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社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把人民情懷作為干事創業最樸素、最持久的動力源。人民二字重千金,最是情懷能感人。人社部門“人”字當頭,與群眾打交道點多線長面廣,更應該牢記初心使命,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情懷“青山常在”,為人民服務“細水長流”。
把樹牢宗旨意識作為厚植人民情懷的“強引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要在明晰權力來自人民中冷靜認清“我是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敬畏人民、敬畏權力,自覺增強公仆意識,永遠不脫離群眾、輕視群眾、漠視群眾疾苦。在明白歷史車輪靠誰推動中堅定認準“依靠誰”。斯諾為何能斷言“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就是他體悟到了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身上所蘊藏的情懷魅力。人民群眾永遠是歷史進步的車輪,緊緊依靠人民,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強大力量。在明確初心使命中深刻認識“為了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政府為人民,“人民”二字是我們最靚麗的招牌和最有力的底牌。要培養為民情懷,在穩就業、強技能、促增收、防風險等工作中烙上仁愛之心,在和人民同甘共苦中增進魚水深情。
把深化改革作為考驗人民情懷的“大考場”。“為什么人”,是改革最根本的價值立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中,涉及人社工作的有34項,時間緊任務重,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把人民情懷作為貫穿改革始終的主線,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推進各項改革落實落地。要根據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設置改革議題,善于從民生“小窗口”中尋找改革“小切口”,積極開發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市場化崗位,發揮“三支一扶”計劃示范作用,促進青年好就業、就好業。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循環,促進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釋放。要堅持由人民來評判和衡量改革成效,大力實施“技能照亮前程”職業技能培訓行動,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供需不匹配的矛盾,讓沒活干的“人”和沒人干的“活”雙減少。
把干部隊伍建設作為砥礪人民情懷的“主陣地”。“情懷”可感可觸、可學可做、可考可評,才能引領更多人成為有人民情懷的人社干部。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保障、關于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從總書記“扯開嗓門喊人才”“為院士讓座”等故事中感悟人民情懷,以政治站位激揚人民情懷。讓有情懷的黨員閃閃發光,讓有情懷的干部有為有位,就會讓有情懷成為人社干部的顯著標識和集體追求。要加大評選表彰力度,大張旗鼓宣傳那些不計個人得失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好黨員好干部,塑造一批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為民服務典型,以先進典型激勵人民情懷。考核是風向標。要探索更加科學合理的干部評價、考察和選拔任用機制,拉長選人視野,拓寬用人鏈條,更加注重基層群眾、一線窗口對干部的評價,以正向反饋激發人民情懷。
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作為檢驗彰顯人民情懷的“試金石”。“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人民群眾心中有桿秤,誰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人民群眾就會把誰放在心里。人社部門作為民生部門,要牢記讓人民幸福就是“國之大者”,致民心之廣大,盡服務之精微,打造開進民心的“直通車”,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精準化識別群眾需求,聚焦就業困難群體,健全及時發現、優先服務、精準幫扶、動態管理機制,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建設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給群眾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精細化解決難題,多給群眾“雪中送炭”的溫暖、“雨中撐傘”的貼心,加大重點行業、重點群體薪酬分配指引服務,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著力清理整治欠薪,讓群眾感受情懷得到實惠。精致化培育壯大基層骨干力量,健全服務體系,延伸服務觸角,讓“千軍萬馬”的人社隊伍共同解決千家萬戶的難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