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估ACL松弛度(尤其是前內側束)。
姿勢:仰臥位,屈膝0~-30°(腘繩肌放松)。
方法:穩定股骨遠端并使脛骨近端相對股骨向前移動。
說明:試驗陽性=移位超過5mm或是模糊、柔軟的未端感覺。
注意:試驗假陰性可能是由于胭繩肌緊張、關節內積血、后內側半月板撕裂引起。
統計學:敏感性=63%-99%,特異性=42%-100%;陽性似然比=1.12-27.3,陰性似然比=0.04-0.83。

俯臥位 Lachman試驗
目的:評估ACL松弛度。
姿勢:仰臥位,屈膝30°,支撐下肢,腘繩肌放松。
方法:觸診膝關節的前側,同時在脛骨近端后側給矛ー個由后向前的應力。
說明:試驗陽性=移位超過5mm或是模糊、柔軟的末端感覺。
注意:試驗假陰性可能是由于腘繩肌緊張、關節內積血、后內側半月板撕裂引起。
統計學:敏感性=70%-82%,特異性=88%-97%;陽性似然比=6.83~20.17,陰性似然比=0.20-0.32;(+)PV=94%(-),PV=80%。
前抽屜試驗
目的:評估ACL松弛度(尤其是前內側束)。
姿勢:仰臥位,屈膝80°~90°且腘繩肌放松,并將腳穩定地放在桌上。
方法:使脛骨近端相對股骨前移。
說明:試驗陽性=向前移位超過5mm;前抽屜試驗時發出劈啪聲或可觸及的痙攣,提示半月板有問題。
注意:如果脛骨初始位置更靠后側,可能是同時伴有PCL受傷而出現的過度移位。
統計學:敏感性=22%~95%,特異性=78%~97%;陽性似然比=1.2-87.9,陰性似然比=0.09-0.62。



目的:評估ACL松弛度(尤其是后外側束)。
姿勢:仰臥位,膝關節伸直。
方法:握住腳踝并維持脛骨內旋;施加外翻應力并緩慢屈(復位)伸(半脫位)膝關節。
說明:試驗陽性=屈膝20°-~40°范圍內半脫位的脛骨平臺前移(失去控制),過程中髂脛束由屈肌變伸肌。
統計學:敏感性=18%~98%,特異性97%~99%;陽性似然比=4~41,陰性似然比=0.18-0.90。
備注:髂脛束或半月板損傷則試驗不可靠。


目的:評估ACL損傷風險。
姿勢:站在矮板凳上。
方法:受試者跳下矮板凳并雙腳同時著地。
說明:試驗陽性≡著地時膝關節外翻。
統計學:敏感性=67%-87%,特異性=60%~72%。


目的:評估PCL松弛度。
姿勢:仰臥位,屈膝90°,腳固定在桌上。
方法:使脛骨近端相對股骨遠端向后移動。
說明:試驗陽性=向后移位超過5mm。
統計學:敏感性=25%-90%,特異性=99%;陽性似然比=90,陰性似然比=0.10。


目的:評估PCL松弛度。
姿勢:仰臥位,雙側屈髖屈膝90°,支撐下肢。
方法:比較脛骨結節的高度。
說明:試驗陽性=患側脛骨結節的向后移位程度大于健側。
統計學:敏感性=46%~1009%,特異性=100%。


目的:評估LCL松弛度。
姿勢:仰臥位;膝關節完全伸直,然后屈膝至30°重復試驗。
方法:檢查者用一只手掌根部在受試者膝部內側關節線處握住受試者膝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觸診外側關節線;在受試者部由檢查者內側手掌和外側手的前臂/手肘施加一個內翻力。
說明:試驗陽性=疼痛或患側比健側關節間隙增寬。
統計學:敏感性=25%,特異性=NT。


目的:評估MCL松弛度。
姿勢:仰臥位;膝部完全伸展,然后屈膝至30°重復試驗。
方法:檢查者用一只手掌根部在受試者膝部外側關節線處握住受試者膝部;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觸診內側關節線;在受試者膝部由檢查者外側手掌和內側手的前臂/手肘施一個外翻壓力。
說明:試驗陽性=疼痛或患側比健側關節間隙增寬。
統計學:疼痛一敏感性=78%,特異性=67%;陽性似然比=2.3,陰性似然比=0.3,松弛度一一敏感性=86%-96%,特異性=49%;陽性似然比=1.8,陰性似然比=0.2。


目的:評估半月板損傷(不能確定半月板撕裂的具體損傷位置)。
姿勢:俯臥位,屈膝90°,握住跟骨及足部。
方法:向內外旋轉脛骨同時由足跟施加一向下的力。
說明:試驗陽性=疼痛、彈響、交鎖、捻發音。
統計學:敏感性=16%-61%,特異性=70%-88%;陽性似然比=1.8-2.0,陰性似然比=0.56-0.89。


目的:評估半月板損仿。
姿勢:仰臥位,檢查者一手置于髕骨旁,另ー只手握住脛骨遠端。
方法:從最大屈位開始,伸膝同時內旋、內翻脛骨,逐漸恢復最大屈膝位,然后伸膝并外旋、外翻脛骨。
說明:試驗陽性=內旋時疼痛或發出劈啪聲/彈響,表明有外半月板的問題;發生于外旋時表明有內側半月板的問可題。如果屈膝位時發生疼痛、發出劈啪聲/彈響,與半月板的后角有關系;如果隨伸膝角度增大過程中出現疼痛、發出劈啪聲/彈響表明前角有問題。
統計學:敏感性=16%-95%,特異性=25%-98%;陽性似然比=0.39-8.0,陰性似然比=0.83~2.84。


目的:評估半月板撕裂。
姿勢:患側下肢單腿站立,屈膝5°。
方法:扶住受試者伸出的雙臂,然后內外旋轉;屈膝20°時重復試驗。
說明:試驗陽性=受試者感受到交鎖或卡住。
統計學:5°時敏感性=66%-81%,特異性=91%-96%;陽性似然比=6.8-16.5;陰性似然比=0.21-2.76;20°時敏感性=89%~92%,特異性=96%-97%;陽性似然比=23-39,陰性似然比=0.08-0.11。


目的:評估半月板撕裂。
姿勢:仰臥位,觸診膝關節線。
方法:一只手握住膝關節,另一只握住踝關節同時施加軸向應力并旋轉脛骨;于屈膝120°、90°、60°、30°和0°時重復試驗。
說明:試驗陽性=疼痛、彈響、交鎖。
統計學:敏感性=86%,特異性=88%。


目的:評估半月板撕裂。
姿勢:仰臥位,屈髖屈膝,固定大腿并握住踝關節。
方法:屈膝位對脛骨施加內外旋轉應力。
說明:試驗陽性=膝關節線處疼痛。
統計學:敏感性=27%~29%,特異性=100%。


目的:評估半月板撕裂。
姿勢:站立,雙腳與肩同寬。
方法:屈曲外旋髖關節并下蹲,內旋并重復試驗。
說明:試驗陽性=外旋時出現疼痛提示內側半月板損傷;內旋時出現疼痛提示外側半月板損傷。
統計學:內側敏感性67%,特異性=81%;陽性似然比=3.5,陰性似然比=0.41;外側一一敏感性=64%,特異性=90%;陽性似然比=6.4,陰性似然比=0.4。


目的:評估半月板撕裂。
姿勢:蹲位。
方法:模擬鴨子走路。
說明:試驗性=疼痛、彈響、交鎖。
統計學:敏感性=55%-68%,特異性=60%-67%;陽性似然比=6.8-1.7,陰性似然比-=0.53-0.67。


目的:評估是否有髕骨半脫位。
姿勢:仰臥位或坐位,屈膝30°,股四頭肌放松。
方法:檢查者小心地將髕骨推向外側。
說明:試驗陽性=檢查者感覺到髕骨馬上就要脫位并可感黨到股四頭肌為避免脫位發生而產生收縮。
統計學:敏感性=32%~39%,特異性=86%。


目的:評估髕骨是否有過度活動度。
姿勢:坐位。
方法:將拇指置于髕骨內側緣,施加向外側的應力,同時被動屈伸膝蓋。
說明:試驗陽性=屈膝時受試者感到恐懼感;伸膝時檢查者感到髕骨自由活動但受試者無恐懼感。
統計學:麻醉下一一敏感性=100%,特異性=88%;陽性似然比=8.3,陰性似然比=0。


目的:評估髂脛束緊張/髕骨移動性。
姿勢:仰臥位,放松,膝關節伸直。
方法:檢查者嘗試提起髕骨的外側緣。
說明:試驗陽性=無法提起髕骨的外側緣至水平面以上。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髂脛束是否受到激惹。
姿勢:仰臥位,初始體位為屈髖屈膝90°位。
方法:在股骨外上髁施加壓力同時伸直膝關節。
說明:試驗陽性=屈膝30°時股骨外側髁岀現疼痛或彈響。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髂脛束是否受到激惹。
姿勢:站立位。
方法:在膝關節主動活動的過程中在股骨外側髁施加應力。
說明:試驗陽性=屈膝30°時股骨外側髁出現疼痛或彈響。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髂脛束緊張情況。
姿勢:側臥位,患髖朝上。
方法:伸展患髖并使下肢落下,呈內收姿勢。
說明:試驗陽性=下肢無法內收至中立位。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內側滑膜皺襞是否受到激惹。
姿勢:坐位,屈膝,旋于桌子外緣。
方法:綬慢伸直膝關節,將手指輕輕放置在髕骨中心。
說明:試驗陽性=膝關節伸直過程中髕骨震顫。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內側滑膜皺襞。
姿勢:仰臥位。
方法:屈伸膝關節并將脛骨內旋,同時向內側施壓使髕骨移位。
說明:試驗陽性=可觸及“咚”的一下。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目的:評估股骨內側髁骨軟骨炎。
姿勢:仰臥位,屈膝90°。
方法:伸直膝蓋同時內旋脛骨。
說明:試驗陽性=屈膝30°時若脛骨內旋則出現疼痛,若脛骨外旋則疼痛減輕;應排除半月板病變。
統計學:敏感性=NT,特異性=NT。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
膝內痛、屈曲痛多與這幾塊肌肉有關!?
康復醫學網 2022-05-23
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了解過膝關節重要的伸肌-股四頭肌對膝痛的影響,今天我們重點來分享一下膝關節屈肌造成的膝關節疼痛。

膝關節屈肌群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不同于膝關節伸肌,膝關節屈肌的家族就要大很多。包括:腘繩肌、股薄肌、縫匠肌、腓腸肌、跖肌以及腘肌。在這里我們重點了解腘肌。

腘肌-膝關節屈曲痛

圖片來源:基礎臨床按摩療法:解剖學與治療學的結合( 第3版)
腘肌屬于小腿深層肌,埋在腓腸肌深層,比目魚肌線的上層。
腘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膝關節屈曲,下固定時使股骨外旋,上固定時使脛骨內旋。所以在屈膝開鏈的情況下,腘肌可以屈曲膝關節,還能使膝關節脛骨做內旋運動,因此它被稱為膝關節的鑰匙。
當膝關節處于伸直或閉鎖姿勢下的時候,脛骨相對于股骨伸直以及外旋,當膝關節準備屈曲的時候,腘肌就會收縮,會為脛骨提供重要的內旋力矩,以解鎖及啟動膝關節開始的屈曲。
腘肌與膝關節屈曲時疼痛有什么關系呢?這就要從腘肌的另一個重要作用說起。腘肌除了是膝關節的鑰匙之外,還可以協助外側半月板向后運動,因而可避免外側半月板卷入股骨和脛骨之間受到擠壓損傷。如果腘肌受損就可能造成半月板受到擠壓,而產生膝關節的屈曲受限或伴隨有疼痛的癥狀。
腘肌與脛神經卡壓

圖片來源:肌骨關節功能解剖圖解:推拿、按摩、扳機點與運動治療脛神經自坐骨神經分出后垂直下行,深入小腿后部的腓腸肌深面,走行于趾長屈肌與踇長屈肌之間,并支配以上肌肉,然后向內踝走行。走行于屈肌支持帶下方,在踝后成角向足底繼續走行。在脛神經走行過程中,腘肌、比目魚肌腱弓、踝管等處都是容易造成卡壓的點,會造成小腿后側的疼痛和麻木,我們可以通過松解腘窩上方,比目魚肌線上、松解腘肌而緩解。
腘肌損傷的處理及預防訓練可參考以下文章:
膝蓋后側痛,屈曲困難,圖解腘肌損傷的按摩與預防訓練!

鵝足肌群-膝內側痛
鵝足肌腱是縫匠肌、股薄肌及半腱肌的聯合腱止點,位于脛骨內側副韌帶淺層。三塊肌肉強強聯合,共同形成的鵝足肌腱是膝關節非常有效的屈肌和內旋肌,是膝關節內側副韌帶的加強版,是膝關節內側動態穩定肌,可以抵抗膝關節的外旋和外翻作用力。
鵝足肌腱與膝關節內側痛
膝關節內側疼痛我們一般會強調內側副韌帶損傷,如遭受暴力造成內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在X型腿中,由于膝關節過度內翻,導致內側副韌帶一直處于被牽拉的狀態,也會引起膝關節內側的慢性疼痛。
而鵝足肌損傷同樣也是造成膝關節內側痛的常見原因。當膝部內側壓力及張力增加,鵝足肌腱過緊,鵝足滑囊摩擦過度等都有可能造成鵝足肌腱損傷。
鵝足肌腱導致的疼痛范圍比較明顯,位于脛骨隆起的鵝足上,通常會出現在O型腿或老年人身上。
膝關節內側痛還有一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就是閉孔神經卡壓。閉孔神經是腰叢神經的一支,它是腰2/3/4的神經根的前支組成,其從腰大肌的內側緣穿出,在髂總動脈后側,骨盆入口的后部,其以髂腰動脈與腰骶干間隔,穿盆筋膜入小骨盆,沿骨盆側壁向前下方下行,支配大腿的內收肌以及這個區域的皮膚。當閉孔神經受到卡壓時會造成膝關節內側持續性的疼痛。此時單純的處理內收肌效果往往不大,正確的處理方法是出來神經的卡壓點,最常見的是對閉孔內肌和閉孔外肌處進行松解。
鵝足肌腱損傷的處理及預防訓練可參考以下文章:
膝關節內側痛,多半是鵝足肌腱炎?這幾個訓練幫您預防!
膝蓋內側疼,當心「鵝足」在作怪!這6大因素一定要注意!
膝關節每天都要做無數次屈伸運動股四頭肌和腘繩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伸肌和屈肌但是像以上這些肌群雖然看上去渺小但是也擔當重任同樣不容忽視
針對膝關節炎姿勢穩定性的幾種訓練方式
康復醫學沙龍 2022-05-23
來源:綜合整理自網絡
編輯:KF姐
膝骨關節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人最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隨著KOA進展而不斷加重,疾病造成的疼痛及步態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正常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對KOA患者越來越推崇運動療法,進而提高其姿勢穩定性,美國相關協會強烈建議KOA患者進行有氧訓練及耐力訓練。

膝關節炎患者姿勢穩定性為什么會受損?主要與感覺、運動與執行能力有關。
該類患者缺乏有效運動模式維持穩定的功能活動,肌肉骨骼狀況通過改變感覺輸入,皮質處理和隨后的神經肌肉輸出對反饋回路的長期影響。而我們正常的姿勢控制應該包括軀體感覺、視覺和前庭系統的整合。本體感覺的缺失,影響姿勢穩定性(靜態和動態平衡),增加跌倒風險。

老年KOA的發生與年齡相關的膝關節軟骨的負荷模式力學改變因素相關。在膝關節力學上的變化很可能是運動系統,特別是肌肉和神經功能全面惡化的表現,其中股四頭肌肌力減弱是影響KOA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涉及執行功能。KOA患者存在的疼痛癥狀容易損害其執行功能,從而無法重新分配注意力進而增加其摔倒的風險,進一步影響姿勢控制機制和防止跌倒的能力。



神經肌肉運動訓練主要作用于下肢運動和肌肉激活模式的效率,改善其運動控制能力和動態穩定性。這種方式的訓練區別在于其是在其采用功能性的負重訓練方法對患者進行訓練,通過訓練可提升肌力和本體感覺的準確性,進而提高姿勢穩定性以及減少KOA患者活動受限。
2.膝關節周圍肌肉抗阻性訓練。利用外部阻力負荷(如體重、阻力帶、機械裝置 等)因素來促使骨骼肌收縮,使KOA的肌肉運動模式和關節生物力學恢復正常。包括我們常見的股四頭肌力量訓練。








而我們都知道,KOA軀體感覺功能出現障礙,主要表現為關節位置(本體感覺) 障礙和運動感覺障礙(運動覺)。因此改善本體感覺可降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步態中的負重率和協同激活,進而提高姿勢穩定性。
本文只針對膝關關節炎導致的姿勢穩定訓練方式,膝關節炎的綜合治療不在本文討論范圍。
骨事一點通 2022-05-23
這一節我將向大家分享一些簡單的膝關節檢查方法,自查是為了在看病前可以預先對膝關節所出現的問題做出初步判斷,也有助于詳細準確地向醫生敘述膝關節活動中所出現的那些問題.
膝關節活動度自查坐姿,略微抬起大腿,讓小腿懸空,并讓兩個膝關節分別做屈伸運動,比較兩側的活動范圍差異,著重觀察疼痛那側膝關節在哪個范圍里疼痛最明顯,記下來可以告訴醫生(圖1)。

圖1仰躺,膝關節伸直,以髖部為軸,慢慢抬起一側下肢,膝蓋始終保持伸直,盡量往上抬,抬到極限時,記錄下最大的抬起角度。這個動作叫作“直腿抬高”,通過這個方法可以了解大腿后側肌群力量,較弱的大腿后側肌群與膝關節后側疼痛有關(圖2)。

圖2髕骨對線的檢查方法因為髕骨會隨著膝關節不同角度的屈伸,做出不同程度的外移。因此,想要判斷髕骨是不是在軌道里,檢查時需要有統一的測量規范,在具體膝關節屈伸的角度下,測量髕骨的位置(圖3)。

圖3當膝關節伸直時,因為股四頭肌正在發力,內外兩側肌腱的力量難免不平衡,通常外側較大。髕骨受到不對稱肌力的牽拉,容易被拽向外側,但此時并不能明確髕骨向外的移位程度。
當把膝關節彎到20°左右時,膝關節正前方的髕骨會逐漸向前突起,而在髕骨突起的上方也會出現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這就是髕骨的活動“軌道”。
測量髕骨是否對線齊,需要把膝關節彎曲到20°~30°之間,對髕骨對線的判斷是關節檢查中對膝關節失穩(X型腿、O型腿)診斷的關鍵,也是了解髕骨軟化、關節炎等病癥具體病因的要點。
如何判斷交叉韌帶是否撕裂運動不當發力造成韌帶或肌腱斷裂時,常常會發出“砰”的一聲,之后膝關節會持續腫脹數周。剛受傷時,傷者可能還會對受傷的一側進行負重活動。因為韌帶撕裂,關節不穩,過度的活動會進一步加重膝關節的損傷。醫生對前交叉韌帶撕裂的檢查,主要關注的是膝關節是否變得松動。仰臥姿勢下固定大腿,前后移動小腿,如果交叉韌帶受傷,限制功能下降,小腿就會像抽屜一樣,和大腿有前后滑動的相對活動。左右擺動小腿,觀察膝關節兩側副韌帶對外展和內收方向的限制作用是否仍然存在,如果活動下感覺到疼痛,那么對應部位的韌帶就有可能出現問題了。另外,還可以直接通過觀察,看膝關節表面是否發生紅腫,皮膚表面溫度是否升高,這些都是軟組織損傷后引起的急性炎癥反應(圖4)。

圖4需做哪些檢查雖然X線沒辦法看到前交叉韌帶,但受傷后醫生常常會第一時間讓傷者拍一個X線來排除是否有骨折,骨折和韌帶撕裂所反映的癥狀大多相似。對于韌帶這類軟組織,核磁共振是更理想的輔助檢查,半月板損傷也需要依靠核磁共振來明確診斷。
本文來自《我真的坐不住了:骨科醫生讓你上班更輕松 / 孫悅禮著.—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事一點通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往期精彩回顧
“傷筋”和“動骨”到底哪一個更嚴重?黃骨頭醫生告訴你
腳后跟疼痛怎么辦?教你5種運動療法對付腳后跟疼痛
8個危險動作!中老年人千萬別再做了!!!
膝部體格檢查技巧總結
視診
膝關節視診檢查可在膝關節伸直位和屈曲位下分別進行,視診內容包括是否存在腫脹、皮膚色澤改變、皮下淤血、瘢痕竇道等,同時包括膝關節上下鄰近部位的檢查,兩側對比。
01
膝關節腫脹
膝關節可能由于關節腔內過多積液腫脹。檢查膝關節是否有腫脹時首先要和健側對比,明確是全膝關節腫脹還是局部腫脹;是滑膜肥厚性腫脹還是關節腔積液腫脹。風濕、類風濕關節炎、早期關節結核多為全膝關節積液腫脹,而滑液囊腫等多為局部腫脹。關節滑膜肥厚呈現為梭形腫脹。
1.膝關節局部腫脹
若有積液或滑膜增厚,髕骨內外側間溝凹陷消失。膝關節腫脹范圍不超過滑膜腔和髕上囊,提示積液。

2.膝關節廣泛腫脹
膝關節腫脹范圍超出關節腔,提示感染(膝關節、股骨或脛骨)腫瘤或較重的損傷。

3.滑膜增生肥厚
滑膜分泌關節滑液,過多的滑液表示滑膜病變。關節損傷引起滑膜炎常是由于滑膜挫裂傷所致;感染常直接引起炎癥反應,導致滑膜分泌過多滑液;在類風濕關節炎和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滑膜本身變得肥厚功能紊亂,這兩種疾病常伴有過多滲出;膝關節輕微損傷在許多情況下會伴有持久的滲液(外傷性滑膜炎)。

4.關節積血
膝關節出血常發生于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和急性損傷,半月板不含血管,因此半月板規傷般不發生關節積血。但如果在半月板邊緣發生裂傷,或伴隨關節內其他結構損傷(如交叉韌帶),可出現關節積血。
02
膝關節畸形
正常情況下,兩膝的股骨內髁和兩側的脛骨內髁于伸直時相接觸,若兩側股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內翻;若兩側脛骨內髁分開,則為膝外翻。正常可有1°~10°的生理性外翻,女性可有10°以上的生理外翻。膝關節外翻角度超過生理外翻角時稱為膝外翻,相反方向稱為膝內翻。膝關節感染、創傷、骨骺發育異常、類風濕關節炎、佝僂病等均可導致膝關節畸形。
1.膝內翻常見于兒童早期,由于異常生長引起,能自動糾正;極少數膝內翻是由累及脛骨干骺端的異常生長引起。需截骨術治療。在成人,這種畸形常見由骨關節炎內側膝關節間室狹窄引起,也可見于畸形性骨炎和佝僂病。較少見于類風濕關節炎,除非并發有骨關節炎。
膝內翻膝內翻需靠X線評估,患者負重站立照片,畸形最常見于骨關節炎和畸形性骨炎,也可見于類風濕關節炎,但類風濕膝外翻更常見。

膝內翻用手指作為標準測量膝間距離,患者最好站立,髕骨朝前以抵消髖旋轉的影響。10~16 歲女性<4cm,男性<5cm是正常的。

兒童膝內翻佝僂病骺板寬大,不規則。在脛骨內翻,可見逐漸變尖的內側干骺端邊緣,注意出生18個月內發生膝內翻,攝片是不能發現異常的。

2.膝外翻最常見于幼兒,常伴有扁平足。幾乎所有患者到6歲能自行糾正。也可見于成年肥腓女性,是引起半脫位常見的原因;在成人,最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伴骨缺損和韌帶松弛患者,也見于未治療的外側脛骨平臺壓縮骨折和許多神經癱瘓疾病因韌帶松弛和干骺端生長異常引起的后遺癥,可選擇性應用截骨術治療。
成人膝外翻成人膝外翻最常見于類風濕關節炎,也常見于青少年女性,測量最好拍攝患肢站立位負重X線片。測量脛骨和股骨軸線之間的角度,可粗略評估外翻程度。正常成人可接受的角度約在6°內 (注意脛股角度實際上同用于評估髕骨不穩的Q角相同)。


兒童膝外翻注意是單側或雙側,后者更常見,嚴重畸形要測量、記錄兩踝間距離。測量時手握踝部使腿旋轉直到髕骨正對前方,將兩腿放在一起,膝部靠攏,測量踝間距離(正常膝踝都應接觸)。不間斷每6個月測量一次,用于檢查進展。10~16 歲女性<8cm,男性<4cm是正常的。

3.膝反屈膝過伸可由于前交叉韌帶斷裂引起,女孩多因練習芭蕾過度致脛骨骺發育延緩或未成年人穿高跟鞋引起。后者伴有髕骨過高,易發生復發性髕骨脫位。少見于先天性關節松弛、脊髓灰質炎和夏柯病(神經性骨關節病)。

03
肌肉萎縮
膝關節器質性損傷或病變常導致膝關節活動受到障礙,引起股四頭肌,特別是股內側肌的萎縮,是膝關節器質性病變的標志。

04
膝部包塊
膝關節周圍包塊可分為軟組織包塊和骨性包塊。常見的軟組織包塊有腘窩囊腫、半腱肌、股二頭肌囊腫及關節間隙部的半月板囊腫;骨性包塊常見的有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及骨肉瘤。
1.半月板囊腫
半月板囊腫常位于關節邊緣,觸之較硬,深壓時疼痛,同半月板破裂有關。外側半月板囊腫最常見。膝關節內側囊腫有時是鵝足腱鞘囊腫。

2.膝關節骨贅
明顯的關節變寬和可能觸及骨贅常見于骨關節炎,晚期脛股關節關節炎關節雙側間室受影響,但早期,關節內側間室先受影響導致膝內翻畸形和內側韌帶松弛。
05
膝部皮膚異常
膝部皮膚紅腫或皮下血管擴張常出現于膝關節周圍骨肉瘤。膝關節附近皮膚竇道常為關節結核。皮膚色素沉著或花斑,多見于外用中藥。
觸診
觸診應分別在仰臥位和俯臥位、伸膝和屈膝狀態下進行。觸診內容包括皮溫變化、包塊、骨性結構和軟組織,以及血管搏動情況,是否存在壓痛點等。同樣兩側對比檢查。
01
膝關節結構
首先清楚地辨別出關節間隙,屈膝尋找髕韌帶兩邊的凹陷,正對于關節間隙之上,用示指或拇指觸摸進一步證實,手指離開關節間隙向近端移動時應到達股骨髁,同樣向遠端移動,應是脛骨隆突。

02
觸壓痛
膝部壓痛點的檢查應具有良好的解剖學知識。
1.關節間隙觸痛
沿關節間隙仔細推壓,此區局部觸痛最常見于半月板、側副韌帶和脂肪墊損傷。

2.側副韌帶觸痛系統檢查
側副韌帶上下附著點,淤血和腫脹是急性損傷的一個特點。

3.膝關節常見壓痛點
脛骨結節:在兒童和青少年,脛骨結節可有觸痛,但在脛骨結節骨軟骨病(奧-施病)有明顯隆起、髕韌帶撕脫骨折觸痛特別明顯;髕骨下極和近端髕韌帶的觸痛可見于髕骨骨軟骨病;股四頭肌腱觸痛可見于股四頭肌腱炎。

4.髕韌帶觸痛
對疑有髕韌帶異常的運動傷,抗阻力伸膝時檢查髕韌帶有無觸痛。該檢查最好將腿放在檢查床邊進行。

5.股骨髁觸痛
充分屈膝,在股骨髁上尋找觸痛點,剝脫性骨軟骨炎最常見于內側股骨髁,因此應特別注意內側。

03
關節積液
正常膝關節腔內有少量關節液,當膝關節損傷感染、腫瘤和其他病變導致關節液超過10--40ml時稱為關節積液。中等量關節積液時,浮髕試驗呈陽性,少量關節積液時,可通過積液轉移試驗來檢查。
1.浮髕試驗
用示指和拇指擠出髕上囊內過多的積液,從膝上15em處滑向遠側到髕骨上方,這將使髕骨從股骨髁上漂浮起來;
將另一手的拇指 和其余三指指尖放在髕骨上,將其快速推向股骨,當髕骨碰到股骨髁時發出咔嗒聲提示有積液存在。注意:如果髕骨傾斜或不穩定可得出假陰性結論,另外也要注意如果滲液太多或太少,都會得出陰性結論。

2.積液轉移試驗
用此方法可檢出少量的積液,用上述浮髕試驗的方法排空髕上囊。積液轉移試驗:擠壓膝關節內側使關節腔內過多滑液移向外側;擠壓膝關節外側時仔細觀察膝內側,積液通過關節腔使內側邊又膨脹起來,但如積液太重,張力太大則可出現陰性。

04
滑膜肥厚
膝關節滑膜在正常情況下不能觸及,多種病變可引起滑膜增生肥厚。當捫及滑膜增厚并有結節樣活動性腫塊,關節積液為深棕色或血性積液時多提示為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滑膜增生肥厚可觸及揉面感,提示為晚期膝關節結核。
膝關節滑膜的檢查:捏起皮膚和放松的股四頭肌腱,估計髕上囊內滑膜的厚度。滑膜在炎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和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時增厚。

05
膝部包塊
膝部包塊可分為骨性的和軟組織性兩種。骨性包塊常見的有骨軟骨瘤骨肉瘤、骨巨細胞瘤、骨贅等。軟組織包塊常見的有半月板囊腫、胭窩囊腫和膝關節前方、外側和內側的滑液囊增生,積液時均可捫及。
1.膝關節骨贅
明顯的關節變寬和可能觸及骨贅常見于骨關節炎(晚期脛股關節骨關節炎關節雙側受影響,但早期,關節內側先受影響,之后導致膝內翻畸形和內側韌帶松弛)。

2.胭窩的觸診
幾乎所有以上描述的試驗都是從前面檢查膝關節,但不要忘記通過望診和觸診檢查關節后面,膝屈曲后胭窩表面放松,可以進行深部觸診。

3.腘窩部滑囊的觸診與透光試驗
當伸膝時,半膜肌滑囊非常明顯,兩側對比。滑囊檢查時可以很小,盡管不一定表現陽性,但仍可嘗試用透光試驗檢查。注意半膜肌滑囊可繼發于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病變。

06
膝關節摩擦和彈跳感
當膝部病變引起關節軟骨破壞的缺失時,關節面不平整,膝關節屈伸活動過伸可捫及摩擦感,如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脛骨平臺和骰骨髁部骨折關節面受到破壞等。半月板損傷或盤狀半月板時可發生關節彈響和彈跳感。膝關節骨關節炎或關節內游離體時可出現關節交鎖、彈跳及摩擦彈跳感。
1.膝關節摩擦感
將手掌面放在髕骨上,拇指和示指放在關節緣,屈伸膝關節,能檢出源于關節面損傷的捻發音,兩側對比,如有疑問,聽診膝關節,忽略孤立的髕骨彈響音。

2.髕骨推移試驗
將髕股關節面向內側推移,當關節面有病變時,如髕骨骨關節炎可發生觸痛,將髕骨推向外重復該試驗,髕骨2/3的關節面用此方法可觸及。

3.髕骨加壓研磨試驗
將髕骨向股骨髁處施壓并向上、下、左、右推移髕骨,檢查髕股關節軟骨面是否光滑,有無摩擦感和疼痛。當髕股關節退變時,可觸及粗糙磨砂樣摩擦感,并伴有疼痛。

動診和量診
膝關節伸直位為中立位,即伸直0°;膝屈曲120°~150°;過伸5°~10°;充分伸膝記錄為0°,不能完全伸直的角度記錄為伸膝缺失X° (伸-X° )。
01
膝關節伸直運動
1.伸膝
盡量完全伸膝,充分伸膝時感存在彈性阻擋提示桶柄樣半月板撕裂,固定屈曲畸形常見于膝關節疾病。

2.膝反屈
如膝伸直超過0°,表示有膝反屈,抬腿同時將髕骨下壓可證明,記錄為X°過伸(伸+X°),常見于女孩,常伴有高位髕骨髕骨骨關節炎、髕骨復發性脫位,偶見于前交叉韌帶、內側韌帶和內側半月板斷裂。如果反屈嚴重,要檢查其他關節,特別是肘、腕和手指關節過伸,注意Ehlers-Danlos綜合征的可能。

膝關節在完全伸直位,無側向活動;隨著膝屈曲度的增加,可增加側向活動和旋轉活動。膝關節在伸直結束前數度內,有外旋交鎖,使膝于完全伸直位得到穩定。從完全伸直位開始屈曲時,膝出現內翻,使膝解鎖。
02
膝關節屈曲運動
1.從膝伸直0°開始,測量屈膝角度,屈膝135°以上屬于正常,但要兩側對比。許多原因可導致膝不能屈曲,最常見的原因是關節積液和關節疾病。

2.跟臀距離測量 膝完全屈曲時對比測量足跟到臀部的距離,這是一個測量角度非常準確的方法(1cm約等于1.5°),必要時可每天或每周動態檢查做對比。
3.膝關節屈曲活動度 下圖說明運動范圍記錄如下;0°~135°(正常范圍);+5°(伸)~140°(屈) ;-10 ~60° (固定屈曲畸形10 °,再屈50° )。

4.膝關節病變時髖部的檢查 檢查膝關節時一定要檢查髖關節,尤其有嚴重、診斷不清的疼痛時,因為髖痛常被認為是膝痛。髖關節可以在屈曲90°檢查旋轉功能,注意疼痛或活動受限情況。

膝關節特殊檢查
01
旋轉擠壓試驗征(McMurray征)
取仰臥位,檢查者一手按住患膝,另手握住踝部,將膝完全屈曲,足跟抵住臀部,然后將小腿極度外旋外展,或內旋內收,在保持這種應力下,逐漸伸直。在伸直過程中,如能聽到或感到彈響聲并伴有疼痛,即為半月板破裂,并按響聲和疼痛出現的部位,推斷破裂的部位。應注意假陽性,先天性盤狀半月板或半月板增厚,也可同樣出現響聲,但一般不伴疼痛。

02
抽屜試驗
仰臥屈膝90°,足平放于床面,檢查者雙手握住小腿上端,在旋轉中立位、外旋15°和內旋30°三個體位上,分別向前、后推拉小腿,正常時可見脛骨髁輕度前后活動,在0.5cm左右。如前拉活動過大,即前交叉韌帶斷裂或松弛。如后推活動過大,即后交叉韌帶撕裂或松弛。將檢查結果與側方應力試驗結果綜合分析。在膝關節中立位時,前或后抽屜試驗陽性者,則稱前后直向不穩定。將膝關節置于屈曲10°~15°位進行試驗,則可增加本試驗的陽性率,有利于判斷前交叉韌帶的前內東或后外束損傷,稱拉赫曼試驗。

03
Lachman試驗
拉赫曼試驗也用來檢查脛骨前方不穩,檢查時膝放松,屈曲15°,檢查者一只手固定股骨,另一-只手向前提起脛骨,如脛骨向前移位(放在膝關節的拇指可檢測到)則試驗陽性。

04
側方應力試驗
先將膝完全伸直,然后屈至30°位,分別做膝的被動外翻和內收檢查。雙側對比,若內側疼痛,伴有側方異常活動,提示內側結構的損傷;外側疼痛提示外側半月板或關節面軟骨可能有損傷。檢查者向相反方向施以內翻應力,以檢查外側副韌帶、關節囊及內側半月板、關節軟骨。

05
軸移試驗
用來檢查膝關節有無一種突然錯動的主觀感覺。患者常常主訴在步行中于屈膝20°~30°時,突然出現前后錯動,疼痛并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軸移試驗是通過體檢使軸移現象再現的一種檢查方法,其實質是屈膝時脛骨外髁突然向前半脫位,股骨外髁同時滑向脛骨外髁的后坡;而伸膝時又出現股骨外髁突然復位。軸移試驗的方式很多,如Macinotosh試驗、Jerk試驗和Bech試驗。
1.Losee軸移試驗
用于測定脛骨外側髁向前半脫位:患者完全放松,髂脛束無張力,在膝部施加外翻力,同時將腓骨小頭前推,將膝部分屈曲,然后伸膝,當接近完全伸直時,外側脛骨髁向前半脫位會發出明顯的撞擊聲(如果有旋轉不穩時)。

2. Macinotosh試驗
檢查脛骨外側髁向前半脫位。檢查者用一手握住患者足并使之內旋,同時完全伸直膝關節;用力使膝關節外翻,如果脛骨存在不穩定,在會引起脛骨外側髁向前半脫位;然后屈曲膝關節,在30°位左右時脫位的脛骨復位并出現明顯的反跳,則為該試驗陽性。陽性提示前交叉韌帶有異常,伴或不伴有其他病理改變。

06
關節穿刺
關節穿刺對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有著重要意義,根據抽出關節液的量、顏色、透明度、黏稠度、糖、蛋白質含量、鏡下檢查及細菌培養情況,能較可靠地診斷并鑒別出關節炎的性質,若涂片或細菌培養陽性,不僅確定診斷,并可作為選擇有效菌藥物治療的重要依據。同時還可以降低或減緩關節張力,減輕關節疼痛,減少關節破壞。關節穿刺吸引后,同時向關節內注人抗菌藥物,可以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常用的穿刺部位是由髕骨外上角,自髕上向內下穿刺。操作順序如下:
1.選好穿刺點后,在皮膚上作標記,嚴格的皮膚消毒及鋪無菌巾單。
2.術者戴好無菌手套,用22號注射針頭在穿刺點用1%~2%普魯卡2~3ml,先在皮內注射做一皮丘,而后緩緩注入皮下、筋膜和關節囊作局部浸潤。
3.用14號穿刺針頭連接20ml注射器,自穿刺點進行穿刺,針頭進人關節腔時,可有阻力消失有落空感,輕輕回吸若證實有膿液或關節液,則固定針頭和注射器,盡可能將關節內膿液或分泌物抽吸干凈。
4.若以治療為目的,可將準備好的抗菌藥物溶液用另一注射器注人關節腔,而后將針頭快速拔出,用無菌棉球壓迫穿刺點,用膠布固定關節周圍用棉墊包裹,輕輕加壓包扎。
01
患者的年齡和性別

02
尋找膝腫脹的病因
膝關節內腔積液提示有病損存在。但必須確診,無積液并不一定表示可排除膝關節病變。
03
用發病機制解釋患者的癥狀
1.獲得可信的原發傷的病史
注意暴力的程度、方向;原發功能障礙是重要的,如一個足球運動員不可能在有新鮮半月板撕裂的情況下完成比賽。注意外傷后是否有淤血或腫脹,患者是否能夠站立。
2. 詢問是否有“膝失控”
下樓梯或從高處跳下時有膝失控發生于交叉韌帶斷裂后、伸膝困難和股四頭肌失用性萎縮。當旋轉運動或走在不平路上時膝失控發生多與半月板損傷有關。
3.詢問是否有膝交鎖
詢問是否有膝關節交鎖,并讓患者指出交鎖的位置,記住當膝完全伸直時絕不會交鎖。由破裂半月板引起的交鎖一般允許關節完全屈曲或幾近完全屈曲,但在伸膝最后10%~40%是不可能的,試圖完全伸膝時伴有疼痛;詢問造成交鎖的原因,長期、很小的旋轉暴力即能造成慢性半月板損傷,如足踏住地毯的邊緣。交鎖常發生在睡眠時,詢問患者是怎樣解除膝關節交鎖的。解鎖時有咔嗒聲提示半月板損傷。游離體引起的交鎖發生于伸膝位置改變時;髕骨脫位引起的交鎖伴有關節變形。
4.了解疼痛
詢問疼痛時的詳細情況,讓患者指出疼痛的部位。
04
輔助檢查
如單靠病史和臨床檢查及X線片檢查診斷不能確立,要借助于下面的輔助檢查。
1.懷疑關節內結構異常
關節鏡可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結合臨床檢查多 數患者可得出一一個準確的診斷。誤診常發生于半月板后1/3損傷。越來越多的疾病可通過關節鏡手術治療,同時得出診斷。
當不能確定診斷時磁共振掃描 對診斷半月板和韌帶損傷是有價值的,精確率可達90%。但在內側半月板后13區域常出現高信號(因隨年齡發生的黏液退變或以前曾有手術史)可能誤導診斷。
關節造影可有助于診斷,盡管x線片閱片專業性較強,也較困難。
如果疼痛妨礙檢查(如妨礙屈曲)那么麻醉后檢查是有用的,這之后常做關節鏡檢查。
2.可疑急性感染
抽吸膿液并做細菌培養
血培養
全血計數,包括白細胞分類、血沉和C反應蛋白
3.可疑膝關節結核
胸部X線片
滑液活檢包括取滑膜標本做組織學和細菌學檢查,同時,滑液送細菌學和常規分析
孟陀試驗
4.可疑類風濕關節炎
檢查其他關節
類風濕相關因子檢查
全血計數和血沉
血尿酸
5.骨礦化不足和骨破壞的附加檢查
檢查血鈣、血磷和堿性磷酸酶
類風濕因子
血尿酸
全血計數和分類
骨骼檢查和胸部X線片
放射性核素掃描
骨活檢
6.慢性積液,穿刺陰性的附加檢查
按可疑類風濕關節炎試驗
布魯氏菌凝集試驗
胸部X線片和骶髂關節X線片
探查和滑膜活檢
I導讀:對疾病的理解,是進行正確治療的前提。臨床中只針對疼痛而不究其原因的治療方法往往只能緩解一時的疼痛,卻犧牲了機體整體的動態平衡和穩定。本文從膝關節整體平衡與應力改變出發,為我們帶來膝關節治療的新思路。

從膝關節應力改變談膝關節筋骨病的診療思路和治療方法
Ⅰ 治錯方向的髕骨軟化癥
第一個例子,應力集中引起的髕骨軟化癥。這個病,是靜力損傷,也就是不良姿勢引起的損傷。
髕骨軟化癥我們臨床是常見的疾病,一般青壯年居多。患者膝關節酸軟、無力,上下樓比較明顯;有時候走著走著膝關節會打軟,或有膝關節不穩的感覺,還可出現下蹲障礙。這些癥狀輕重不一,但患者沒有明顯的外傷史,影像學檢查無器質性損傷。
就醫的時候,這些病人往往很痛苦。病因描述不清,膝部不紅不腫,沒有明顯的陽性體征,卻實實在在影響正常生活。因為他們是青壯年,需要活動,要岀勞力。經過各種物理治療,如股四頭肌力量訓練、理療、外敷、熏蒸、針灸,有的還會內服中藥(腰膝酸軟典型的腎虛表現),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別好。
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的髕骨軟化癥是應力集中引起的(靜力損傷),而我們治療時常常忽略應力集中的問題。
詳細詢問患者,會發現很多人都會有一個不良姿勢:坐椅子和沙發時喜歡將腳懸空搭在茶幾或桌子上,使膝關節呈懸空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出現臨床癥狀。

這個姿勢中,我們可以看到膝關節的力是向下墜的,集中在了膝后,膝后的軟組織(如腘肌)長時間緊張就會出現勞損,而膝前的股四頭肌長時間不用力就會出現功能退化。
需要說明一點,這類病人一般是單膝發病,因為放在桌子上的腿如果是平放,下墜力沒有那么大;只有當一只腳搭在另一條腿上,被壓在下面的那條腿的膝關節就會受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不包括在內)。
在治療中無論我們是鍛煉股四頭肌還是針對髕周以及髕下組織的治療和松解,效果都不會很明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治療的方向反了,他的力是在膝后,我們治的是膝前,膝前越松,膝后越緊。這樣一來這個病怎么能見效呢,只會綿延不斷。
所以,只有真正認識了疾病形成的原因,我們的治療才會有的放矢,也變得簡單、直接了。我們的治療針對的是它的成因;而它的成因就是剛才講的力的下墜,造成了膝后組織的勞損。
那勞損的組織需要我們再用力去治療它嗎?不用!我們只需在膝關節屈曲的狀態下將腘肌放松,引導膝關節恢復功能活動。非常簡單的手法,使膝關節前后的肌力恢復了平衡(當然康復還需要機體自身的調節,但必須改掉不良姿勢),就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病人可以立即恢復下蹲功能。這種病例,就是我們臨床當中特別容易漏診誤治的病例。
提示:治療是引導人體強大的自我調節的生理功能來戰勝疾病,而不是替代或影響人體強大的自我調節的生理功能。
Ⅱ 膝關節跪地傷,誰在默默承受痛苦
下面我們再講一個容易誤診的病例。

我們看這個病例,這個病人的主訴非常明確,雙膝跪地摔倒,從x線片也能清楚地看到結構的變化。五年間經過了多家醫院、多次的治療,從影像到觸診,診斷都很吻合,但就是效果不好。
為什么?其實這涉及一個我們常常意識不到的問題,受力點與應力點之間的關系。
膝關節跪在地上時,膝關節前面(受力點)摔在地上瞬間,撞擊的反作用力將脛骨推向了后面,膝后的軟組織接受了這個力(應力點)。因此,是脛骨向后的力造成了結構的紊亂,膝后的軟組織為了維持膝關節的功能,必然要加強相應組織的張力。
但是在我們的檢查中,膝蓋最疼,因為磕在那兒了,急性期表現為紅腫熱痛,甚至有皮外傷,時間久了以后就會出現膝周及膝前的壓痛,以及髕下韌帶的松弛等。所以在治療中一般都是針對膝前治療。
然而膝關節觸地受了傷,實際上是誰在默默承受它的痛苦呢,是膝后組織。如果我們找不到這個原因,我們把前邊兒治療了一個溜夠,不管用什么方法,針刀也好,韌針也好,熏蒸、按摩都不會有好的效果。因為你的診療思路錯了。
找到了致病原因,我們的治法也就非常的簡單了,把膝后、膝周的肌筋韌帶放松以后,從膝后將脛骨移向后面的力送回去,恢復膝關節的功能。
提示:正確認識疾病,是進行正確治療的前提。在我們的治療當中,只見疼痛不明其因的治療方法,常常因為治療了一處一時的疼痛卻犧牲了機體整體的動態平衡和穩定。
Ⅲ 從膝關節應力改變談膝關節的治療
最后我想從膝關節的應力改變談談對膝關節治療的一些認識。正確的認識疾病是進行正確治療的前提。在臨床中我們可以看到疾病的本質與臨床癥狀之間,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對應關系。人體的各種平衡關系,比如電解質的平衡、水液代謝平衡等等,是生命活動的內在環境基礎。而人體內的力學平衡失調則往往是產生疼痛疾病的根本原因。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其結構的復雜性決定了膝關節臨床病癥的多樣化。骨性關節炎的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的破壞程度,往往與臨床癥狀不成正比:某些影像學病理改變較明顯的患者卻并無顯著癥狀;病程很長的骨性關節炎患者癥狀時輕時重,說明正常的生理退化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 。
那膝痛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當各種力(包括靜力-靜力勞損,外力-運動損傷,內力-組織形態的變化等)導致膝關節應力或應力分布范圍改變,膝關節內外平衡失調,此時膝關節局部的某些組織就會受到牽拉,解剖結構發生微細位置變化,進而關節腔內張力就會改變。這種機械性的張力會造成肌腱、筋膜的損傷,產生炎癥、滲出,出現腫脹、疼痛、功能障礙。
因此,膝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害造成的力學平衡失調導致應力集中才是引起膝痛的根本原因,而關節軟骨及骨質的破壞,則是繼發的病理改變。
現代骨科對膝痛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比如封閉療法、關節腔注射、針刀、關節鏡等,各有所長。而我們更注重的是膝關節應力改變的成因和膝關節平衡,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我們總結出了中醫骨傷手法-撥筋通絡療法,通過糾正解剖結構的細微位置變化來恢復組織間的平衡,達到治療筋骨病的目的。
膝關節平衡分為內、外平衡兩部分,在調整、維系膝關節平衡的過程中,膝十字交叉韌帶、腘肌、脛腓關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們之間的解剖關系:

首先是膝交叉韌帶,它位于膝關節深部,主要由彈性纖維組織組成。根據其附著于脛骨之前后分為前后交叉韌帶,在膝屈伸過程中,前后交叉韌帶之間的交叉點所形成的運動軌跡相當于膝關節的瞬時運動中心,即膝關節內部應力前后傳導的介質。

其次是腘肌,它位于腓腸肌深處,膝關節線后下方。有三個起點,最強有力的是股骨外髁,另一重要起點是起自腓骨頭,第三個則起自外側半月板后角。向內下止于脛骨上端內后方的腘線上。通過腘腓韌帶與腓骨小頭后方相連接,并共同組建成腘肌腱復合體。是維系膝關節后側平衡的重要肌肉組織,與交叉韌帶及脛腓關節都有密切的關系,所以該肌肉損傷后將直接影響膝關節的內外平衡。

脛腓上關節也是膝痛治療時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關節。腓骨參與支持體重,約占小腿持重的六分之一。當腘腓韌帶勞損、變性,無法固定脛腓關節,就會影響膝關節的平衡。臨床中許多膝部的頑疾都是由脛腓上關節的外傷或病變引起。
運用撥筋通絡手法治療膝關節疾病,其核心就是膝關節整體平衡的調整過程。通過松解復正膝關節相關的肌筋、韌帶組織,使膝關節的內外平衡得到相對或絕對的恢復。
調整膝關節平衡紊亂分三個步驟:
1、膝外平衡的肌筋松解、復正,包括了各種引起膝關節應力改變的因素。如:膝關節內外平衡結構組織的勞損、粘連,跨關節的外傷,骶髂關節紊亂,椎間盤突出,髂腰肌及臀部肌肉的損傷等。
2、膝內平衡的交叉韌帶及腘肌的調整。
3、脛腓關節錯縫的矯正。
膝痛是一個病因十分復雜的疾病,通過以上的方式治療膝痛,在臨床中能夠收獲不錯的療效。然而膝痛遠非這三個方面就能全部解決的,只是因為他們的組織結構在膝關節的平衡中占據重要位置。那么要更好的解決膝痛問題,還需要解決致病力的來源,比如腰椎的問題、骶髂、髖關節的問題、踝關節的問題,以及內臟、氣血問題等,這些需要我們大家繼續努力和探索。一點治療膝痛的體會,不妥之處還望指正,謝謝大家。

康復匯 2022-04-11
膝關節要稀罕
The knee joint should be rare
01
膝關節解剖
Knee anatomy
膝關節,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松弛,附著于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后方有腘斜韌帶加強,內側有脛側副韌帶,外側為腓側副韌帶。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于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


02
膝關節損傷病因
Causes of knee injuries
膝關節有兩個重要功能:負重和屈伸。所以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劇烈彈跳運動的人,極其容易損傷膝關節。主要癥狀有滑膜炎、交叉韌帶撕裂、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等等。膝蓋經常受到冷刺激的人,容易得慢性膝蓋病,如色素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慢性滑膜炎。
檢查是診斷的基礎,關于膝關節的檢查也具有其特殊性。
03
膝周相關壓痛點檢查
Examination of periphery-
related tender spots
1、膝關節外側壓痛點:
① 股二頭肌起止點,長期股二頭肌緊張性活動引起,疼痛可以向小腿中上段前外側放射,結合屈膝抗阻試驗可進一步確診。
② 外側副韌帶走行部:
外側副韌帶損傷;
③ 股骨外上髁;
髂脛束炎,由于髂脛束攣縮或髂脛束于股骨外上髁部位反復刺激引起,行髂脛束牽伸試驗可以進一步確診。
腘肌腱止點炎,壓痛點在外側副韌帶止點前緣,屈膝位內旋抗阻試驗陽性,外傷、勞損或者髂脛束刺激均可引起,有人將其與髂脛束炎一起稱為膝外側疼痛綜合癥


2、 膝關節前側壓痛點:
① 髕骨上緣 :
股四頭肌止點病,長期股四頭肌高強度緊張活動引起,90°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② 髕骨尖及髕韌帶:
髕尖炎和髕腱周圍炎,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③ 脛骨結節:
脛骨結節軟骨炎
④ 髕骨內側緣:
髕骨半脫位或者習慣性髕骨脫位
⑤ 髕骨內側:
內側滑膜皺襞綜合癥
⑥ 髕骨兩側至脛骨內外髁:
伸膝筋膜炎,伸膝抗阻試驗陽性
⑦ 髕韌帶兩側:
髕下脂肪墊炎

3、膝關節內側壓痛點:
① 脛骨結節內側部:
鵝足止點炎,鵝足滑囊炎,長期腘繩肌緊張性活動引起,疼痛可向小腿前內側放射,屈膝抗阻試驗陽性
②內側副韌帶走行部:
內側副韌帶損傷
③ 脛骨平臺后內側部:
半膜肌止點炎

04
膝關節活動度受限的
三種特殊形式
1、真性交所
指關節間隙內物質嵌夾所引起的關節伸屈不能。斷裂的交叉韌帶殘端,破裂的半月板,關
節內游離體,異常增生的滑膜,破裂的滑膜皺襞都可以引起關節真性交鎖
2、假性交鎖
指關節內大量積液而引起的伸屈功能障礙。因為在膝關節屈曲30°時關節腔容量最大而痛感最輕,因而患膝總是保持在屈膝30°位,類似交鎖。
3、活動終末受限
指伸屈中間過程正常,但是至完全伸膝或者完全屈膝時因為疼痛而不能最終完成。常見于膝關節慢性滑膜炎
05
膝關節活動度
Knee range of motion
膝關節活動度的記錄按中立位0°標記
例如:
正常膝關節過伸10°,屈膝130°
記錄為-10°—0°—130°
膝關節有10°伸膝受限,屈膝為90°
記錄為10°—0°—90°
06
內外側穩定性檢查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checks
膝關節側向穩定性不單單由內外側副韌帶來保證,而是由膝關節內側復合穩定結構、外側復合穩定結構來保證。
膝關節內側復合結構包括內側副韌帶、鵝足、半膜肌和腘斜韌帶,鵝足、半膜肌和腘斜韌帶組成后內側角。
膝關節外側復合結構包括髂脛束、外側副韌帶、股二頭肌腱和腘肌腱,外側副韌帶、股二頭肌腱和腘肌腱組成后外側角。
1、完全伸膝位內外側不穩:
檢查方法 :
用腋部夾持患側足, 雙手扶小腿,施以外翻及內翻應力,分別檢查外翻和內翻的松弛程度。
2、屈膝20°內外側不穩:
檢查方法:
用腋部夾持患側,以雙手扶小腿,屈膝20°,分別施以外翻及內翻應力。檢查膝關節內測和外側的穩定程度。
07
內外側穩定性檢查總結
Summa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checks
1、屈膝20°膝關節內測不穩而完全伸膝位穩定表示單純內側副韌帶損傷
2、屈膝20°位和完全伸膝位膝關節內側均不穩表示整個內側復合結構損傷
3、屈膝20°膝關節外側不穩而完全伸膝位穩定表示髂脛束、外側副韌帶和外側關節囊韌帶損傷
4、屈膝20°位和完全伸膝位膝關節外側均不穩表示整個外側復合結構損傷
5、嚴重的膝關節內外側不穩均可能包括交叉韌帶損高清
08
軸移試驗和反向
軸移試驗
Summar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checks
軸移試驗:仰臥位,完全伸直膝關節,如同檢查膝關節內側穩定性時用腋部夾持患側足雙手扶小腿施以外翻應力,逐漸屈曲膝關節,在屈膝接近20°時可以感覺到外側脛骨平臺向前移位的彈響,繼續屈曲膝關節,在接近40°時可以感覺到脛骨外側平臺復位的彈響,此為軸移試驗陽性。
反向軸移試驗: 仰臥位,一手扶足部,另一手扶小腿,先屈曲膝關節至最大限度,同時外旋小腿,如果有后外側角(外側副韌帶、股二頭肌腱和腘神肌腱)不穩,這時會有脛骨外側平臺向后外側的脫位此時施以外翻應力,并逐漸伸膝關節,在接近40°時,由于髂脛束自股骨外上髁后側向前側的滑動,帶動脛骨外側平臺復位而產生彈響感,此為反向軸移試驗陽性。
膝關節檢查是膝關節康復的基礎,關節的復雜性也注定檢查的多樣性,壓痛點的位置不同呈現出受損部位的不同,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當然,我們平時也要多加注意膝關節的保護,從未病先防。
膝蓋一動嘎啦響,還伴有疼痛,怎么辦?
醫學交流論壇 2022-04-16
關節彈響聲、關節滑膜增厚腫脹以及關節時不時的疼痛這些「膝骨關節炎」的前兆癥狀讓許多年輕人都「膝蓋中箭」了……這種彈響可能是關節腔內的氣體震動造成的。關節腔的空隙充滿著液體,使關節能順暢潤滑地工作。當關節運動的時候,關節腔中間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腔隙。周圍的氣體會向腔隙內擴散,與液體一起,發出清脆的響聲。如果經過醫生檢查后,能夠確定沒有什么發生關節病變,那么就是單純的彈響膝。它沒有任何痛苦,對人體的影響也不大,不用擔心。但是,如果在做下蹲等動作時,膝關節感到明顯疼痛,那就可能是病理性彈響了。病理性彈響一般都是小關節錯位、局部韌帶鈣化、關節軟骨損傷等造成的。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骨關節炎了。于是大家的問題紛紛都轉向了——
如果膝蓋出現了疼痛,鍛煉會不會加快關節炎的進程?
已經有關節炎了還能不能鍛煉呢?
有什么鍛煉方法可以緩解膝關節疼痛的嗎?
其實,在運動中維持膝關節平衡并且吸收外力的沖擊,我們的膝關節除了有關節液提供「液壓」和「墊圈」一樣的關節軟骨這兩重保護以外,還有錯綜復雜的大肌群互相協調為膝關節提供足夠的支撐。
四幅圖說清楚關節炎形成機理

第一幅圖還是不能免俗的宏觀介紹一下骨關節的基本解剖結構。以膝關節為例,在上下兩根骨頭(股骨與脛骨)的表面上,有一層光滑有彈性的「關節軟骨」。它們的作用主要是吸收我們站立走路時候體重對于骨面的沖擊,減少骨骼內部的應力,減少骨折發生風險。摩擦力與活動范圍和表面壓力都有關系,大負重的頻繁摩擦會使關節軟骨更容易被磨損殆盡。所以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會建議通過減少體重和中強度的鍛煉來保護我們的膝骨關節炎。

第二幅圖
視線再聚焦一點,除了骨與關節,我們來到組織細胞層面。關節是一整個結構的總稱,除了關節軟骨以外,在兩塊骨頭之間還有一層滑膜包裹住整個關節間隙,其中灌滿了關節液,使得整個關節呈負壓狀態,液體的滲透壓(液壓)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吸收沖擊的裝置,它們用來保護關節軟骨不備過度地磨損。滑膜上分布著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用來營養關節,并把關節里代謝的垃圾及時的帶走。在滑膜上還有兩種細胞,一種細胞負責吸收關節軟骨磨損下來的小碎片(深藍色),而另一種細胞負責釋放關節液進入關節腔(紅色),使關節腔內部有對抗外力足夠的液壓。

第三幅圖
關節炎的病理生理狀態。根據病理改變和伴隨癥狀,「骨關節炎」的進展主要分為三步。1. 頻繁的勞損,使得關節軟骨不斷被磨損,關節碎片游離于關節腔的滑液內。此時關節內外都存在一定的不穩狀態,活動時伴有彈響也主要集中在這一階段,但此時疼痛并不明顯。2.滑膜吸收關節軟骨碎片,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參與免疫反應,產生局部組織腫脹并產生炎癥。此時因為關節內部滑膜及韌帶組織腫脹,活動時的彈響聲更大并且更頻繁。3. 炎癥反應刺激到膝關節的神經網絡此時,因為炎癥因子頻繁刺激神經末梢,疼痛會比較明顯,且隨著勞損的加重,炎癥和疼痛會不斷累積加重。

第四幅圖
關節炎病理過程的組織細胞層面關節軟骨被磨損下來的軟骨碎片(「關節鼠」)在關節腔里到處游離,拖離軟骨表面后,它們就成了我們身體的異物了,免疫系統都會捕捉它們消滅它們,戰場上留下的就是「炎癥反應」。當游離的軟骨碎片靠近滑膜時,滑膜上的細胞就會把它們包裹住,吸收掉,并由滑膜內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進一步消化它們,因為反應比較激烈,會在滑膜部分產生炎癥,形成所謂的「滑膜炎」,刺激到神經會有頻繁的疼痛發作,這也是骨關節炎最早期的炎癥癥狀。
三張圖讀懂「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自查方法

在家里做一些簡單的小檢查,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膝蓋是否有滑膜炎癥或者軟骨磨損。
檢查方法一:(左圖)膝蓋放松微曲,一手從膝蓋兩側握住,輕輕觸碰關節兩側的骨骼邊緣是否有不平整的骨贅增生,深度觸診時是否有炎性物質的滑動感。同時也可以檢查大腿肌肉是否有變得松軟的萎縮癥狀。
檢查方法二:(右圖)膝蓋放松微曲,一手輕輕搭在髕骨上,一手放在腳踝上,輕輕用手把腳踝往上提往下放,讓膝關節微微轉動。
由放在髕骨上的手來感受該區域是否出現彈響聲,以及是否伴隨有疼痛,來初步判斷關節腔內有沒有炎癥反應。

熱敷以慢性疲勞為主,主要熱敷部位為肌肉;冷敷以急性止痛為主,主要冷敷部位為關節。

急性外傷以靜養為主;慢性反復發作以中低強度鍛煉為主。在生活方式調節方面,還是要叮囑一下飲食,一定要以低糖低碳水為主,除了減重的考量以外,糖分更是產生炎癥的主要原料。減少糖分攝入可以說從源頭上抑制更多的炎性反應發生。
鍛煉這塊肌肉,緩解關節炎

最重要最易行的部位——肌肉和韌帶的強化。

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當肌肉足夠強健,彈性足夠大的時候,可以很大程度的幫助骨與關節「減壓」,從而緩解因為應力過于集中所產生的疼痛。
膝關節疼痛針法
分享一個我常用的比較有效的治療膝關節疼痛的針法,不論膝內外側痛,均可扎對側的心門穴(內側肘尖下一寸半)直刺,再扎患側的太沖穴,針后讓患者帶針走動活動膝關節,片刻后原來上下樓梯疼痛,下蹲疼痛的即可消失或緩解,我用于老年的骨性關節炎同樣有效,當然了,膝關節破壞太嚴重除外,一般的我用了很多案例效果不錯,可以說是針入即效,輕的扎了馬上不痛,重的也會馬上減輕,配合局部艾灸,多扎幾次即可。
【上膝穴】:
以中指第一關節畫一個“十”字,在十字的右下方所確定的點,就是我們針刺的穴位:上膝穴。
方法如下 :
針具:18*18毫針;
針刺方法:直刺到骨面、同時提插捻轉、留針半小時;扎患側。

【肘縫穴】:是位于肘關節縫內。
方法如下 :
針具:25*40毫針;
針刺方法:針刺入縫隙內,深度0.5寸。
扎出患者感覺有膝關節處有熱流為佳,扎健側。

不明的膝蓋內側疼痛是什么原因?
康復醫學研究 2022-05-12
膝內側痛之[鵝?]

不明內側膝痛

你第一次跑完5公里的隔天,兩個膝蓋酸痛到走路用拖的,不僅上下樓梯有難度,連坐下和起立都成問題,所以只好休息不敢再跑。
過了2個禮拜后,雙膝酸痛終于好轉,但是左膝內側的疼痛卻明顯了起來,特別是坐久或是蹲久了要站起來的時候,疼痛最明顯,有時會痛的無法行走。所以你到醫院進行治療,經檢查后診斷為左膝『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鵝足肌鍵炎/滑囊炎
Pes Anserine Tendonitis / Bursitis

鵝足(Pes Anserinus)是個解剖的名詞,指的是在膝部的內側,由半腱肌(Semiteninosus)、股薄肌(Gracillis)和縫匠肌(Sartorius)所組成的聯合肌腱構造,因為外型像鵝掌,因此稱為鵝足(Pes Anserinus ) 。鵝足肌鍵炎或滑囊炎,指的就是此處的發炎疼痛狀態,因為病理上難以區別是由滑囊或肌腱所引起的疼痛,所以有些文章將此疼痛稱為鵝足肌腱滑囊徵候群。
鵝足(Pes Anserinus),拉丁文,
Pes → 動物足/ Anserinus → 鵝。
臨床癥狀與好發族群

內側膝痛是鵝足肌腱炎/滑囊炎最主要的臨床癥狀,特別是當久坐或久蹲后,要站起來瞬間會發生疼痛,在站起來走一段時間疼痛會減緩或消失;有些人上下樓梯也會痛,通常上樓梯比下樓梯痛。嚴重一點時,鵝足局部會腫痛發熱,走路的時候也會痛,坐著的時后疼痛稍減;有些人在晚上睡覺平躺,膝蓋伸直的時候也會痛,因此造成失眠。
以下是容易有鵝足肌腱炎/滑囊炎的族群:
① 膝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有超過70%的人合併有鵝足肌腱炎/滑囊炎。原因可能和內側半月軟骨或關節軟骨退化性損傷,局部發炎刺激造成半腱肌攣縮有關。
② 體重過重者,特別是中年以上的「肥胖」婦女。
③ 局部肌腱過緊,需久坐、盤坐、久蹲的工作族群;及坐姿習慣不佳,喜歡膝蓋彎曲坐、盤坐、跪坐或翹腳的人。
④ 糖尿病患者,發生內側膝痛者,超過3成與鵝足肌腱炎/滑囊炎有關。
⑤ 外翻膝(X型腿)、或是膝部內側副韌帶(MCL)不穩、扁平足都是好發族群。
⑥ 膝部內側腫瘤(骨軟骨瘤 exostosis)
⑦ 需要側向移動、切入等動作的運動者,如:籃球、足球、曲棍球.、網球....
⑧ 長跑選手也是好發族群,特別是髖部內縮肌無力,及膝部內側肌群過緊的人。
⑨ 蛙式泳者膝(breaststroker’s knee),雖然指的是膝部內側副韌帶(MCL)的損傷,但常常合併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發生原因

發生鵝足肌腱炎/滑囊炎的原因與膝部內側壓力及張力增加,鵝足肌腱過緊,對于鵝足滑囊的摩擦過度有關。另外,直接的外傷,或是內側膝部的扭拉傷也可產生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臨床檢查

鵝足肌腱炎/滑囊炎,理學檢查時,最基本的發現就是在鵝足肌腱處有壓痛點,鵝足滑囊只有發炎腫脹的情況下才摸的到。
內側膝痛的原因有多種,如:髕骨-股骨疼痛癥候群、 內側副韌帶(MCL)的損傷、內側半月軟骨損傷、脛骨平臺壓力性骨折、股骨髁不明骨壞死...等,需仔細鑒別診斷。
X光檢查主要是鑒別退性關節炎的關節病變及壓力性骨折,對于鵝足肌腱炎/滑囊炎診斷并無必要。超音波檢查和磁振造影(MRI),可以鑒別診斷其他相關病兆。
治療方法

膝部角度至少應大于110度,以避免鵝足肌腱群處于收縮的狀況
大部分的情況下,鵝足肌腱炎/滑囊炎,都可以透過休息和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下得到緩解。在急性發炎局部紅腫熱痛的時候,冰敷有助于控制發炎和減少疼痛。若是疼痛嚴重,服藥效果不佳,可局部注射局部麻醉劑加低劑量的類固醇。
急性及慢性恢復期,都應避免蹲踞及膝部過度彎曲的坐姿,如盤坐、跪坐...。建議要坐椅子上,膝部角度至少應大于110度,以避免鵝足肌腱群處于收縮的狀況。此外,應常做半腱肌的伸展運動,減少鵝足肌腱群的張力。
至于手術的部分,除了符合人工關節置換條件的、內側膝部腫瘤者可以手術校正其發病因素外:大部分鵝足肌腱炎/滑囊炎并不需要手術處理。
在家自我拉筋伸展

急性發炎期時,只要注意坐姿即可,伸展運動須等到疼痛稍緩的時候再做。一般網絡上可以查詢到鵝足肌腱炎/滑囊炎應做膕旁肌(Hamstrings)的伸展拉筋,而網絡上也可找到不少拉筋方式,以下是我臨床覺得較適合大部分民眾且效果較好的方式。
坐在椅子邊緣(下圖) ,患肢有點樣劈腿一樣的外展40-45度(再開點也可以),足跟放地上,足掌背曲(黃箭頭),雙手放在膝蓋上緣向下加壓,此時膝部的內后側會有緊痛的感覺(紅箭頭),持續20秒下壓后,放松休息5秒再壓,循環5次為一回。平時有空坐下時就做。
【注意:椅子的高度勿超過小腿的長度】
總結

鵝足肌腱炎/滑囊炎是內側膝痛的常見原因,與鵝足肌腱緊繃,膝蓋內側張力與壓力有關。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或是肥胖的中年以上婦女,以及,平時常蹲踞及坐姿不良者常好發。需要側向移動、切入等動作的運動者、長跑選手和蛙式游泳者也是好發族群。
急性期可休息、冰敷,口服消炎止痛藥,并注意坐姿。待疼痛緩解后,可以開始膕旁肌的伸展拉筋。大部分人是不需手術處理即可痊癒。
運動員平時應注意坐姿,不宜經常膝蓋過度彎曲的坐、盤坐、跪坐或翹腳,平時與運動前、后宜加強膕旁肌的拉筋伸展,這樣可以避免鵝足肌腱炎/滑囊炎。
宣賓老師治膝關節疾病的完整方法
原創 宣賓、罾事物語 罾事物語 2022-05-23
半月板撕裂、骨質增生、積液、囊腫、骨髓水腫、雙腿變形,哪一樣不是聽上去很嚇人?只要觀念對了,方法正確,膝關節的病沒有治不好的。
重點來了,宣賓老師治膝關節疾病的完整方法——
先看宣賓老師講課視頻:
06:0文字整理和示意圖如下
膝蓋痛,分好幾種情況。有些人膝蓋痛,別人告訴他一種方法,有時候有效,有時候沒有效,什么原因?就是因為他沒有經過辨證。如果經過辨證了,你再去按他的穴位就更有針對性。
膝蓋痛,按照五臟的分類,共分五種,心肝脾肺腎。
第一種,你坐下來和起來的時候膝蓋會痛,活動活動就不痛了。這跟心臟有關。
跟心臟有關的,我們用兩個穴就可以了。一個尺澤穴,尺澤跟我們膝蓋是不是對應的?加一個內關穴,兩個穴,就可以調膝蓋疼痛。
或者加個我們講的那個左手魚際的心,也可以治膝關節疼痛。
第二種,就是在天氣變化的時候,遇冷的情況下,或季節交換的時候,他就痛了。這跟肺有關,因為肺主治節。
尺澤是肺經的穴位,治這種痛,我們用尺澤加腰腿點。
第三種,有些人,你摸著他的膝蓋里面會響,或者彎曲的時候,里面會響。這和肝臟有關。
我們也用尺澤加腰腿點。
為什么?尺澤穴是肺經上面的水穴,水是肝的母親,水能生木,也能潤木,能柔筋,所以用尺澤。那么腰腿點是補腎的,和腎臟是相通的,所以用這兩個穴位可以調肝,治肝引起的膝關節疼痛。(見上圖)
第四種,走平路一點事沒有,但是如果他上樓或者下樓、上坡下坡就痛。這種和腎臟有關。
按第三種所說的理由,也用尺澤穴和腰腿點。
第五種,膝蓋腫了,疼痛,里面有積液。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先用尺澤部位痛點和手腰腿點,這個基本是對應取穴,尺澤部位痛點屬肺,肺主節,有調節氣血之用;腰腿點治腰腿,又屬三焦,三焦通,五臟六腑俱通。這跟脾臟有關。
再按陰陵泉、小海穴。陰陵泉是脾經合穴,運化祛濕腫,小海穴屬小腸合穴,脾與小腸別通,強脾陽,同時也是下病上治。特別有些人膝關節內側痛,與手肘位置的小海穴正好對應。
以上是分型的。那么如果不分型怎么治呢?中間有病四邊治,我們把膝關節四周的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部位給它揉開。如果你膝關節不能伸直,一揉它就能伸直了。加一個對側的尺澤,就可以了。
補充一下,第六種,膝蓋后面的腘窩疼痛,肯定是膀胱經受堵了。
咱們在腘窩的上和下找痛點,下病上治,上病下治,把痛點疏通開。
再者,腘窩和我們的肘窩對應,如果是右邊的腘窩痛,壓左邊的肘窩,左邊的腘窩痛壓右邊的肘窩。
若能配合艾灸八髎或患處,效果就更好了。
隨著歲月,癥狀漸變得頻繁。膝關節出現腫脹、退化,活動幅度減少、下蹲變得困難。坐得久時,如看電影時,會感前膝疼痛,需要偶爾伸直膝關節來紓緩不適。疼痛原因是坐著時,膝蓋較貼近股關節溝,增加了膝蓋承受的壓力,站起身時,前膝疼痛亦會加劇。
建議膝關節疼痛者,要多活動,不要老是坐著不動,不要讓腿老是一個角度地彎曲不動,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居家的鍛煉方法,幫助減輕膝關節疼痛。
我們在說膝關節疼痛時,我們最先考慮的往往會是膝關節本身的損傷: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等等,這一切都是和膝關節自身有關的疾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會采取理療,膝關節周圍的按摩以及一些關于脛骨股骨關節、髕骨股骨關節的關節松動術。這些都是我們最原始的思路,當然,這對膝關節疼痛也是有效果的,病人會經常說自己的癥狀得到了緩解。
可是后來病人就又找到了你,說:醫生,我的膝蓋又疼了,我的病是不是治不好了?這時,你就會很疑惑,為什么每次的治療效果都那么好,而它仍然會反復。
這時,有兩個可能:
(一)、你處理的部位是最原始的病因,只是處理的并不徹底,可能缺乏功能訓練;
(二)、你處理的只是表面原因,它只是我們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別的部位損傷而引起的代償。
根本原因沒有處理的話,會一直引出繼發原因。所以,如何徹底解決膝關節疼痛根本原因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1)膝關節疼痛的基本治療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膝關節的基本解剖結構。膝關節是由脛骨股骨關節和髕骨股骨關節兩個關節構成的。關節內有兩個半月板,附近有著四條非常重要的韌帶。


周圍有著很多的肌肉附著來構成膝關節的動態穩定機制。

膝關節是個很容易損傷的關節,不光只有骨性的結構,還有半月板、韌帶、肌腱等軟組織。限制膝關節的活動是軟組織,驅動膝關節的是肌肉組織。膝關節大部分的損傷都是軟組織損傷,比如半月板、韌帶、還有滑膜等相關組織損傷。軟組織損傷,最后都變成一個骨性損傷,比如軟骨的損傷。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只是說先有軟組織的損傷再有骨性的損傷,這是一個從軟到硬的過程。
膝關節為什么容易磨損?是因為人體重力嗎?但是也有很胖的人膝關節并沒有出現過疼痛啊。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所導致的關節磨損呢?
如下圖所示,股骨近端125度的傾斜角將股骨干引至中線,與膝關節處的脛骨形成關節。脛骨在站立時本就是垂直狀態,股骨和脛骨形成的關節就不可能是直線,兩者之間的夾角約為170度——175度,這種關節的排列是正常的膝關節排列。這個角度發生變化往往會導致膝關節發生內外翻,即我們常說的X型腿和O型腿。

上圖的股骨脛骨角度為正常人體的角度,但是當角度過大或過小時,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對線就會出現問題,股骨內外髁和脛骨平臺的之間的位置就會變化,那么相關關節面的局部壓力壓強可能就會增大,若壓強壓到半月板上,就會變成一個緩沖的結構,會影響半月板在里面的旋轉運動及平移。久而久之,摩擦力增高,就會造成軟骨的磨損,從而引起半月板損傷和關節軟骨磨損出現膝骨關節炎。
在股骨脛骨位置變化之后,其上附著的肌肉起止點發生了空間上的變化,與膝關節相關肌肉及軟組織一定已經出現平衡問題,這時,有的肌肉張力就會增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從而使磨損更易發生。
所以在治療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時,我們有時只需要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放松處理,病人的疼痛就會減輕很多,這其實主要是降低肌肉的張力,從而釋放關節內的壓力。
那么膝關節疼痛主要治療哪些肌肉呢?處理膝關節疼痛的肌肉主要有10塊,分別是臀小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髖內收肌群、腘繩肌、腘肌、跖肌、腓腸肌、比目魚肌。但它們損傷所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區域卻是不一樣的,這里,我把它們損傷區域對應的肌肉羅列出來,希望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膝部前側疼痛:股直肌、股內側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前內側疼痛:股內側肌、股薄肌、股直肌、縫匠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外側疼痛:股外側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膝部后側疼痛:腓腸肌、股二頭肌、腘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比目魚肌、跖肌
它們每塊肌肉損傷都會有不同的表現特征,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10塊肌肉所引起的癥狀。
臀小肌損傷會牽涉至臀部下外側、大腿和膝關節外側、小腿腓側以及遠端腳踝的疼痛和壓痛。通常不會超過腳踝,但極少數情況下可延及至足背。

闊筋膜張肌損傷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轉子前外側,會牽涉至髖關節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側部,并且沿大腿向下極少延伸至膝關節外側。

縫匠肌損傷可引起大腿前側,膝關節前內側疼痛,表現為難以忍受的表淺的尖銳刺痛或麻刺感,而不是一般的深部鈍痛。
股四頭肌是位于大腿前側的肌肉,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四塊肌肉構成。股直肌損傷一般引起大腿前部較低的區域和膝關節前側。股內側肌一般位于膝關節前側并且沿大腿內側向上。股外側肌可以引起大腿外側從骨盆和大轉子直至膝關節外側的疼痛。


髖內收肌群是由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股薄肌五塊肌肉共同組成。大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前內側從腹股溝延續至膝蓋上方;長收肌、短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向上至腹股溝深部,向下到達膝關節前內側和脛骨;股薄肌損傷引起膝關節前內側的淺表疼痛。恥骨肌損傷疼痛自腹股溝韌帶下方發出,向深部延伸至腹股溝區和髖關節,向下延伸至大腿前內側面。

腘繩肌群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短頭構成。半腱肌和半膜肌損傷疼痛位于下臀部及其相鄰的大腿并沿著大腿和膝關節后內方,到達小腿內側的上半部分。股二頭肌長、短頭損傷疼痛集中于膝關節后方,并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后外側甚至臀部的橫紋處。

腘肌損傷疼痛可集中在膝關節的后面并發生交鎖現象。

腓腸肌損傷疼痛可能從同側足背延伸至踝后內側及小腿、膝蓋后外側及遠端大腿后側。

比目魚肌損傷疼痛主要位于足后部和足底表面,并常涉及跟腱遠端,膝關節后側。

跖肌損傷疼痛主要集中于膝關節后側,有時也可延伸至小腿背側和大腿中部。

建議膝關節疼痛者,要多活動,不要老是坐著不動,不要讓腿老是一個角度地彎曲不動,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居家的鍛煉方法,幫助減輕膝關節疼痛。
1.夾球方法
做法:
找一個足球或排球(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坐在床面或地板上,雙手扶穩,雙腿稍屈膝。用大腿內側部分夾住球,每次夾擠保持約五秒,緩緩放松,重復約20次,可將球于大腿內側上、中、下各段交替放置。
功效:多多練習夾球方法,可以減輕膝關節疼痛。
2.深蹲搖擺
深蹲到底,保持雙腳與肩膀同寬,雙手合十放在胸前,手肘壓在膝蓋內側。將中心傾斜到其中一側(A),然后回擺向另一側(B),持續擺動30秒。

3.半跪姿靈活運動
手扶著墻保持半跪姿,膝蓋彎曲90度。讓你的腳跟在地板上,靠體重和臀部向前推,直到前腿膝蓋碰到墻壁(B)。保持5秒鐘,然后回到起始位置。重復此動作2次再換邊。

4.用網球活動腳底的軟組織
將網球放在你的腳下,保持站立用腳滾動網球。當你找到敏感區域,將球停留幾秒鐘,并用一些力量壓住球。每只腳滾動30~60秒。

這些是我們平時對膝關節處理最多的肌肉,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大部分都在治療膝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關節松動術的方式去牽伸肌肉和關節囊。以上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膝關節疼痛是初級保健中常見的主訴。
膝關節疼痛可能是由過度使用損傷、創傷、退行性變化和炎癥引起的。


疼痛可能相關的解剖學
一、關節
膝蓋中有三個關節,稱為隔間。它們可以單獨受到影響,也可以作為單個過程的一部分一起受到影響。
髕股關節腔。
內側脛股隔室。
外側脛股隔室。
二、韌帶
膝關節韌帶經過專門設計,可適應廣泛的運動和靈活性,同時為負重提供必要的穩定性。
內側副韌帶。
側副韌帶。
前交叉韌帶。
后交叉韌帶。
三、半月板
是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結構,外圍位于內側和外側脛股隔室。這些結構參與負重過程并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
四。關節周圍結構
幾個肌腱結構穿過膝蓋插入關節處或關節附近。任何這些結構的損傷或炎癥都可能導致膝關節疼痛。
股四頭肌(股四頭肌腱和髕腱)。
鵝足(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
半膜肌。
股二頭肌。
髂脛束。
腘窩。
腓腸肌(內側和外側頭)。
膝蓋疼痛的原因
一、創傷
損傷機制對制定鑒別診斷很重要;然而,在給定的損傷中可能存在多種機制的組成部分。
過度伸展(前交叉撕裂)。
內翻(外側副韌帶撕裂和前交叉韌帶撕裂)。
外翻(內側副韌帶撕裂和前交叉韌帶撕裂)。
扭轉(半月板撕裂)。
對股骨的軸向沖擊和脛骨后移(儀表板損傷)、髕骨骨折、后交叉韌帶撕裂、股骨干骨折和髖關節骨折脫位。
二、自發的
炎癥(滑膜炎和肌腱炎)。
血管疾病(骨壞死和鐮狀細胞危象)。
退化(半月板撕裂和關節侵蝕)。
腫瘤(膝蓋附近的原發性或轉移性骨腫瘤;膝蓋周圍的軟組織腫瘤)。
髖關節或脊柱疾病引起的疼痛。
診斷流程
根據疼痛的部位,相應的查體進行按照流程的診斷

常見的解剖位置與疼痛的關系
?

膝關節痛可按疼痛部位分類:
膝內側痛
最常見的疼痛類型是沿著膝關節內側面的疼痛。膝內側痛是內側間室骨關節炎、滑囊炎(如鵝足滑囊炎—最常發炎的滑囊,和內側副韌帶周圍的滑囊炎)、內側副韌帶扭傷(最常損傷的韌帶)和內側半月板撕裂(更易受損的半月板)患者最常見的陳訴。
內側關節線疼痛是骨關節炎、2度和3度內側副韌帶損傷、內側半月板撕裂和脛骨平臺骨折的特征。
內側關節線下方疼痛提示鵝足滑囊炎或輕度內側副韌帶損傷。
膝前痛
膝前痛是第二大常見的膝關節疼痛部位。
膝前痛是四頭肌裝置(股四頭肌、肌腱、髕骨以及髕腱在脛骨結節上的附著點)損傷和大量膝關節積液最典型的疼痛部位。
膝前痛是髕股疼痛綜合征(也稱為髕股關節綜合征或髕骨軟骨軟化癥),特別是45歲以下和累及膝關節所有間室的晚期骨關節炎患者中。可以單側或雙側受累。
膝前痛伴髕骨前方腫脹和炎性改變是急性髕前滑囊炎最常見的表現。
局限于髕骨下極(髕腱起點)的膝前痛,是髕腱病變或跳高運動員膝蓋的特征,這種疾患幾乎僅見于運動員。
局限于脛骨結節(髕腱止點)上的膝前痛,這種骨骺炎僅見于19歲以下生長中心尚活躍的年輕男性和女性。
伴有腫脹和炎性改變的彌漫性膝前痛,見于炎癥性關節炎(如類風濕關節炎、痛風和假痛風)或化膿性關節炎。急性炎癥性關節炎的癥狀盡管與急性髕前滑囊炎相似,此類患者也會有屈膝障礙,但傾向于保持受累膝關節微屈。這個體位可減少關節內壓力并減輕疼痛。
膝外側痛
膝外側痛是最不常見的疼痛類型。外側間室骨關節炎、外側副韌帶損傷和外側半月板撕裂都比內側要少見得多。
?外側關節線疼痛提示外側間室骨關節炎、外側副韌帶損傷或撕裂或外側半月板撕裂。
膝外側股骨髁局部痛是髂脛束綜合征炎癥反應的特征性部位,如果疼痛伴有可觸知的或甚至是可聽見的彈響,則幾乎可以確診為該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