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地方在開啟“發錢鼓勵生娃”模式。
近日福建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生育補助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每月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予以一定補助。
福建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中,出生率較高的省份。數據顯示,2021年,福建全年出生人口34.5萬人,出生率為8.26‰,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74個千分點,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生育率較高的地區,在沿海發達省份中僅次于廣東。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福建南部地區如泉州、莆田等地生育意愿比較高。“這些地方都是以民營經濟、經商群體為主,很多人家大業大,經濟條件較好,對養育多孩的承擔能力較強。”
福建泉州安溪縣的陳先生說,老家很多人生三孩的意愿比較強,三孩政策實施后,有不少人會生三胎。另外,農村、縣城地區的生活成本比較低,如果有較多的育兒補貼,能起到明顯的效果。
福建之外,目前已有多個省份明確提出要建立育兒(生育)補貼制度,比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對三周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給予育兒津貼、托育費用補助。北京市提出,建立與子女數量相關的家庭養育補貼制度。湖北省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育兒補貼制度。
在市和縣一級,一些地方已經率先行動。湖北安陸日前發布的《安陸市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工作方案》提出,本市戶籍人口2021年5月31日后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夫妻,每月補貼200元、400元,直至幼兒年滿3周歲;
去年7月,攀枝花明確對按政策生育第二個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則以年為單位發放補貼,二孩家庭每年發放5000元,三孩家庭每年發放1萬元,直至孩子3歲。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于二孩三孩家庭應該給予更多支持,對二孩三孩家庭發放育兒補貼,對生育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究竟發放多少合適是一個難題。很多中小城市的生育率本來就比大城市高,育兒成本也比較低,如果同樣的補貼標準,可能會作用比較明顯,但對大城市來說就可能是不痛不癢。
同時,牛鳳瑞說,中小城市本身的財力就比較薄弱,需要政府出錢的事比較多,要補的短板比較多,比如教育、醫療等方面的短板都需要補齊。
也就是說,中小城市、農村地區,生育意愿較強,生活成本較低,發放生育補貼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會比較明顯。但這些地方的財力較為薄弱,發放育兒補貼的壓力比較大。而一二線大城市雖然財力雄厚,但由于生活成本較高,發放育兒補貼所起到的效應也比較弱。
人口專家、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院長董玉整對第一財經分析,發放生育補貼,是一些國家為了提振生育率而使用的一種政策措施。實踐證明,實行生育補貼制度,對于維持和提振生育率有一定促進作用。
“但達到實行生育補貼制度所期望的效果,還需要一系列的條件支撐。首先是補貼的額度與人們期望值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董玉整分析,如果補貼的額度與人們期望值之間的差距太大,那就很難提起人們生育的興趣。但如果補貼額度太高,也會超出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
其次,補貼制度與人們的生育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董玉整說,對于抱定不生育以及單身觀念的人來說,生育補貼制度產生不了實質性的影響。再者,提振人們的生育意愿僅僅靠經濟手段還不夠,一定要與文化教育、心理疏導、社會保障、就業發展等方面密切聯系起來,綜合施策,切實降低人們的婚嫁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增強人們的生育承載力,方能獲得實效。
董玉整認為,各地的情況差異很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們的思想意識觀念、生育行為習慣等,都會各有特色,存在差異。所以,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實行生育補貼制度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