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同時,可再生能源產業創造著更多福祉。目前,全球約有1270萬個就業機會分布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在控制1.5攝氏度溫升范圍內,若采用恰當的技術創新,該產業還將額外帶來8500萬個就業機會,帶動全球GDP增長0.3%,帶來超過20%的全球福利增加——近日在“可再生能源產業合作助力實現公正轉型目標”研討會上,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創新與技術中心副主任羅蘭·羅斯奇給出上述數據。
全球能源轉型不僅是能源系統的升級,也是社會經濟的系統性變革,對不同區域、不同部門、不同人群均將產生影響。能源轉型背后的公正問題,正引發關注。
■多國關注“公正轉型”議題
“從本質上說,能源是一種服務。它應該讓每個人都負擔得起,特別對低收入家庭更是如此。”羅蘭·羅斯奇表示,受制于種種制約,能源轉型的公正性實際面臨不小挑戰。“各國起點不同,資源稟賦、經濟結構、實際能力等都不一樣,進而影響著當地產業鏈、供應鏈,因此并不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
羅蘭·羅斯奇舉例,總體來看,女性占了可再生能源領域勞動力的1/3。但分行業細數,在風電、光伏發電領域,該比例分別在20%和40%左右,具體情況各有不同。“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覺得,女性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還有更多機會。”
由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發布的報告《走向公正轉型的未來:中國綠色轉型對就業的影響》顯示,對公正問題的關注不是個例。截至2022年3月,在166個提交了更新自主貢獻的國家中,有62個都直接提及了公正轉型。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六次評估第三工作組報告數據,已有超過19個國家針對公正轉型建立了相關委員會、對話機制及政策安排等,其中既有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南非等新興經濟體。
“氣候變化風險愈演越烈,能源轉型是落實減碳目標的關鍵。在此過程中,如何保障公平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進一步稱。即便是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之間也存在差異。“比如一些資源型地區,過去靠開發傳統能源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如今面對能源轉型,能否找到新的產業發展支柱,如何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能否保障就業、留住人才?尤其是對一些傳統行業企業而言,甚至整個行業都有可能面臨就業損失,這些都是現實問題。”
■越脆弱的地區越需要公正
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這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列的第七項目標。公正轉型的話題很熱,如何實現公正卻充滿不易。“回到現實,比如目前全球還有6億多人沒用上電,還有20多億人沒有用上清潔烹飪。全球清潔能源發展處在一個不平衡狀態,這是未來能源系統必須解決的問題。”國際燃氣聯盟主席李雅蘭稱。
在氣候工作基金會項目總監陳怡看來,越是相對弱勢的群體,越需要能源轉型帶來的福利,但其在轉型過程中越有可能受到沖擊。“未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體系的比重逐步提高,背后非常需要本土工業來支持,包括電網、儲能等基礎設施的調整和升級。但在不少發展中國家,本土供應鏈及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與之相關的技術比較缺乏,支撐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配套人才體系也不夠。這些挑戰因素,影響著能源轉型所發揮的效益。”
對此,郭虹宇表示贊同。“如果行動不力,氣候變化首先就會影響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脆弱地區人群。而這部分人甚至很可能還沒用上可及的能源,反過來,導致應對極端天氣事件的脆弱性更高。比如發展中國家用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主要是以貸款為主,這會導致增強氣候問題的韌性不夠,無形中還加劇債務負擔。”她認為,轉型資金的標準、披露、激勵等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急需多利益相關方參與,共同提升資金使用效益。
“資金支持很重要,但前提是要先有一個統一的政策框架。根據本地條件,由不同國家制定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案,并通過技術創新和發展,確保消費者真正從低成本、可負擔的可再生能源中獲益。”羅蘭·羅斯奇提出思考。
■中國提供多重助力
從各國已開展的實踐來看,推動公正轉型往往涉及一攬子措施,而非單一維度的干預。記者了解到,當前主要包括建立專門的職能機構來負責主導公正轉型、重新安置及支持就業受影響群體、促進地區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足夠的專項資金支持等措施。
例如,南非就是最早在國家層面推進持續社會對話,以此制定公正轉型計劃的國家之一,由政府牽頭對不同行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就業脆弱性進行了評估。“整個非洲都將進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致力于在南南合作框架下非洲能源轉型發展。”SEforALL(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組織)尼日利亞能源轉型辦公室主任洛拉德·阿彼拉同時提出訴求,“我們需要上游市場、技術轉移等方面合作,由此促進非洲跟得上最新的能源轉型。我們非常渴望與中國制造商合作,在當地建立工廠,獲得知識、能力建設,以及本地員工培訓等支持。”
“從中國經驗來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圍繞中國如何更好發揮作用,幫助發展中國家可及的公正轉型,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副秘書長王衛權建議,一是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及相關標準體系的制定;二是注重能力建設和培訓,包括制造企業技術培訓、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運營等方面;三是通過風光互補、風水互補、離網電站等多種方式,為無電地區提供清潔電力;四是在當地建立可再生能源制造企業,打造區域清潔能源供應鏈。“此外無論在哪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支持。如何更好地借助金融力量,為其他國家提供可及的清潔能源,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