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于昨天(8日)表決通過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將自2025年3月1日起施行。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此次修訂的文物保護法,牢牢堅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管理制度,將一些實踐證明的有效制度上升為法律。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18家博物館中,中國文物數量達167萬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數量更是館藏的10倍之多。
如今,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文化自信的提升,海外文物回流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如何讓國寶回家?有何重要意義?又該如何實現呢?
由于戰爭搶劫、非法走私等多種原因,很多中國文物長期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是一種歷史之痛。事實上,無論是引發廣泛關注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文物被盜丑聞,還是“文物擬人化”創作,文物流失與回流都備受關注。
海外文物回歸主要有三大渠道:購回、捐回、追索,這三個方式之間也有交叉,也各有利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 霍政欣: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可以說整個流失跨越的時間階段很長,從19世紀下半葉一直到當代。而且我們流失出境的方式也很多,包括戰爭劫掠、非法盜掘走私等等。回購、捐贈是文物追索的一些方式,但總體上來看,依據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法展開追索,目前來看最為有效,也是成本最小的一種追索方式,也是今后中國實現文物回家的最重要的一種方式。這個條款的制定是我們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強涉外領域立法的重要體現。
雖然有很多國寶已經回歸,但中國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面臨巨大困難,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那么,阻礙在哪里呢?
其實,每一次成功追索,背后可能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
今年年初,國家文物局從美國成功追索被盜流失的西周豐邢叔簋。1月28日,文物在專人護送下,搭乘航班安全運抵北京,結束其40年的海外漂泊歷程,重歸祖國懷抱。經組織專家實物鑒定,并與歷史檔案照片、拓片資料反復比對核驗,從造型風格、裝飾工藝、銘文書體、銹蝕面貌、傷殘痕跡等方面綜合判定,該簋是豐邢叔簋原器,為一級文物。
2023年10月25日,中國駐澳大利亞使館接收澳方向中國返還的4件流失文物藝術品與一件古生物化石。其中部分為澳方在海關入境環節截獲,另有部分為澳大利亞國家美術館和澳大利亞友人捐贈。
2023年3月至6月,7根圓明園流失的漢白玉石柱順利入境中國,并在北京圓明園展出。這些石柱于1860年流失海外,后被挪威一家博物館收藏,經過十年的努力,才最終促成挪威收藏機構向中方捐贈這批石柱文物。
“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追索案”亦曾轟動一時。這是中國民間通過民事訴訟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開創性案例。1995年被盜的章公祖師肉身坐佛像于2015年在匈牙利被發現,隨后中國村民在荷蘭和中國提起訴訟,盡管荷蘭法院以訴訟主體資格問題駁回了起訴,但此案例開啟了中國民間追索流失海外文物的新途徑。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長,中國的文物追索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關注海外流失文物的返還問題。2019年,國家文物局還專門成立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
截至目前,中國已與秘魯、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美國、澳大利亞等27個國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盜竊、盜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間合作框架,成功促成了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中美兩國政府已第三次續簽“關于防止中國文物非法入境美國的政府間諒解備忘錄”,有效期再度順延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