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機甲888
▲此次洲際導彈全射程試驗中,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發射起飛一瞬(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中國國防部2024年9月25日發布的消息,中國火箭軍于當日上午8時44分進行了一次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驗。在試驗中,火箭軍向太平洋相關公海海域,成功發射了1枚攜載訓練模擬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導彈發射后,彈頭準確落入預定海域。據悉,此次發射是火箭軍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而根據次日中國官方媒體發布的圖片推測,發射的導彈為火箭軍裝備的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
▲“580”任務中,我國發射的東風-5洲際戰略核導彈(圖片來源于:網絡)
44年前的1980年5月18日,中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距離9000公里外的南太平預定海域發射了一枚攜載數據艙的東風-5洲際戰略核導彈,并獲得了成功,這就是任務代號為“580”的中國首次洲際導彈全射程試驗。不過,出于保密等方面的考慮,當時,中國只在相關通告上將此次試驗描述為運載火箭試驗,并未說明是洲際彈道導彈試驗,且當時發射的東風-5洲際戰略核導彈并未正式裝備第二炮兵(即:火箭軍的前身)。
▲此次全射程試驗的發射點并非傳統的發射陣地,而是一處公路,這種發射環境,需要導彈系統具備很強的無依托發射能力(圖片來源于:網絡)
相比“580”任務,此次進行的試驗,一方面發射的導彈是火箭軍現役主力裝備,另一方面,在官方通告中,直接點明是洲際彈道導彈全射程試驗,且明確說明了是年度軍事訓練例行性安排。此外,從事后網上發布的相關信息、圖片和視頻中,可以看出,此次導彈發射點位于海南島某地的一處公路上,并非傳統的導彈預設陣地,且導彈飛行距離接近12000公里。從以上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此次試驗,即是對中國火箭軍在戰時執行核打擊/反擊任務中
導彈臨機機動無依托發射能力和相關裝備性能的一次抽檢,也是對目前主要潛在對手的一次威懾行動,因此,無論是從實戰層面,還是現實政治意義,都要遠大于1980年的“580”任務。
▲發射后起飛的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圖片來源于:網絡)
而具體到此次試驗的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該導彈是2010-2020年代之間,火箭軍裝備的一款新型陸基洲際戰略核彈道導彈,最早于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進行過首次公開亮相。
▲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中展示的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的導彈發射車(圖片來源于:網絡)
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是東風-31系列戰略核導彈的最新改進型之一,采用陸基機動冷發射方式,彈長約14-15米左右,彈徑約2米左右,彈重約42噸左右,使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射程11700公里(也有資料表明可達12000公里),可攜帶1枚爆炸威力為200萬-300萬噸(也有資料表明為5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并應用了“慣性制導+北斗衛星制導”的復合制導體制,同時,彈頭在飛行末段還具備一定的機動突防能力,且導彈上還攜帶有誘餌彈頭,具備極強的毀傷效能、良好的打擊精度和較高的突防和抗干擾能力。
▲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的導彈發射車可以加掛偽裝設備,提高隱蔽性(圖片來源于:網絡)
▲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的導彈發射車上配備有使用自適應橡膠底座的導彈發射筒(圖片來源于:網絡)
同時,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還使用了8軸的TEL導彈發射車,這種導彈發射車據悉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泰安特種車輛共同研制生產,擁有良好的公路和越野機動性能,同時,還可根據需要加裝相應的偽裝設備。此外,通過使用安裝有自適應橡膠底座的導彈發射筒,以及加裝液壓支撐桿等在內的設備,使得整車擁有了良好的無依托發射能力,可以在一般的公路或平路上,做到準確且快速的隨停隨打。而以上這些特點,不僅增強了整套系統的戰時生存能力和隱蔽性,也強化了東風-31AG洲際戰略核導彈的打擊突然性,進而提高了火箭軍的核打擊,尤其是核反擊能力。
▲中國火箭軍戰力的強大是我國維護國家、周邊地區以及世界和平穩定的重要基石(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以說,經過了數十年的艱辛發展,中國洲際彈道導彈的性能水平以及火箭軍的戰力水平,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種進步,對維護我國以及周邊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穩定,能起到十分積極的正面作用。同時,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自信和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相信,未來類似的試驗會越來越多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