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學院自2018年4月正式實體化運行以來,始終以人才培養“國家隊”為使命,2020年10月在全國率先更名為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設置“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2021年10月26日,作為全國首批18家單位之一,獲批“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2022年共建三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獲批工信部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基地。
北航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是北航打造的微納米和集成電路科技領域教學科研平臺重器,由2018年底啟動建設,2020年10月開始運行,2023年啟動二期建設。擁有從十級至十萬級超凈間共2500余平米,涵蓋微納米尺度材料制備、表征分析、器件加工、封裝測試多維度能力,相應設備120余臺/套,國產裝備超過50%,居全國第一。中心開創了通用+特色平臺架構,由16個院級單位協同共建。建立以來,支撐獲批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與領域內領軍企業成立8個聯合實驗室,形成珠峰引領、高峰集群、高原拓展的科研生態。中心聚焦我國芯片領域自主供應鏈建設,先后完成5款國內首臺/套裝備開發和10余款國產首臺/套設備的工藝驗證,受到多項國家重點項目支持。中心開設《芯片加工技術入門》等實驗實訓和虛擬仿真課程,助力集成電路緊缺人才培養,獲多項教學成果表彰。作為教育新基建案例受到人民日報海外版專題報道。
科研成果持續涌現
學院聚焦“卡脖子”技術,關鍵裝備研發持續打破壟斷,趙巍勝教授團隊歷時三年成功研發國內首臺單原子層精度磁控濺射樣機,獲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成功解決了當前高精度薄膜沉積設備受制于人的困境。
成功開發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圓級原子力顯微鏡,打破半導體檢測相關設備的國外壟斷限制,解決了重大“卡脖子”問題。
開展有組織科研,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續涌現。近五年發表Nature和Science子刊16篇,包括國際首次實現室溫二維磁性及調控、國際率先成功制備超低功耗反鐵磁隧道結、國際首次實現具備元學習功能的自旋神經網絡器件等,創辦北航首個學院主辦的學術期刊。
精品課程成績突出
學院高度重視課程體系建設,著力打造精品示范課程。“現代微納電子學課程”獲2021年度“北京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并出版集成電路學科第一本導論類教材《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導論》。該課程以培養德才兼備的集成電路行業一流人才為目標,在趙巍勝教授的帶領下,邀請華為首席科學家、航天科技總師講授產業尖端技術、思政案例,團隊骨干教師進行系統的集成電路全鏈條知識講授,秉承“立志、博學、擔當”的思政育人理念,將“矢志不渝,敢為人先,致真唯實,芯片報國”的“北航芯”精神融入育人基因,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戰略布局、協同育人,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集成電路拔尖創新人才》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自旋電子科技前沿》獲北京市高等學校優質本科課程,我院彭守仲老師榮獲北航2024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
匯聚國內外高端師資
學院引育并重匯聚國內外高端師資。多名教師獲評國家級高層次人才,目前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人、國家創新項目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人、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海外)2人、“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1人、國家創新青年項目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中國科協青托3人,學院國家級人才占比30%。我院趙巍勝教授獲批教育部首屆“卓越青年研究生導師獎勵基金”,同時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榮獲1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立志“芯片報國”的拔尖人才,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普遍認可。自2019年以來,學院學生團隊先后三次獲批北航研究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獎學金,共計16名博士研究生獲國際雙學位,多名同學和團隊獲得校級研究生十佳及五四獎章,其中李賽同學獲得“北航青年五四獎章”殊榮,并被新聞聯播報道。1人獲2019年北航畢業典禮發言,4人獲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奮進獎學金——集成電路人才培養”項目,多人榮獲電子學會集成電路學生獎,1名本科生獲北京市優秀本科畢業論文,1名博士研究生獲得北京市優秀博士畢業論文等。持續加大力度為畢業生開拓就業渠道,連續舉辦集成電路畢業生雙選會,本碩博就業率達100%。
學院強化實踐育人,學生科創成果豐碩。學院學子在第九屆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互聯網+)金獎2項(包攬我校主賽道全部金獎),在第七屆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中奪冠,連續兩年獲“馮如杯”競賽一等獎(全校第一),獲批北航首屆“高水平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全校5支)。集成電路學院高度重視學生科創氛圍營造,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創實踐能力,通過相關舉措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訓練與實踐,更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等多項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學院注重科創團隊培養,學生團隊“百GHz芯片測試裝備青年尖兵”獲批北航首屆十大“高水平學生科技創新團隊”,該團隊由集成電路學院牽頭,電子、沈元、中法等學院組成的交叉融合學生團隊,團隊聚焦我國高頻測試裝備這一重點卡脖子領域所面臨的技術壁壘和物理瓶頸,提出基于光-電超快轉換的創新高頻電學測試方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全球首款晶圓級分離式百GHz芯片測試裝備,成果入選2024年中關村論壇《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團隊受邀參加區長會客廳,學生代表接受北京市電視臺采訪。
學院始終堅持以國際化雙學位為培養特色,達成多項學生國際交換合作協議。學院40%博士畢業生獲海外頂尖高校雙學位,與多所大學簽訂博士雙學位協議,與莫斯科物理技術學院(MIPT)簽署合作協議。2016年、2019年分別在北京和青島主辦IEEE/ACM國際納米架構(NANOARCH)大會,2020年線上組織第30屆ACM大湖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GLSVLSI)國際會議;連續五年舉辦北航“自旋存儲與計算”(Spin Memory and Logic)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內外近千名專家學者參會。
產教融合成效顯著
學院堅持“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與企業深度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實訓能力。先后與華為和航天科技772所在集成電路存儲芯片領域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培養,建立了“新型存儲器抗輻射加固技術”聯合實驗室和北航-華為集成電路領軍人才聯合培養基地,獲批2022年工信部校企協同育人示范基地。
大中銜接一體化建設
學院厚植“芯片報國”情懷,著力加強大中銜接一體化建設,依托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接待全國各地中學生科普活動超2000余人次,開展“教授進中學”講座10余場,聯合國內頂尖高中打造第一個開設在高中的集成電路科創實驗室,項目獲得中國志愿者基金會和北京市科協首批科普教育項目支持,構建校企聯同、校地聯動、大中小一體化的思政育人體系。
(供稿: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
(審核:高靜)
編輯:馬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