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深入推進農業“雙強”行動奮力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浙中樣板實施方案(2022—2025年)》已經市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金華市人民政府
2022年8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深入推進農業“雙強”行動
奮力打造農業高質量發展浙中樣板實施方案(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浙江省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 大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行動計劃(2021—2025年)》(浙政發〔2021〕39號),大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有效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努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結合金華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對標對表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行動計劃目標,按照“扛旗爭先、崛起浙中”總要求,聚焦傳統產業促提升、主導產業補短板、特色產業走前列,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突出強產、強鏈、強技、強機、強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化、機械化、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發展,構建完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服務體系、安全體系,打造農業高質高效、農民持續增收的浙中樣板,為高質量建設共同富裕現代化都市區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建設全國一流、省內領先示范的浙中現代農業共同富裕先導示范區,打造全國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農機創新應用高地,培育走出浙江、揚名全國的金華兩頭烏地方豬種優勢產業、中藥材特色產業。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34家,100畝以上集中連片規模經營占比達66%上,農業畝均產出率12500元/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6%,每千名農業從業人員擁有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人員4.1名,農業勞動生產率力爭達到6.5萬元/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45000元,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1%,新增重大農業科技標志性成果10項以上,土地規模經營比例達到70%以上。
三、工作重點
(一)大力推進科技強農行動。聚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主體提升、產業壯大等環節,實施“十大”科技強農工程。
1.實施科創平臺能級提升工程。提升金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創功能,爭創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做優農科院長三角現代農業科技中心。依托金華市農科院的綜合科研實力和金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基礎,高標準建設浙中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雙龍實驗室),建成農業綜合性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打造全國一流地市級農科院。推進農業科技“項目、平臺、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支持婺城區、東陽市、浦江縣等地爭創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成省級重點實驗室(重點企業研究院)5家以上,省級以上農業研發機構達到120家以上,深入推進金東花卉苗木、武義食(藥)用菌、磐安中藥材等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新建集科技示范、創業孵化、平臺服務為一體的星創天地等創新載體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列第一位的為牽頭責任單位,下同)
2.實施現代種業躍升工程。以浙中現代農業共同富裕先導示范區項目為抓手,創建國際種業合作創新園、浙中作物科學公園。實施金華兩頭烏豬產業振興行動,保護開發利用走在全國地方豬前列。加強全市地方特色優勢種質資源品種保護開發利用,落實水稻、旱糧、茶樹、蔬菜、水生植物、萱草等6個省級品種保護任務,建成金華兩頭烏豬、金華佛手、中藥材等地方優勢品種種質資源庫(場、區、圃)10個以上,形成“6+N”種質資源圃總布局。實施農業新品種選育重大科技專項,育成新品種(配套系)20個以上。加大農業新品種引進、篩選、示范,新建市級新品種展示示范基地10個以上,引進選育新品種100個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
3.實施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工程。圍繞我市生物種業、食品健康、中藥材、特色養殖等產業領域,組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00項以上。建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成果轉化與推廣協同機制,每年實施成果轉化項目30個以上、建成省高品質科技基地20個以上、創建市農業“雙強”示范基地10個以上。省市縣聯動選派科技特派員1000人次以上,創建農業雙創(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4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
4.實施科技企業倍增工程。推動農業科技企業擴面提質,建立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完善梯隊培育機制,培育新型農業創新主體,打造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新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70家以上、省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300家以上,數量保持全省前列。(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
5.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工程。實施“戶轉場、場入社、社提升”行動,新培育、提升家庭農場1100家以上,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穩定在550 家以上,力爭培育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家。深化“三位一體”改革,組建產業化農合聯50家以上。開展“十百千萬”鄉村人才培養計劃,引育引領型農業企業家11名以上、鄉村產業經營領軍人才110名以上,培養鄉村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培訓農村實用人才30000人次以上,培育青創農場100家以上,培育農創客10000名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供銷社、團市委、市婦聯)
6.實施產業補鏈強鏈工程。圍繞重點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10個十億級農業全產業鏈、1個百億級標志性全產業鏈,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打造現代化冷鏈物流體系,每個鄉鎮至少布局1個生鮮冷凍食品零售點,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網絡節點。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全力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進城最后一公里”的堵點。拓展暢通產業鏈、市場鏈,促進產業融合,建設浙中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創新園。(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
7.實施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工程。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保護93.89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每年新(補)建6萬畝高標準農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3.8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9.3億斤基礎上,自給率逐年提高2個百分點。加大油料作物種植,打響金華特色木本油料“茶葉籽油”品牌,全市油料作物種植面積確保達到26.5萬畝,產量0.7億斤。打造“田保姆”升級版,設置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實施綠色農田示范項目,建設千畝方、萬畝方集中連片永久基本農田 100 片以上。推進“一縣一平臺”建設,打造10個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分別比周邊高25%以上。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96萬畝以上,有效灌溉覆蓋率和田間道路通達度達到100%。健全生豬穩產穩供穩價機制,落實全市生豬產能調控方案,能繁母豬正常保有量穩定在9.6萬頭左右。加強優質奶源基地建設,奶牛正常存欄穩定在1.5萬頭以上。穩定保障性蔬菜基地,蔬菜種植面積77萬畝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資規局、市商務局、市水利局)
8.實施綠色農業推進工程。實施土壤健康行動,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創新農作制度,推廣應用間種、套種、輪作等方式。深化“肥藥兩制”改革,應用精準施肥、水肥一體化、獸用抗生素減量和飼料環保化等技術,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以上。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融合發展和綠色防控技術。健全秸稈綜合利用、肥藥廢棄包裝物回收處置機制,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達90%以上。集成應用種養環節碳減排和節能低碳農產品加工技術,促進生態碳匯資源培育開發。(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供銷社)
9.實施特色品牌建設工程。實施“一縣一品一策”,促進品牌強農,每年獲評“品字標浙江農產”品牌企業2家以上。持續擦亮“金農好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帶動品牌授權企業銷售額突破130億元,培育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達30個以上、綠色食品達300個以上,打造20個以上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農業標準體系建設,開展主要農產品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供銷社)
10.實施數字農業工廠培育工程。加強現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在農業領域的集成應用,推廣動植物生長感知、生產環境和病蟲害監測等智能裝備,推動農業設施、畜禽、水產養殖數字化管理、實時化監控預警和動植物檢疫防疫數字化監管。對接省農業產業大腦,推進“浙里有機茶”“梅好蘭溪”“萄怡浦江”“浙中藥”等四個省級試點應用建設;建成“金地惠農”“兩頭烏地標管理系統”等一批特色應用場景。建成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等數字農業工廠40個以上,創建未來農場1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局、市科技局)
(二)大力推進機械強農行動。針對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聚力需求端、供給端、推廣端攻關,實施“十大”機械強農工程。
1.實施農機需求動態梳理工程。聚焦糧油、蔬菜、茶葉、中藥材、畜牧、水產等重點,兼顧特色優勢產業,圍繞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管護、烘干處理、冷藏保鮮等環節,突出丘陵山區農作物生產和畜禽養殖、設施農業、水產養殖等領域,分區域、分作物、分品種、分環節調查摸底市場需求、產業需求、農民需求,每年滾動梳理編制適用農機裝備需求清單。(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2.實施農機裝備研發工程。整合農機領域技術研發力量,加快農機裝備智造園建設。以爭創省現代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為載體,創建浙江省丘陵山地適用農機重點實驗室,打造面向世界、服務全國、帶動浙江的現代農機裝備領域科創高地。以推進國家林草裝備科技創新園建設為抓手,加大農林裝備智能化關鍵核心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研發,在動力耕作機械和園林機械研發上領跑全國。實行重點需求項目“揭榜掛帥”制度,每年實施一批市級重點農機研發應用項目。加快研制農作物、畜牧、水產等產業全程機械化裝備,提升高精、智能機械裝備研發水平,力爭拖拉機、插秧機、茶機等農機研發能力躍上新臺階。(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
3.實施適用農機具制造工程。引導農機制造企業調整發展方向、產品結構,批次化生產適應性農機裝備,率先補齊丘陵山地等重點領域適用小型農機研制短板。實施農機制造業提升行動,支持“小升規”,發展規上企業達到150家以上,農機生產量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助力農機“浙江制造”走向全國,適用農機制造水平達到省內領先、全國一流,提高國產品牌市場占有率。加快農機裝備鑒定和檢測機構建設,暢通創新產品和適用機械裝備試驗鑒定渠道,推動樣品快速變成產品和商品。(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4.實施農機產業集群建設工程。做大以永康、武義等地為核心的農機產業集群,打造區域經濟新增長極。以點帶面發展輻射型集群,構建以骨干企業為龍頭、規上企業為重點、農機行業中小型企業為成員的企業集群網絡,形成360億級現代農機裝備產業集群。支持永康三鋒、中堅科技、威力科技等龍頭企業發展,打造“鏈主型+中小微企業+專業組織+創新載體”融合發展產業鏈。在農機裝備領域,大力培育技術工藝領先、市場占有率高的“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小巨人”企業,創建國家、省專精特新企業20家以上,培育年產值20億元以上企業2家以上,打造全國一流農機交易展示中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
5.實施數字農機工廠建設工程。開展農機行業新智造試點,推進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改造,優化工藝流程,加強質量控制與追溯。加快農機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全面提升林草、耕作、插秧等農機智能裝備水平,以永康四方、三鋒、星萊和集團等龍頭企業為試點,創建農機行業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在履帶拖拉機、園林機械等優勢領域,鼓勵制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提高行業話語權。支持農機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智慧化運維,打造未來工廠2家以上,建設“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8家。(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大數據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
6.實施農業“機器換人”工程。分產業推廣先進機械裝備,推廣糧油機械化栽植(播種)機械、適用丘陵山地的耕作機械、收獲機械和機收減損等裝備,推進畜禽養殖洗消飼喂、環境控制、糞污處理等裝備應用,提升水產養殖水質監測、捕撈、儲存保鮮和分選分級等裝備應用水平,突破設施農業環境調控、精量播種、育苗嫁接、移栽收獲等短板。建成農機創新試驗基地18個以上,創建省級全程機械化應用基地65個以上,打造浙中全程機械化應用示范樣板,做優丘陵山區適用小型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先導區示范點。(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
7.實施農藝農機融合工程。健全農機農藝協作攻關機制,推進播期、行距、行向的標準化,形成與機械化相適應的農藝方式、作業規范、質量標準。改進品種選育、農作制度、栽培和養殖模式,優配適應性強、針對性好的農機裝備。加強農機農藝融合成功模式的引進、試驗和推廣,率先在山區丘陵、設施農業、特色產業等領域建設成一批示范樣板。推進“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市”建設,創建綜合性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先行縣2個、特色產業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先行縣6個。(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
8.實施社會化服務提升工程。聚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多方式探索農機服務模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種養殖場(戶)”的農業機械裝備共享體系,發展“一站式”服務、“訂單式”作業、“托管式”生產、“承包式”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農機)有效銜接。鼓勵農機裝備企業以設施裝備租賃、入股、維修技術人員駐場等形式參與運營。聚焦服務小農戶,推廣“合作社購買、農民租用”模式,支持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機社會化作業服務。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生產與經營,開展主導產業、特色產業農機社會化服務。創建省級農事(農機)服務中心34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社)
9.實施宜機化改造工程。加快農田、果園、茶園、養殖園區等標準化宜機化建設,改造提升老舊種養殖設施。加強農田、丘陵山地等宜機化示范改造,加快機耕道路、林間作業道路等建設,推進耕作田(地)塊小變大、陡變平、彎變直以及電力、機耕路互聯互通,實現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提檔升級。各縣(市、區)每年選擇重點區域、主導和特色產業領域開展宜機化改造,形成示范帶動效應。(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資規局)
10.實施農機平安工程。落實農機生產、農機操作、農機管護安全責任,完善農機安全監管工作機制,以農機安全源頭管理為重點,加強農機牌證管理,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制定完善農機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實施年度農機安全事故應急演練,進一步提高事故應急處置救援能力。圍繞重點農時、區域、機具,開展農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加強農機生產、操作安全和技能培訓。建立以金職院、九峰職校、永康職校等為主導的全市農機培訓網絡,打造區域一流農機職業教育、安全生產培訓基地。(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市、縣二級專班化推進工作機制,健全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總召集人,農業農村、科技、經信、財政、資規等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實行專班運作、清單推進,強化市縣聯動、部門協同,推動目標任務、工作責任落實。
(二)加大要素保障。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在村莊規劃中預留不低于5%的建設用地規模,用于農業“雙強”、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農村公共公益設施等建設。每年將不低于10%的盤活掛鉤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用于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深化農業“標準地”改革,支持農田規模流轉和土地規模經營。建立市、縣二級聯動的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執行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省級規定標準,重點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種業核心攻關、農機研制推廣。支持農業“雙強”多元化投入,多途徑招引工商資本、吸納各級政府專項債。拓展抵押融資、融資擔保渠道,深化首貸戶,每年安排不少于20億低成本資金支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中長期信貸。建立農業“雙強”高精尖人才專業目錄和人才庫,實施“智匯金農”人才培養計劃、“才聚八婺 智匯賦能”引才行動,廣開渠道招引高校、科研院所離崗創業高層次人才。
(三)強化督查考核。每月開展工作調度,總結宣傳先進經驗、創新做法、成果樣板,每年組織推薦評選農業“雙強”最佳實踐案例、典型標兵,促進縣(市、區)比學趕超。開展月督導、季通報、半年評比,實行年度考核評價,考評結果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對推進工作成效不明顯的,下發提示單,對獲選省級最佳實踐案例、爭取到省級用地指標、涉農資金安排“雙掛鉤”的縣(市、區),在市對縣考核中予以加分。
[文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