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快到18歲了。新年那天,哥哥嫂子希望家里每個做長輩的,都送他一句話,我送給他的是一句巴菲特的名言:“開始存錢并及早投資,是最值得養成的好習慣。”
哥哥嫂子看后笑了,明顯有點不以為然——誰都知道,現如今投資獲利不容易,存錢更沒什么用——銀行利息哪趕得上通貨膨脹。事實上他們錯了,成為富人的道路可能有上百條,存錢絕對是其中最平坦的一條。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在他的演講中最喜歡舉的例子是“吉姆夫婦的故事”。這對夫妻與大多數美國人的消費理念不同,從不亂花錢,而是會一拿到收入就提出一部分轉到專項賬戶中進行儲蓄。起初收入較低,提取比例也較低,后來隨著收入增加,提取比例逐漸上升,專項賬戶也從普通的儲蓄拓展到了基金、保險等。結果,吉姆夫婦拿著不怎么豐厚的工資,不靠繼承、沒有中過彩票,卻在中年時就已經坐擁200萬美元凈資產。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儲蓄版”美國夢。
在我看來,巴哈講這個故事的主要目的是告訴我們,要想存到錢,你必須想明白一個道理:“看不到的錢就花不掉。”說白了就是先存錢再花錢。這個習慣會讓你學會減法生活,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例如,K歌、幾頓美食、逛街淘點小東西,都是不太奢侈的消費,但它們卻能令你手中的百元大鈔消失不見。而若到手的薪水先被拿走一部分用于儲蓄,那么剩下可供支配的錢自然變得有限,這時候你會發現,減少的這些消費并不會給你帶來任何不便。
掌握了原則還不夠,真想靠存錢致富,還得有技巧。
一是勤快。對工薪階層來說,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工資卡里的“活錢”變為“睡錢”。不少人忽視工資卡的管理,只是隨取隨用,沒用完的錢就“睡”在銀行里。工資卡內的錢基本都是活期存款,如果能夠將卡內一部分資金轉換為定期存款,哪怕就定存3個月或者一年,利率就分別增長1.71%和2.25%,與活期利息相比,收益大大提高。如果手頭比較寬裕,在進行儲蓄時,最好選擇一個相對較長的存款期限。
另外,很多人為了方便保管,在投資定期存款時喜歡存大存單。這樣做的后果是,一旦遇到急事,即使再小的金額,也需要動用大存單,損失了應得的利息。為避免這種不必要的損失,在儲蓄時不要怕麻煩,應盡量把存款的金額分散。如有10萬元,可以分別存成1萬元、2萬元、3萬元、4萬元各一張,無論提前支取多少金額,利息損失都會降到最低。
二是理智。也許你會發現自己遠比你想的要脆弱,一款包、一次旅行都會讓你想要放棄存錢的信念。沒關系,你可以選擇那些具有一定強制性的項目,如定期定投,只要把認購日期定在工資入賬后幾天,就能確保資金成功轉出。要想對自己要求更嚴,還可以選中途不易贖回的產品,有初始費用、賬戶管理費、手續費等,中途取出的成本會高得讓你心疼。
三是有目標。簡單來說,收入1萬元的人,若只把目標定在存下5萬元,那可能只需幾個月就實現了。而若目標定在100萬元,顯然遠高于賺錢能力,遙遙無期就很容易放棄。因此,不妨先想想你的目標該定多少,并根據目標倒推存款計劃。例如月收入2萬元,存款目標30萬元,想要4年實現愿望,以年收益3.5%的定期存款利率水平計算,每月就必須存下5815元,以此給自己一個制約。
四是有創意。比如,拿到5萬元年終獎,聰明人會把它平分5份,各按1、2、3、4、5年定期存5張存單。一年后,把到期存單續存并改為5年定期,第二年再把這年到期的存單續存并改為5年期,以此類推。5年后,5張存單都變成5年期的定期存單,而且每年都會有一張存單到期。厲害吧?
五是及早。“收入就那么點,怎么存錢啊?”“等我漲工資了再開始存錢吧。”這樣的想法是否經常在你腦海中回蕩?要想存錢,你必須馬上停止這樣的想法!在存錢這項任務中,25歲開始還是30歲開始,差距可大了。按每月存1500元計,用復利公式算一下,差距會嚇你一跳。
說到底,一個人想積累財富從來都不是“百米沖刺”,而應該像“馬拉松”,需要的是有計劃、有耐心、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