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chenjiarong 2025-03-06 公司簡介 16 次瀏覽 0個評論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文/郭楚妤

    編輯/cc孫聰穎

    ?

    開年的跨境電商行業像是貿易戰疾風暴雨下的漩渦中心。不管是關稅政策的頻繁調整,還是國際貿易規則的大幅變動,都讓企業體會到不可承受之重,后者的命運被特朗普政府攥在手心。

    2 月 1 日,美國政府宣布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 10% 關稅。

    緊接著,美國 “最低限度” 關稅豁免政策也出現反復。從取消該豁免到恢復豁免,中間僅間隔一周的時間。

    兩項政策的調整,直接沖擊了依賴直郵模式的跨境電商行業,行業面臨成本飆升與模式轉型的雙重壓力。

    特朗普低估關稅豁免政策的沖擊力

    在特朗普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理念里,保護本國產業始終是政策的核心出發點。近年來,中國跨境電商在美國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其強勁的增長勢頭和日益擴大的市場份額,無疑引起了特朗普政府的高度關注。在他們眼中,這股新興的商業力量對美國本土相關產業構成了不容忽視的競爭威脅,于是,一系列針對中國跨境電商的打壓措施應運而生。

    然而,特朗普政府顯然低估了 “一刀切” 取消豁免政策所帶來的深遠影響。這一舉措看似簡單直接,卻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不僅沖擊了中美之間的正常貿易往來,更讓美國本土的消費者、零售商以及相關產業鏈都陷入了困境,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之劇烈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期。

    追溯此項政策的歷史可發現,美國 “最低限度” 關稅豁免政策可追溯至 1930 年代的關稅法。2016 年,時任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將美國進口商品的免稅額從 200 美元提高至 800 美元。

    美國東部時間2025年2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取消美國對價值低于 800 美元的小額貨物的 “最低限度” 關稅豁免。

    美國東部時間2月7日,特朗普再次簽署行政命令,暫停取消對來自中國的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恢復了此前被取消的免稅條款,直至商務部建立完善的系統來處理和收取關稅收入。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圖:特朗普宣布暫停取消 800 美元 “最低限度” 關稅豁免政策

    此番朝令夕改,與美國海關以及進出口相關機構所遇到的壓力有直接關系 。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取消小額包裹免稅政策后,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在海關檢查中的成本大幅攀升,每個包裹檢查成本約達 5 美元。為應對激增的檢查工作量,甚至需要增聘數千名海關工作人員,這無疑給美國政府財政和人力調配帶來巨大壓力。

    與此同時,多家清關公司也受到猛烈沖擊,被迫暫停 T86 清關業務。這一舉措直接導致大量貨物滯留在美國海關,造成港口擁堵、物流停滯,美國國內供應鏈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消費者訂單延遲交付,民眾怨聲載道。

    面對如此棘手的局面,在政策發布后的第 6 天,即美國東部時間 2 月 7 日,特朗普就不得不緊急宣布暫時恢復 800 美元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 。這項政策的反復調整,不僅凸顯出政策制定前期缺乏充分考量,也反映出美國在貿易政策上的搖擺不定,給全球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也讓美國自身陷入了政策反復的尷尬境地。

    除了跨境電商行業,物流行業也受到美國新關稅政策的影響。春節后,由于航運市場進入季節性淡季,四大航線運價“連續五周”下滑,其中歐洲線進入淡季,美東和美西線的跌幅超過4%。有業內人士指出,美國關稅政策對物流市場運價也產生影響。某貨代公司負責清關的工作人員告訴《華爾街科技眼》,國際物流涉及國外貨主、工廠、貿易公司等主體,在清關環節可以發現,美國關稅增加,貨單量減少。

    美國關稅貿易政策的調整,宛如在全球經濟池塘中掀起驚濤駭浪的 “蝴蝶效應”。這一政策調整引發了難以預測的連鎖反應。行業內眾多從業者及相關專家普遍對其帶來的震蕩態勢持悲觀態度,行業憂心忡忡,擔心這會給全球貿易秩序帶來難以修復的破壞,導致眾多企業陷入生存困境,國際貿易的未來也因此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霾 。

    Temu:從“全托管”向“半托管”轉型

    電商平臺中,受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影響最為顯著的當數 “全托管” 運營模式。這一模式高度依賴小包跨境物流,貨物多以小額包裹形式跨境運輸,原本憑借小額包裹關稅豁免政策,在物流成本控制與價格競爭上占據優勢。但政策一旦變動,成本優勢瞬間喪失,物流成本飆升,使得 “全托管” 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運營難度大幅增加 。

    與此同時,關稅稅率的提高對 Temu 的低價競爭優勢造成了明顯的削弱。據相關人士介紹,在 Shein 和 Temu 平臺上售賣的服裝及各類商品,相較美國本土競爭對手的同款商品,價格要低 15% 至 35%,這一價格優勢吸引了大量追求性價比的美國消費者。然而,在美國推行新關稅政策后,Temu 的運營成本急劇攀升,無奈之下,Temu 已著手對平臺上的商品進行漲價。這一舉措無疑宣告,曾經 Temu 最引以為傲、相較于亞馬遜的顯著低價競爭力,在關稅新政的沖擊下已大打折扣。未來,在市場競爭中,Temu 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如何在維持價格優勢與保證利潤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擺在 Temu 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

    賽文思創始人,品牌出海資深營銷專家陳勇在接受《華爾街科技眼》采訪時坦言“跨境電商的紅利期已過”,而依靠800美金小額關稅豁免政策下低價商品走量的跨境電商平臺也隨之受到影響。其中,以Shein、Temu遇到的沖擊最為顯著。

    此外,Temu也在抓緊布局半托管模式,同時上線“一鍵搬運”功能,支持賣家將全托管店鋪下的爆款商品一鍵發布到半托管店鋪,并繼承托管商品的銷量和評價。早在2024年3月,Temu就推出半托管模式,隨著特朗普上任,Temu也加快了從“全托管”到“半托管”的過渡。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在跨境電商面臨低價競爭的情況下,關稅政策無疑是雪上加霜,影響了通過“小包跨境物流”模式運輸的商品,沒有貨源、產品供應鏈不夠強的商家,除了與跨境電商平臺“共存亡”,不少商家也在轉向獨立站(企業或個人建立的具有銷售能力的官方網站)的運營。但在陳勇看來,商家渠道的選擇并非簡單的“選擇題”,這取決于賣家是否擅長運營以及產品品類是否合適。“兩類產品比較合適,第一類是LTV(用戶生命周期價值)夠高、單價夠高的產品。這類產品能夠幫助商家支撐起獨立站的獲客成本,也不需要考慮復購,一次性賣一單就賺一單的錢,家具、各類機器人就屬于這一類。第二類就是類似Shein、Cider、Halara的產品,單價低,但是可以實現高頻復購。這就能讓商家獲得一個用戶以后,通過多次的復購,把LTV拉上來,應對獲客成本高的問題?!?/p>

    但是同時,獨立站也是一個必要的銷售渠道:“對于中等客單價又是復購耐用品的產品來說,商家仍然可以把獨立站建起來,這類產品的銷售依托第三方平臺的同時可以在獨立站上面做品牌、做內容,來沉淀用戶,來做品牌形象展示、用戶溝通和服務,那么這也會發揮獨立站的價值?!?/p>

    陳勇表示,商家若想在當下環境中突出重圍,可從兩方面發力:產品創新與品牌升級。其一,增強產品競爭力,憑借產品自身的功能價值與實用價值支撐提價,以此覆蓋關稅成本以及合規成本的增加。其二,讓產品不僅具備實用價值,還能為客戶帶來情感價值,如此一來,客戶便會愿意為品牌支付一定溢價。

    跨境電商“加減法”:B端變革+C端轉型

    在跨境電商的龐大商業生態中,過往相當一部分賣家的運營模式呈現出粗放型特征。彼時,他們對海外消費市場的調研與洞察深度不足,選品策略高度依賴電商平臺所呈現的數據。一旦某類產品在平臺上銷量激增,便盲目跟風銷售,甚至在缺乏深入品牌調研與規劃的情況下,隨意上架品牌商品。這種短期導向的運營策略,雖在短期內可能收獲一定銷量,但從長期視角來看,若海外消費者對該品牌缺乏認知基礎,或者賣家對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把握出現偏差,極易引發備貨策略的失誤,進而導致客戶復購率長期處于低迷狀態,不利于業務的可持續增長。

    出海營銷機構 Revolus 的創始人 Santiago 通過深入的市場研究與數據分析指出,近期關稅政策的調整對部分跨境電商賣家的毛利率產生了直接且顯著的沖擊。在新政策環境下,諸多賣家已難以維系過往 50% 甚至 40% 的毛利率水平,這對企業的盈利能力與財務健康構成了嚴峻挑戰。

    進一步剖析外貿行業的格局,Santiago 提到,20% 的關稅增長(綜合稅率與關稅之和)給以 B2B 模式為主、為海外商家供貨的 “中間商” 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企業由于缺乏自主掌控的源頭工廠,在成本傳導與價格談判中處于極為被動的地位。關稅增加后,其面臨著兩難抉擇:要么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下游客戶,提高產品售價,但這可能導致市場份額的流失;要么自行承擔這 20% 的利潤損失,壓縮自身利潤空間,給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帶來直接威脅。

    面對如此困境,Santiago 認為企業應積極尋求業務轉型與市場拓展的新路徑,直接切入終端產品市場不失為一種可行策略。以一家擁有杯子生產工廠的企業為例,除了延續傳統的為大型零售商供貨業務外,還應積極構建自有品牌體系。即便初始階段品牌影響力有限,但只要能夠精準定位目標客戶群體,在細分市場中站穩腳跟,憑借自身源頭工廠所具備的成本優勢,即便采取低價競爭策略,相較于其他依賴外部采購的競爭對手,仍能在價格上占據顯著優勢。

    在成本控制層面,擁有源頭工廠的企業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可操作性。Santiago 通過對行業成本結構的深入分析預測,這類工廠有望通過優化生產流程、與供應商重新議價以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等一系列舉措,進一步實現 10% 甚至更高比例的成本壓縮。同時,在供應鏈管理環節,能夠實現更高效的庫存周轉與物流配送;在產品創新方面,也能基于對生產環節的直接把控,更快響應市場需求,推出更具差異化的產品。

    然而,Santiago 也指出,單純依賴源頭工廠的成本優勢并不足以構筑長期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企業局限于傳統的外貿供貨模式,僅專注于工廠生產環節,未來的發展空間將受到極大限制?;诖耍岢隽藘蓷l具有戰略意義的發展建議:其一,企業應積極推進在歐美成熟市場的 C 端品牌化轉型,通過構建直面消費者的營銷渠道與品牌傳播體系,深入挖掘消費者需求,提升品牌忠誠度;其二,可考慮開拓中東或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不過,需要清醒認識到,這些地區的供應鏈已逐步成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新進入者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特別是在東南亞市場,Lazada、Shopee 等本地品牌憑借長期的市場深耕,已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且該地區市場客單價普遍低于美國市場。從投資回報率與市場潛力方面綜合評估,真正值得大型電商平臺進入并深耕的,主要是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等具有一定消費能力與市場增長潛力的國家。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圖源KPMG :Shopee和Lazada是東南亞排名前二的電商平臺

    綜合考量跨境電商的成本結構與市場環境,供應鏈和物流端由于受到基礎設施、人力成本、行業競爭格局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成本壓縮空間極為有限,難以直接實現 20% 的成本削減目標。因此,Santiago 認為,優化營銷策略是現階段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關鍵路徑。以獨立站建設為例,作為企業自主掌控的數字化營銷陣地,企業可以借助獨立站與用戶建立直接且深度的互動關系,通過大數據分析工具收集、整理用戶數據,實現精準的市場定位與個性化營銷,有效提升用戶復購率。只有將用戶資源沉淀至獨立站,企業才能擺脫對第三方平臺的依賴,真正掌握市場主動權,構建起寬闊的品牌護城河,在競爭激烈的跨境電商市場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跨境物流“馬太效應”顯著:大企崛起,小企承壓

    在剛剛過去的 1 月,美國西海岸港口迎來了進口貨物量的井噴,249 萬 TEU(集裝箱 20 英尺換算單位)的數字一舉刷新歷史紀錄。這本應是跨境物流行業的高光時刻,然而繁榮背后,卻是行業正在經歷關稅政策傳導帶來的陣陣劇痛。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指出,在關稅政策的影響下,物流企業的物流成本、運輸體系、電商促銷政策、服務流程以及消費者投訴處理等環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亞馬遜平臺為典型實例,在關稅變動的影響下,自 2 月 20 日起,亞馬遜 FBA(亞馬遜物流)做出重大調整,取消了標準尺寸商品的 “部分貨件拆分” 選項,僅保留 “亞馬遜優化的貨件拆分” 與 “最低貨件拆分” 這兩種模式。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目前,這一規則變化有著明確且嚴格的要求:賣家必須確保每件商品 SKU(庫存量單位)至少包含 5 個相同規格的紙箱或托盤,并且其中商品組合與數量完全一致,才可以免除入庫配置服務費。舉例來說,假設一個箱子規定需裝 5 件商品,可當前賣家只需要發貨 4 件,然而,為了符合 “亞馬遜優化的貨件拆分” 規則,同時避免支付高額的合倉費用,賣家也必須按要求湊齊 5 件商品進行裝箱。如此一來,多出來的商品就在無形中形成了出口庫存。

    與此同時,T86 政策取消后,物流查驗方面增加的成本不可避免地被分攤到商家頭上。不少獨立站賣家和跨境電商賣家在政策發布期間陸續收到了物流調價通知。云途物流、橙聯中國、順豐國際、4PX 遞四方等頭部跨境物流公司紛紛上調物流費用,部分企業除了每票加收 20 元報關服務費外,還預收 30% 的關稅保證金。物流價格的上漲,將加速行業洗牌,一批小型物流企業正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以貨代公司為例,關稅政策致使商家取消 “雙清包稅”(免除關稅,同時進出口清關由服務商負責)服務,那些原本以低價為主要競爭優勢的貨代公司生存愈發艱難。而存活下來的貨代公司則需要提供更高效、合規的清關服務,不斷優化供應鏈、壓縮成本,以避免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出局。

    在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格局重塑的進程中,關稅政策及 T86 政策調整引發行業震蕩,跨境商家與中小型物流企業面臨嚴峻挑戰,運營成本激增、市場份額受到擠壓。相較之下,多鏈條布局的大型物流企業優勢凸顯,競爭力持續上揚。

    以馬士基為典型代表,其早期專注海運核心業務,憑借前瞻性戰略布局,逐步構建海陸空一體化綜合物流體系,實現業務多元化轉型。轉型后的馬士基,供應鏈協同效率顯著提升,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為其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贏得競爭優勢。

    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圖:馬士基 CEO 柯文勝(Vincent Clerc)

    面對政策調整與市場變化,馬士基憑借完善的業務布局與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能從容應對關稅政策及 T86 政策取消帶來的沖擊。在 2024 年財報發布會上,馬士基 CEO 柯文勝(Vincent Clerc)表示,盡管特朗普政策的延續為行業帶來諸多不確定性,但基于馬士基的戰略布局與業務協同優勢,公司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他還指出,若國際貿易模式發生變化,馬士基與赫伯羅特的深度合作,將助力其迅速調整業務策略,持續引領行業發展。

    在當前的跨境物流市場中,“馬太效應” 正變得愈發顯著。大型物流企業憑借其完善的布局和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在復雜多變的政策環境中閃轉騰挪;而中小型物流企業和跨境商家則在困境中苦苦掙扎。家則在困境中苦苦掙扎。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美國關稅政策 “蝴蝶效應”:跨境電商與物流行業的雙重震蕩》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