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鄉村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應對

    當前鄉村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應對

    tongzhen 2025-03-12 純凈水設備 13 次瀏覽 0個評論

        【摘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鄉村人口既是重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當前,鄉村人口呈現出“離土”“守土”與“歸土”的“三土聚合”特征,人口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多元。積極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需要從激活鄉村人才引擎、合理規劃村莊布局、提升設施農業水平,強化基層治理模式創新等方面發力,科學合理制定政策。

    當前鄉村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應對

        【關鍵詞】鄉村人口  鄉村全面振興  人口變化  公共治理    

        【中圖分類號】C924.2    【文獻標識碼】A

        鄉村人口既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當前,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鄉村人口在數量和結構上的巨大變化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產生深遠影響。因此,分析鄉村人口變化的現狀與趨勢,尋求適應鄉村人口變化的有效途徑和策略,對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與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鄉村人口變化趨勢

        人口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重要目標,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關鍵。自改革開放以來,鄉村地區的人口一直存在從經濟較為落后的內陸地區向東南沿海等經濟較發達區域遷移的趨勢。盡管近二十年來涌現出青年返鄉下鄉的“逆城市化”潮流,但鄉村人口數量仍呈現遞減的趨勢,鄉村人口的結構也發生了較大變化,鄉村地區人口構成正在由農業戶籍為主向戶籍身份多元、由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戶籍人口為主向從事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戶籍人口并存轉變。

        一是鄉村人口規模持續減小,鄉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比例持續下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和鄉村人口的數量和比例發生了顯著變化。根據人口變化,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78年—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2023)》的數據顯示,1978年鄉村人口數量為79014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82.08%;2000年鄉村人口數量為80837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63.78%,即1978年—2000年期間,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總數呈現上升趨勢,而占全國人口比例呈現下降趨勢。

        第二個階段(2001年—2010年),鄉村人口的主要變化特征為鄉村人口總數及其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呈現“雙下降”趨勢,2010年,居住在鄉村的人口數量下降至67113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下降至50.05%,較2001年鄉村人口數量79563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62.34%均有所下降。

        第三個階段(2011年—2022年),2011年,鄉村人口數量及其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與2010年相比繼續下降,其中,鄉村人口總數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下降至48.17%,首次不足全國總人口數的一半。現階段,鄉村人口總數及其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例“雙下降”的趨勢仍在持續,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人口總數較2010年增長5.38%,但鄉村人口總數占全國人口總數的比重下降了13.94%。2020年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36.11%,2022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至34.78%。與此同時,鄉村人口持續減少的趨勢在部分地區更加凸顯。

        二是鄉村人口的“流動”與“留守”并存現象仍將持續。盡管居住在鄉村的留守人口數量有所降低,但留守人口仍然是鄉村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一方面,擁有農業戶籍的農村人口常年到鄉鎮外、縣域外、省外務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在“鄉—城”之間流動的全國農民工數量為29753萬人,這些流動人口在一定時期內仍將存在,并繼續表現為常態化的“候鳥式”流動特點,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進行季節性雙向遷移。

        另一方面,因各種原因選擇居住在鄉村的“留守”人口(婦女、老人、兒童)成為鄉村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統計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共同發布的《2020年中國兒童人口狀況:事實與數據》的報告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規模達到4177萬人,較2000年的2699萬人提高了54.76%。相比于留守兒童數量的上升,農村留守婦女的數量呈現下降趨勢。2023年,在全部農民工中,女性占比達到37.3%,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面對商品化和市場化的壓力以及在教育政策的影響下,出于陪讀的家庭照料需求或就業需求,部分留守婦女從田間農業勞動,就地就近向服裝加工、電器、玩具生產等勞動密集型工廠進行非農勞動轉變,該群體進而呈現出從留守農村向留守鄉鎮或縣城轉變的新留守特征,2023年外出農民工中女性占比為30.5%,顯著低于本地農民工中女性占比(43.0%)。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仍留守農村的婦女多因身患疾病或殘疾。

        三是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并且不斷加深。在生育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加速度在不斷變快,規模在不斷擴大,其中,中國鄉村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深,并呈現出顯著的地域間差異。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9930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4.98%。相比之下,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為1.21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23.81%。鄉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就全國范圍來看,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年鑒2020》,遼寧省、江蘇省、重慶市等省(市)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較高,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均占鄉村總人口的31%以上,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將進一步為應對鄉村人口老齡化帶來挑戰。2020年城鄉老齡化程度分別為15.82%、23.81%,2000年城鄉老齡化程度分別為9.68%、10.68%,從2000年到2020年,城鄉老齡化差距從相差1.00個百分點擴大至相差7.99個百分點。中國鄉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超過城鎮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出現老齡化“城鄉倒置”現象,即鄉村比城市老齡化起步更早、程度更高,且高齡老年人口占比更大。

        四是城市返鄉、下鄉而居住在鄉村的“洄游”青年不斷涌現,“新村民”和“鄉村職業經理人(鄉村CEO)”等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2019年,共青團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引導、支持、服務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就業創業,培育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動能”。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創造機會、暢通渠道、營造環境,幫助解決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農業農村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到1220萬人。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回到鄉村創業,推動鄉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鄉村人口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當前,鄉村人口呈現出“離土”“守土”與“歸土”的“三土聚合”特征①,人口結構變得更加復雜、多元。中國的城鎮化率仍處于緩慢上升的發展階段,在城鎮人口承載力尚未飽和的前提下,鄉村人口將繼續向城鎮轉移,鄉村人口數量將繼續呈現持續減少的趨勢。除此之外,在人口結構變化方面,鄉村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也不斷下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留守人口主要由無法獲得在城市安身的知識技能的人口組成,在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和偏遠山區,上述特征更加明顯。雖然對鄉村生活或土地有情感上的眷戀而“守”在鄉村的人口仍然存在,但這已不再是留守的重要緣由。返鄉入鄉創業青年數量呈現出增長態勢,但多聚集于擁有較為完善的道路和產業基礎設施的較發達城市近郊區,這類青年群體增加的速度仍然緩慢且“留鄉”的意愿和時間還不夠穩定。在此背景下,鄉村人口數量減少與結構失衡的變化趨勢,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帶來新的挑戰。

        首先,鄉村全面振興人才供給短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供給短缺將直接影響到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一是鄉村產業發展缺乏引領者。產業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柱,但鄉村地區普遍缺乏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能人”和“頭雁”,導致鄉村產業發展缺少長遠規劃和市場適應性,鄉村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和競爭力。二是技術創新與應用能力不足。鄉村地區缺少能夠掌握和應用新技術、新方法的人才,直接限制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和農產品質量的改善,阻礙了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三是缺乏文化教育人才。現階段鄉村地區的文化事業和教育事業發展較城市而言相對滯后,高素質的教育文化人才缺乏,既不利于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鄉村青少年成長環境。

        其次,教育與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性失衡。面對現階段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趨勢,鄉村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出現結構性失衡。一方面,在一些村莊面臨“空心化”的背景下,農村地區出現醫療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不平衡。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身患疾病或殘疾的留守人口比例的上升,部分群體對健康醫療服務的需求顯著增加,而農村地區人口的進一步流失將限制農村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造成醫療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另一方面,隨著農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不斷外流,適齡入學兒童數量的波動給農村義務教育供給帶來了一定的發展難題。在生源減少的農村地區,學校可能因經費縮減而難以維持高水平的教育質量。在留守兒童較多的農村地區,亟須加大教育設施、師資等投入力度,但受限于未來農村人口逐年下降的趨勢,改善型教育經費投入存在不穩定性。

        再次,農村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受到沖擊。鄉村人口外流背景下,勞動力逐漸轉向非農就業,這將對傳統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帶來沖擊。隨著農村勞動力供給的減少,農業生產方式開始向機械化、智能化轉變,通過使用農業機械和現代農業技術,降低了農業生產對人力的依賴,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然而,一方面,現代農業的普及可能會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的小農戶形成排斥,影響小農戶的生計。另一方面,鄉村勞動力人口的持續外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農業生產類型,出現經濟效益更高、對勞動力依賴程度較低的農業產業替代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的現象。這將對糧食作物的生產和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最后,傳統鄉村治理模式效能不足。一是治理主體的老齡化弱化了鄉村治理的活力,限制了新思維和新理念在鄉村治理中的運用,使得鄉村治理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二是社區參與和協作力的下降、鄉村人口流動導致鄉村社區的凝聚力和參與度下降。年輕人口的減少使得傳統的集體活動、鄉村議事等形式的社區參與變得困難,減弱了社區內部的溝通和協作,影響了鄉村的內部治理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傳統鄉村社會融合和治理適應性不足,長期在城鎮生活的農村戶籍居民及返鄉入鄉創業群體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傳統鄉村治理體系難以適應多元化的人口結構。

        積極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第一,激活更多鄉村人才引擎,強化人才賦能鄉村全面振興。一是進一步推廣科技小院在賦能鄉村人才振興中發揮的作用,將科技小院融入耕讀教育,推動更多的涉農專業研究生到“田間地頭”參與鄉村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動力。二是進一步優化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下鄉掛職以及科技人才下鄉支援的制度安排,為掛職干部、支援人才提供專業培訓、職業晉升、社會認可、激勵與保障機制等,吸引更多人才到基層一線參與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三是加強本土人才培育,本土人才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天然優勢,進一步為本土人才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持續依托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效提高本土不同層次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高本土人才對鄉村全面振興事業的參與度和貢獻度。四是學習和推廣浙江省、云南省、北京市和重慶市等的“鄉村CEO”培育項目經驗,進一步優化城市下鄉人才的政策供給,從而更大程度發揮“鄉村CEO”在發展鄉村產業、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中的帶頭和示范作用。

        第二,合理規劃村莊布局,推動農村教育醫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精準規劃,做好鄉村空間布局設計,根據村莊自然稟賦、文化特征等現實情況,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高效預測人口變化,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推動合村并點,為優化鄉村公共服務供給結構和空間布局提供規劃基礎。其次,優化資源配置,解決農村教育醫療供給不足的問題,通過政策引導和資源再分配,優化醫療和教育資源在鄉村地區的配置,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推動遠程醫療、遠程教育的發展,擴大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的輻射半徑,提高鄉村公共服務可及性。最后,以縣域為載體推動農村教育醫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城鄉教育、醫療衛生不均衡問題,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逐步形成城鄉居民在供暖、供水及道路客運等基本公共服務上享有同等水平的供給。

        第三,提升設施農業現代化水平,確保糧食產量穩定。一是鼓勵成立農機合作社,實施農機共享服務,減輕單個小農戶購買和維護農業機械的經濟壓力,通過合作社模式,維護小農戶在農業機械化大生產背景下以較低的成本享受到現代農業機械帶來的效益,保障其收入水平。二是強化糧食生產保障措施,推廣精準農業等先進農業技術,優化種植結構,切實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稻谷補貼、金融信貸支持等強農惠農政策,培育壯大糧食生產主體,確保糧食生產面積和產量,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三是通過加大對農業水利工程、農業災害預防和減災等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提升農業生產整體條件,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第四,強化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提高鄉村治理適應性。首先,推動多方主體參與治理,應對鄉村人口結構多元化趨勢,構建村民、村干部、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主體參與、內部與外部相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建立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增強鄉村治理的活力和適應性。其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社區參與和協作提升,進一步拓展智慧鄉村建設空間,切實提高信息化鄉村治理的實用性,避免建而不用,如完善數字村務公開平臺,實現村民事務在線管理與服務,解決人口流動帶來的治理難題。最后,構建開放包容的村莊治理結構,優化社會服務支持,在社區治理結構中吸收“新村民”等村莊外來人口,讓他們參與到社區的決策、管理和服務中,定期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提高治理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堅持不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其中人才是關鍵。同時,從人口視角看,擁有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鄉村人口,同樣是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②。而未來鄉村人口變化趨勢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帶來了諸多挑戰,積極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仍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保持充足的歷史耐心,適時調整戰略部署,科學合理制定政策,立足農業農村現代化長遠目標,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加強鄉村人才培育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強化鄉村治理水平。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導;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助理研究員左孝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中國農業大學2115人才工程項目成果】

        【注釋】

        ①李小云:《鄉村振興的維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4年,第32-34頁。

        ②崔樹義、田楊:《鄉村振興的人口視角》,《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5期,第118-128頁。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當前鄉村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應對》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