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houyingru 2025-03-05 凈化水設備 14 次瀏覽 0個評論

      本文為資深投資人“activealpha”獨家供稿,轉載請注明來源為智通財經,文中觀點不代表智通財經觀點。

      康師傅(00322)發展歷程

      1950年代,臺灣經濟剛起步,島內資源有限,大企業不多,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很多臺灣人自己創業,出現了不少家庭式的小作坊。

      1958年,魏氏4兄弟的父親魏和德在彰化縣永靖鄉創辦“鼎新制油工廠”——家庭作坊式。該公司最初制造工業用油脂及農畜肥飼料。1974年更名為“頂新制油公司”,以生產工業用蓖麻油為主。

      1977年,為魏家創立“頂新一廠”,生產規模有所擴大,成為當時島內工業用油脂的主要生產廠商之一。四兄弟加上三個姐姐從小就在油坊工作幫忙。但油坊發展卻一直差強人意。1978年,魏德和去世后,頂新由四兄弟接管。頂新一度因欠下巨額債務不能及時償還,被臺灣地方法院查封資產,陷入極大的經營困境。1985年更名為頂新制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7年底,頂新集團原本計劃歐洲投資,但動身前臺灣當局宣布開放大陸探親,他們立即改變行程,決定在大陸市場尋求發展契機。1988年,28歲的四弟魏應行攜股東股到大陸尋求發展機遇,卷入第一波臺商投資大陸熱。1989年首次在中國大陸投資,成立合資企業“北京頂好制油有限公司”,生產銷售“頂好清香油”。1989-1991年,還在濟南、秦皇島、通遼開設3家合資企業,生產“康萊蛋卷酥”、蓖麻油等產品,由于價格偏高市場反應不佳。

      1991年9月康師傅投資了800萬美元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魏氏4兄弟決定投資生產即食產品,選中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做為第一個生產基地。1992年,“天津頂益國際食品公司”投入營運,進入速食面事業。同年,“康師傅”方便面正式上市,“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即食泡面)量產。此后,配套設立了“天津頂益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天津頂信紙業有限公司”、“天津育新塑料包裝有限公司”、“天津頂正印刷材料有限公司”等。使速食面風行中國,康師傅的品牌知名度漸為人所知。1993年成立頂新(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1994年成立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在廣州、杭州、武漢、重慶、西安、沈陽設立生產廠。

      1995年,天津頂園國際食品有限公司、廣州頂園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頂園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生產康師傅米餅。同年,天津頂津食品有限公司、重慶頂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頂津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生產飲品。進入糕餅事業及飲品。1996年2月5日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00322,每股1.68港元,募資2億美元。頂新集團收購“德克士”。1997年投資了樂購超市。

      1998年,以康師傅方便面在中國發跡的頂新國際集團返臺投資,耗資近百億新臺幣取得臺灣第二大食品企業味全的35%股權,取代黃烈火家族成為味全企業的最大股東。魏應行、魏應允出任味全董事副董事長。1999年,味全股票大跌,頂新集團被深度套牢。且由于對市場過度樂觀導致投資過度。又受危機影響無法拋售不動產變現,頂新集團不得不尋求外界資金支持。1999年6月15日頂新集團與日本三洋食品集團于達成策略聯盟合作協議,頂新將以每股港幣0.8元出售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33.14%股權給三洋食品株式會社,總金額達1.43億美元。

      2002年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TINGYI(CAYMAN ISLANDS)HOLDING CORP)的中文名改為“有限公司”。最終改隸于母公司頂新國際集團旗下。頂新集團將康師傅速食面品牌引入臺灣,大部分產品委托味全代工。其后,魏氏4兄弟至彰化永靖建立公園“和德園”以紀念其父魏和德,并開放民眾使用。

      2003年9月26日,頂新集團宣布進軍北京燒烤市場,旗下第一家燒烤連鎖店“牛樂亭”在北京開業。2004年,頂新集團和日本、臺灣全家便利連鎖店合作的全家便利商店在上海開店。2005年10月26日朝日啤酒連同伊藤忠商事以9.5億美元價格(74.1億港元)向康師傅控股公司收購康師傅飲品控股公司50%股本。頂新集團收購正義股份公司(CHENG I FOOD CO.,LTD.),為臺灣知名加工油脂公司。

      2006年,頂新集團出售樂購40%持股收入3.5億美元。2007年2月,頂新集團決定與臺灣85度C在大陸開拓連鎖咖啡市場。雙方成立新公司,資本額新臺幣5000萬元。新公司由85度C主導,持股60%以上,頂新集團負責蛋糕、烘焙等中央工廠的建立與門市展店的協助規劃。2007年8月,頂新旗下頂巧控股開始開設康師傅私房牛肉面店。2008年11月21日,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將以7.1億美元(約55.4億港元)入股持有康師傅36.6%的大股東頂新集團的兩成股權。

      2009年11月2日,康師傅向臺灣證券交易所申請發行TDR(Taiwan Depositary Receipt,臺灣存托憑證),預計3.8億單位、共1.9億股,每兩單位TDR表彰一股普通股,集資171億新臺幣。12月16日上市,存托憑證代號為臺證所:910322。頂新集團收購臺北101營運機構臺北金融大樓公司約三成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2011年11月4日,百事旗下全資子公司FEB將把其在華24家裝瓶廠間接持有的72%的股權全部轉讓給康師傅控股,以換取其在康師傅飲品(康師傅在中國的飲料業務的控股公司)的9.5%直接權益。FEB將獲授發行期權,以按全面攤薄基準將其于康師傅飲品控股的間接權益增至20%。交易完成后,公司及PepsiCo分別持有康師傅飲品90.5%及9.5%股權;另PepsiCo之前于中國持有的罐裝資產,現在為康師傅飲品控股持有。

      2012年3月31日,頂新集團旗下康師傅控股公司完成與百事公司中國飲料業務之戰略聯盟,承攬百事公司于中國地區非酒精性飲料的制造、灌裝、包裝、銷售及分銷。2012年4月9日,康師傅控股旗下康師傅方便食品投資,與卡樂B及伊藤忠商事于簽訂協議在中國設立合資公司,以從事生產及銷售休閑食品業務康師傅方便食品、Calbee及伊藤忠商事將各持有合資公司45%、51%及4%股權。2012年9月3日康師傅以總代價約4.84億元向大股東頂新出售味全11.61%股份,預計收益約3.85億元,完成后康師傅持有味全的權益將由17.16%降至5.55%。

      2013年1月25日,頂新集團以“INHON”品牌推出智能手機產品。2013年5月6日,頂新集團旗下連鎖速食餐廳德克士在臺北101開設臺灣首家店鋪。2014年10月,因為餿水油與飼料油事件的影響,頂新被勒令關閉旗下頂新制油與正義兩家公司的制油工廠,部分涉案人員收押禁見。2014年12月5日,馬來西亞IOI集團以251.4億新臺幣(約8.07億美元),從頂新集團手中購買臺北金融大樓公司37.1%的股權。后來由于財政部反對而破局。

      2015年3月18日與星巴克合作在中國生產、銷售即飲咖啡。2015年11月5日康師傅終止與日本零食生產商卡樂比及日本綜合商社伊藤忠商事的合資關系,收購兩公司持有其合資企業卡樂(杭州)的所有股權。

      2016年8月12日,有限公司宣布把康師傅剔出恒生指數成份股,在2016年9月5日生效。

      2016年9月30日,朝日啤酒以3.3億美元(334億日元)減持康師傅飲品的10%股份給合資伙伴,持股量降至20.4%。2017年1月2日,頂新集團證實該品牌因滅頂行動,臺灣康師傅于元旦正式解散。據內部指出,臺灣分部主要是器材進口和租借工作,2015年開始就無實質業務,所以決定及早撤除,而大陸康師傅業務并不受影響。

      2016年8月18日康師傅與英國聯合餅干公司簽署代銷協議,康師傅食品即日起取得麥維他(McVitie‘s)所有相關產品,在中國內地(不含港澳)的經銷權。這也是康師傅食品第一次直接代理銷售進口食品2017年2月10日康師傅與上海英聯食品飲料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由今年5月1日起,獲授權在中國內地獨家生產和銷售“阿華田”麥芽營養即沖飲品系列產品。2017年6月30日朝日啤酒以6.12億美元(700億日圓)出售康師傅飲品控股有限公司的剩余20.4%股份給合資伙伴、即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

      統一企業(00220)發展歷程

      1967年,“統一企業股份公司”于臺南縣學甲鎮(今臺南市學甲區)開業,最初以生產面粉及飼料創業。董事長為吳修齊,總經理為高清愿。1969年,統一企業開始籌備生產泡面,與日清制粉技術合作,隨后在泰國投資設廠,在香港設立經銷商。

      1972年,統一企業分設四個事業部:面粉部、食品部、飼料部、油脂部。1975年,統一企業因接管中國乳業公司橋頭廠而成立乳品部,并與明治乳業技術合作。1979年,統一企業與美國南方公司簽約,引進7-ELEVEn經營(由日本7-Eleven授權經營),成立超商部。1987年,統一企業掛牌上市,7-ELEVEN獨立成為統一超商股份公司。1989年,統一成立棒球隊(統一獅),與味全食品(味全龍)、三商企業(三商虎)、兄弟大飯店(兄弟象)共同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今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1990年代,統一企業走出臺灣地區,并在如中國大陸、印尼、泰國等地區展開投資計劃。1997年,統一超商股票公開發行上市;新建的總公司行政大樓及研究大樓落成啟用。2005年7月,統一超商與山東銀座商城公司合資成立山東統一銀座超市,目前有200多家超市,于濟南地區首屈一指。2007年,位于高雄市前鎮區的統一夢時代購物中心正式營運開幕。12月17日,統一企業透過旗下控股公司“控股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招股價4.22港元。

      2008年,統一集團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部于上海市長寧區臨空經濟園區動工。2010年以來,入股“完達山乳業”、“今麥郎果汁”、“三水健貿易”,在東南亞泰國設廠,與新馬最大飲料廠“楊協成”策略聯盟。2012年,統一決定在新竹縣湖口鄉投資新臺幣一百億元成立一貫化新生產線。9月,統一中控年營收估逾千億新臺幣,至年底中國大陸的基地將達24座。

      2013年11月12日,高清愿辭卸董事長職位,交給其女婿現任總經理羅智先接任。2014年1月,統一集團旗下的統一中控回臺發行寶島債,成為首家回臺灣發行寶島債的臺商企業。5月,統一中控在香港股市辦理增資,折讓三成配股,在香港籌資33億港幣,擴充內地業務。同年,結束與無印良品合作的關系。2016年4月,統一集團創辦人高清愿辭世。2016年,結束與坂急百貨店技術合作的關系。2016年5月,耗資百億新臺幣的統一湖口園區正式完工啟用。同年,統一中控新任總經理則落實本土化,由四川籍的劉新華接任,統一中控原任總經理侯榮隆回臺灣擔任統一企業總經理。

      2017年7月27日,跟“統一超商”將分別出售20%、30%“上海統一星巴克”股權給美國星巴克,統一全面退出上海星巴克,并向美國星巴克購入臺灣統一星巴克20%、30%股權。這也代表統一退出上海星巴克,未來獨資經營臺灣“統一星巴克”

      財務對比:

      營業收入: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2000年后,康師傅開啟了收入每年接近20%的高增長時代一直到2014年才開始下滑。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2004年開始統一收入兩位數增長,2009年金融危機統一收入下滑,隨后又開始高增長一直到2014年收入開始下滑。

      康師傅2017年90.22億美元的收入是統一中國2017年32.59億美元收入的3倍。

      毛利率與凈利率: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和統一中國毛利率均在30%左右,但是在凈利率方面康師傅略高于統一,統一中國凈利率在4%左右,而康師傅最近幾年下滑到4%,2013年前高于5%。

      凈利潤與凈利潤現金含量: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統一中國相較于康師傅的凈利潤波動較大。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2017年凈利潤,康師傅3.45億美元是統一中國1.34億美元的3倍左右。

      分部情況: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方便面收入方面:統一中國在2013年后收入平穩,而康師傅方便面收入則出現了下滑。雖然統一中國在方便面上有所追趕,但是到2017年方便收入康師傅34.61億美元收入與統一中國12.49億美元收入相差接近3倍。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從方便面的EBIT比率來看康師傅持續優于統一,統一方便面的EBIT比率在最近3年才向康師傅靠攏,有幾年甚至還出現了虧損。方便面作為康師傅和統一中國主要業務之一,目前康師傅占較大優勢,統一作為品類老二分部業務數據來看是比較難受的。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飲品方面:康師傅和他統一中國飲品收入都從2013年開始下滑。飲品收入方面:康師傅53.18億美元是統一中國19.08億美元2.78倍。

      可以看出康師傅飲品收入是康師傅方便面的1.5倍。統一中國飲品收入是統一中國方便面的1.5倍。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飲品EBIT比率的變動較大,康師傅飲品EBIT比率自2005年以后EBIT比率開始下滑,而統一中國EBIT比率從2009年下滑至2011年后逐步抬升。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營運周期康師傅優于統一中國的原因在于其存貨周轉應付周轉天數優于統一中國,應收周轉天數2009-2015年高于統一中國。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統一中國在銷售費用比例投入方面一直高于康師傅。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統一中國在管理費用投入比例方面也高于康師傅。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自由現金流從1999年-2017年合計138.8億美金。

      統一中國的自由現金流從2004年-2017年合計-20.58億人民幣。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資產負債率從2013年開始康師傅與統一中國出現了分化。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人均創造收入方面康師傅高于統一中國,且員工人數的增長速度也超過統一中國。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從原先的大量人力資本鋪渠道,通路精耕,但是從2015年開始與統一中國一樣開始減少了資本投入。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康師傅在2000年時建立了遍布全國的據點,從城市向農村城鎮滲透。康師傅認為市場成功主因是通路精耕和正確的產品策略—產品推陳出新(年輕化)企業成功之道。廣告宣傳費是品牌的長期投資,目的在鞏固品牌力。鞏固產品市場地位不可缺少資源。通路穩固基礎下,持續廣告進行品牌投資是成功主因。2004年時康師傅開始強調強化現代型通路經營。綿密的銷售網絡以及不斷精進的生產成本控制均成為康師傅持續成長的因素。

      統一企業的總裁高清愿先生曾經說過:“21世紀是通路的時代,誰掌握通路,誰就是贏家。”從內地來看康師傅在通路方面投入做的比統一好,在臺灣無法與統一抗衡的康師傅在大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在如今通路方式更多格局穩定的情況下,產品力則變得重要,從近幾年來看,康師傅在推陳出新產品方面相對于統一來說略顯不足。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康師傅vs統一:十五年發展歷程及財務比較》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