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多層次保障體系?專家:發展商業保險、設立專項基金

    如何打造多層次保障體系?專家:發展商業保險、設立專項基金

    zhangyatai 2025-03-06 凈化水設備 16 次瀏覽 0個評論

    如何打造多層次保障體系?專家:發展商業保險、設立專項基金

      中新網上海3月3日電(記者 陳靜)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3日在此間接受采訪時指出:“在大家共同的呼吁下,中國的罕見病診療問題取得了很大進展。罕見病的治療情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歸納:一是‘病有所醫’;二是‘醫有所藥’;三是‘藥有所保’。目前,這三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近年來,隨著生物醫藥技術日新月異,各類疾病的創新治療手段不斷涌現,中國罕見病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在全球范圍內,由于患者基數極小,他們往往面臨更嚴峻的醫療可及性問題。在中國,建立國家層面的專項基金、優化支付機制成為各方討論一個重要議題。

      據悉,2025年1月起實施的新版醫保目錄新增了10多種罕見病藥品,累計已覆蓋90余種藥物,切實減輕了患者負擔。同時,相關部門通過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設立罕見病先行保障區、以中國藥品審評中心“關愛計劃”試點項目推動創新藥物審批等具體措施,也為罕見病藥品可及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在采訪中,金春林介紹,一項調查顯示,過去患者需要跑很多地方、花費很多年才能確診,如今確診時間大大縮短,整體的治療進展顯著。近年來,國家藥監局不斷加快審評審批進程,推出了許多針對罕見病的快速通道,發布了相關藥品審批的指導原則,特別是允許單臂試驗審批。這不僅加快了國內外藥品在中國的上市速度,也推動了國內罕見病研究管線的進展。近年來,醫保談判也取得了顯著進展,每年都有新的罕見病藥品納入醫保報銷。

      不過,IQVIA艾昆緯的相關調研顯示,當前中國對罕見病保障投入距離全球平均水平仍有差距。絕大多數超罕見病患者仍需更多關注。破解罕見病患者的支付難題,迫切需要更精細、針對性更強的政策。IQVIA艾昆緯是全球知名的醫療健康領域生命科學工具和服務企業,運用數據、技術、統計分析和人類智慧,助力推動醫療衛生和人類健康的進步。

      IQVIA艾昆緯大中華區衛生經濟與真實世界洞察負責人劉君表示,在當前保障體系下,超罕見病藥品和患者群體用藥需求,正是罕見病保障體系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未滿足需求。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希望政府和社會各界攜手,加大資源投入,健全保障體系,讓這些患者得到應有的關注與支持。

      金春林直言,目前,95%的罕見病尚無治療方案。現有的每一個治療方案,都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值得珍惜。對于超級罕見病患者而言,他們面臨著更大的困難:人數太少,確診難、治療難、支付難,因此需要更多支持。

      “多層次的保障體系需要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因此,發展商業保險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向。在這一過程中,商業保險與丙類目錄之間相互促進、互為補充。”金春林指出,“我認為丙類目錄的制定在罕見病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那些價格較高、醫保覆蓋困難但患者需求強烈且療效明確的藥物,丙類目錄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據悉,浙江省建立了罕見病專項基金。該專項基金的資金來源是依據上一年度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按照每人每年兩元人民幣的標準,一次性從統籌基金和大病保險基金中劃撥,形成浙江省罕見病用藥保障基金。金春林認為,其他地方可以借鑒浙江省的做法,設立專門的罕見病基金,將罕見病保障從國家醫保體系中獨立出來,從而實現長期穩定的保障。他指出,設立專項基金,不只是為特定藥品提供報銷支持,更是對罕見病患者群體的整體保障。專項基金能夠更全面地解決罕見病患者的治療生態鏈問題,其意義更加深遠。設立專項基金還可以拓展更多元的籌資渠道,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罕見病在“病有所醫、醫有所藥、藥有所保”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助力下,未來的診斷難題有望得到重大突破。對此,金春林坦言,大模型的應用,確實能夠提升診斷效率,尤其是針對一些病種較多的罕見病。但其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數據支撐,即有足夠的病例樣本作為訓練語料庫。如果某些罕見病的病例數量過少,僅靠大模型進行診斷仍然存在困難,因為數據量不足會影響其精準度。但對于極罕見病,尤其是病例數極少的病種,其診斷效果仍需進一步觀察和驗證。(完)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如何打造多層次保障體系?專家:發展商業保險、設立專項基金》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