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解指標數據,往往是讀解發展思路的捷徑。
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州的發展思路是什么?與過去五年相比,廣州的發展取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藏在最新發布的《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中。
作為謀劃廣州“十四五”發展的總綱領、總目標和總要求,這份超過10萬字的文件涵蓋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描繪出廣州“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
《綱要》開頭部分列出了24項“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比“十三五”減少了12項。而這24項指標中,又有不少新增指標,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等。同時,也有不少指標退出了“歷史舞臺”。
指標體系的變化,對應的是發展階段、發展理念、發展格局之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州要出新出彩,就是要在變中領先、變中升級、變中發展。
導向之變
“主要指標”中,一些傳統指標被新指標取代。這既體現指標體系“少而精”,亦為了釋放一些轉型信號。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可以說是最搶眼的新面孔。根據目標,到2025年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
與之對應的,《綱要》首次將數字化獨立成章,這凸顯了廣州加快數字化發展的強烈信號。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成為廣州“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數字化發展,建設智慧之城,離不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三位一體化發展。首先是數字經濟,既有數字產業化,更有產業數字化,讓數字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具體而言,廣州將建成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做優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產融合標桿城市。
“數字經濟”也是廣州重大產業功能區布局建設中引領的“一核”。廣州將依托中心城區建設數字經濟核心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以數字賦能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引領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另一個新面孔是“創新驅動”類別中增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根據目標,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35%,2020年這一數值是約30%。而上海在這一方面提出的目標是20%。
廣州將其列入主要指標,并將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更加強勁。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的表述也有變化。廣州從“十三五”時期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時尚創意產業”五個兩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綱要》中明確的構建“3+5+5”梯次發展格局,技術更加前沿、內涵更加豐富。
其中,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中就有兩項“升級”,即“新能源汽車”變更為“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與健康”變更為“生物醫藥與健康”。
為持續趕超至領跑,廣州更是提前布局搶占先發優勢。在“3+5+5”梯次發展格局中,廣州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天然氣水合物、納米科技等五大未來產業。
也是在“創新驅動”類別中,過去用以衡量城市創新實力的“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到“十四五”加了三個字,成為“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綱要》提出,到2025年,該數字要達到30。而2020年廣州這一數字在20件。也就是說,五年之后,廣州每萬人口擁有的“高價值發明專利”,要比現在增加50%。
“高價值”三個字有多重要?《綱要》在注釋中說明,國家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有效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有效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有效發明專利認定為高價值發明專利。
可以看出,增加了“高價值”三個字,幾字之差,意味著從過去單純強調數量,到現在更強調有價值的數量,也意味著完成指標將更具挑戰性,這也是考驗科創強市真正的硬核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均不再列為“主要指標”。具體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經很高——“十三五”定下的目標是70%,實際上廣州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占比達到了72.5,從“量”來說相當可觀。
但去掉,不意味著不重要。從“主要指標”中退出,更是折射出廣州對產業結構理解和把握的深化。《綱要》將促進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單獨成節,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無論是大刀闊斧的增減,還是于細微處的變化,主要指標的變化都折射著導向的改變。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廣州仍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奮勇向前。
效益之變
經濟增長預期被列為“主要指標”之首,這也是每個“五年規劃”中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
《綱要》為廣州定下的目標是:“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這一速度與2020年的完成值持平。而“十三五”時期廣州設定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
在表述上,與“十三五”時期要求的“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不同,《綱要》中更強調廣州要“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廣州對經濟效益和經濟質量的重視。“十三五”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指標在“十四五”時期變更為了“全員勞動生產率”,目標是提高到26萬元/人,2020年的完成值是21.8萬元/人。
這里提出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樣也出現在了今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到“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提出了“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目標。
“全員勞動生產率”即地區生產總值與所有從業人員的比率,用以衡量勞動力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說明勞動效率高,更可以進一步反映出從業人員素質提高、管理和科技等水平提升,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對于廣州來說,從“人均生產總值”到“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象征著“十四五”時期廣州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產業結構上的變化,也可窺見“十四五”時期廣州的效益之變。
“十三五”時期,廣州實施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雙輪驅動”戰略。進入“十四五”,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升級成為了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在先進制造業中,更強調了要推動“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這些調整看似不起眼,實則為廣州未來五年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典范提供了重要支撐和發展依據。
與經濟效益同等重要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在《綱要》中也出現了明顯變化。
根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僅就“生態環境”這一類別的指標中,《綱要》相比“十三五”時期就減少了11項,包括二氧化硫排放、可吸入顆粒(PM2.5)年均濃度、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等。同時,保留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指標從86%提升至88%。
“十四五”時期,廣州還新增提出了要以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為抓手,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減排潛力分析,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探索形成廣州碳中和路徑。
2020年,廣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0.4%。“廣州藍”的頻繁“亮相”,是這座城市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最好佐證。
學位數也被列入了《綱要》中。而這并未在“十三五”的規劃中提及。《綱要》提出要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30萬個以上。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9%,人均預期壽命達83歲。
這是生活在廣州的市民最摸得著、看得見,評估獲得感的重要指標,也是一種效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看政府“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人們往往更關心“我獲得了什么”。
趨勢之變
樞紐,是歷史賦予廣州上千年的身份。
作為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商貿中心,廣州是貫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在全國現代流通體系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十四五”,廣州的樞紐功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仍然從主要指標的維度觀察。在與樞紐功能相關的指標中,除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兩項在規模上有所提高,“十四五”時期還新增了一項鐵路旅客發送量/貨運量的指標,要求2025年鐵路旅客發送量要達到1.6億人次、貨運量達到3000萬噸。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廣州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未來五年,廣州要用實實在在的動作突破城市邊界,展現千年廣州的大包容、大開放和大格局。
相較于“十三五”時期所強調海港、空港的國際樞紐帶動功能,“十四五”期間,廣州鐵路樞紐所釋放的能量更為強大。《綱要》明確,廣州將加快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暢通“四通八達、四面八方”高鐵通道,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破圈”的腳步,首站便是深圳。
《綱要》提出,將堅持在主動對接、支持、服務深圳先行示范區和經濟特區中拓展廣州新的發展空間,完善廣深“雙城”聯動機制,加快推進以改革聯動為牽引的“雙城”聯動,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
從加強廣深綜合改革聯動、共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資源,到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廣深之間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的自由高效便捷流動,讓廣州與深圳兩地間的合作紅利在未來五年持續輻射至廣深兩大都市圈,實現“同頻共振”。
“十四五”時期,立足灣區發展,廣州著力推進制度機制“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科技創新“智聯通”、產業協同“鏈聯通”、交往交融“心聯通”;通過引領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聯手佛肇清云韶,共建一個空間結構清晰、交通往來順暢、產業分工協調、要素自由流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廣州都市圈。
未來五年,在廣州“老大哥”的帶領下,大灣區各城市從分散走向融合,發揮世界級城市群的超強合力。
當然,廣州的“雄心”不僅于此。
從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到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十四五”期間,廣州還將推動形成10條出省高鐵通道格局,實現1小時直連大灣區、2小時互通省內、3小時互達泛珠三角、5小時聯通長三角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擁有了“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的“新身份”,廣州正在奔向開放合作的大未來。
來源:南方日報 2021-05-21 記者 黃舒旻 吳雨倫 陳思勤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5/21/content_7944427.htm
進入“十四五”開局之年,廣州的發展思路是什么?與過去五年相比,廣州的發展取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案藏在最新發布的《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中。
作為謀劃廣州“十四五”發展的總綱領、總目標和總要求,這份超過10萬字的文件涵蓋了廣州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描繪出廣州“十四五”時期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宏偉藍圖。
《綱要》開頭部分列出了24項“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比“十三五”減少了12項。而這24項指標中,又有不少新增指標,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等。同時,也有不少指標退出了“歷史舞臺”。
指標體系的變化,對應的是發展階段、發展理念、發展格局之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廣州要出新出彩,就是要在變中領先、變中升級、變中發展。
導向之變
“主要指標”中,一些傳統指標被新指標取代。這既體現指標體系“少而精”,亦為了釋放一些轉型信號。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可以說是最搶眼的新面孔。根據目標,到2025年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
與之對應的,《綱要》首次將數字化獨立成章,這凸顯了廣州加快數字化發展的強烈信號。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成國際一流智慧城市成為廣州“十四五”時期的重點任務。數字化發展,建設智慧之城,離不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三位一體化發展。首先是數字經濟,既有數字產業化,更有產業數字化,讓數字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具體而言,廣州將建成數字經濟引領型城市,全力建設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做優做強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軟件和信息服務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加快制造業、服務業、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造數產融合標桿城市。
“數字經濟”也是廣州重大產業功能區布局建設中引領的“一核”。廣州將依托中心城區建設數字經濟核心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以數字賦能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引領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另一個新面孔是“創新驅動”類別中增加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根據目標,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突破1.2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將達35%,2020年這一數值是約30%。而上海在這一方面提出的目標是20%。
廣州將其列入主要指標,并將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更加強勁。
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的表述也有變化。廣州從“十三五”時期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健康、新材料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時尚創意產業”五個兩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到《綱要》中明確的構建“3+5+5”梯次發展格局,技術更加前沿、內涵更加豐富。
其中,三大新興支柱產業中就有兩項“升級”,即“新能源汽車”變更為“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與健康”變更為“生物醫藥與健康”。
為持續趕超至領跑,廣州更是提前布局搶占先發優勢。在“3+5+5”梯次發展格局中,廣州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區塊鏈、太赫茲、天然氣水合物、納米科技等五大未來產業。
也是在“創新驅動”類別中,過去用以衡量城市創新實力的“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到“十四五”加了三個字,成為“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
《綱要》提出,到2025年,該數字要達到30。而2020年廣州這一數字在20件。也就是說,五年之后,廣州每萬人口擁有的“高價值發明專利”,要比現在增加50%。
“高價值”三個字有多重要?《綱要》在注釋中說明,國家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發明專利、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有效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有效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有效發明專利認定為高價值發明專利。
可以看出,增加了“高價值”三個字,幾字之差,意味著從過去單純強調數量,到現在更強調有價值的數量,也意味著完成指標將更具挑戰性,這也是考驗科創強市真正的硬核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均不再列為“主要指標”。具體來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已經很高——“十三五”定下的目標是70%,實際上廣州去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占比達到了72.5,從“量”來說相當可觀。
但去掉,不意味著不重要。從“主要指標”中退出,更是折射出廣州對產業結構理解和把握的深化。《綱要》將促進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單獨成節,要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無論是大刀闊斧的增減,還是于細微處的變化,主要指標的變化都折射著導向的改變。在重要戰略機遇期,廣州仍將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奮勇向前。
效益之變
經濟增長預期被列為“主要指標”之首,這也是每個“五年規劃”中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
《綱要》為廣州定下的目標是:“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這一速度與2020年的完成值持平。而“十三五”時期廣州設定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
在表述上,與“十三五”時期要求的“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不同,《綱要》中更強調廣州要“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速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廣州對經濟效益和經濟質量的重視。“十三五”時期的“人均生產總值”指標在“十四五”時期變更為了“全員勞動生產率”,目標是提高到26萬元/人,2020年的完成值是21.8萬元/人。
這里提出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同樣也出現在了今年全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報告提到“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時,提出了“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目標。
“全員勞動生產率”即地區生產總值與所有從業人員的比率,用以衡量勞動力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說明勞動效率高,更可以進一步反映出從業人員素質提高、管理和科技等水平提升,產業鏈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對于廣州來說,從“人均生產總值”到“全員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象征著“十四五”時期廣州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產業結構上的變化,也可窺見“十四五”時期廣州的效益之變。
“十三五”時期,廣州實施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的“雙輪驅動”戰略。進入“十四五”,構建“高端高質高新產業體系”升級成為了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在先進制造業中,更強調了要推動“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這些調整看似不起眼,實則為廣州未來五年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打造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典范提供了重要支撐和發展依據。
與經濟效益同等重要的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在《綱要》中也出現了明顯變化。
根據記者不完全梳理,僅就“生態環境”這一類別的指標中,《綱要》相比“十三五”時期就減少了11項,包括二氧化硫排放、可吸入顆粒(PM2.5)年均濃度、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等。同時,保留的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比指標從86%提升至88%。
“十四五”時期,廣州還新增提出了要以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為抓手,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減排潛力分析,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探索形成廣州碳中和路徑。
2020年,廣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0.4%。“廣州藍”的頻繁“亮相”,是這座城市努力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的最好佐證。
學位數也被列入了《綱要》中。而這并未在“十三五”的規劃中提及。《綱要》提出要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30萬個以上。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9%,人均預期壽命達83歲。
這是生活在廣州的市民最摸得著、看得見,評估獲得感的重要指標,也是一種效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看政府“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人們往往更關心“我獲得了什么”。
趨勢之變
樞紐,是歷史賦予廣州上千年的身份。
作為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國際商貿中心,廣州是貫通國內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梁,在全國現代流通體系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入“十四五”,廣州的樞紐功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仍然從主要指標的維度觀察。在與樞紐功能相關的指標中,除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兩項在規模上有所提高,“十四五”時期還新增了一項鐵路旅客發送量/貨運量的指標,要求2025年鐵路旅客發送量要達到1.6億人次、貨運量達到3000萬噸。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是廣州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未來五年,廣州要用實實在在的動作突破城市邊界,展現千年廣州的大包容、大開放和大格局。
相較于“十三五”時期所強調海港、空港的國際樞紐帶動功能,“十四五”期間,廣州鐵路樞紐所釋放的能量更為強大。《綱要》明確,廣州將加快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暢通“四通八達、四面八方”高鐵通道,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破圈”的腳步,首站便是深圳。
《綱要》提出,將堅持在主動對接、支持、服務深圳先行示范區和經濟特區中拓展廣州新的發展空間,完善廣深“雙城”聯動機制,加快推進以改革聯動為牽引的“雙城”聯動,共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
從加強廣深綜合改革聯動、共享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創新資源,到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廣深之間人員、物資、信息、技術、資金的自由高效便捷流動,讓廣州與深圳兩地間的合作紅利在未來五年持續輻射至廣深兩大都市圈,實現“同頻共振”。
“十四五”時期,立足灣區發展,廣州著力推進制度機制“軟聯通”、基礎設施“硬聯通”、科技創新“智聯通”、產業協同“鏈聯通”、交往交融“心聯通”;通過引領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協調發展,聯手佛肇清云韶,共建一個空間結構清晰、交通往來順暢、產業分工協調、要素自由流動、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廣州都市圈。
未來五年,在廣州“老大哥”的帶領下,大灣區各城市從分散走向融合,發揮世界級城市群的超強合力。
當然,廣州的“雄心”不僅于此。
從與雄安新區深度交流合作,到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十四五”期間,廣州還將推動形成10條出省高鐵通道格局,實現1小時直連大灣區、2小時互通省內、3小時互達泛珠三角、5小時聯通長三角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擁有了“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的“新身份”,廣州正在奔向開放合作的大未來。
來源:南方日報 2021-05-21 記者 黃舒旻 吳雨倫 陳思勤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1-05/21/content_7944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