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題材影視作品作為法治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在影視市場中逐漸占據一席之地。這些作品不僅通過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和具有創意的敘事方式傳遞法律文化,還以貼近民生的視角正面塑造了法院形象。本文將從以下三個維度探討法院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思路。
貼近民生
法院題材影視作品承擔著向公眾傳遞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識的公共性職責。從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早期出品的《小鎮大法官》(2016)、《陽光下的法庭》(2018),到近年來出品的網絡劇《黑色燈塔》(2020)、《庭外》(2022),電視劇《江河之上》(2024)、《執行法官》(2024),這些作品生動呈現了訴前調解、訴訟程序、法庭辯論、死刑復核、執行程序等司法過程,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法院系統的運作和司法實踐的真實面貌。
在法院題材影視作品創作中,貼近民生是至關重要的。在電視劇《執行法官》的策劃過程中,主創團隊在甄選相關執行案件進行改編時,始終秉承“與社會相關、與生活相連”的基本原則,以期劇集內容能夠貼近觀眾生活、呈現社會百態,給觀眾帶來情感共鳴、普及法律知識。
正如《文藝報》劇評《追尋執行法官艱辛有力的腳步——從〈執行法官〉看法治題材劇的細化與出新》所言,這部電視劇所選取的案例就發生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但每個案件都不輕松,甚至可以說是危機四伏。觀眾跟隨執行法官的腳步,看盡人間百態與社會眾生相。這些案件涉及的代際沖突、鄰里矛盾、夫妻財產分割、自我認同等議題都與現代人的生活高度相關。它們在本質上的常見,與戲劇化改編后的罕見,是法院題材影視作品兼顧市場性與公共性的重要嘗試。
立足司法實踐
取材于日常生活、立足于真實司法實踐的法院題材影視作品才能生動還原司法實踐的真實過程,從而提升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意識,推動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
法院題材影視作品應以真實案例為基礎,通過角色塑造與情節設計對司法實踐進行戲劇化呈現,讓觀眾在追劇的同時,對法官職業有更全面立體的了解、對司法實踐有更深入具體的認識。比如,電視劇《執行法官》通過生動的影像和精心的情節設計,鮮活地展現了人民法院的執行過程。劇中“李仁欠款不還案”就凸顯了執行法官的“勇與謀”。該案中,被執行人李仁藏匿馬匹欠債不還,執行法官與法警沖在執行一線,深入馬場檢查是否存在可供執行的馬匹,其間李仁突然持器械反抗,但最終被法警制服。敢于沖在一線,這是執行法官的“勇”。為找到李仁藏匿的馬匹,執行法官通過錨點坐標標定法推測出馬棚的實際面積,發現了馬棚內的隱藏空間,找到了被藏匿的馬匹。善于利用技術方法,這是執行法官的“謀”。
創作者要做到立足于司法實踐,就要多下調研功夫。首先,通過走訪法院、與法官及當事人交流等調研手段,了解司法實踐的流程、真實案件的細節以及法官日常的工作狀態。其次,將調研所得融入劇情設計,平衡真實性與戲劇性,確保作品既體現真實司法實踐,又具備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比如,電視劇《江河之上》立足于環資審判實踐,主創團隊通過實地走訪,為創作積累了豐富、扎實的材料。劇中涉及的案件,大多取材于現實,生動還原了法官的辦案過程。以其中發人深省的“金雕案”為例,該案取材于2016年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劇中,大學生袁笑笑是動物愛好者,出于善意而買下并飼養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雕,最終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這一劇情在播出后引發熱議,在生動還原真實案件的同時,向觀眾普及了金雕作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以及非法收購、運輸、出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法律后果,起到了很好的普法效果。
正如《人民法院報》劇評《雙重美學構成的公益敘事——評電視劇〈江河之上〉》所言,劇中案件大多源自現實,具有豐富的現實依據。對于真實細節的刻畫,“有助于還原法官的真實日常,幫助觀眾理解司法工作的不同環節,使該劇的表達更具現實力度,對公共利益的維護更加彰顯”。
推陳出新
創新是創作者最執著的追求之一,對于“法院故事”這種比較嚴肅而缺少娛樂性的題材,想要吸引觀眾,推陳出新是必要方式。創新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編造或夸大事實,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是影視創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
創新媒介形式,適應媒介邏輯。一是探索橫屏和豎屏短劇等新興形式。短劇具有制作周期短、投資成本低、觸達人群范圍廣、傳播效率高等特點,因而吸引了大量創作者。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也在積極探索以短劇形式呈現法院重點中心工作,比如考慮結合喜劇形式,拍攝法庭內外的故事,用幽默感削弱法院題材影視作品的嚴肅性,創作符合短劇觀眾喜好的作品,借助短劇實現更具效率的普法宣傳。二是探索媒介邏輯和劇情改編的平衡。媒介邏輯是一套完整的媒介內在法則,每種媒介都有其獨特的傳播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對應不同的媒介邏輯,要求作品內容適應不同的傳播平臺和受眾需求。而劇情改編則決定了作品能否在保持真實性的同時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一直努力平衡媒介邏輯和劇情改編,一方面,通過采風、訪談、旁聽庭審等方式,深入研究法院系統的運作機制和司法實踐的真實情況,并借助專業法官對劇本的審讀確保作品在內容上具有真實性和專業性。另一方面,通過設計沖突情節,或者塑造極致化的人物,增強劇情的緊湊性和市場性,使作品能夠適應不同的媒介邏輯,滿足觀眾需求,讓觀眾在觀看法院題材影視劇的過程中既能學到法律知識,又能感受到法官的人格魅力,體會到司法實踐的復雜性。
創新敘事方式,推動結構多元化。在影視行業,敘事方式的創新已成為推動作品吸引觀眾、表達深層主題的重要手段。這種創新體現在非線性敘事、多視角呈現、碎片化結構等多個方面。2022年,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與優酷共同出品的網絡劇《庭外》即采用了A/B劇的形式,將劇集分為《盲區》與《落水者》兩個篇章,前六集的《盲區》篇以死刑復核法官魯南為主角,他需要在16個小時之內探尋出一樁“碎尸案”的真相。魯南與律師喬紹廷強強聯手,破獲真相。喬紹廷也通過這次調查,得到了《落水者》篇中“無尸案”的重要線索。其結構的創新之處在于,《盲區》篇這緊張的16個小時實際上發生在《落水者》篇的中段。《盲區》篇將一部分故事線前置,設計了時空交叉的雙線敘事結構,加強了故事的懸疑性和吸引力,跳脫傳統的單一線性敘事。
創新影視題材,挖掘典型現實內容。在影視行業的敘事創新中,挖掘新的故事題材也非常重要?!督又稀纷鳛槲覈撞凯h保司法題材電視劇,在故事題材上的創新獨樹一幟。該劇不僅填補了國內環保司法題材電視劇的空白,還通過真實典型的案例和跌宕起伏的劇情,成功引發了觀眾對于環境保護和司法公正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度嗣袢請蟆穭≡u《環保題材影像創作值得開掘》中寫道:“‘環保’和‘司法’是專業性、話題性很強的領域,對于文藝創作者來說,是值得不斷挖掘的題材富礦。”該劇取材于現實,既有時代特色,又具典型意義,在創新方面實現了突破。
法院題材影視作品在傳遞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未來的創作中,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將繼續堅持真實性與創新性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創作更深刻更貼近人心的法院題材影視作品,為推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貢獻力量。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 周惠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