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美國動態
編者按:
美國總統拜登在2月20日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舉行會談。根據白宮頒布的聲明,美國將再次向烏克蘭交付關鍵武器裝備,包括火炮彈藥、反坦克系統和空中監視雷達。2月24日是俄烏沖突爆發一周年,此次拜登在此重要時間節點突訪烏克蘭無疑將對俄烏沖突后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澤連斯基更稱這是“美烏關系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訪問”。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沖突就成了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喜歡跟美國政府唱反調的媒體現在也都“一邊倒”,頌揚烏克蘭的反抗,把美國塑造成幫助烏克蘭的“義士”,把俄羅斯描繪成無恥的“戰爭狂徒”,而不是客觀均衡地探求導致戰爭爆發的根源。近日,前《紐約時報》記者、現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斯蒂芬·金澤(Stephen Kinzer)在昆西研究所發表文章,認為美國的新聞媒體側面激化了俄烏沖突,媒體片面的報道沒有反映真實的情況,美國的媒體逐漸成為了烏克蘭的“拉拉隊”。美國政黨和媒體的緊密聯系阻礙民眾對政府戰略布局的討論,也逐漸封閉了民眾的思想。文章摘要如下:
斯蒂芬·金澤
美國政府和媒體都堅稱,烏克蘭是無辜的“受害者”,如果美國不制止俄羅斯的行為,俄羅斯將威脅整個歐洲的安全。因此,美國必須一直和烏克蘭站在一起。現在想要反對這一“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美國的政治概念里,烏克蘭已經不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美俄競爭的平臺。美國借助烏克蘭向世界表明,盡管世界力量的平衡可能正在發生變化,但美國依然是世界霸主。
美國的媒體宣傳增加了美國民眾對烏克蘭的熱情。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被美國媒體塑造為“全球英雄”,而普京則被描繪成“卑鄙且墮落的人”。俄烏沖突爆發不久后,美國國會投票決定撥款40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令人驚訝的不僅是援助的規模,還有每一位民主黨人都投票支持該法案。只有11名共和黨參議員與57名共和黨眾議員反對。
美國政府在俄烏沖突中的敘事勝利
任何處于戰爭或沖突狀態的國家,無論是直接參戰還是通過“代理人戰爭”,政府都不會鼓勵民眾討論戰爭或沖突將帶來的負面影響。林肯和威爾遜總統監禁了那些對他們發動戰爭持批評態度的人,甚至一些反對越南戰爭的民眾受到了起訴。現在,美國民眾并不討論俄烏沖突,這代表著美國政府在敘事方面的勝利。
冷戰是現代歷史上最有力的敘事。多年來,美國民眾被告知要相信他們會受到俄羅斯的致命威脅,且俄羅斯會隨時發動攻擊并摧毀美國。美國民眾已經習慣于將俄羅斯視為“野蠻的力量”。早在1873年,一位美國漫畫家就將俄羅斯描繪成一個怪物,可見美國民眾很容易被動員起來仇恨一個國家。
美國政客認為,美國政府在俄烏沖突上的戰略選擇是可以被原諒的。他們認為選民有其他更迫切、更值得關注的議題,同時軍火商又給予他們豐厚的回報。但是,美國新聞媒體在俄烏沖突上的態度并不能被輕易原諒,原因在于媒體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烏克蘭官方敘事的主要助威者。
美國新聞媒體在俄烏沖突中的作用
幾乎所有的沖突報道都來自美國,美國民眾只能閱讀到關于俄羅斯的“暴行”。新聞報道的不平衡導致美國民眾認為烏克蘭在此次沖突事件中完全是“受害者”,并沒有犯下任何罪行。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在2022年8月發布了《烏克蘭的戰斗策略危及平民》(Ukrainian fighting tactics endanger civilians)的報告,引起了烏克蘭官員的強烈反對。報告表達的態度很明確,即實地報道必須反應真實的情況。
很多民眾認為,美國的新聞行業在保證美國政府的戰略執行上有重要作用,這種觀點對新聞業來說是致命的。媒體的工作應該是挑戰官方的說法,而不是盲目地放大它們。這是新聞業與公共關系之間的區別。
最值得注意的是,對俄烏沖突的片面報道。大多數戰地記者都不愿意從雙方的立場分別報道新聞,沒有一家主流報紙對沖突提出基本的問題。例如,美國是否側面導致了數千人的死亡?美國是否激化了沖突?為什么頓巴斯的邊界對美國來說很重要?在向烏克蘭提供巨額援助之前,是否應該考慮烏克蘭是世界上最腐敗國家之一的聲譽?將政黨和媒體聯系在一起阻礙了對上述問題的討論。隨著美國在俄烏沖突中越陷越深,這也將封閉美國民眾的思想。
文章摘譯自昆西研究所文章We made Putin Hitler & Zelensky Churchill and the media fell in line。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原標題:《俄烏沖突一周年,何以至此?美專家對媒體片面報道的反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