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封潮汕為今年過節最強氣氛組!”
最近,一則潮汕英歌舞女子隊的視頻爆火出圈。
“又美又颯,笑容好甜!”
和傳統取材自水滸故事的表演不同,這門非遺舞蹈的女子表演,多以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為主要取材來源。
身著紅衣和綠裝,比起男子的英武,又多了幾分柔剛。
今年風俗各異的新年儀式里,最搶眼的,大概是“潮汕”。“
這門有 300 多年歷史的非遺藝術,帶著背后的潮汕人文情俗,從潮汕火到倫敦,正以不斷革新的面態呈現于全球視野。
1. 新春最亮風景,過年最佳氣氛擔當
“誰能想到,第一次看到英歌舞,竟然是在倫敦?”
今年的這波“英歌舞熱”,是從英國倫敦開始的。
鼓點落下,棒槌敲響,來自潮汕的英歌舞在倫敦中國春節活動中一出場,就成為了最大焦點。
“一聲哨子響,千百棍子敲?!辈`頓拱廊人山人海,在場的觀眾都被燃到了。
這是英歌舞在倫敦新年中的首秀,來自普寧英歌隊的 16 位成員專程從廣東前往倫敦,而一同前去的,還有英歌舞代表傳承人,68 歲的陳來發。
不少圍觀的外國友人爭相抓拍這個瞬間,而陳來發最希望的,是能夠把這種拼搏的精神,傳遞給在場的友人們。
在國外如此,而在 2 月 14 日,英歌舞的大本營,的汕頭,揭陽地區,也熱鬧非凡。
15 支來自汕頭,揭陽的英歌舞隊,在兩地參加巡游活動,盛況空前,鏡頭還捕捉到不少居民在陽臺觀看。
其中最亮眼的,則是女子英歌舞隊。
西門女子英歌隊第十三屆頭槌的鄭梓欣沖上熱搜,比起甜颯之類的詞條,更打動人的是面對文化的自信和熱愛。
還有來自潮陽東信幼兒園的英歌隊。平均年齡只有 6 歲的他們,比起“武俠”快意,倒更多了幾分萌。
網友調侃,有自己的熱辣滾燙!
傳統非遺變成全民健身運動,何嘗不是一種可喜的出路?
2. 300 年歷史的英歌舞,最初只有男人能跳
2006 年第一批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的英歌舞,有網友稱,這是“最該上春晚的節目”。
300 年歷史的英歌舞,最初 起源于明代,揭陽,普寧等地區最多見,多用于祭祀。
最開始的“英歌舞”,屬于漢族廣場情緒舞蹈,多由男子表演,以水滸里的梁山英雄為原型進行武術,戲劇,舞蹈表演,不超過 108 人。
每人手執一對短木槌,配合鑼鼓點和吆喝聲,揮動雙棒交錯翻轉叩擊,邊走邊舞。舞至高潮,吶喊聲與螺號聲響徹四方。
英歌舞到底是什么?
其實就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傳統文化,用于吉慶和驅邪。而演繹形式則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特色,因為從北方遷移至東南沿海的潮汕人,也在民俗文化中帶入了曾經的元素。
英歌舞到底怎么來的?
網上說法不一。受祭孔儀式影響,由古代儺舞進化而來,受戲劇影響,從山東大鼓和鳳陽花鼓演化而來....每一種說法,都有實際的案例考證。
進入當代以來,英歌舞最大的改變,也包括逐漸打破性別,年齡的界限,孩童,老人女子可以加入舞隊中。
本來潮汕英歌舞素有“中國男子漢”舞蹈之稱,自上世紀 50 年代開始,逐漸出現了女子英歌隊,如今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了英歌舞的隊伍中,對內容,表演形式,以及傳達意涵,都是一種新生的注入。
而今年央視上出現的“萌娃”,5 歲的小時遷,也是英歌舞的重要傳承人物。
不僅在破圈,也在跨界。英歌舞逐漸成為影視作品的重要元素,2024 年在開機的電影《幸福事多》、短劇《我和我爸的 18歲》,都將英歌寫進故事。
無論什么人文,想要傳揚下去,最打動人的,并不是卷帙浩繁的文化史,而是挖出和當下人心中最息息相關的那一部分。
3. 平時做社畜,周末來跳舞的年輕人們
讓很多人驚訝的是,如今英歌舞隊中的成員,有很多并非專業舞者,而多是“社畜”,自愿參與其中的年輕人。
本次赴英國倫敦表演的普寧南山英歌隊成立于 1945 年,靠著一代代年輕人的堅持傳承,就這樣走過了將近 80 個年頭。
在潮汕的新年,經常能看到年輕人 4 點起開始操練,剛柔并濟的棒槌舞動背后,是對文明的叩響。
之前有紀錄片采訪這群英歌舞成員,他們大多都有一份“賺錢的工作”:在深圳當工程師,在廣州當美甲店。 而周末的時候,則是英歌舞隊隊員,晝夜訓練(@We我們工作室)。
年輕人一代代接棒之后,原有的內容也在不斷推陳出新。
小紅書上有一位 博主@予小凱,90 后的她為了學習英歌舞,專程提前兩個月返鄉。
問最打動她的部分是什么,她說希望能通過在“天上飛的瞬間,鼓勵女生們去面對,去擁抱人生中熱愛的事?!?/p>
鼓勵人們擁有勇氣,面對生活,不論性別年齡,把這種精氣神,把這份人情味,傳下去。
這是很多跳英歌舞的年輕人心里的想法。
就像英歌舞的誕生地,潮汕。
有人說,這里是中國年味天花板。
在這里,能看到氣勢如虹的英歌舞,游神拜老爺隊伍,流傳千年的非遺文化。
有網友笑稱,新年伊始,大家都趕著回程上工,而潮汕人的新年,還遠遠沒有過完(@小紅書:玉鋒)。
隨著技術發展,互聯網時代到來,宗族祠堂觀念極重的潮汕地區,卻一直對舊有的習俗很虔誠。
你能看到,潮汕人每年里有很多時間在祭拜神明和先祖。從媽祖到灶神、天地神、月神、太陽神……當然還有自己的祖先,宗族。
神秘的英歌舞,當然也算在其中。
看起來,總會有人以“封建迷信”一概論之,但換種角度想,這就是每個地區的人去和巨大的宇宙,獲得聯結的方式。
潮汕也是一片有無窮文明寶藏的土壤; 嶺南因五嶺之隔把廣府以南與中原一帶分離開來;而潮汕,因東北部與福建交界處的山脈,被山海層堵。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磨練出潮汕人不屈抗爭卻又爽直樂觀的天性。
而英歌舞,則正是這種氣魄的具象化。
雖然英歌舞的具體發源,發由,沒有一個確切的統一的說法,但其實最重要的是,這 300 多年來,對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新年跳一場英歌舞,和同好,伙伴,家人一起,把這種共同的文化,變成人們共同的,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
對于潮汕人而言,在傳統的英歌舞上推陳出新,呼應時代情緒,在繁復的細節之外,出圈更靠的是一種對本土信仰民俗的開放態度。
提高全民參與度,在內容上玩花樣,都是變更的方式 —— 所以也有網友調侃說,人們現在愛看潮汕英歌舞,其實本身也就是喜歡看中國人自己的“花車游街”。
而英歌舞,也早在發展中,慢慢滲入大眾日常生活,也難怪有人說西方人看英歌舞,可能會從中找到和街舞的相似共鳴點。
力量,堅持,熱愛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除了英歌舞,今年潮汕地區的醒獅也爆火出圈。一個演出的舞獅隊正巧在等紅燈,為女孩敲起鑼鼓,吶喊助威。
裝在套子里的不叫文化自信,那是文化自大。
真正的文化自信,就是有這樣一種隨時可以和潮流 jamming 一把的“松弛感”,生命力。
新年伊始,看過潮汕英歌舞,大概也能量滿點了!!如果還沒有,那就多看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