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岑嶸
最近,有不少消費者反映,在一些電商的使用過程中,不知不覺中,開通了“先用后付”功能。
“先用后付”是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是指滿足條件的用戶,可以零元下單,待確認收貨后再付費。
那么商家為什么要推廣這種“先用后付”模式?我們可以用“金錢心理學”來了解這一功能給消費帶來的變化。
腦神經科學家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購物網站看到喜歡的商品,這時大腦的“伏隔核”會起作用,產生愉快的感覺,讓我們兩眼放光。
接下來我們會關注價格,這個階段是大腦不同的部位,即內側前額葉皮質和腦島在起作用,價格和付款會讓我們感到猶豫和痛苦。在這個階段,我們會對支付錢款的痛苦和買到商品的愉悅做一番權衡,很有可能覺得錢太貴,或者因為亂花錢的內疚而放棄支付。比如我看到新款的蘋果手機很動心,但看了看價格,又覺得花萬把塊錢非常肉痛,于是否決了這項交易。
在這種時候,“先用后付”模式就起了作用。它把“消費”和“支付”這兩件本來是同時發生的事情分離開了,也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支付隔離”。
這個模式有點像信用卡消費。經濟學家普利萊克和西門斯特曾發現,在大額交易中,要求使用信用卡時的支付意愿,比要求使用現金時要高得多。他們觀察到在對波士頓凱爾特人隊籃球賽門票的密封投標拍賣中,要求使用信用卡的支付意愿比要求使用現金交易時高出近一倍。
經濟學家索曼也觀察到,在校園書店中學生如果使用現金,而不是使用信用卡支付價款后,當他們走出書店店門時,能更為精確地記住花費的價錢。
大腦原本對我們購買商品有一種控制力,但現在,“先用后付”繞過了大腦產生痛苦的部分,把這些痛苦隔絕掉了,而這些付款的痛苦被轉移到了收到商品后的若干天后,這樣,就給人一種“免費”的感覺。
事實上,這種模式會大大削弱了“剁手黨”的自控力,讓人購買更多的商品。這樣做,會引發一些自控力弱的消費者的財務問題,對年紀大反應慢的消費者也不是特別友好。
在商業社會,商家總是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增加銷售收入,因此也誕生了營銷這門科學,“先用后付”也是商業社會的產物,如信用卡一樣,有利有弊。它的確能給消費者帶來更便捷的消費體驗,但也容易造成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因此,重要的是把知情權和選擇權交給消費者,不能替代消費者做選擇,商家應在醒目的位置標注這種方式,充分盡到提示義務,防止消費者“誤點”。同時對這種消費方式的后果也要提醒和宣傳,以免消費者盲目消費,到了付錢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居然買了這么多東西而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