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視野中的《秦腔》——以《秦腔》觀照現世

    當代青年視野中的《秦腔》——以《秦腔》觀照現世

    huangpingyue 2025-03-06 案例展示 23 次瀏覽 0個評論

      賈平凹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作家,其人生的歷程經歷了新中國解放后的喜悅、大躍進運動的火熱、文革的動亂,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民族的興盛強大。在他走過人生五十多個年頭之時,他從他獨到而深刻的個人洞見中,看到了在歷史前進的滾滾車輪下,被遺忘的角落的無奈與哀傷。一部《秦腔》讓我們看到了在現代化的今天農村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呈現出的無可奈何而又不可逆轉的衰敗與沒落,一代農民對土地至死不渝地依戀與崇拜,青年一代義無反顧對土地的拋棄與剝離,農村傳統的倫理價值與道德價值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支離破碎。一部《秦腔》,一曲挽歌,一首絕唱,一腔深情。

      當今天的我們讀《秦腔》,我們在其中看到了我們自己我們社會的影子,夏天智、夏天義便似我們祖父輩的縮影,在我們的眼前閃現,引出我們對于家鄉對于農村對于那厚重深固的農村文化的回憶與深思。

      我們這一代是出生于八十年代的人,我們成長的時代匯合著改革開放時代發展的洪流。我們在成長中所形成的各種觀念思想是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直至二十一世紀各種新奇價值觀變化發展的直接體現。中外文化的匯合交流,審美的多元化選擇替代單一的審美形式,不再有時代的“共名”和意識形態的約束,現代人的生活非富多彩、眼花繚亂,現代人生活的節奏、追求的理想、情感的表達方式在長一輩的人眼中慢慢變得不可理解和無法靠近。我們一直以為我們潮流地站在了時代的尖峰上,當一部《秦腔》的出世,我們慢慢地品讀下去,才發現,在《秦腔》這個載滿傳統文化的參照物面前,我們已經偏離傳統有多么的嚴重。

    現代閱讀、寫作、和傳播方式

      在一個時代里,最先接受最愿意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當是青年人。信息和網絡時代使文學創作更具開放性和多元化。此時的青年人對于寫作特別是小說的創作展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公開網站的長篇連載、各種資源電子形式的方便閱讀,是網絡文學的發展異軍突起。當然,不能否認網絡文學中優秀作品的存在,但是,作為初期,也就是幾年以前,痞子蔡等人的網絡創作其于媒體傳播方式特別的革新意義是遠大于其文本本身的內涵價值的。但是在各種網絡文學已經漲潮的今天,大量文本情節的簡單復制,類型的雷同巧合,讓我們感到網絡文學的“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我們現在過多的沉迷于這種閱讀環境中,80年一代對于《秦腔》的閱讀接受難免會出現摩擦。首先表現在《秦腔》的敘事方式上,賈平凹自己說:我寫的是一堆雞零狗碎的潑煩日子。小說以五十萬字洋洋灑灑地寫了清風街一年多的故事,確實是細致瑣碎,并且小說中章節標記的缺失,沒有一個具體的情節輪廓,記錄片式的日常情節的反復和小說中大量的以行動、對話的方式來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的中國古典小說敘述方式的使用,對于青年人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對于強烈情節刺激需求似乎有矛盾。青年人是否愿意放慢腳步來慢慢體會這樣一部小說,如果沒有深入的閱讀便沒有感情和思想的共鳴,那么這篇小說便在青年人中達不到其應有的影響力。其次是,作者作《秦腔》的創作態度。賈平凹曾說:作家是受苦與抨擊的先知。作家特別是小說作家應當有一種使命感,一種能夠穿過社會歷史和人生復雜的反思精神。一種正視文學的嚴肅態度。賈平凹在創作《秦腔》時是“文章驚恐成”,“這部書稿真的一直在驚恐中寫作,完成了一稿,不滿意,再寫,還不滿意,又寫了三稿,仍是不滿意,在三稿上又修改了一次。”賈平凹曾說,因為不善于用電腦便每次寫作便是手寫,三易其搞,等于寫了一百五十多萬字,很是辛苦。其中我們可以窺見作者的創作是內心的驚恐、嚴謹和矛盾痛苦。這種寫作態度,讓青年人的快速網絡寫作無法望其項背。真正追究其中,其根源便來源于作者內心對于“清風街”對于“棣花街”強烈的感情,為棣花街樹一塊碑的信念。對于農村,對于傳統文化完成的一個交代,心靈的交代

    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尷尬

    當代青年視野中的《秦腔》——以《秦腔》觀照現世

      在《秦腔》中,作者對農村及其文化在現代沖擊下的遭遇有驚恐有擔心也有悲哀。農民不再以土地為本卻是流入城市。“四面八方的風方向不定地吹,農民是一群雞,羽毛翻皺,腳步趔趄,無所適從,他們無法再守住土地,他們一步一步從土地上出走,雖然他們是土命,把樹和草拔起來又抖凈了根須上的土栽在哪兒都是難活。”從土地中爬出來的農民在城市中如浮萍一般,難找到自己的一片立足之地,“這兩個人后來去州城為人拆舊樓真的沒有掙下錢,就在州城里攔路搶劫,被公安局抓起來坐牢了。”農民在城市經濟的召喚下奔走其中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脫離卻又無法走入現代經濟的核心,城市中的農民農村里的棄兒的分裂身份讓他們不知所措。同時作為農村傳統文化的象征的“秦腔”也在夏天智、白雪等人的哀嘆聲中慢慢衰落,取而代之的是陳星演唱的流行歌曲大受歡迎。秦腔作為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的一個重要文化事件, 其熱耳酸心、慷慨悲涼的美學特點潤物無聲地滲入其生命之中。而在這個進程中,作為農村情感表達與生命體驗方式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了當代社會的影子。我們在想,沒有了秦腔這類的標簽,我們以何再作為我們標志一種地域文化和深厚傳統的標志,沒有了一種特定的文化標志,我們走遍大江南北,又將以何牽系著我們內心的民族和家鄉的歸屬感,如果沒有了歸屬感,便缺少了安全感,缺少了根。但是,令人感到似乎是悖論的是現在的我們或是青年人所在追求的道路似乎正是這種對于根的脫離。我們在完全認同于知識崇拜知識的年代,在追求知識的同時也將知識定性為提升自己經濟政治地位的工具,(當然是存在其他情況的)而我們現在進行的越來越高的教育在農村在我們崇拜知識的父輩看來是無條件支持的,他們很大一部分將教育作了這種工具性的理解以及家族榮光的考慮。這里頗和《白鹿原》中鹿子霖祖輩中要求后代培養出秀才到祖墳放炮相似。所以,在我們追求知識之后,對于家鄉農村是一個戴著合理面具的欺騙脫離。或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是一個“夏風”,夏風明明是對農村對農村傳統文化脫離的最嚴重的一個,但是他卻是在清風街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以為農村的榮光和為農村百姓一點便利為旗幟,根在農村的知識分子慢慢的遷址城市,扎根城市,農村的鮮活形態風俗人情深厚文化甚至鄉音鄉貌便逐漸淡化為偶爾的回憶。連作者自己都是這樣,我把母親接到了城里跟我過活,棣花街這幾年我回去次數減少了。故鄉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現在的故鄉對于我越來越成為一種概念。所以,一部《秦腔》也是作者對自己精神情感的漫漫追尋。現在的我們青年人真正在走的也是這條路,這樣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它是一種生發于最純正純樸的農村人民心底的愿望,只是當它一種潮流存在的時候,農村的這種危機便顯現了:夏天智死的時候抬棺的后輩青年都找不齊全,全村上下便只剩老弱病殘。土地沒有了,秦腔消亡了,物質和精神的出路越來越窄了,農村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同時一種農村社會關系的喪失也是至關重要的。《秦腔》中夏天義敢罵敢恨的個性……

    愛情婚姻的啟迪與女性的精神堅守

      在《秦腔》中“百科全書”式的書寫中,愛情婚姻的描寫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包括了引生畸形的苦苦暗戀的婚戀形式;夏風、白雪郎才女貌的婚戀形式;夏天義、君亭等世俗的婚戀形式;夏天智和四嬸患難與共、相濡以沫的傳統婚戀形式。這些婚戀形式的書寫同樣是農村表現變化的一個方面。

      在談及這個問題時,現代的青年人似乎更加自信。婚戀的自由以及傳統倫理道德對于兩性關系束縛的放松和逐漸的貞節操守觀念的淡化使他們認為他們對于愛情婚姻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愛情轉移”和“將戒指義無反顧的交換”便成為青年人愛情歷程中的常態,而從童話中幻想出來的王子與公主、才子與佳人模式隨著當下清純言情小說的暢銷和唯美韓劇的影響成為青年人對愛情甚至是婚姻的想像。但是,在《秦腔》中,我們看到了這種愛情理想的無情破滅。夏風和白雪才子佳人式的結合,結局卻是出生孩子的畸形和一紙離婚協議。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夏風和白雪首先在知識層次上就是有差距的,白雪曾說,夏風看上的是她的“漂亮”,夏風的現代文化與白雪對于秦腔熱愛的矛盾在他們結婚后便明顯的浮現出來,在文章中,我們很少讀到作為一個丈夫夏風給予白雪的溫暖,他自始至終強調的是讓白雪調回省城工作,而忽視了對自己妻子精神世界中財富的支持和保護。甚至從文本中我們看到始終陪伴白雪的是秦腔我們就會有可能疑問白雪對于秦腔的愛是不是更甚于夏風?這個回答很可能是肯定的。白雪嫁給夏風后,一直追尋著自己的精神獨立,結果卻是無望而終。

      曾經的五四時期魯迅先生曾在《娜拉走后怎樣》中表達過,女性要獲得真正的解放,需要依靠經濟的獨立。而在現代的社會中女性在社會勞動力的加入早已是一個普泛的現象。盡管我們有對于女性同時挑起社會工作和家務操勞兩項重擔的不平,但是女性卻仍將工作視為自我價值和精神的寄托,在社會的工作中取得自己獨有的一份思想收獲和收獲社會“話份”的支柱。而不是將自我的價值和終身目標放置在傳統的相夫教子之上。于《秦腔》中,我們看到了四嬸的傳統的女性形象。但我們也知道現代女性追求的不僅僅是這些。所以也有著白雪這一復雜的形象。我們之前已經說過,白雪對于秦腔的堅持和迷戀是對于傳統文化的堅守。但是,在不斷的城市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女性的經濟獨立似乎已經可以既成事實了,那么她們的精神獨立呢?白雪正是在她執著的追求著自我精神獨立之時,她連同她的經濟獨立一起喪失。白雪首先沒有在精神上依附于丈夫的安排,有自己明確的指向:堅守秦腔。她試圖將自己的經濟獨立與精神獨立完美的結合:在劇團中表演秦腔,名利雙收。夏風對白雪的關心可以說是只著眼與她的經濟上的獨立,對白雪苦苦追尋的精神自由視而不見。《秦腔》中的白雪集古典傳統與現代追求于一身,為青年人提供了現實性的觀照。我們青年人固然不乏精神追求,但開放環境中的思想沖擊,多元化的意識形態的存在,各種審美形式的共存,文化之間的融合和沖擊,我們這一代是最先進的一代,同時也是最迷失的一代。社會文化的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變換顛倒,我們似乎離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越來越遠。我們的情感激情在流行歌中發泄,卻忘記了秦腔中那最原始最天然的內心表達。我們學習了一切,卻也忘記了一切……

      但是,對于這一切是歷史的趨勢,誰都無能為力,賈平凹先生以一部《秦腔》喊出他無奈的絕唱,我們所得到的就是作為一個青年人逐漸有意識的保護我們珍貴民間傳統的那份努力吧

    參考資料: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當代青年視野中的《秦腔》——以《秦腔》觀照現世》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