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媛
近日,央視還原了蚌埠女子遛狗糾紛事件。事件的緣由是安徽蚌埠徽州宴的老板娘鄒某,當天在遛狗時,因未拴狗繩與鄰居發生了糾紛。鄒某聲稱“有錢不怕,幾千萬都賠得起”,“狗比人值錢”。事后有人將她謾罵的視頻發到網上,引發海嘯般的輿情,徽州宴也隨即遭到聲討和抵制。熱浪過去,央視采訪了鄒某和另一位當事人邵某,讓這一事件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事件基本沒有大的反轉,但是央視的采訪更完整地還原了當時發生的全過程。在之前的傳播中,網友焦點主要集中在鄒某的過激言行上,指責她囂張跋扈、仗勢欺人、為富不仁,對事件的起因不甚關心,也缺乏了解。而央視的報道填補了這一空白。

據報道,當日鄒某在小區遛狗沒有拴繩,恰好邵某帶孩子下樓買菜,狗撲到了孩子身上。邵某既心疼孩子又氣憤不已,想到對方不是第一次遛狗不拴繩了,也沒有第一時間道歉,便推了一下鄒某,兩人開始廝打,接著邵某又打了鄒某一巴掌。鄒某覺得自己還沒來得及道歉,對方就動手了,狗也沒有咬到孩子,對此也很生氣,予以還擊。
雙方肢體沖突一分多鐘后分開,各自回家。期間,邵某的丈夫上鄒某家敲門,要她給個說法。后來民警趕到,在協調過程中,鄒某開口大罵,邵某在現場拍攝了視頻,將其發給朋友。據她講述,不知是誰,將鄒某的那幾句話單獨剪輯了出來,發到了網上,便有了后面的事。
對比之前的版本,事情的核心要素沒有變化。起因仍然是鄒某遛狗沒有拴繩,邵某先動的手,鄒某當著民警說“狗比人值錢”。不同的是,邵某的先動手,有了更具體的呈現。她不僅推了一下鄒某,還打了對方一巴掌。這就讓鄒某那句叫囂名言,有了一個更完整的語境和更詳實的客觀背景。用鄒某的話說,自己是被激怒了,“當時腦子一下子就懵掉了,就失去理智了”。
看完這個報道,很多人還是堅持原來的看法,認為主要問題就是遛狗不栓繩的鄒某,挨罵不冤枉。但也有部分網友立場有所松動,比較典型的評價變成了“雙方都不是好人”。
從旁觀者立場看,鄒某的這番事后辯白,確實很難沖淡她叫囂名言中令人不快的成分。她將人與狗作比,強烈冒犯了普通人的尊嚴,無論何時都不合適,被眾口一聲的指摘不冤枉。但現場視頻若沒有被掐頭去尾的傳播,圍觀者一開始能夠看到事情全貌,了解她所置身的沖突場合,網絡反應可能也不會那么一邊倒。

鄒某接受央視采訪
這并不是要為鄒某的過激言行開脫,她犯下的錯明明白白,她也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而是想說,無論是理解一句話,還是理解一個人為什么要說這句話,不能只看其語義,還看要具體的語境。語義和語境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話語,若剝離了它當時的環境、背景和出發點,事后反思時,都會有偏頗之處。
其實,若沒有后面碎片化的視頻傳播,這就是一件普通的鄰里糾紛。警方對兩人處以行政拘留,法律層面上的解決足以為此事定分止爭。若邵某沒有把視頻發給朋友,若這段視頻沒有被有心人精心剪輯加以傳播,雙方的生活早已恢復正常。
互聯網的碎片化傳播,注定了它是一個“語境塌陷”的領域,圍觀者容易被出位的只言片語吸引,往往來不及追根溯源,去注意內容發生的語境,就作出評價。評價是每個人的權利,但對于被評價被譴責的一方而言,成千上萬的謾罵匯聚在一起,是不堪承受之重。即便事后予以澄清,對當事人的影響也很難消除。這次的鄒某確實有過錯,算不上多冤枉,可以往因為事實翻轉而發生誤傷的事,并不罕見。
總之,我們應慎用評價的權利,不要輕易地被一些掐頭去尾的視頻和碎片化的內容煽動。在評價之前,先問一下自己,里面說的是不是全部事實,我是不是足夠了解話語的語境和事情的全貌,這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具備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