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yangyuting 2025-03-14 純凈水設備 7 次瀏覽 0個評論

    五十載初心不改,十四天凝聚共識,和合共生的種子在春城昆明萌芽,撒向人類的下一個十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從彩云之南走出中國,傳向世界。

    這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歷史時刻,這是攜手同行、開啟人類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中國聲音,這是中國攜手國際社會打造更加美好世界新征程的新起點——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系統闡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理念,為人類可持續發展凝聚新的共識: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構建經濟與環境協同共進的地球家園。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在這個充滿挑戰和希望的世界,習近平主席提出四項主張,為生物多樣性開出了中國良方: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總統馬克龍等國元首以視頻方式出席大會。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之際,中國首次主辦如此高規格的多邊環境會談,意義深遠。為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始終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再次彰顯大國擔當。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宣布,中國將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中方呼吁并歡迎各方為基金出資。

    10月13日,大會正式通過了備受矚目的《昆明宣言》,49個國家針對57個締約方提出的近400條意見給予了反饋,最終形成宣言,全文以十七條承諾勾勒出2020年之后下一個十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框架,“宣言是走向生物多樣性保護正確方向至關重要的一步”,多位與會代表在發言中表示。“宣言為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說。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當人類用和諧共處的方式對待自然,自然會慷慨回報人類。但當人類竭澤而漁、只顧自身短期利益時,這些對自然的傷害會反噬人類。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寶貴之處后,如何用科學的方法讓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反轉?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促使生物多樣性最遲在2030年走上恢復之路?國際社會開啟了積極的探討與行動,中國則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和方案。

     

    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西藏林芝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館”“自然的綠色基因庫”之稱,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垂直地貌分布、異常豐富的植被及野生動物資源。
     

    為保護瀕危生物按下加速鍵

    什么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層次。”今年10月8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前言里給出了科學層面的答案。多家中央媒體援引聯合國報告的報道顯示,“土地和海洋利用的改變、生物資源利用、氣候變化、污染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都是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直接驅動因素。

    在數十億年的進化與演變中,生物多樣性不但是時間結出的果實,也是人類前進、發展的重要條件。人類維系自身生活所需要的食物、藥物,維系工農業生產所需要的資料等都離不開生物多樣性的饋贈。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相互依存與制約維持系統平衡,這意味著,一旦一種物種絕跡,與之相關的物種也將瀕危,連鎖反應會導致與之相關的環境從有序走向失序,局部的失序甚至會進一步造成生態系統的惡化,這樣的案例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少見,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敲響了警鐘。

    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系誕生于3000萬年前,亞洲板塊與印度板塊“相遇”使得昔日的海洋成為如今的“生命禁區”。在這片“禁區”里,一種名為“雪兔子”的植物在進化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在凌寒中用它的花朵滋養著“禁區”里的昆蟲,作為蟲媒的昆蟲又以采蜜授粉的方式幫助其他植物繁衍生息,與塔黃等高原植物一起向下扎根向上生長,根系固定住稀薄的土壤,為穩固高寒地區的生態默默堅守,站了一年又一年的崗。

    在營養貧瘠的流石灘上扎根,在大寒之地的多年積雪中生長,在高輻射低溫缺氧的稀薄空氣中傲霜綻放,甚至在海拔6400米的雪域高原上,人跡罕至的生存極限處,仍有頭頂“綿帽”、身披“綿衣”的“雪兔子”無聲展示著生命的堅韌與無限可能性。

    本刊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這個“高原守護者”是植物界菊科風毛菊屬家族雪兔子亞屬的一員。在以萬年為單位的自然進化過程中,“雪兔子”與雪蓮亞屬結為遠親,但由于生長環境及外觀較為相似,當它用積蓄了3—5年的營養開出花朵時,作為雪蓮的遠親近鄰——分布于印度、尼泊爾、中國西南部等地的“雪兔子”往往同樣被當作經濟作物采摘、售賣,使得原本脆弱的高原生態面臨嚴峻考驗。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7日,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新版)中,“雪兔子”以二級保護級別的身份與其他7種菊科植物一同出現在名錄中。

    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一個優良的生態系統可以反哺一個地區的環境。時至今日,盡管人類仍未完全了解地球生態系統中不同物種之間的聯系,但保護生物多樣性,無疑是為搶救瀕危生物按下了加速鍵,以便子孫后代有更多時間去探索其中的奧義。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一路“象”北又“象”南,4月17日至8月8日期間,17頭亞洲野生大象遷徙的故事,通過社交媒體在全球范圍廣泛流傳,圈粉無數。“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習近平主席的聲音,響徹峰會會場。

    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深化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中國發布的白皮書從4個角度詳細闡述并總結了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其中,優化就地保護體系、完善遷地保護體系、協同推進綠色發展等5項措施在提高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方面成果顯著。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朱鹮由發現之初的7只增長至目前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5000只,亞洲象野外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80頭增加到目前的300頭左右,海南長臂猿野外種群數量從40年前的僅存兩群不足10只增長到五群35只。”

    白皮書介紹,在優化就地保護體系方面,自2015年以來,中國在總結自然保護地60余年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先后設立三江源等10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占陸域國土面積的2.3%。作為中國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經過多年探索,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生態保護上成效明顯。通過構建科學合力的自然保護地體系,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空間不斷拓展,種群數量不斷增加。

    ——“至2020年底,種質資源庫已保存野生植物種子10601種、85046份;植物離體培養材料2093種、24100份;DNA材料7324種、65456份;微生物菌株2280種、22800份和動物種質資源2203種、60262份,與英國‘千年種子庫’、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等一起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設施。”

    白皮書介紹,在完善遷地保護體系的過程中,全國105家單位協作攻關,歷時13年,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牽頭創建了國際一流的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藏體系——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搶救性采集和保存了中國大量珍稀瀕危、特有和具有重要價值的生物種質資源,全面實現了資源和信息的社會化共享。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地處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通過建立蜜蜂養殖、蜜源植物種植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協調的減貧模式,帶動農戶增收脫貧,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7880元增長到2020年的11735元。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脫貧實踐于2019年入選由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等聯合發起的‘110個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林業資源豐富,當地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生態工程整地、栽植、管護等勞務,增加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同時,將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選聘為生態護林員,為每人每年直接帶來7000—8000元的穩定收入。”

    白皮書介紹,在協同推進綠色發展方面,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還為中國的減貧事業提供了助力。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堅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采取全球行動修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義務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生計和福祉依賴于大自然。然而,近幾十年來,以生物多樣性喪失為代表的自然退化速度驚人地加劇。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蟲類動物的數量自1970年以來下降了68%。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數字則表明:5%—20%的脊椎動物和樹木物種現在面臨滅絕的威脅,而且物種滅絕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長。因此,我們需要采取類似于《巴黎協定》的全球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和維護生物多樣性。”

    10月12日,在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生物多樣性經濟學圓桌論壇”上,來自歐洲、亞洲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的經濟及資源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試圖通過經濟學原理尋找因發展經濟產生的生物多樣性問題。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表達了對生物多樣性喪失所產生的威脅帶來的擔憂。他認為,多年來,環境保護的關注點一直是氣候變化,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氣候變化的關鍵原因。

    “大家千萬不要認為大自然是人類經濟的附屬品,它應該是經濟邏輯的核心。”“沃爾沃環境獎”獲得者、《生物多樣性經濟學:達斯古普塔評估》報告作者、劍橋大學經濟學家達斯古普塔同樣認同林毅夫的觀點,在他看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與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非常明確,砍伐熱帶雨林將土地用作牧場、開發大豆和棕櫚油種植園等經濟行為使土壤用途發生變化,大部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由此產生,同時引發氣候變化,而當熱浪、火災、龍卷風、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嚴重,會反過來破壞生物多樣性。

    “大自然以聯合產品的形式向人類提供服務,這些服務相互補充,不能相互替代,更不是彼此獨立。因此,如果我們破壞大自然,導致它無法充分為我們提供某種服務,那么其他服務也將受到不利影響。”

    達斯古普塔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物多樣性提高了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生物多樣性越強,生態系統越健康。生態系統是否健康,在于其是否能將自身轉化為人們依賴的各種服務。在他看來,生態系統提供氣候調節、固氮、土壤再生、廢物分解等服務是無聲無形的,只有當這些服務崩潰時,人們才能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他建議將生態系統列入資產范疇,與桌椅、機械設備、道路和港口、教育和健康等其他各類資產相提并論。

    “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是兩大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不是某個國家的問題,比如候鳥遷徙、跨邊境的森林火災等。對于單個國家來說,僅僅試圖增強民眾意識并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這么做可能仍不夠,有許多議題需要全球聯合行動。”北京大學國發院副院長、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指出,如果一個國家開始保護它的森林,那么它就會從其他國家進口更多木材,這樣其他國家的森林管理系統可能會變得更差,森林砍伐的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而不是變得更好,漁業等經濟領域的問題也是如此。他認為,生物多樣性是全球性問題,僅僅一兩個國家做得好,并不能解決問題,應該以全球視野看待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并在全球范圍內采取行動。“我們可以使用定價方案,可以使用供給的價格彈性等經濟學工具,如果我們能夠建立全球機構,就可以使用這些經濟學工具。”徐晉濤說。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本性是尋求生計和福祉。我們有義務修復生物多樣性,挽救生態圈等自然資產,改善大自然。”林毅夫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人們需要改變行動理念和財富目標,不能僅僅盯著GDP,還要為此采取全球聯合行動。

    (《人民周刊》2021年第20期)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