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國強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本文轉自11月13日智庫理論與實踐。
[目的/意義]從理論上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豐富新質生產力理論,用以推動新的發展實踐。
[方法/過程]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大歷史觀為指引,以生產工具這一代表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為根本切入點,分析人類歷史上生產工具演進“質的躍升”帶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革命性作用,充分認識當代新質生產力的劃時代意義。
[結果/結論]以生產工具的革命性突破為重要視角,是深入理解當代新質生產力變革并抓住歷史時機的重要方法;新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質的躍升”的表現,將推動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新的革命性變革;要深刻理解這一變革的本質和意義,把握其本質特征和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智庫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生力量,要在中國式智庫現代化建設中,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發展問題,積極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生產工具;質的躍升;中國式智庫建設
正 文
2023 年 7 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重大部署,深刻闡明了科學內涵、本質要求、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對新質生產力進行理論的、歷史的、現實的總結和概括,是一項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時代課題。
1
新質生產力體現生產力“質的躍升”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階段 , 以及正邁向且不斷發展中的信息文明階段。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力量。生產力每一次革命都改變著生產關系,也是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顯著特點是創新。新質生產力以技術革命性突破為關鍵要素,新質生產力的本質是帶來了生產工具的革命。從生產工具的革命性突破把握生產力“質的躍升”,是深入理解當代新質生產力變革并抓住歷史時機的重要視角和方法。
從歷史角度看,生產工具的演變直接推動了生產力的提升,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往往是衡量一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生產力的每一次“質的躍升”都與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緊密相關,而生產力伴隨著技術的重大革新的躍升,往往都體現為生產工具的革命。生產力中人與生產工具是核心要素,本源是人,人主要從體力、技巧、智識三方面表現出自己的生產能力。生產工具是人的三方面能力的延伸,外化為特定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從功能和作用的角度,對生產工具與人自身的三方面生產能力進行相應劃分,生產工具包括動力機、操作機(含傳送機)、控制機三大類。動力機是提供能量的設備,為生產過程中的其他機械或設備提供所需的動力;操作機是直接參與生產過程,對物料進行加工、處理或轉換的設備;控制機是負責監控、調節和管理整個生產過程的設備或系統。
人類的科技和產業革命,集中表現為動力機、操作機、控制機的質變和躍升。農耕時代,以人力、畜力為主要動力,原始農業生產粗放,農具分耕作類的斧、鏟、耒、耜以及收割類的刀、鐮,材質有石、骨、蚌、木、陶等。石器從打制到磨制的改良,提高了生產效率。先秦時期,人們借助休耕改良土壤,并逐漸掌握了各種作物的最佳生長期,根據時節合理安排農事。生產工具從石器、青銅器到鐵器不斷進化,同時出現了牛耕,耕作效率大有提高。隨著工具的改進,農業生產逐漸走向精耕細作。漢代發明犁壁,鐵犁牛耕技術得到改進和推廣。唐代發明曲轅犁,耕作效率大幅提高。耕作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明清時期“湖廣熟,天下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工業時代,蒸汽機、電動機等動力工具的發明和應用,使生產自動化和機械化成為可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具體來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作為動力機的代表,為各種操作機提供了穩定的動力來源。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工廠生產從手工業向紡織機和織布機制造轉變,機器生產逐漸替代手工勞動,在這一時期,生產過程中的控制主要依賴人工操作和經驗判斷。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進一步推動了動力機的發展,電動機和自動化設備的出現則使操作機能夠執行更加復雜的任務,使生產過程更加高效和便捷。第三次工業革命隨著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的引入,通過精確的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控制和調節,提高了生產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或信息革命時代中,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線等高科技生產工具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質量,實現了生產力的又一次飛躍。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推動了控制機的發展,使生產過程更加自動化、智能化和自適應,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從理論角度看,首先,新質生產力生產工具的變化影響勞動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自動化和智能化工具的廣泛應用,會導致生產過程的自動化程度提高,改變傳統的勞動分工和組織結構。其次,生產工具的發展和使用,也反映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生產關系。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生產工具的所有權、使用權和分配方式會有所不同,影響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利益。最后,先進生產工具的出現可以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減少人力消耗,使勞動者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從而增加社會財富。
新質生產力“質的躍升”,在技術特征上,不同于傳統生產力的邊際革命,它表現為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的涌現及其廣泛深入的應用,既是質態躍遷的先進生產力,又是生產力系統的整體躍升,正在以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的形式演進;經濟特征上,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發生轉變,形成以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實現新的躍升;社會特征上,是人們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總體上看,生產工具的革命性演變作為新質生產力“質的躍升”,將改變生產工具的形式和功能,提高社會生產力,從而也會極大改變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對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重大影響。
綜上可見,歷史演變至今,人類社會正在向更加依賴信息技術的形態過渡,信息科技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日益加深,新質生產力代表了當代生產力的“質的躍升”,已經展示為生產工具的革命性突破,從而使人類社會過渡到信息社會新形態。
2
深刻理解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和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產力演進中一次新的“質的躍升”,深入理解這一變革的本質和意義,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特征和發展趨勢,有助于抓住這次新質生產力“質的躍升”的歷史時機,有力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全要素生產率是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新質生產力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時代呼喚,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當前,“十四五”時期已進入后程收尾階段,展望下一個五年,“十五五”時期既是我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二個五年規劃,也是邁向 2035 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承上啟下的五年。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全要素生產率已經成為解釋和度量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十五五”時期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是重要驅動力。
第二,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能力的重大舉措。
從世界大國的發展和崛起的經驗來看,革命性新技術的產生和產業化是非常重要的支撐。當前,科技發展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必須突破美國“脫鉤斷鏈”、圍堵封殺和“卡脖子”難題,把發展的安全和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近代以來因科技落后而被動挨打的沉痛教訓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當今全球科技競爭的新態勢、新動向、新趨勢的清醒認識,具有歷史自覺和時代自覺。
第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
新質生產力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清潔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一代通信技術、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及新發展模式,也包括對傳統產業升級的促進。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將有力地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當前,太陽能電池、鋰離子電池和電動汽車“新三樣”已形成了中國經濟增長核心動力,在這些領域已大規模地擴大了工業產能,給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國家安全、能源安全及氣候目標都帶來了巨大變化,成為綠色轉型的中堅力量,使我國在全球合作中保持競爭優勢。生物技術正處于革命邊緣,生物學和信息科學的融合將驅動生物技術工程革命。利用大規模實驗數據集,可以訓練人工智能基礎模型,這些模型將大大加速工程生物學工作流程,類似于人工智能輔助工具的發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自動化科學家將極大加速工程生物學實現農業、醫療保健、公共衛生、采礦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創造新產業,也會成為制造業和其他經濟部門的支柱之一。
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很多新的挑戰。例如,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要關注復雜的供應鏈運作,關注市場內部和跨市場、供應鏈和金融網絡的企業之間的關系,還包括對勞動力市場如何應對技能需求變化模式的分析,以及制定產業政策,應對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問題。隨著科技進入數智時代,人工智能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戰就是其中之一。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虛假信息,給國家安全與穩定帶來重大挑戰。同時,任何使工程生物學實踐變得更容易的工具,也將改變國家安全潛在威脅的內涵;如何確保未來的生物經濟安全、可靠和持續,也都是面臨的挑戰。
總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聚焦生產力革命的“質的躍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瞻遠矚的戰略抉擇。如果不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不僅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會在激烈的競爭、動蕩變革的國際格局中陷入被動局面。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發生產力要素發生質變的重要時間窗口期,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價值,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3
智庫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生力量
發展新質生產力,智庫應該如何作為?隨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智庫也邁入了中國式智庫現代化新征程。新型智庫建設適應、服從、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智庫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當代重要著力點上,應充分發揮理論創新、咨政建言、決策支持等功能,以有所作為。
(1)深入研究,把握趨勢。智庫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新質生產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概括,用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的指示精神,深入研究新質生產力的定義、內涵及特征,總結、概括新質生產力理論,明確其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智庫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要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加強科技前沿領域的研究和跟蹤,把握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趨勢,通過深入研究國內外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預測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潛在領域,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前瞻性的戰略指導。
(2)政策咨詢與規劃。智庫應基于對新質生產力的深刻理解,為政府提供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包括科技創新政策、產業政策、人才政策等,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應協助政府制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明確發展目標、路徑和重點任務,包括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
(3)創新新質生產力生態環境。智庫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應推動新質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構建,包括: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培育、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其成為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主體;優化創新政策環境,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吸引全球創新資源向我國集聚,以及加強新質生產力的宣傳普及工作,提高全社會對新質生產力的認知度和關注度。
(4)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智庫應圍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出有價值、有影響的新概念、新判斷、新主張、新觀點、新思想,推動理論和實踐創新;要不斷創新研究方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總之,智庫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有能力、有責任扮演重要的角色,通過提供前瞻性的研究與分析、推動創新生態構建、促進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進行政策宣傳與輿論引導,以及創新理論與方法等多方面的努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高質量的智力支持,貢獻智慧和力量。
(歡迎關注人大重陽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微信公眾號: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