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敦球:東北亞新形勢與周邊安全

    李敦球:東北亞新形勢與周邊安全

    linxinyi 2025-03-07 凈化水設備 14 次瀏覽 0個評論

    ?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開辟中國外交理論與實踐新境界,塑造我國和世界關系新格局”。①周邊是中國安身立命之所,發展繁榮之基。中國高度重視周邊外交,始終將周邊置于外交全局首要位置。②所以,塑造我國和周邊關系新格局就至關重要,周邊安全是重中之重。美國挑起的中美戰略競爭態勢愈發凸顯,俄烏沖突打破了世界地緣秩序相對靜默的狀態,成為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并在客觀上促使美國加速戰略東移的步伐。在這復雜的地緣環境中,東北亞地緣安全形勢增添了新的變數,正面臨著多重風險與挑戰。本文試圖從區域國別學視角來考察分析東北亞新形勢與周邊安全的關系。

    一、美日韓“準亞洲版北約”已經形成

    2023年8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在美國戴維營舉行了三國首腦會談,美日韓三方宣布了一系列強化三邊合作尤其是安全合作的機制化安排,除了商定舉行年度國家領導人會議外,還明確設立包括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部門負責人在內的部長級年度會晤機制,決定舉行年度化、命名化的三邊多領域聯合軍事演習,并啟動朝鮮導彈預警信息實時共享體系等諸多歷史性突破的內容。

    峰會通過了三份成果文件——《戴維營精神》(Sprit of Camp David)、《戴維營原則》(Camp David Principles)、《協商約定》(Commitment to Consult)。《協商約定》寫入了面對給韓美日共同利益和安全帶來影響的地區挑戰、挑釁、威脅,三國將迅速協商制定應對方案。這是美日韓三國首腦專為加強三國協商機制作出的政治承諾,使面臨地區共同的威脅和挑戰的三國得以密切溝通,及時制定對策。但不與韓美同盟和美日同盟的約定相沖突,也不新增國際法或國內法上的權利或義務。《戴維營精神》寫入了三國全面合作方案,《戴維營原則》則寫入了今后韓美日保持合作的方針,三國領導人在這兩份文件中商定將定期舉行會議并新設協商機制,進一步加強三邊合作。

    上述三份成果文件中,最受關注的部分是《協商約定》中的內容,即美日韓三方承諾“對于影響三方集體利益和安全的地區挑戰、挑釁和威脅,三國政府將迅速進行磋商,并共享信息,統一發聲,協調應對”。這讓人聯想到《北大西洋公約》第4條中的內容和規定:“締約國中任何一國領土之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遭受威脅,各締約國應共同協商。”③兩者非常吻合,這說明美日韓合作的升級是朝著“亞洲版北約”實質性地邁進了。

    但是,《北大西洋公約》的核心條款除了第4條外,還有第5條:“對于任何一個締約國之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各締約國可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權,采取包括武力在內的必要行動。”④目前,美日韓三方還未作出類似于北約第5條“共同防御”的約定,這就意味著美日韓安全合作關系距離北約性質還有一定的距離。戴維營峰會發布的文件表明,三方合作約定只屬于“政治承諾”性質,缺乏法律強制力,這說明美日韓三邊關系還不是正式的軍事安全同盟,這可視為美日韓三邊軍事安全同盟正在成形中,“準亞洲版北約”則已經形成。

    此次美日韓峰會針對的主要對象就是中國,重點就是向中國擺姿態、釋放信號,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此次美日韓峰會將三國首腦溝通、情報共享和軍事合作等事宜“制度化”,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韓國因執政黨和領導人更迭而發生逆轉。“我們將改進我們的三方溝通機制,以促進我們各國之間的定期和及時溝通,包括我們的國家領導層。我們將至少每年舉行領導人、外交部長、國防部長和國家安全顧問之間的三方會議,以補充我們各自外交部和國防部之間現有的三方會晤。”⑤ 按照《日本經濟新聞》的說法,美國就是要將美日、美韓兩個同盟一體化,結成“不會倒退”的聯盟機制。韓國在地緣戰略領域是東北亞地區可塑性最強的國家,隨著進步派和保守派勢力交替輪流執政,韓國對外戰略在中美兩國之間搖擺。所以,此次峰會“制度化”安排,就是為了防止韓國將來進步派執政后美日韓合作出現“倒退”的可能性。

    第二,美日韓目前不寄希望于中國影響(施壓)朝鮮改變行為并幫助緩解半島緊張局勢。美國也不會為了緩解或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尋求中國幫助、以此改善對華關系。美國也保留了單獨和朝鮮對話的策略,只不過前提是美日韓合作,強化軍事威懾。2023年9月7日,韓國總統尹錫悅在印尼雅加達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會談時說,“朝核問題越為惡化,韓美日就越會加強合作。”⑥這似乎是韓方在變相向中方施壓。另外,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美日韓甚至淡化了俄羅斯歷來在朝鮮半島問題上所扮演的積極角色。俄防長紹伊古2023年7月底訪問朝鮮后,美日韓更會警惕俄朝可能的武器交易。

    第三,東北亞地緣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日韓地緣戰略上已經倒向美國,該地區似乎在螺旋式重回冷戰格局。相對于文在寅政府時期,尹錫悅上臺后韓國對外戰略明顯向著美日一方嚴重傾斜,隨著中美競爭態勢的不斷加劇,美韓同盟雙方涉華合作明顯增加,第19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于2022年6月10-12日在新加坡召開,期間美日韓三國防長首次在聯合聲明中提及臺灣問題,強調要在維護臺海穩定上發揮重要作用。⑦此后,在同盟關系框架下,韓國在涉臺和涉中國主權及內政問題上越走越遠,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韓國無論是進步派執政還是保守派執政都未曾出現過的現象。美日韓三國是以國家安全和軍事安全為導向(美國在日韓的基地大概100個左右,駐軍8萬),并以“共同價值觀”路線作為三方合作的粘合劑,美日韓戴維營峰會標志著三國正在以分步走的方式向著軍事安全同盟的目標邁進。

    第四,美日韓三邊合作關系的提升是為美國“印太戰略”服務并成為其組成部分。三國峰會期間發布的《戴維營精神:美日韓聯合聲明》公開宣稱:“我們的任務是確保日本、韓國和美國在我們的目標和行動中保持一致,形成確保印太地區繁榮、互聯、有韌性、穩定和安全所需的共同能力。我們的伙伴關系不僅是為我們的人民建立的,也是為整個印太地區建立的。”⑧

    第五,美日韓軍事合作制度化和實戰化提速,向三國軍事同盟方向快速邁進。三國首腦2022年11月在柬埔寨金邊和2023年8月在美國戴維營峰會上就2023年內啟動朝鮮導彈預警信息實時共享體系達成了協議。2023年12月19日,美日韓三國軍方正式啟動朝鮮導彈預警信息實時共享體系,已確認該體系具備全面作戰能力,目前正常運轉,美日韓當天制定了從2024年開始實施的三方長期訓練計劃。⑨該體系現在處于探測-識別-追蹤階段,如再加上攔截(發射),就形成了導彈防御體系,在不遠的將來該體系很有可能發展成三國聯合導彈攔截體系。有分析指出,韓國實際上被編入由美國主導的導彈防御體系。美日韓軍演的擴大和制度化會使“美日韓同盟”的構建更加提前,從而會導致東北乃至亞太地區緊張局勢加劇。

    二、“北約亞太化”進程中重點染指東北亞

    在大國戰略競爭、俄烏沖突背景下,北約加快了擴張并將觸角伸向東北亞和亞太。早在2006年美國在北約里加峰會前夕,就主張北約應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建立伙伴關系,盡管未得到與會方認可,但在實際上開啟了“北約亞太化”進程。北約在2021年制定了《北約2030年議程》,正式提出要積極介入“印太事務”。2022年,北約在馬德里召開峰會,日韓澳新4個亞太國家領導人首次受邀參會。2023年7月,北約繼續邀請日韓澳新四國參加維爾紐斯峰會,并與日韓兩國分別簽訂“個別針對性伙伴關系計劃”。

    (一)日本與北約的合作關系

    日本與北約接觸與合作由來已久,近年來更加是互動頻頻,彼此關系不斷加深。2013年,日本首次與北約開展合作并簽署了一份共同政治宣言。核心內容是日本和北約主要圍繞打擊海盜、救災、反恐等領域開展合作。為了加強與北約的關系,日本還決定新設“北約日本代表”,由日本駐比利時大使兼任。2014年,日本與北約簽署了第二份文件即《日本北約國別伙伴合作計劃》,日本海上自衛隊同北約首次在亞丁灣舉行聯合演習。2015年,日本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了在葡萄牙舉行的北約海上軍事演習。

    2018年,日本政府在北約設立代表處。同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參加了北約在波羅的海舉行的聯合演習。2019年,日本防衛省和自衛隊首次正式參加由北約主辦的大型反網絡攻擊演習。2022年6月,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北約常設海上第二大隊在地中海舉行軍事演習。同年8月,日本陸上自衛隊在格魯吉亞參加北約“高貴伙伴2022”軍事演習。2022年11月4日,日本防衛大臣浜田靖一在記者會上宣布,日本已正式加入北約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所謂的北約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號稱是全球最權威的網絡安全機構,成立于2008年5月。日本是繼韓國之后第二個加入該機構的亞太國家。日本防衛省自2019年起向該中心派遣自衛隊員,于2021年開始正式參加每年一度的“鎖定盾牌”網絡安全演習。

    進入2023年以來,日本與北約頻繁互動、迅速走近。3月,岸田文雄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舉行會談,雙方確認將繼續開展合作。4月6日,正在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外長會的日本外相林芳正就“維護現有國際秩序”表達了深化日本與北約合作的決心。北約對其伙伴國日本在“確保印太地區穩定”和分析中國局勢方面的期待值在不斷上升。⑩6月上旬,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訪問日本。2023年6月12-23日,北約“空中衛士-2023”軍演舉行,瑞典和日本作為非北約成員國也參加此次演習。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1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訪日期間曾同岸田文雄商談過北約在日本開設聯絡辦事處相關事宜。北約原定在同年7月維爾紐斯峰會文件中寫入新設聯絡處的內容,只因法國反對,相關方案將被推遲至秋季以后再議定。據報導,北約新聯絡辦事處將于2024年在日本正式開設,如果成為事實,這將是北約在亞洲開設的首個聯絡辦事處。從北約的戰略定位來看,擬議中的東京聯絡處未來是北約在亞太地區首個分支機構,將成為北約介入亞太事務的一個重要戰略支點。東京聯絡處的職能范圍不會只局限于日本,而是要輻射整個所謂的“印太”地區,可用于強化與美國亞太盟友的橫向聯系,加強同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菲律賓等國的軍事安全合作,這或將成為美國打通跨大西洋伙伴關系和亞太同盟體系的一個標志性的戰略通道和基點。所以,東京聯絡處能否建成或動態將成為世界觀察“北約亞太化”進展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日本強化與北約的關系也有極為深刻的戰略意圖,一是通過加強與北約的合作企圖在東北亞或亞太地區的大國地緣戰略競爭中獲取更大的主動權;二是在軍事安全領域強化與北約的戰略合作還意在突破《和平憲法》,獲得更多的支持,向著所謂的“正常國家”與“正常軍隊”的方向轉變,從而實現其政治大國的戰略夢想。

    (二)韓國與北約的合作關系

    韓國與北約的關系也由來已久,早在2005年,韓國就成為北約的“全球伙伴國”。在一些領域和項目上,韓國與北約進行政治對話和實質合作。如在核不擴散、網絡防御、反恐、災難救助等方面,韓國和北約都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

    據報導,韓國國家情報院2022年5月5日對記者表示,國情院代表韓國作為正式會員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CCDCOE)。由此韓國成為首個加入該機構的亞洲國家,開了先河。韓國國情院2019年提交加入意向書,并從2020年起每年出席北約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主辦的全球最大規模網絡演習——“鎖盾”演習,時任韓國總統是文在寅。韓國加入該機構后,正式會員國增至32個,包括北約27個成員國和其他5個非成員國。韓國國情院將代表韓國同各國情報機構參與機構演習和研究。[11]

    2022年6月份,韓國總統尹錫悅受邀出席了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他是首位參加這個峰會的韓國總統。在峰會上,他主動提出了與北約互設代表處的計劃,并表示愿意加強與北約在印太地區的合作。當地時間同年9月27日,北約理事會在官網上公布,決定接受韓國政府提出的將韓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指定為北約代表部的請求,[12]并將韓國駐歐盟大使尹淳九指定為常駐北約代表。由此可見,在這方面韓國顯得比日本還積極,但北約只是滿足了韓國的部分要求,北約并沒有同意尹錫悅的在韓國設代表處的請求。

    2023年1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時隔6年再度訪問韓國,目的是在烏克蘭戰爭以及北約與中國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加強與美國盟友之間的關系。他在首爾與韓國外長樸振舉行了會晤,并表示對朝鮮“毫無顧忌的”導彈試驗和核武計劃感到擔憂。他還表示:“我們需要應對全球性的威脅和挑戰,包括來自中國的挑戰,而恰當的方法當然是與該地區的伙伴更緊密地合作。”[13]北約與韓國合作的目的與動機昭然若揭。

    2023年2月13-14日,第一次韓國與北約軍事參謀對話在首爾舉行,該部長級定期會議機制旨在增進北約對朝鮮半島安全狀況的理解和彼此交流合作。韓國聯參戰略企劃部部長金秀光和北約合作安全部長弗朗西斯科·迪·埃拉分別擔任雙方代表,協商合作程序,共享韓國和北約的戰略概念,并討論了今后的推進方向。[14]這就意味著韓國與北約的軍事安全合作已經步入機制化的快車道。

    那么,韓國尹錫悅政府為什么很主動地和北約開展合作呢?我們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其一,韓國想借助北約的實力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韓國是一個中等強國,它在東北亞和亞太地區面臨著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家的競爭和壓力。通過與北約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韓國可以獲得更多的政治與安全保障,也可以展示自己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參與者的形象,并增強自己在聯合國和國際上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其二,韓國想借助北約的力量來應對來自朝鮮的壓力。韓國認為,朝核問題是韓國最大的安全威脅。2022年尹錫悅上臺以來,由于韓國保守政府執行全面倒向美日的政策,半島原來的相對平衡被打破,朝鮮頻繁進行導彈試驗,也顯示了不斷提高核武器和導彈技術的能力。韓國通過與北約加強合作,可以向朝鮮施加更大的外交壓力,也可以向美國和北約尋求更多的軍事保障。

    其三,韓國想借助北約的力量來增強其在東北亞地緣政治中的優勢地位。韓國處于中美之間的夾縫中,原來韓國政府一般是采取既要維護與美國的同盟關系,又想要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系的政策,即是“安美經中”的地緣戰略。尹錫悅上臺后,由于韓國政府對外戰略上一邊倒向美日,中韓關系遇上了困難,在臺海、南海、朝核等問題上,中韓之間存在不小的分歧和摩擦。通過與北約加強合作,韓國可以向中國施加一定的壓力,也可以向美國表達投向美國和北約陣營的信心和決心。但是,也有韓國學者理智認為,將北約引入亞太,亞洲國家如果配合美國的相關舉動,同北約在地區形成新的安保聯盟,將導致地區格局向“新冷戰”方向演變,安全風險將明顯增加。[15]

    三、“印太經濟框架”與美日韓臺“芯片四方聯盟”

    為了彌補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缺乏經濟支柱的缺陷,拜登政府于2022年2月發布的《美國印太戰略》文件中,將構建“印太經濟框架”(IPEF)作為“印太戰略”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5月23日,美國總統拜登訪問日本期間,宣布正式啟動IPEF。作為美國“印太戰略”經濟分支,目的就是要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加速打造對華競爭優勢,鞏固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霸權地位。為此,美國通過重塑產業鏈和實施“友岸外包”等手段,妄圖打造自己主導的排華“小圈子”。

    “印太經濟框架”初創成員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13個國家(將RCEP成員國中的中國、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四國排除在外)。議題不是降低關稅,而是推進半導體等供應鏈的強化和跨境數據移動的規則制定等。這距離拜登2021年10月在東亞峰會(EAS)上提出該構想僅7個月。IPEF以“數字與傳統貿易”“提升供應鏈韌性”“清潔能源、去碳化與基礎設施”“稅與反貪污”為四大支柱,按不同領域召集參加。

    韓國新政府對加入“印太經濟框架”抱積極的態度,當天尹錫悅以視頻連線方式出席在東京舉行的“印太經濟框架”啟動峰會時表示,該機制為實現區域內國家共同繁榮而成立,韓方將盡到相應的責任。[16]據韓經濟人聯合會統計,當前韓對華經濟依賴度約23%,尹錫悅認為韓國對華經濟依賴度過高,他曾表示要“降低對華經濟依賴度”。韓媒分析認為,韓國新政府正在配合美方的戰略意圖,帶頭嘗試與中國產業脫鉤。尹錫悅政府可能率先打破歷屆政府在中美之間的平衡外交路線,這是否會在東亞產生連鎖反應,還有待觀察。

    2022年3月,美國政府提議與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組建“芯片四方聯盟”(Chip4),其背后的意圖是利用這一組織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之外,牽制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約四分之三的芯片產能位于中國內地、臺灣地區、韓國和日本,美國也占13%。一旦芯片四方聯盟正式成立,至少70-80%的芯片產能被美國控制住,而且美國可以從光刻機、EDA軟件進行封鎖,日本可以從占全球半導體產業98%的高純度氟化氫(HF)等原材料、工具領域對中國半導體產業進行限制,韓國和臺灣更是能在高端制程上進行壟斷。

    這四方中唯有韓國有些猶豫,美國政府曾通過外交途徑要求韓國政府告知是否參加當年8月底舉行的“芯片四方聯盟”工作會議。對此,韓方作出了回應并提出了兩個條件。2022年8月7日,韓國總統府、企劃財政部、產業通商資源部等政府部門表示,針對美方要求,韓國計劃在下月初舉行預備會晤,并制定了內部方案。韓國將把“不刺激中國”作為協商原則并納入會晤議題,與美國討論半導體合作的必要性。韓國政府決定向美國提議要以“兩大原則”為基礎,討論今后的半導體合作方向。“兩大原則”的具體內容是指,“‘芯片四方聯盟’參與國應該尊重中國強調的一個中國原則”和“不提及對中國進行出口限制”。如果這兩個條件可以成立,那芯片四方聯盟就變成空殼了。韓國政府相關人士稱,“‘芯片四方聯盟’是為相關國家能在半導體產業發揮協同效應的協議體”,“不是為了在技術上孤立中國的技術安保同盟”。

    對于韓國的這一決定,分析認為,韓國的貿易順差大部分來自對華貿易,而芯片又是韓國對華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一旦對華芯片出口減少,韓國整體對外貿易都將受影響。因此,韓方才會提出上述兩大前提條件,顯然,韓國方面至少在這一領域并不愿意緊隨美國的腳步。

    2023年2月,美國主導的“芯片四方聯盟”,舉行了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工作組正式會議。這次會議卻是壓根就沒有提到中國,更沒有探討對華芯片出口管制,而僅僅是探討了如何確保四方內部芯片供應的穩定問題。甚至是為了避免在“一中”問題上刺激中國大陸,會議還交由一個半官方機構“美國在臺協會”來承辦,而且韓國方面居然是以觀察員身份出席的。這顯然是因為顧及到了韓國的感受。

    在東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格局中呈現出一個比較特殊的地緣結構,即不少東亞國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國,在經濟上卻依賴中國,韓國就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代表。“印太經濟框架”和“芯片四方聯盟”把經濟問題與產業技術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人為制造經濟脫鉤、技術封鎖、產業斷鏈,擴大發展鴻溝,嚴重破壞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損害了地區國家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地區內的國家應當自覺抵制“小圈子”思維,維護地區來之不易的合作成果,共同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

    四、區域國別學視閾下東北亞新變局與周邊安全

    東北亞各種地緣安全新變局主要在朝鮮半島和中國臺灣島兩個地緣支點上匯聚,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這兩個地方或許不時出現程度不同的緊張局勢。朝鮮半島與中國臺灣島是東北亞或東亞地區陸權勢力與海權勢力的交匯點,擁有“四兩撥千斤”的地緣張力,歷來是陸權與海權的必爭之地。朝鮮半島與臺灣島地緣形勢的變化與浮沉喻示著本地區陸權勢力與海權勢力的此消彼長,或許是判斷東北亞陸權力量或海權力量崛起最重要的地緣標志。

    大陸體系和海洋體系的競爭是歷史常態,但自近代以來,大陸體系總是弱勢和失敗的一方。從目前全球地緣形勢的走向來看,世界有可能再現經典的陸海對決,即中—俄—伊朗(歐亞大陸)vs美英歐日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俄烏沖突或許宣告了這個時代的來臨。中國的“一帶一路”與美國的“印太戰略”正在歐亞大陸和印太地區的廣闊舞臺上展開陸權與海權的“大博弈”。作為歐亞大陸西東兩端的海洋國家,英國和日本一定會延續其在地緣政治上制衡大陸的悠久傳統,充當海權霸主美國的忠實盟友。歐盟不會加入與其價值觀格格不入的中俄陣營,但也可能不情愿如英日兩國一樣緊隨美國,而是保持相對獨立性。而海洋霸主美國主導下的歐洲—大西洋體系和“印太戰略”的融合也隱然成形,中國對“北約印太化”或“印太北約化”越來越憂慮。陸海兩大對立集團的形成,或將推動“新冷戰”進一步的成型。

    美日韓戴維營峰會及其成果,標志著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正在成為東北亞乃至東亞地區第一個制度化的多邊安全架構,是東北亞地緣政治和戰略格局的歷史性倒退,意味著美國不僅企圖強化自己的同盟陣營,更是試圖將戰后以來美國的雙邊同盟體系,擴大到三邊甚至多邊框架之中。美日韓三方在《戴維營精神》等文件中公然炒作南海問題,干涉臺灣問題,渲染烏克蘭危機和朝鮮核導威脅,煽動中俄朝“三面威脅”,充斥著集團政治和陣營對抗的冷戰思維,表現出美國企圖誘拉日韓在地區推動“新冷戰”的危險動向。根據地緣力學的基本規律,韓國作為處在陸權與海權之間國家,當陸權與海權其中一方處于絕對優勢時,選擇投靠或依附強大的一方,對韓國或許一時有利。但是,當陸權與海權實力基本相等或者處于動態平衡時,韓國在地緣安全戰略上保持中立才是明智的選擇。當今世界如果以經濟規模或實力來劃分的話,美國是第一大國,中國是第二大國,韓國理應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中立。但是,韓國陷入冷戰遺留的韓美同盟陷阱不能自拔,由于受美國的壓力和國內保守勢力的影響,韓國外交與地緣安全政策嚴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并反噬韓國地緣發展戰略空間。

    美國在以防御為名的亞太“一體化威懾”布局中,謀求將朝鮮半島、東海、臺海和南海“一島三海”形成聯動之勢,激化地緣沖突,凸顯出圍堵中國的戰略布局,所以,東北亞在中國周邊地緣安全戰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美國加速實施“印太戰略”的背景下,北約給予一些亞太國家更大的關注與合作,正在出現要把它們從“伙伴”發展成“盟友”的動向。為了推進對華戰略圍堵,美國正在藉俄烏危機加快打通北約和印太兩個同盟板塊,促使北約對接遏制中國的使命。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只有推進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才是正道。

    ?

    注釋:

    ①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12-18)[2023-12-28],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312/t20231228_11214409.shtml

    ②新時代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展望[EB/OL],(2023-10-24)[2023-10-25],http://www.news.cn/world/2023-10/24/c_1129935778.htm

    ③④韓美日在安全危機方面將“相互對話和干預”……正式軍事同盟“就在眼前”[N],韓國韓民族日報,2023-08-18(17)。

    ⑤⑧戴維營精神:美日韓聯合聲明[EB/OL],(2023-08-18)[2023-08-19],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8/18/the-spirit-of-camp-david-joint-statement-of-japan-the-republic-of-korea-and-the-united-states/

    ⑥尹錫悅:“望朝核問題不會成為韓中關系絆腳石”[EB/OL],(2023-09-07)[2023-09-08],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9070066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

    李敦球:東北亞新形勢與周邊安全

    ⑦趙文華,香會透出亞太安全新變局[N],環球時報,2022-06-20(15)。

    ⑨韓美日啟動朝鮮導彈預警信息共享體系[N],韓民族日報(韓國),2023-12-20(17)。

    ⑩日本外相林芳正稱將與北約擴大安全合作[EB/OL],(2023-04-07)[2023-04-15],http://news.haiwainet.cn/n/2023/0407/c3541083-32587348.html

    11[韓].韓國正式加入北約網絡防御中心[EB/OL],(2022-05-05)[2022-05-06],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05050013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

    12[韓].北約批準韓國開設代表部[EB/OL],(2022-09-28)[2022-09-29],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09280011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

    13韓國將建立北約聯絡處,加強與歐洲的安全合作[EB/OL],(2023-06-10)[2023-06-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8277198264516564&wfr=spider&for=pc

    14韓國和北約軍事參謀對話在首爾舉行[EB/OL],(2023-02-14)[2023-04-16],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2140018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

    15鄭載興,打造“亞太版北約”威脅地區安全穩定[N],人民日報,2023-03-02(17)。

    16[韓]《尹錫悅出席印太經濟框架峰會強調地區共榮》,韓聯社,2022年05月23日,https://cn.yna.co.kr/view/ACK20220523006100881?section=politics/index(上網時間:2022年05月25日)。

    ?

    李敦球,曲阜師范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李敦球:東北亞新形勢與周邊安全》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