾喜愛中國民族音樂,首先需要敢于嘗試、擁有接受新事物的心。如果了解其音樂背景固然好,但誰也不是天生就喜愛或了解,那么我們就憑自己的音樂感受,哪怕有某一個片段或樂句讓自己產生情緒變化,開心也好、悲傷也罷,都是一種音樂情緒共鳴,都是收獲。

      當然,作為專業的音樂藝術者,在作品選擇與創作上,要立足于尋找音樂藝術共同點、民族文化共同點,在作品質量、音樂風格的變量和受眾群體數量上下功夫,為兩國觀眾創造更多的音樂視聽機會。中俄兩國都是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國,兩國文化合作歷史悠久,民意基礎扎實穩固。隨著兩國人文交流的日益廣泛和密切,音樂演出從“曲高和寡”到“和者日眾”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中新社記者:您也是一名音樂項目策劃人,從事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項目。您的初衷是什么?

      徐銘鴻:隨著不斷學習深造,我從歌唱演員向音樂項目策劃人轉型,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工作。今年初,“銘鴻中俄音樂文化”項目正式啟動。初衷很簡單,一是無論中國民族音樂還是俄羅斯音樂,都在我身上有著深深的烙印,這是我的一個優勢;二是我先后在中國、德國和俄羅斯學習深造,通過中外對比,我更感受到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更想讓世界“聽見”當代中國聲音。

      中國民族音樂是如此的豐富多樣,從中我們看得到大海的洶涌澎湃、長江與黃河的波瀾壯闊,感受得到珠峰的高拔峻險、呼倫貝爾大草原的一望無際。中國民族音樂之美反映了中國人對自然、人生、社會乃至精神道德的深刻理解與深邃思考,不僅體現在音樂意境的營造和旋律、節奏、音色等音樂元素的藝術追求上,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多元的情感表達形式。所以我想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把中國民族音樂作品更多地帶到俄羅斯。從今年6月份開始,我們將在馬林斯基劇院的支持下,開展“中俄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在圣彼得堡、莫斯科以及俄羅斯其他城市巡演。(完)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東西問丨徐銘鴻:如何讓俄羅斯觀眾愛上中國民族音樂?》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同心橋場地出租最新信息  寧波龍華最新房價信息  綦江北高速招聘信息最新  泉港鞋廠招工信息最新  漳州漳河最新房價信息  仁懷房屋出租最新信息  最新陽泉房地產信息  雙流萬錦城房價最新信息  望春園林招聘信息最新  肯德基外賣最新信息官網  杭州九旺最新動態信息  南潯金象湖招聘信息最新  佐治亞州投票最新信息  上海崇州最新樓盤信息  臨朐個人租平房信息最新  皋蘭縣外賣招聘信息最新  天津尖山最新房價信息  藍白工藝招聘信息最新  宋集鎮門面出租最新信息  兆池集團招聘信息最新  民和找工作招聘信息最新  眉山溫江最新房價信息  美國航母爆炸最新信息  合陵電子招聘信息最新  山東奕鮮招聘信息最新  湖北益通最新中標信息  龍洞優品最新信息視頻  錦龍房子出租最新信息  儋州在線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