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8月5日,公共管理學院“職南針”社會實踐團隊風禾小分隊一行15人各返家鄉,橫跨川、滇、閩、浙四個省份,圍繞“青年就業視角下鄉村與城市抉擇路徑探究”主題,開展了為期15天的訪談調研。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成為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尤其在非一線城市和基層地區,青年返鄉就業比例呈上升趨勢。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2022屆外地求學本科生返鄉就業的比例(47%)較2018屆(43%)提升了4個百分點。這些新農人不僅包括高校畢業生,還有海歸、返鄉農民、城市中青年企業家等,他們通過引入新視野、新格局、新面貌,推動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型,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和希望。
就業率是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就業市場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隨著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返鄉就業的大學生正在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重要力量。本支隊采取實地調研、結構性訪談、問卷調查、文獻綜述等調研方法,將西南內陸和東南沿海作為樣本區,以城市與鄉村受訪者就業情況的橫向對比來考察這個熱點問題,以期為在讀學生提供擇業建議。
返鄉熱情不減,就業偏好求穩
“鄉村基層工作它的服務覆蓋面比較大,而且事情也比較多、比較雜,其實它是很能鍛煉人的意志并積累經驗的?!痹谡劶班l村就業經歷時,便民窗口工作者陳思予如是說,在工作中歷練、在實踐中成長是生活常態,也是她職業生涯難得的瑰寶。在受訪的147名已在鄉村就業者中,超過七成表示服務期滿愿意繼續留在鄉村。即便在薪資待遇上可能不占優勢,但返鄉工作者的就業滿意度并不低,甚至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良好的生活環境、穩定的人際圈子、較小的工作壓力、有力的政策保障、滿滿的個人實現感和職業認同感均是城市就業無法比擬的優勢,此外更與他們對歸屬家鄉和就業穩定的偏好息息相關。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指出,2023屆畢業生選擇單位就業的比例有所上升,從去年的50.4%上升到57.6%,國企成為畢業生的首選,占比46.7%。同時,返鄉就業的本科畢業生在政府機構/科研或其他事業單位的比例為25%,在國有企業的比例為24%,均高于全國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求職更積極,就業更求穩,顯示出在新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對穩定性的強烈趨向。
團隊成員采訪鄉村就業的歌舞團演員 楊舒涵攝
正視工作環境,理性擇業就業
調查顯示,2022屆返鄉就業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5525元)低于全國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465元,工作專業相關度(70%)低于全國本科畢業生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麥可思研究院在報告中指出,盡管返鄉就業漸成部分大學畢業生的擇業新選擇,但返鄉就業到底香不香,可謂見仁見智。受訪的返鄉工作者指出,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結構不平衡、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嚴峻,在有限扶持政策下,就業者需要對并不算多的提拔重用機會和薪資水平認真加以審視。
西部計劃志愿者馬東豪也跟記者分享了自己初到崗位的焦慮心情,“因為我本身學的是一個汽車工程,這個專業其實跟財政的話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那我來的話也會更緊張,害怕因為我的上手慢耽誤了工作”。但和其他常規就業的畢業生不同的是,參與西部計劃鄉鎮適當的工作強度和朋輩帶領帶給他的更多是成長,“相比著之前畢業就面臨著事業重擔的感覺來說,我覺得現在是一個很好的過渡階段。所以建議有這方面想法的同學,也可以把西部計劃列入一個(擇業)考慮的范圍。”
團隊成員采訪鄉村就業的西部計劃志愿者 唐菊攝
無論城市或鄉村就業,大多數受訪者都充分認同了大學生鄉村就業的價值,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積累基層工作經驗、緩解畢業生就業難問題方面,引導適齡青年留村擇業成為重要舉措。但就如受訪者所說,當前鄉村就業環境對于年輕人來說仍然沒有足夠吸引力,包括鄉村本地的年輕人都更傾向于外出城市就業。薪資空間不高,發展周期漫長,以及對于年輕人來說必要的娛樂休閑的環境得不到滿足,部分高校畢業生們受制于此也會望而卻步,鄉村就業的潛力難以得到發揮。出臺真正實際有力的政策,讓收入更多、崗位更多、機會更多,使年輕人愿意來、留得住、扎得深,我們呼喚更加向好向善的鄉村就業環境。
在當今社會,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不僅關乎個人的發展,更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國家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谇嗄赅l村就業的問題探索,“職南針·風禾”社會實踐團隊旨在借助此次調研,為面臨就業選擇的大學生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唯有共同努力,優化政策環境,加強職業培訓,磨礪自身本領,才能將這份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化作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