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發展新質生產力”凝聚了我們黨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要用系統思維全面理解把握其蘊含的深邃邏輯,在不同層面采取針對性舉措,合力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
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贏取主動權——
一是強化人才隊伍支撐,站在更高起點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教育和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生產力躍遷的基礎支撐。要針對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并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大國和學習強國,為新質生產力提供強有力的新質人才支撐。
二是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對各類創新主體進行整合優化,集中跨學科、跨領域、跨機構、跨部門的優勢力量,建設一批能夠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設施和協同創新平臺,促進要素融合,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創新效率。
三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從保護鼓勵創新的角度規劃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戰略,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
制定科學有效的產業政策,領航新質生產力發展——
一方面,更加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壯大,大力支持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智能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適度超前謀劃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未來產業發展布局。
另一方面,應尊重客觀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和結果導向,減少過度和不科學的政策干預,適時、適度、適宜地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避免不合時宜、不符實際的政策出臺對產業發展起到相反作用。
加快培育現代化產業集群,在集聚中促進新質生產力規模化發展——
在合理的空間載體上實現集群發展,特別考驗各類生產要素的高效有序布局。要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體系完備的天然優勢,用好用足不同地區的發展比較優勢和自然資源稟賦,給新質生產力發展帶來“1+1>2”的規模效應,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一方面,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東部沿海地區要更加注重原始創新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東北地區依托特有的工業基礎,可對傳統國有企業經營管理體制進行分類改革,圍繞裝備制造業進行技術創新,促進高新技術同傳統制造業結合,提升優勢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中西部地區應走差異化發展道路,結合區域特色吸收和應用先進技術,圍繞重點領域進行創新。
另一方面,加強協同創新網絡構建??山Y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探索在大區板塊、城市群、省際及省域內部多個層次構建起協同創新網絡,以此匯聚創新發展合力。
同時,避免簡單的生產要素堆疊,切忌以生產要素的機械化、同質化堆疊來培育產業集群。要結合國家戰略需求導向和創新主體意愿動力,“順水推舟”搭建創新集聚平臺,展開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新質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企業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有力推動者。保護企業、愛護企業家就是保護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能,維護企業合法權益、關注企業家合理訴求就是護航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
第一,加強對企業科技創新行為的政策支持,用“有形的手”為企業提供更多“無形的支持”。比如,在資金、金融、稅收等各方面搭建激勵企業創新的制度,重視各項政策之間的協同效應。
第二,更加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生存發展。很多中小微企業是全球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第三,引導社會各方面主體以更大力度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要從更高層面和更廣維度推動科技創新相關方支持企業,在更深層次培育真正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全過程的創新土壤。
歸根結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主體之間協同高效配合。尤其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和政府服務功能,讓新質生產力成為全社會共同的目標導向和價值追求。
?。ㄗ髡邌挝唬荷虾I鐣茖W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