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19 日消息,2024 年是《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的實施之年。網信部門高度重視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今天,微信公眾號“網信中國”發布了七種網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典型案例,IT之家匯總如下:
巡查發現,短視頻平臺部分賬號集納“沙雕動畫”,包含大量血腥、驚悚等負面內容。部分賬號惡意改編經典動畫,發布“暴力海綿寶寶”“驚悚米奇”等內容。部分短視頻內容借動畫形式,模擬校園欺凌情節,美化自殺自殘行為,嚴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網信部門對相關平臺予以行政處罰,關閉一批集納發布“沙雕動畫”的違規賬號。
專項行動期間發現,有用戶在未成年人分享日常生活內容頁面的評論區,惡意發布低俗表情包和“找同城”等不良交友信息,企圖對未成年人實施性引誘。在一些未成年人集中的頻道版塊、興趣圈子等環節,部分用戶使用分隔符、替代詞等方式,發布傳播低俗色情內容。網信部門指導網站平臺持續加大對各類違規暗語的識別打擊力度,深入清理涉未成年人違規外鏈信息。相關違法線索已轉公安機關。
根據網民舉報線索,部分賬號頻繁發布涉未成年人不良導向內容,炮制所謂“網紅兒童”,違規引流牟利。包括讓未成年人擺拍校園霸凌視頻,售賣所謂“小混混鞋”等商品;以未成年人結婚懷孕等為噱頭,發布“07 年寶媽在婆家帶娃的一天”等內容;讓未成年人演繹“做一個綠茶的自我修養”“良心沒了可以掙更多”等不良價值觀內容,引流售賣商品。網信部門對相關賬號依法采取清理粉絲、取消營利權限、關閉等處置措施,堅決打擊借“網紅兒童”牟利行為。
巡查發現,部分直播間售賣動漫、游戲等卡牌盲盒,鼓動誘導未成年人過度消費。個別商家使用“蜜桃”“欲望”“女神”等暗示詞匯,誘導網民購買加熱或遇水后顯示低俗內容的“溫感卡”“水感卡”。有主播在直播時刻意遮擋、快速閃現卡牌封面,違規售賣展示動漫人物敏感部位、挑逗姿勢的低質盜版卡牌。網信部門指導直播和電商平臺優化未成年人消費風險提示功能,對盲盒類產品強化年齡確認,平臺主動開展店鋪商家合規指導,累計處置違規直播 1700 余場,下架商品 2.8 萬余個。
專項行動期間發現,部分用戶利用 AI 繪圖技術,惡意將未成年人圖片轉換成兒童懷孕狀態、身穿裸露服裝等惡俗低俗漫畫。一些“AI 戀人”類 App 存在涉未成年人不良人物角色,通過 AI 對話服務變相傳播低俗信息。網信部門依法從嚴處置處罰問題突出的平臺和賬號,督促此類 AI 服務平臺開展自查自糾,及時下線存在涉黃風險的 AI 人物,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
巡查發現,個別社交平臺開啟青少年模式后,在搜索框搜索“正能量”“吃瓜”“福利”等關鍵詞,搜索結果呈現色情引流信息,誘導未成年人添加群組、下載 App,傳播涉黃涉賭內容。個別平臺開啟青少年模式后,存在擦邊圖片或低俗評論內容。網信部門依法從嚴處置處罰問題突出平臺。同時,督促平臺積極推進模式建設升級,強化評論、彈幕、留言等互動環節管理,嚴防信息內容風險。
根據網民舉報線索,部分兒童智能手表通過產品搭載的語音問答服務,傳播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個別學習平板電腦的應用商店提供短視頻 App 下載服務,下載后呈現低俗擦邊舞蹈視頻,評論區等環節存在色情賭博網站引流信息。網信部門及時約談有關兒童智能設備企業,督促全面排查設備自帶及第三方 App 內容安全,并對違規企業予以行政處罰。
網信部門表示,將依托“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聚焦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各類新問題新情況,重拳出擊、精準施策,持續凈化未成年人上網環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