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liyalv 2025-03-18 公司簡介 9 次瀏覽 0個評論

    — 賽事井噴:

    9年增長80余倍 —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越野跑運動飛速發展。中國田徑協會2020年4月發布的《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數據顯示,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路跑賽事從2011年的僅有22場,到2014年增長到51場。

    也就在2014這一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家體育總局也取消了群眾性和商業性體育賽事的審批。此后,馬拉松賽事數量進入“井噴期”—— 全國馬拉松2015年134場,2016年993場,而至2019年更是增長到1828場。九年間,這個數據已經翻了80余倍。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2014-2018年中國(大陸)馬拉松賽事分布圖

    數據來源:愛燃燒馬拉松賽事信息

    賽事數量井噴的同時,馬拉松運營機構的運營能力和參賽者的觀念意識并沒有跟上,導致近年來一些馬拉松賽事組織亂象層出不窮。

    賽事越辦越多,但得到官方認證賽事的比例卻逐年下降。中國田徑協會的數據顯示,2016年,馬拉松賽事總量為993場,其中田協認證的賽事為328場,占比略超三成;到了2019年,賽事總量增長到1828場,認證賽事僅為357場,占比已經下降到不足二成。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馬拉松藍皮書

    賽事總規模的增加,認證賽事規模增長的緩慢,也恰恰反映出不正規的“野雞”賽事組織增多。那么跑者們對此的選擇是什么樣呢?

    2019年全國馬拉松及相關賽事總參賽規模為712.56萬人次,較2018年增長129.56萬人次。認證賽事的總規模為423.909萬人次,占總參賽規模的59.49%,較2018年增長15.77%??梢钥闯?,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仍以不到五分之一的賽事數量吸引了超過半數以上的跑者。在“馬拉松熱”的趨勢下,認證賽事對于跑者來說仍然具有吸引力。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2014年-2020年馬拉松賽事分布變遷情況

    數據說明:在“愛燃”平臺“比賽”欄目對國內(港澳臺除外)

    “馬拉松”“越野”“健康跑”這三項數據進行選統計,時間跨度為

    2014-2020年。

    目前,全國馬拉松賽事參賽人次已經達到了530萬,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072場——也就是說,在即將過去的一年里,平均每天都有4場大型的馬拉松比賽在進行,平均每天都有約17320人次在賽道上奮勇奔跑。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大部分馬拉松賽事停辦。但從20年底逐漸恢復辦賽到2021年5月,賽事數量已基本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

    賽事數量高速增長下,“內卷”在所難免——無論主辦方還是參賽者,都有追求長距離和高難度的傾向。近年來,越野賽、健康跑等小眾運動賽事也漸漸走進大眾視野。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2017-2019年中國馬拉松規模賽事類型分布

    數據來源:《2019年田徑產業及馬拉松工作報告》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田徑中心發布的《2019年田徑產業及馬拉松工作報告》顯示,在2019年舉辦的1828場規模賽事中。對比2018年,半程馬拉松増長73場,馬拉松増長66場,越野跑增長86場。10KM、定向賽的數量較2018年小幅增長;迷你跑、垂直馬拉松、超級馬拉松、團隊接力跑的場次數量較2018年下降。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各月份規模賽事數量分布圖

    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馬拉松藍皮書

    而通過2018年和2019年場次所在日期可以發現,各種馬拉松相關賽事更是扎堆,春秋季溫度適宜,比賽舉辦得較多。尤其是進入秋季10月份是舉辦馬拉松相關賽事的高峰期。例如,在2019年規模賽事的舉辦時間分布上,3-6月份和9-12月是舉辦賽事最為密集的兩個時司段,全年舉辦賽事最多的月份是10月,總計274場;舉辦賽事最少的是2月,僅18場。且賽事普遍在10月21日、28日以及11月11日、24日。除此以外,幾百場賽事幾乎僅分布在周末,眼花繚亂的賽事讓跑者們分身乏術。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 取消審批:

    圖利者蜂擁而至 —

    2014年末,體育總局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在內的全國性體育賽事的審批。這使得一大部分賽事不需要經歷從市體育局到省體育局再到國家體育局的層層上報,只需要符合地方(省、自治區、直轄市)田徑協會或馬拉松歸口管理部門相關規定即可。

    目前眾多賽事多由地方政府層面牽頭舉辦,主要是因為馬拉松相關賽事,有著推動旅游經濟、展現地區風景的顯著價值,能夠成為城市或旅游資源的新名片。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在前期宣傳時,馬拉松賽事多會強調比賽地的自然環境優美,黃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賽也強調黃河石林的雄奇地勢和水路特色交通工具;四川省田徑協會今年大力推廣的“跑遍四川越野系列賽”,也在宣傳四姑娘山、峨眉山、阿壩大草原等川內著名自然景觀。

    — 賽事背后:

    千億產業鏈爆火 —

    持續的“跑馬熱”背后,是千億鏈條的爆火。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由于我國馬拉松自2016年開始才呈現井噴式發展,自然無法和國外成熟的產業鏈相媲美。

    騰訊新聞數據顯示,國外馬拉松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最核心的體育競賽表演,即馬拉松賽事;第二層的體育用品銷售、媒體、娛樂、培訓博彩、醫療、旅游等,以及最外層的品牌經營、商業推廣、咨詢、公關、科研、建筑、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騰訊體育

    馬拉松產業的經濟價值有多高?2019年年初,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等十個部委發布了《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其中顯示,到2020年,我國的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而800人以上規模的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有望達到1900場。

    完整產業鏈下,背后經濟賬值得深挖:擁有超過百萬人參與的馬拉松賽事,到底如何賺錢,又將給運營商在內的多方參與者帶來多大的利潤空間?

    — 創收百億:

    作為生意的馬拉松 —

    馬拉松產業鏈背后,是多樣的賽事收入,如電視版權、贊助商、票房以及賽事紀念品等。對于地方來說,馬拉松仿佛一場“無本生意”: 投入成本不大,卻能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和城市宣傳效益。其中,馬拉松的主要成本包括賽事場租和搭建、賽事獎金、推廣費用、人工費用等。

    舉辦馬拉松賽事不需要建設專用的場館,有路即可跑馬。賽事轉播費用、發布新聞稿件費用等推廣費,主要是廣告商要求線上曝光率,而很多媒體是免費曝光或者冠名支持,這樣成本就能平掉。人工費用包括安保、醫療、裁判、計時等,剩下的都是志愿者,安保和醫療也是政府提供支持。

    我國馬拉松產業鏈較為不完善,呈現出“政府牽頭、官方主辦、各單位協辦、企業贊助”四大特點,其收入也主要集中在政府補助、報名費、贊助商贊助以及周邊衍生品收入四個板塊。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2019年中國馬拉松賽事成本收入構成分析

    數據來源:相關賽事公開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贊助商是賽事吸金的絕對大頭,一般不止一家贊助商。一場二線城市的馬拉松,贊助金額就在2000萬左右。政府投入一般為幾十萬到百萬元左右,會提供賽道安保、醫療等工作人員,并且還會給賽事公司一些招商政策方面的支持。馬拉松拱門、道旗、路燈、背景板、氣球等,都可以算作廣告投放的平臺,因此可以招收大量推廣費用。

    大型城市的馬拉松賽事由于參與者眾多,贊助商資源豐富,賽事公司能取得很好的回報,這還不算衍生帶動的消費收入,對于地方來說,不止是打響品牌,也有真金白銀入賬。

    而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馬拉松賽事的贊助費更是居高不下。2017年的北京馬拉松,華夏幸福把冠名贊助抬高到了2000萬元,外加大大小小的品牌贊助商,使2017年北馬綜合贊助收入高達5500萬,報名費用超過600萬元,再加上衍生收入,綜合賽事收入高達6150萬元。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我國體育賽事活動策劃企業規模統計

    數據來源:企查查

    巨額的收益催生了更多想通過辦馬拉松賽事獲利的運營公司。2017年全國的體育賽事運營公司只有200多家,到了2019年,我國新增體育賽事活動策劃相關企業超2.3萬家。

    馬拉松相關運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數量激增,但是實際運營能力普遍欠缺。數據顯示,在6.63萬家注冊體育賽事活動策劃相關企業中,近八成都是小微企業,大部分企業注冊資金都在200萬以內,且超過一半企業都沒有行政許可,近97%的企業都沒有資質證書。

    — 趨之若鶩:

    跑出高額獎金 —

    通常,馬拉松比賽的前幾名都會有金額不同的獎金,不同賽事的獎金金額與比賽名次及成績相關。比賽成績越突出(達到規定時限)、名次越靠前,獎金金額也相應越高。

    以2017年“北京馬拉松”和2017年“重慶馬拉松”獎金設置為例,可以看到馬拉松獎金劃分為美元、人民幣兩種規格。其中美元獎金高達4萬美金,人民幣的獎金最高設置為5萬人民幣。人民幣獎金是針對中國籍運動員的“特別獎”。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2017年“北馬”、“重馬”賽事手冊

    為什么要把獎金分為兩個等級?因為早年的馬拉松比賽中,能拿到名次的中國選手極有限,那些高額的獎金基本是給外國選手準備的。

    不過,馬拉松賽事的主辦方與主辦方也不同,如2017年的西安馬拉松和2018年的無錫馬拉松就打破了國內外運動員的“獎金壁壘”,實現了“同工同酬”的獎金標準,這也給像黃關軍、梁晶這樣擁有跑馬天賦,又需要獎金的國人帶來了新機遇。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國內部分馬拉松賽事獎金分配

    數據來源:相關賽事官網

    作為國內舉辦歷史最悠久(超過30屆)的北京馬拉松在2012年也將賽事冠軍獎提升至4萬美金。廈門馬拉松賽男女冠軍獎金都為4萬美金,還將破馬拉松世界最好成績紀錄的獎金設為100萬美元。

    國內馬拉松佼佼者李子成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曾透露,他每年跑步能掙到超過30萬,而且還簽下了著名跑鞋圣康尼的中國代言。管油勝、運艷橋等高手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一年跑步能掙10多萬。

    — 熱潮之下:

    參差的跑者 —

    與國內馬拉松專業跑手們相反,非專業跑手在“跑馬熱浪潮”中存在著男女比例不均、身體狀況不達標、自身素質不足等問題。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從中國田徑協會《2019中國馬拉松藍皮書》數據可以看出,普通人、半馬跑者、全馬跑者中男女比例失衡,男性比例明顯高于女性。以2019年為例,男性跑者占74.63%,女性跑者占比25.37%,對比2018年女性跑者占比提升了1.34%。并且隨著跑步距離增加,男性的比例越高,大約占七成。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實際上,中國馬拉松項目仍然是“年輕人的天下”,主力完賽者年齡段是在30-39年,其次是20-29歲和40-49歲??陀^上來說,由于全程馬拉松完賽難度更高,需要一定年數的跑步積累和較好的身體素質才能安全完賽。所以男子全程馬拉松的年齡集中區間大于男子半程馬拉松的年齡集中區間。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2019年中國馬拉松藍皮書

    對比年齡、性別等這些顯而易見的數據,馬拉松跑者的身體素質也是我們在熱點之下需要關注的問題。

    通常而言,馬拉松跑者的身體素質整體較好,馬拉松跑者BMI超標情況也明顯低于普通人群,普通人群的中度和重度超標人群的占比是馬拉松跑者相應占比的1.5倍。而全馬拉松跑者素質優于半馬拉松跑者。但是在馬拉松參賽者中,仍然存在有身體質量指數不達標,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馬拉松參賽過程中發生意外的風險。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中國馬拉松跑者藍皮書》

    數據說明:BMI是指身體質量指數(BMI,Body Mass Index)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于統計分析。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2。專家建議,中國人體重指數的最佳值應該是20-22,BMI大于23.9為超重,BMI大于30為肥胖。

    馬拉松賽事和參賽人員的數量都在井噴式的增長,但是馬拉松跑者在馬拉松領域的裝備消費卻并不匹配。

    2017年跑者在可穿戴產品的人均消費達到了1254元,越來越多的跑者開始通過可穿戴設備和搭配使用的運動APP來記錄自己的跑步生活。隨著可穿戴設備的發展跑者也通過設備來關注自己的跑姿,來預防傷病的產生。2018年跑者個人年度消費12287元,購買裝備5160元,參賽費用5037元,訓練1965元,購買書籍等知識付費僅有122元。其中除了購買書籍知識付費減少,其余均呈增長趨勢。

    基于2018年10月發起的“中國跑者大調查”項目, 2018年跑者人均消費金額12287元,其中42%用于報名參賽,占第一;其次為裝備消費,占比41%;日常訓練花費占消費總額的16%;在知識付費消費的部分僅占1%。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可以看到,我國的馬拉松跑者對于馬拉松方面的消費分配并不均勻,裝備消費、訓練消費、和知識付費消費低于報名消費。這可能意味著跑者在平時訓練中并沒有得到專業的、科學的訓練,也很大程度上并不了解馬拉松相關科學知識。這兩個方面意味著可能比賽中的跑者是個毫無經驗的“新人”,也沒有受到過專業的馬拉松訓練。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馬拉松報名資格要求統計

    沒有經驗恰恰也暴露了馬拉松準入門檻極低的隱患。對2014-2018共計1929場馬拉松比賽的報名要求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1302場賽事中設置了報名門檻的,僅占六七成。

    — 生命邊界:

    后勤保障的缺位 —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愛燃燒國內賽事評論區

    除了跑者自身狀況之外,在馬拉松賽事中,補給品對于跑者們是必不可少的保障。42.195公里的漫漫長路,體能的充沛程度直接關乎著跑者的速度、健康等一系列要素。在田協發布的馬拉松管理條例中就明確要求,組委會在賽道沿途應大約每 5 公里確保設置 1 個飲水/用水站或飲料站;確保水的充足供應。超過 25 公里以上的項目,飲料站還可提供能量補給品。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當然,僅僅達到最低要求的供給水平,怎么能體現東道主們的熱情,為了向跑者們、投資方們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在補給上做文章。在補給站的間隔上,為了充分滿足跑者的需求,隔2.5km就設置一個補給站的做法并不少見,部分主辦方還會根據跑者們的狀態,在后半賽程進一步縮短補給站之間的間隔到1.5km。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大型、特色賽事在補給上想破了腦袋變著花樣,但多數規模較小、級別較低的賽事連基本的補給保障仍未得到很好的實現,這讓不少跑者感到寒心。通過對“愛燃燒”上跑友評論的分析,跑友們對補給問題的吐槽大概有以下幾種:“沒有”、“少”、“不足”、“差”……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來源:愛燃燒國內賽事評論區

    根據《我國馬拉松賽事文化的若干問題研究》(任占兵),我國目前的馬拉松賽事中,參賽運動員到達終點較晚就很難獲得充足的補給仍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

    相較于補給,對于跑者們更重要的是醫療保障,根據田協發布的馬拉松管理條例在比賽期間起終點以及沿線均須配備醫療站、急救設備(包括 AED 等)和專業醫務人員。但是在具體的數量要求上并沒有明確規定,僅要求組委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足夠數量。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馬拉松賽事固定醫療點設置的間隔距離約為2.5km,而在比賽后半程,部分賽事會縮短醫療點之間的間隔以滿足跑者的需求。但總體而言,我國馬拉松賽事的醫療資源配備還存在著很大問題,主要體現在醫療救治不及時、醫療志愿者不夠專業、醫療設備缺乏等方面。

    — 遺憾難悔:

    倒在跑道上的人們 —

    發生在2004年北京馬拉松賽事的猝死事件是馬拉松賽事中首次出現跑者身亡的問題。北京交通大學機電學院的一名業余馬拉松運動者在該賽事離終點不到兩公里處發生意外情況, 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通過梳理2004-2019這16年來馬拉松猝死事件的報道發現,自2004年到2019年,國內共發生馬拉松猝死事件25起。

    而這當中,猝死者年齡偏低,多發生在20-40歲年齡段居多,猝死者以男性為主;參加半程馬拉松的選手居多,且大多有參賽和訓練經歷;猝死多發生在沖刺階段和臨近終點。猝死原因多為心臟疾病引起的心源性猝死。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在上面25起猝死事件中,大部分猝死者都是男性非職業選手,主要是由于缺乏比賽經驗,不懂得合理分配體力,以致心肌血流急劇增加,引起心肌缺氧而猝死。

    有學者對2014年—2016年馬拉松猝死者調查發現,發生在最后4公里內的猝死者有11例,到達終點后猝死有3例,其余4例均發生在比賽途中。這可能由于一方面參賽者在賽中出現“極點”,機體心臟循環系統負擔加重,供血不足,導致猝死。另一方面劇烈運動后立刻停下,使靜脈血易淤積于靜脈中,造成心臟缺血,從而導致猝死。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侯伯倫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馬拉松猝死事件在中國成功救治的幾率只有1%左右,國外則在30%左右,這主要源于第一時間的救治仍不到位。中國田協、中國馬拉松的官方醫療服務合作機構的負責人陸樂曾表示,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中,黃金救援時間只有短短的4分鐘,“如果能抓住這4分鐘,就可以極大的提高救活率。”

    想要順利完成這“一步之遙”,賽事主辦方要盡可能地提供足夠的醫療保障,為跑者織起一張安全網;而跑者也不應勉強自我,沉湎追求突破極限的快感,而為此失去下一次挑戰的可能。

    / END /

    “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數據采集|謝婉琳、馬君、邸熇愉、喬佳慧、李心葉

    視覺處理|謝婉琳、馬君、邸熇愉、喬佳慧、李心葉

    文字報道|謝婉琳、馬君、邸熇愉、喬佳慧、李心葉

    (以上排名均不分先后)

    排版|馬君、喬佳慧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熱”潮下的“冷”思:蒙眼狂奔的城市馬拉松》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福州清口鎮招聘信息最新  威海臨港租房最新信息  西安世紀康城最新信息  易縣家庭房出租最新信息  首席信息官最新戰略  寧化鞋子廠招聘信息最新  博山最新兼職招聘信息  最新丹陽廠房出租信息  洛陽國馬招聘信息最新  中超國安基地最新信息  白云北村租房信息最新  武鳴檢驗師招聘信息最新  德州禹城防疫最新信息  哈爾濱最近最新疫情信息  富陽正宇租房信息最新  秀山常石集團最新信息  章丘下料工招聘信息最新  東風聯發科最新信息  邵陽廣聯達最新招聘信息  武漢事故車出售信息最新  蘭仔集結號最新信息  旅順君哥招聘信息最新  豬年期貨招聘信息最新  妙橋服裝招聘信息最新  陽信附近最新招工信息  殲15航母最新信息下載  瀘州鉆工最新招聘信息  酉陽招聘分揀員最新信息  秦皇島地產最新行情信息  南寧紫金苑租房信息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