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電車教父”安迪·帕爾默:Robotaxi將挑戰(zhàn)私家車,將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視為威脅的人會被淘汰

    專訪“電車教父”安迪·帕爾默:Robotaxi將挑戰(zhàn)私家車,將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視為威脅的人會被淘汰

    binyun 2025-03-07 凈化水設備 11 次瀏覽 0個評論

    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擔任日產首席運營官時,一手主導開發(fā)了世界首款量產純電動汽車——日產聆風(Nissan Leaf)。他因此得名“電動汽車教父”。他還曾擔任阿斯頓·馬丁的CEO,帶領這一百年品牌進行電氣化轉型。

    近日,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談及中國電動汽車的繁榮,帕爾默表示,這是一場深謀遠慮的“超車”,中國經驗也是促使他開發(fā)純電動汽車的主要因素。同時,他對每經記者稱,未來無人駕駛出租車將對傳統(tǒng)的汽車保有模式構成挑戰(zhàn)。

    當被問到特朗普計劃對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征收關稅時,帕爾默評價稱,關稅保護是一個大錯誤,會讓產業(yè)變得沒有競爭力,(被保護企業(yè))會變得像一個老年人,一天比一天虛胖。

    談Robotaxi和自動駕駛:私家車模式面臨挑戰(zhàn),軟件和AI是汽車的新“引擎”

    NBD:現在業(yè)界普遍都在追逐無人駕駛出租車(Robotaxi)和自動駕駛技術,您怎么看?

    帕爾默:無人駕駛出租車無疑將在城市和城區(qū)變得普遍。它們有潛力大幅減少交通擁堵、降低排放,并使出行更便捷。隨著這些服務變得更加普遍,傳統(tǒng)的汽車保有模式也將受到挑戰(zhàn)——如果能在幾分鐘內召到一輛無人駕駛汽車,那用戶也會質疑,他們是否還需要私家車。

    對于傳統(tǒng)汽車制造商來說,無人駕駛出租車的興起既是機會,也是警鐘。僅僅制造出色的汽車是不夠的,制造商必須演變成移動解決方案提供者,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和技術投資將至關重要。那些將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視為威脅的人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至于自動駕駛技術,業(yè)內已經討論很久了,現在這方面的進展正在加速。它關乎整個移動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轉變,從汽車的設計方式到共享方式。但重點在于將電氣化與自動化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更清潔、更高效的交通網絡,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規(guī)劃城市和移動的方式。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新的汽車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軟件和AI對于汽車是非常重要的,就和曾經的引擎一樣。從長遠來看,(自動駕駛汽車的)成功將取決于高級技術與日常實用性之間的平衡:不僅技術上要令人印象深刻,還要無縫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談補貼與關稅:補貼不應成為長期計劃,關稅保護只會讓企業(yè)“虛胖”

    NBD:特朗普之前簽署了一項名為“釋放美國能源”的行政令,指示聯(lián)邦機構立即暫停用于推動汽車行業(yè)電動化的撥款,包括為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特朗普還希望終止電動汽車補貼和激勵措施,并提高對進口到美國的外國車輛的關稅。您認為這些政策的實施將對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產生什么影響?

    帕爾默:其實不僅是特朗普,歐盟也提過類似觀點。

    在補貼問題上,我比較認同馬斯克的觀點。我認為,電動汽車應該盡快擺脫補貼。汽車制造完全是規(guī)模經濟,規(guī)模帶來產量,然后帶動成本降低,繼而創(chuàng)造利潤。馬斯克實現了電動汽車的規(guī)模發(fā)展,可能現在他已經不再需要補貼了,我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中國的電動汽車也具備了規(guī)模優(yōu)勢,而西方汽車公司拖延太久,產量很小,成本基數也比中國高,因為中國的成本已經具備了規(guī)模優(yōu)勢。

    也許,在非常短的時間內,某些補貼是必要的,可以推動發(fā)展,但這不應該是長期計劃。

    至于關稅,我認為這(指關稅保護)是一個大錯誤。歷史表明,關稅可以作為戰(zhàn)略談判的一部分來使用。如果把關稅作為保護手段,會讓產業(yè)變得沒有競爭力,因為企業(yè)不再與全球市場的其他公司競爭,不再在全球市場擴大規(guī)模。(被保護企業(yè))會變得像一個老年人,一天比一天虛胖。

    因此,我對(英國)政府的建議是,我們應該保持開放,應該與中國進行談判,并邀請中國制造商在英國建立工廠。

    談科技公司入局造車:可加強高端、豪華品牌的打造

    NBD: 小米和華為這樣的中國科技巨頭已進入電動汽車市場。您怎么看待科技公司進入電動汽車市場這一現象?

    帕爾默: 我在汽車行業(yè)工作了接近46年。汽車之前一直是一個狹窄的行業(yè)。大約15年前,即剛開始開發(fā)日產聆風那段時間,我發(fā)現,繼續(xù)保持狹隘的定義是行不通的,汽車行業(yè)需要與其他領域的連接,例如手機網絡等,需要與行業(yè)外的互動,也需要來自行業(yè)外的影響。那時候,我已經意識到汽車必須改變。

    科技公司的入局將對汽車產業(yè)產生巨大影響。但科技公司要真正成為汽車公司是非常困難的,像蘋果和谷歌都失敗了。

    但特斯拉把許多行業(yè)融合在一起,成功將AI整合進來,某種程度上成功地整合了自動駕駛能力,正在嘗試通過無人駕駛出租車做一些嘗試。傳統(tǒng)汽車公司和新興科技公司可以參考這種模式,進行合作。合作的模式很多,如收購和合并等。

    另外,華為在這方面的工作也令人矚目,特別是AI整合。中美兩國在AI領域一直走在前沿。汽車是AI的載體,可能還是最具吸引力的載體。

    如果傳統(tǒng)汽車公司和科技公司能夠盡快合作,能更快創(chuàng)造出競爭優(yōu)勢。中國在AI領域的發(fā)展極為迅速,而在制造領域,不管是質量還是技術上都有很強優(yōu)勢。不過,我認為,中國(公司)在車輛的駕駛、操控、噪音與振動,以及品牌管理方面都還有提升空間。

    目前,中國制造了很多高質量且成本低廉的汽車,在此之外,還需要加強高端和豪華品牌的打造。蔚來(NIO)的嘗試算是一個起點。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品牌,低價不是唯一的工具,定價也是一種策略,而這需要品牌的強吸引力作為底氣。這點是中國應該加強的。

    我擔任阿斯頓·馬丁CEO時,和很多中國公司進行過很多次對話,他們都表示,我們可以在中國生產10萬輛阿斯頓·馬丁。我告訴他們,他們不了解奢侈品。

    我們不應該生產10萬輛,而是1萬輛,因為稀缺性很重要,稀缺性創(chuàng)造欲望,欲望帶來需求,需求再推動價格,這就是經濟學中最基本的供需原理。中國已經成為低成本、高產量的專家,但汽車產業(yè)還應該有高成本、低產量的模式,這也是中國企業(yè)必須考慮的。

    談中國電動汽車:一場深謀遠慮的“超車”

    NBD:您之前提到,中國電動汽車企業(yè)在全球市場上成為了強有力的競爭者。您為什么這么說?

    帕爾默:我對中國的最大欽佩來自于我在東風汽車董事會任職時的經歷。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就提出了一項引領新能源車領域的戰(zhàn)略(1992年,錢學森院士就建議跳過汽油柴油階段,直接發(fā)展新能源汽車:要立即制定蓄電池能源的汽車計劃,迎頭趕上,力爭后來居上!“八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就包含了 “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研究”)。

    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愿景是在2002年,當時我加入了東風汽車的董事會。作為唯一的非中國籍、非日本籍的董事,我對中國政府的規(guī)劃以及汽車戰(zhàn)略有了深刻了解,這個戰(zhàn)略的目標是通過新能源車超越西方。

    通過這個計劃,首先與西方公司合資,學習如何制造汽車,帶來先進的技術,打造本土品牌。然后本土品牌逐步成長,最終走向出口和國際化,甚至全球化。

    最讓我欽佩的是,從1992年到今天,中國在通過工業(yè)戰(zhàn)略促進發(fā)展方面保持了一致的理解,尤其是在電池產業(yè)、鋼鐵和鋁業(yè)的互動,以及整個協(xié)調運作方面,(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場高度復雜且協(xié)調性強的舞蹈。

    NBD:是什么因素促使您最終完全擁抱電動汽車的理念?

    帕爾默: 我第一次接觸電動汽車是在2001年。當時我負責日產的輕型商用車,還有一款只在加州合規(guī)的電動汽車。這款電動汽車銷量不高,但讓我深入了解了電動汽車技術。后來,日產內部希望模仿豐田普銳斯推出類似車型。但我認為,如果僅靠模仿,我們永遠無法超越豐田。

    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借鑒中國經驗,選擇跳躍式創(chuàng)新——純電動。最終,我們于2010年推出了日產聆風,這不僅是技術創(chuàng)新,還推動了純電動汽車和增程電動汽車的市場增長。這個決策當時被視為瘋狂,但現在證明是成功的。

    有一段時間,同事們一直拿我開玩笑,他們覺得花40億美元開發(fā)日產聆風,不如直接投到太平洋。但現在證明這個決策是正確的。

    談“搶灘”歐洲:來英國建廠,復制豐田成功之道

    NBD:對于想要贏下歐洲市場的中國電動汽車公司,您有什么建議嗎?

    帕爾默:來英國建廠,這點可以從歷史經驗來談。

    20世紀80年代,油價大幅上漲,傳統(tǒng)的西方汽車公司制造的是大型汽車,而日本汽車在技術上有優(yōu)勢,生產的是小型、節(jié)能的汽車。面對美國和歐洲市場設置的障礙,日本企業(yè)選擇在當地建廠,豐田因而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公司。

    加強研究和學習才是中國保持汽車產業(yè)動力的方法,不僅要在全球提升全球化能力,還要將生產全球化。所以,來吧,來英國建廠吧。

    談日產和本田的合并:是個錯誤,沒有太大協(xié)同效應

    NBD: 之前日產和本田宣布要合并,但最新消息顯示,因在統(tǒng)合比例等關鍵條件上未能達成一致,雙方已終止合并談判并決定放棄整合計劃。您能否從戰(zhàn)略價值方面來談談汽車行業(yè)的合并?

    帕爾默: 我認為,日產和本田的合并可能是一個錯誤。兩家公司非常相似,日產和本田都是日本公司,擁有相同的品牌價值,生產類似的車型,面向相似的市場。這兩家公司之間沒有太多的協(xié)同效應,最終只會是互相吞噬。

    它們本來就存在競爭關系,合并之后就變成了“1+1=1”的局面。真正的合作應該是“1+1=3”。換句話說,本田會將日產吃干抹凈,日產最終將只是作為一個品牌存在。

    而雷諾和日產的合作潛力是“1+1=2”或“2.5”,因為它們是不同類型的公司,面對的是不同的市場,雷諾在歐洲占主導地位,而日產則在中國和美國更為強勢。所以,(兩者)存在協(xié)同效應。

    如果是汽車公司與科技公司合作,例如騰訊與日產合作,1+1可能等于3。雙方的合作有風險,文化差異可能會毀掉雙方,但也可能帶來巨大的回報。我相信,這種合作模式最終會對行業(yè)更加有利。相反,兩家非常相似的公司合并,更多的是一種防御性選擇。

    談未來:20年后可能只有20家企業(yè)活下來

    NBD: 展望未來十年,您覺得電動汽車將有哪些進展?哪些公司或領域會塑造電動汽車市場?

    專訪“電車教父”安迪·帕爾默:Robotaxi將挑戰(zhàn)私家車,將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視為威脅的人會被淘汰

    帕爾默:2000年代初,全球有20家大汽車公司。如今也有許多新公司相繼出現。但20年后,可能只有20家企業(yè)存活下來。我認為,特斯拉在20年后還會存在,可能還會看到吉利和蔚來。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電池技術將會有很大的進步。我認為,有兩條路徑特別有前景:一是通過固態(tài)電池實現高能量密度,探索從NMC(鎳錳鈷)到半固態(tài)電池的過渡;另一條是低成本技術,可能涉及LFP(磷酸鐵鋰)衍生物或鈉離子技術。這兩條路徑可以與電池冷卻和電子控制方面的進展結合起來,這將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目前,關于汽車行業(yè)的未來技術路徑存在諸多爭論,特別是在一些特定領域。盡管電動汽車在熱力學上具有優(yōu)勢,但能否成為所有領域的絕對贏家仍不明確。在一些領域,合成燃料仍有用武之地。我認為,汽車制造商目前應全力推進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同時保持開放的思維,探索氫氣燃燒、合成燃料和燃料電池技術在豪車、卡車和貨車等特定車型上的應用潛力。

    記者|岳楚鵬

    編輯|蘭素英

    視覺|蔡沛君

    排版|蘭素英

    每日經濟新聞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專訪“電車教父”安迪·帕爾默:Robotaxi將挑戰(zhàn)私家車,將自動駕駛和共享出行視為威脅的人會被淘汰》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深圳市大選最新信息  山東奕鮮招聘信息最新  輝山乳業(yè)最新信息  三鄉(xiāng)口腔招聘最新信息  新疆杰建最新中標信息  大渡口繽紛最新報價信息  東航最新航班搜索信息  兵馬俑最新預言信息  項城司機最新招聘信息  最新山西煤炭求購信息  杭州創(chuàng)業(yè)園招商信息最新  龍港最新拆遷新信息圖片  青島振昌招聘信息最新  如皋明德最新招聘信息  旅順君哥招聘信息最新  上海最新封控信息公布  查找益陽普工信息最新  德陽演員最新招聘信息  淮源鎮(zhèn)招聘信息最新  橫店外賣最新信息網  天津尖山最新房價信息  蒲江縣天氣最新信息  茶藝師最新招聘信息  衢州到杭州最新信息交通  梧州靈山最新樓盤信息  崇明酒店團購最新信息  兆池集團招聘信息最新  東航客機最新更新信息  六景碼頭招聘信息最新  陽泉房產出租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