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堅:這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何有效提高新質生產力?我想說的第一個著力點是要注重產業間的協同效應。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其實已經提到了產業振興和產業優化、產業興國的核心要素。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某些在海外已經體現出破壞性的創新產業,帶來的代價是新興產業替代其他產業,從而導致勞動力市場和收入增長的困境;與此同時許多產業因為財政赤字而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又導致了今天產業布局失衡的特點。如果中國的各個產業不能一起發力,不能構建產業之間供應鏈的生態環境,就不能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用我們已經具有先發優勢的長板補缺我們的短板,想要通過產業興國來提升百姓的收入并進一步解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就更加具有挑戰性了。
因此,看似每個產業在各自發展振興,實際上更要注意到產業之間、業務板塊之間具有非常大的協同效應。由西方勢力主導的發達國家更多的不是通過自身產業鏈的完整性,而是通過對中國采取不公平的態度,以及互相采取全球價值鏈合作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市場競爭力。面對這樣具有挑戰性的國際形勢,我們中國要做的就是科技創新的自立自強。所以產業振興、提高新質生產力既不能夠只關注新興現代產業,忽視很多應由政府引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也不能回避未來那些破壞性創新的市場力量可能導致的問題。這次《報道》中也提到了未來產業的先進生產力應當如何普惠到傳統產業,就是傳統產業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來提升能級,而不是讓未來產業和新興產業替代傳統產業,否則就會給就業環境和收入增長問題帶來挑戰。
另一個著力點就是通過政府制度的進一步創新和改革,優化人才培育,并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國家今天已經提出了法律政府、創新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概念,就是要在制度的約束和保障下更好地結合產業振興當中市場的力量和政府的服務力量,這樣才能使未來產業和先進產業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帶動傳統產業跟上時代的步伐,向前發展。
Q3
不管是激活傳統產業的活力和動能,還是培育新興產業,我們的共識都是要善用技術的力量和數字經濟的力量。《報告》也提出,要“制定支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其中也提到了非常多諸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數字產業的集群。您認為應當如何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如何實現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孫立堅:在產業經濟的高質量創新發展過程中,一個顯著的亮點就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先進產業,它們所展現出的全球創新力量是無可阻擋的。這些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基于底層數字技術的區塊鏈、如今體現數字經濟協同效應的云計算,以及至關重要的大數據等。在這些產業領域,我們已經感受到大國之間的競爭空前激烈,也感受到新時代中國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先發優勢。過去我們的優勢在勞動力市場,大量的勞動力成本較低,帶動了我們的國際競爭力。而今天我們看到,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體現在平臺經濟、數字經濟、流量經濟中,形成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大數據沉淀和由大數據帶動的應用場景的開發。我們在國際交流中也感受到了數字經濟帶來的生活便利性和生活質量提高的普惠性,今天三四線的城市也加入到了數字經濟的大潮流中,享受到數字經濟帶來創造收入增長和小而美的產業發展的廣闊機遇。從這一點來說,著力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是跟上了全世界的數字經濟潮流,更是中國的比較優勢,所以如何發展數字經濟可能是中國在很多產業中提升能級的最亮點的環節。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數字產業的底層技術是國家這次撥出這么多赤字財政的重要投資方向,這是為了補缺數字產業底層技術匱乏的短板。我們的算力、算法能不能達到英偉達、英特爾以及能夠形成量產的三星等相關外國企業的底層競爭力,如何發揮我們的平臺經濟應用場景和需求端的競爭力,如何與供給端結合起來,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創造新需求并避免傳統需求減弱給經濟增長帶來挑戰,進而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們要把數字技術和智能化的應用場景與綠色化結合起來,通過數字經濟的發力,打造一個全新、全方位的中國產品和服務場景,再把數字經濟通過一帶一路的載體和國際的合作推向世界。
最后當然還牽涉到另一個要補的短板和重點,就是數據孤島、數據跨境問題,以及更重要的數字治理的規則制定問題。這在最近的數字產業工作會議中一直被頻繁提及,其實都是在落實《報告》提出的數字治理國家、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布局。
Q4
除了這些技術層面的“修煉內功”的部分,《報告》還提及了市場環境方面,比如 “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準指引。著力推動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方面制度規則統一。”此前我們很多次與孫教授的連線中您也提及當前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也一直都在推進。您能否為我們分析一下,目前統一大市場的進展程度如何?當前的發展機會和難點在哪里?
孫立堅:全國統一大市場不僅是我們新動能發力的重要環節,更是如今怎么提升國家的安全,怎么確保前述的先進產業能夠惠及企業、企業家、老百姓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商業模式帶來的成本降低,還是商業機遇增長,還是老百姓就業收入的增長,統一大市場都是這些核心功能的閉環。如果沒有統一大市場,要素的流動就不暢通,甚至會互相之間形成人為的壁壘,先進的產能沒有得到老百姓消費意愿的增加,而沒有銷售回款的產業投資是無法提升國力的。
2月23日下午由總書記親自主持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就特別提到了使統一大市場釋放有效的需求功能的具體舉措。比如企業設備更新和老百姓的消費品的以新換舊,這就為政府支持實體經濟的財政發力提供了有效的渠道,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簡單地做基礎設施建設。出于這種培育需求,政府財政的發力能很好地形成企業資金的循環和收益增長,企業的發力就會進一步促進就業場景改善和對于增加老百姓消費能力而言最關鍵的收入增長。
打通供求關系以帶動供給發力,進而帶動需求的增長,這是最新的國家宏觀調控一致性的充分體現,就是供求兩手一起抓。只抓住供給和先進生產力而沒有需求是不可持續的發展;而如果光抓住需求卻沒有先進生產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我們供給端不匹配的矛盾就無法解決,造成有需求但國內卻不能釋放需求的失衡格局。
所以,如何增長市場要素的流動、促進有效需求的釋放,關鍵問題就是供求兩頭抓,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建設一個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市場。大國的核心競爭力,一個是創新,另一個就是市場。如果我們只有創新,最后還是會被動地為了銷售回款依靠海外市場來形成競爭力。但當前形勢下,國外對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的身份進行過度解釋,雖然中國在海外市場靠自身的先進生產力獲得了海外社會大眾需求的認可,但一些國家卻人為地不給中國市場訂單,從這個角度可以得出:誰有市場,誰就有核心競爭力。因此中國一定要拿下統一大市場的攻堅戰,在此基礎上才能跟進中國的一帶一路,通過我們的市場競爭力和開放市場,形成更多的海外先進生產力和我們形成良好互動的合作機制,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尋求一個合作可持續的格局。
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場攻堅戰,其背后有制度的不完善、制度執行能力的問題。這些問題反映到當下的市場中,表現為市場參與者、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產權意識不斷強化,但對產權保護的后顧之憂依然存在。而在此次《報告》中,政府要法律政府、服務型政府、創新政府,這些方面都為統一大市場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統一大市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增加需求的概念,或是把開放很多市場的概念,而是一個非常困難但重要性十足的系統工程。所以統一大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定是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每一年都提到統一大市場的建設,但每一年所處的階段都不同,每一年都向前走一步。到最后中國將會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大市場,不僅普惠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而且給世界經濟也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Q5
對內我們要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另外我們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大。《報告》中也細致地列舉了一系列吸引外資的舉措,比如縮減外資的準入負面清單、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措施等。您覺得這些開放舉措對于吸引外資回流能夠起到怎樣的助推作用?
孫立堅:今天的五個問題實際是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非常具有系統性。吸引外資的問題與如何統一大市場的問題息息相關,因為外資企業是統一大市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過去我們的市場是利用外資企業的渠道,兩頭在外,才獲得了中國制造的世界份額的競爭力,到世界各地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標簽,但這背后兩個重要的市場——一個終端的消費市場,一個前端的生產力技術、設備、部件、人才的市場——主要通過招商引資,過度依賴海外力量來形成競爭力,因為我們過去沒有意識到未來先進生產力發力的聚焦點。
吸引外資企業不僅是要借助外資企業已經具備的存量優勢繼續給我們破和立贏得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通過制度優化負面清單、形成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讓外資企業在中國可以與我們形成合作、形成新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以抵擋今天海外政治人員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去風險化的人為干預和壁壘。招商引資既有利于形成我們自己的合作機制,也是對全球化的優化作出了中國應有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我們引進的外資企業非常適應市場競爭,非常了解如何在市場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去創新和設計產品。引進這些外資企業能夠形成一種鯰魚效應,讓我們的企業在競爭環節中看到我們應該做什么、發展什么、怎么提升。所以我們今天不僅不能淡化招商引資,而且在新時代新格局下更要重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