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1年的福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到今年的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福建率先在全國提出“文旅經濟”,并將其定位為全省四大經濟之一。文旅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如何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促進文旅經濟發展?
從關注一項瀕危的非遺技藝,發展成為文旅融合全產業鏈、年收入過億元、擁有員工110多人的全國石藝文化行業首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廈門惠和石文化園的文旅創新發展之路,成為福建充分應用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推動文旅融合、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的生動樣本。
豐富地域資源 為文旅融合提供優質土壤
福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5項。文物數量尤其是革命文物資源,以及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旅游休閑街區的數量,同樣走在全國前列。同時,福建各級非遺項目與類型極為豐富。2021年底,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從各地文旅部門推薦的近200個文化標識中評選出13項“福建文化標識”,古田會議、媽祖信俗、朱熹、閩茶、德化白瓷、武夷山、福建土樓、三坊七巷等入選。豐富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成為福建文旅融合實踐的重要材料庫。
正是得益于閩南生態保護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惠和石文化園的文旅融合之路才有了優質土壤。上世紀90年代,受城鎮化和市場疲軟期等影響,石雕行業日漸式微,惠安影雕技藝傳承也面臨危機。在惠安影雕技藝傳承人李雅華的帶動下,幾十年間,通過生產性保護、社會化傳承、生活化利用、產業化開發,創新非遺傳承的惠和模式,惠安影雕實現了品牌驅動下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的良性循環。
“蘇杭刺繡繡絲綢,閩南刺繡繡石頭”。作為從惠安石雕演變創新、用重錘在石板上敲擊形成點陣來進行構圖的技藝,惠安石雕(影雕)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影雕行業得以復興,并逐漸走向國際舞臺。
“影雕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源于其獨具特色的紀念性和裝飾性,是閩南文化自信和向心力的見證。”長期關注廈門惠和石文化園發展案例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黃俊毅說,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標識,正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成果的生動注腳。
孵化培育多種業態 創新轉化延伸產業鏈
從2008年惠和石文化園創建以來,這個4.2萬平方米、以惠安影雕雕刻技藝為種子的園區,孵化培育了惠和古昕厝、古厝溯源藝術館等多種文旅融合發展業態。“惠和的文旅融合之路,經歷了從博物館到主題園、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體驗、從物到人、物化—活化—本地化—品牌化、從單一到多元等開發策劃過程。”黃俊毅說,園區已成為一個集石雕藝術創作展示、非遺傳習、文創設計、文旅休閑與教育學習于一體的綜合性文旅園區,也是一個以文化為核心內容、具備市場競爭力的旅游景區。
在發展過程中,惠和匠心獨具,通過在地文化的創新轉化,推出一系列廣受歡迎的文旅產品。“最廈門”伴手禮、福文化系列文創、惠安女系列文創等炙手可熱;以特色石磨咖啡“吸粉”的惠和書院,融匯二十四節氣的惠和磐雅苑石與生活美學空間等,成為網紅打卡點。園區還結合旅游空間特點,對旅游路線進行規劃設計,融合觀光游覽、參與體驗、購物娛樂等消費需求;對影雕技藝及傳承人進行文化重構,打造了時長25分鐘的展示地域風情的演藝節目;邀請南音、布袋木偶戲、閩南童謠等眾多閩南非遺項目傳承人齊聚園區,推出非遺展演、非遺市集等活動。
惠和還將石雕技藝運用于古建修繕、主題藝術景觀等領域,打造“修、造、美、游”四大業務,整合影雕產業鏈,提升影雕產業價值,向全產業鏈業態延伸,跨界試水家庭教育微劇場、沉浸式旅游體驗、云上博物館、直播帶貨、區塊鏈NFT領域等。如今,惠和石文化園區年接待訪客約100萬人次,旅游紀念品銷售額達500萬元,新冠肺炎疫情前含古建板塊年收入近億元。
文旅融合時代 應用實踐的生動樣本
“惠和石文化園成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展示的典范,為市民和游客帶來源自自然和人文的雙重愉悅。”廈門市湖里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趙斌介紹,15年前,廈門市政府批準利用忠侖公園一角進行建設的惠和石文化園,當時已建成3A級旅游景區,目前正在規劃提升為4A級旅游景區,“園區在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文旅融合項目發展方面提供了經驗和示范。”
“惠和石文化園始終以閩南石文化、技藝類非遺為主題,并全力維護園區文化品牌,結合現代技術和時尚的體驗項目、文創商品研發等都以不破壞園區文化品位為前提。”黃俊毅介紹,在將非遺影雕元素融入文化和旅游產品的過程中,園區遵循“闡釋、展演、整合”“文化載體化—載體功能化—功能商業化”等開發理念和策略,并強調在載體功能化的過程中注重旅游體驗以及非遺以人為中心的活態特性;在功能商業化的過程中關注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以及非遺的品牌化策略,這些發展理念難能可貴。
“廈門作為經濟特區,在文旅經濟發展方面應積極探索特色創新之路。”廈門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黃碧珊表示,近年來,廈門通過不斷創新,推出了以惠和石文化園為代表的一批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場館與旅游景區融合發展的范例。惠和石文化園長期專注文旅生態共融發展,是廈門文旅融合發展的先行者與典型標桿,通過將傳統石文化與非遺、旅游、創意、生活相結合,以多樣態、高頻率的非遺活動、非遺市集、非遺研討會等方式,打造了多組合、全場景的閩南風格沉浸式文旅融合時空。在閩南石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非遺影雕技藝的創新性表達上,打造出特色品牌,成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旅融合時代應用實踐的生動樣本。
黃碧珊介紹,下一步廈門將以創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為牽引,從理念融合、產業融合、市場融合等方面進一步深挖、推動,著力開發廈門文化體驗游、生態和諧游等11個新業態,推動建立“文化+旅游”雙向賦能發展模式,實現產業融合、產品創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文化旅游“火”起來,全面推動廈門文旅經濟創新發展。(黃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