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姚美嬌《中國能源報》(2025年01月20日 第 05 版)
近日,蜂巢能源發布多項創新型產品及技術,包括越野電池首款產品——全球最大電量59度電800V增混電池、蜂行短刀電池等,后者具備6C+800V超充、15年60萬公里壽命等特征。
事實上,近年來整車、電池等多類企業均加速推進超充技術研發進程,與此同時,全國多地也相繼吹響建設“超充之城”“超充之都”號角,力求在超充網絡建設上搶占先機。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技術持續進步以及應用推廣不斷深化,超充生態有望加速完善,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與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 電池倍率持續進階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攀升,充電需求隨之激增,在此背景下,大功率充電技術作為提升充電效率、縮短充電時間的關鍵,能夠有效改善用戶體驗、助推綠色出行和可持續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熱點。
在這場技術革新浪潮中,電池企業紛紛“摩拳擦掌”,競相發力動力電池倍率升級。除蜂巢能源外,截至目前,已有多家電池企業推出各具特色的超快充電池產品,以滿足市場對高效充電的需求。近日,上汽通用汽車總經理盧曉表示,公司與寧德時代合作研發的6C超快充磷酸鐵鋰電池將在今年搭載于新升級的奧特能準900V平臺上,實現充電10分鐘可增加350公里續航的突破。
去年6月,億緯鋰能發布大圓柱電池新產品,具備6C快充能力,可實現電動汽車充電5分鐘續航300公里;4月,杉杉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已突破高能量密度快充技術瓶頸,動力類快充產品實現4C、5C產品的規模化供應,且6C產品已完成客戶定型。
同在去年4月,欣旺達也發布了兩款全新閃充電池3.0。據了解,兩款產品搭載快充技術和高能量密度材料,實現在短時間內快速充電,充電峰值倍率達6C,僅需10分鐘就能充電至80%SOC,并保證安全性和耐用性。
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材料體系、工藝技術不斷進步以及市場逐步成熟,超快充電池產品有望迎來更多推廣應用,為新能源汽車便捷使用注入動能。
■■ 多方協同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超充技術興起已引發全產業鏈積極響應,不僅電池企業,車企、樁企及相關部門等產業多方也在積極加速整合資源,優化服務流程,調整產品策略,以期全面滿足市場對超充的迫切需求。
在車企層面,包括比亞迪、小鵬、理想在內的多家國內新能源車企已率先布局,推出800V高壓快充車型,提升車輛充電兼容性和效率,為超充技術普及和應用奠定基礎。
而在高壓車型集中上市的同時,充電設施企業也緊跟市場步伐,不斷加大大功率充電樁研發力度。截至目前,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已相繼提出建設“超充之都”“超充之城”的目標。例如,根據規劃,2025年深圳市將建設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數量比達1:1;2030年,超充站將增至1000座,完成超充骨干網建設;2035年,超充站達2000座以上。
在受訪人士看來,想要實現消費者所期待的“充電像加油一樣快”,需要電池、車、充電設施協同提質升級,構建更加完善、高效的超充生態體系。不過,受限于技術、成本等難題,距離大范圍普及800V高壓平臺仍需要一定時間。“高壓快充車型、超充樁和高倍率電池相互‘搭配’,才能實現充電最大峰值功率。”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高壓快充車型的保有量還相對較小,因此對于充電樁企業來說,投資研發、建設800V充電樁較難實現盈利。通過政府給予充電樁生產企業一定的財政支持,可以降低其生產成本,進一步提升樁企積極性,進而推動超充普及。”
■■ 因地制宜匹配需求
總體來看,超充技術作為提升充電效率的重要手段,正愈發受到電池企業、車企、充電設施企業、政府以及消費者的關注。而在高熱度背后,超充發展也需因地制宜落地應用場景,確保技術與實際需求相匹配。
一位充電樁行業分析師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談到,超充站建設不可星羅棋布,不能因為其效率高就盲目進行替換。考慮到經濟效益,企業、電站投資方在選擇超充站布點時,會更傾向于交通要道、充電用戶流轉速度快、補能次數密集、服務次數多的地點。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公開表示,要正確識別不同充電場景的用戶充電需求,合理匹配、有序推進大功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積極探索適用于大功率充電網絡的市場價格機制,推動建立健康有序的大功率充電服務生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超充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慢充技術也不應被忽視。超充與慢充在充電速度、使用場景以及對電池的影響等方面存在差異,各具獨特的優勢和適用范圍。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超充與慢充應相輔相成,通過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實現有機結合。例如,在城市中心區域、高速公路沿線等車流量較大的區域,可以重點建設超充站;在居民區、辦公區等長時間停車場所,則可以慢充設施為主。這種互補模式能夠進一步提升充電服務的全面性和便捷性。
“電力系統廣泛分布,客戶需求多種多樣,未來慢充、快充與超充技術將是共生關系,互為補充,共同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充電需求。”上述分析師指出。
中國能源報聯系電話:010-65369450,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