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年味”是闔家團圓的溫馨,是滿溢街頭巷尾的煙火氣,可如今,許多人都在感慨年味越來越淡了。細細想來,那熱熱鬧鬧、令人期盼的年味,真的悄然溜走了嗎?
一
是說那漸行漸遠的鞭炮聲吧。
過去,一進入臘月,空氣中便時不時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脆響,從零星的幾聲試炮,到除夕、初一的徹夜轟鳴,鞭炮聲像倒計時的鼓點,聲聲催促著新年的腳步。可如今,出于環保、安全等諸多考量,鞭炮聲在城市里近乎銷聲匿跡。少了這震耳欲聾的熱鬧,年的味道似乎也淡了不少。
是說那人頭攢動的拜年聲吧。
往昔過年,大年初一一大早,孩子們便穿上新衣,跟著長輩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拜年。推開家門,撲面而來都是熱情招呼,“新年好啊!”“快進來吃糖!”歡聲笑語交織,暖烘烘的人情味在一句句拜年聲中滿溢。如今,通信便捷了,微信拜年、電話拜年成了主流,雖說祝福未曾缺席,總覺得少了面對面時的那份親昵與真誠,那股子熱鬧勁兒自然也淡了幾分。
更是那熙熙攘攘的趕年集吧。
以前,每到臘月,年集就是鄉村、城鎮最具人氣的地方。各家各戶都陸續開啟年貨采購模式,男女老少,全家出動。集市上,紅彤彤的春聯、福字隨風招展,五彩斑斕的糖果、點心散發著誘人的甜香,活蹦亂跳的魚蝦、新鮮水靈的蔬菜擺滿攤位。
人們穿梭其中,討價還價聲、熟人寒暄聲此起彼伏。手上大包小包沉甸甸的,心里卻是滿滿的喜悅與期待,那股子擁擠與喧鬧,正是年味的生動寫照。可現在,商超隨處可見,網購一鍵下單,年集的熱鬧漸漸成了記憶中的畫面,年味也就少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時代的飛速變遷,傳統習俗也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巨大改變。就拿臘月里蒸年糕、蒸饅頭來說,在過去,這可是家家戶戶都要精心籌備的大事。從挑選優質的米面開始,到耐心地和面、發酵,再到精心塑型、上鍋蒸煮,每一個環節都飽含著家人對新年的美好期許。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揉面的揉面,包餡的包餡,孩子們在一旁嬉笑玩耍,大人們嘮著家常,歡聲笑語回蕩在屋里,在那裊裊升騰的熱氣中,滿是家的溫暖與甜蜜。可如今,超市里各式各樣的成品年糕、饅頭琳瑯滿目,方便快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直接購買,雖然節省了時間和精力,卻也錯失了那份親手制作的樂趣與濃濃的親情交流。
再看守歲,這一傳承千年的習俗,曾是除夕必不可少的環節。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嗑著瓜子、吃著糖果,一邊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邊分享著過去一年的趣事,共同迎接新年的鐘聲。長輩會給晚輩講述家族的故事,傳遞著對新年的祝福和對未來的憧憬。
可如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平日里工作學習繁忙,到了過年,不少人覺得守歲太過勞累,漸漸淡化甚至取消了這一傳統。沒有了守歲時的那份堅守與期待,除夕的夜晚似乎也變得匆匆忙忙,年味在這不經意間又淡去了幾分。
二
不知不覺間,我們已從天真爛漫的小孩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人。角色轉換間,往昔是父母不辭辛勞地為我們營造年味,如今接力棒交到我們手中,我們還是應該為孩子們制造儀式感。
當街頭巷尾開始售賣春聯,我不再像從前那般隨意,而是帶著孩子一起仔細比對每一副春聯的寓意、字體與色彩,挑出最合心意的那一副,好為家門增添幾分喜慶;提前一個月,我便早早為家人準備新衣、新鞋。
我和家人們一起在商場里穿梭,目光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搜尋,看著家人試穿新衣時的喜悅模樣,我的嘴角也不自覺地上揚;提前半個月,我便招呼孩子一起擼起袖子,開始全面打掃衛生,擦拭家具、清掃角落,不放過任何一處灰塵。而后還要精心挑選裝飾品,將家布置得美觀又溫馨。
在這一系列忙碌準備過程中,我覺得,那份對過年的期待似乎又在心底悄然復蘇。而當我沉浸在這些為過年而忙碌的種種事務中時,才恍然驚覺,不是年味變淡了,而是在歲月的流轉與生活的忙碌中,我自己把它淡忘了。
我對自己說,從現在開始,往后每一次過年,我都要全力以赴、精心準備。給自己一份期盼,讓忙碌的生活有了熠熠生輝的盼頭;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讓他們在年味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在這濃濃的年味兒里,我要和孩子一起,重新做回那個滿心渴望過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