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吃、催吐,再狂吃、再催吐,循環6年,我終于從噩夢中醒來

    狂吃、催吐,再狂吃、再催吐,循環6年,我終于從噩夢中醒來

    chenyuru 2025-03-18 案例展示 10 次瀏覽 0個評論

    原創 騰訊醫典 

    “和進食障礙對抗的過程,是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每一次發作,都伴隨著自我質疑和否定,對自己的不滿、憤怒會像瀑布一樣襲來,裹挾著我的整個世界。”

    “但我能看到自己的進步。以前在那種暴食—催吐的無限循環里痛苦,我會感覺如行尸走肉一般,整個世界都在崩塌,覺得自己是個罪人。但得到醫治后,我逐漸跟情緒和解,明白自己只是病了。”

    “我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下一次發作,但已經平靜了很多,也會很積極地去尋找方法,希望有一天能徹底治愈自己。”

    ——小林,女,34歲,與進食障礙對抗6年多

    我第一次決定減肥是在2015年。那年我28歲,身高158厘米,體重超過140斤。

    這個身高和體重是2015年3月記在日記本里的。后來我遇到一次事故,長時間不能運動,體重比這個還要重一些。走在街上,會有熟人和親戚以為我懷孕了,還會有人滿面笑容地恭喜。

    我覺得不能再這么胖下去了,就開始控制飲食,體重有了稍許回落。

    在街上遇到健身房銷售派發傳單,我第一次接在了手里,并跟著那位課程助理去了他所在的健身機構,然后順理成章地辦了一張年卡。

    和那些辦了卡后就不怎么去健身房的人不同,我成了健身房的常客。常客到什么程度呢?因為每天花大量時間在健身房運動,有人還以為我是在里面上班。

    都說減肥是“管住嘴,邁開腿”的事,那時候還不流行短視頻平臺,我就在微博上關注了許多健身博主,關注他們的鍛煉和飲食。

    我買了一大堆麥片,分得很細;早餐吃的,運動后吃的,當零食吃的……豬肉完全杜絕(脂肪太多),雞肉只吃水煮雞胸肉,最多給自己配一個無油的蘸料解解饞。米飯戒了,改成雜糧。在這個沒多少人關注輕食和健身餐的五六線小城市,我驕傲地認為自己終于符合了“當代有志青年”的標準:杜絕無效社交(有空就去泡健身房),養生飲食,關注健康。

    超大的運動量和嚴格的“忌口”是有效果的。三個月的時間我減重三十多斤,眼看著自己的衣服小了好幾號,感覺終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但是,當我的體重終于降到成年后最低的100斤后,瓶頸期也隨之而來——我發現無論增加多少運動量,無論多么嚴格控制飲食,體重死活都不再往下走了。

    也許會有很多人拍著桌子說,100斤可以了啊!3個月減掉30斤很好了啊!可當時的我滿腦子只有一句“好女不過百”,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會令我痛苦萬分。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我之所以會陷入嚴重的體重焦慮,也有環境原因。

    當時我的母親、先生都在其他城市工作,家里只有我一個人。也許孤獨會令人格外偏執,而我的偏執就集中體現在體重焦慮上面。

    因為體重不再下降,我對自己的飲食嚴格到了苛刻的地步。在某次難得的家庭聚餐時,看著母親張羅的一大桌“硬菜”,我內心十分抗拒,滿腦子想的都是“你們都這么胖了,還吃得這么油膩”。

    盡管并沒有宣之于口,但臉上的表情一定暴露了我的真實想法。而母親一針見血地戳破了我的抗拒:“你并不是真正想吃清水涮菜,你其實很想吃我做的飯,不然你不會表現得這么厭惡。”

    我當時不肯承認她說的是實話,但現在想想,真的是那么回事。

    漸漸地,我的生活似乎就只剩下了控制體重這一件事。我甚至萌生了辭職去做健身教練的想法,就先找了一家健身房兼職單車教練。

    那天上完單車課已經是晚8點。我走到健身房對面的超市,準備買蔬菜和肉回去做健康餐。在超市里,我遇到了一款新上市的膨化食品在促銷,不好意思拒絕促銷員的熱情,便嘗了一口——

    這一口徹底瓦解了我的意志力。

    幾個月來堅持的苛刻飲食和超負荷運動,都抵不過這一口高熱量食品帶來的誘惑。我買了一個最大包裝的,大到很不方便攜帶,而且很怕認識的人看到會問“你還吃這個呀”,所以我把包裝袋撕開一個小口子,擠掉里面的空氣收在書包里,還不斷擔心在路上會被壓碎。

    回家路上的一個小巷子里沒有燈,我躲進角落里瘋狂吃零食。用“狼吞虎咽”來形容仿佛都不夠,吃到最后是整把往嘴里塞。我已經完全嘗不出味道,大腦也一片空白,被某種無法反抗的力量控制著,拼命機械地咀嚼和吞咽,根本沒有在享受食物的感覺。

    那一大包零食很快被吃光了,我的大腦也終于反應過來,開始被巨大的恐懼和悔恨包裹:“天吶,我吃了這么多的高熱量膨化食品,我會胖的!我的運動量不夠大!我有熱量缺口!我完蛋了!”而電光石火間,又一個想法爆炸在腦海里:“趕緊吐掉就可以了,不被消化就不會攝入熱量。”

    然后,我進行了人生第一次催吐——沒有經過任何引導,沒有接受過關于催吐的任何信息,完全是出于對體重增加的恐懼的本能反應。那一次我吐得很多,很干凈,感到如釋重負。

    潘多拉的魔盒打開了。我找到了一條新的途徑去對抗體重焦慮——“吃了以后立刻吐掉就沒問題了,我不會變胖。”

    每周兩次,我去那家超市買零食:膨化食品,餅干等等,每次都買很多很多。也是那個時候,本不嗜甜的我開始瘋狂迷戀甜品,會一個人吃完6人份的奶油蛋糕,然后立刻去催吐。

    荒謬的是,我在喪失理智的同時還嚴守著某些“原則”,例如不肯攝入反式脂肪酸,所以在買甜品時會挑食材最優最貴的,然后吃下去再吐掉,從而獲得一些心理安慰。

    那時我每天都會給自己催吐,日常的飲食也不再控制。吃飯的時候沒有“飽”的概念,只有“撐”的感覺。最開始催吐的時候,用手指稍微探一下喉嚨就能引起嘔吐反射。后來,這樣的刺激已不能讓我反胃,就換成湯匙探喉嚨催吐;再后來又換成了用筷子,因為能捅得更深。直到最后,用筷子捅喉嚨都很難吐出來了,遭受身體和心理上雙重折磨的我,經常會難過得跪在馬桶前痛哭。

    這樣“暴食—催吐”的惡性循環一直持續到2016年,我的身體逐漸被摧毀。

    胃食管反流一類的問題,隨著催吐時間越來越長變得越來越嚴重,造成了整個消化系統的紊亂和疼痛。我本是個靠嗓子吃飯的藝術培訓教師,但催吐時的胃酸反流傷害了聲帶,讓我原本清亮的聲音變得渾濁沙啞。

    嘔吐的味道也讓我難以忍受。

    即使立刻打掃干凈,我也會覺得自己呼吸中都還帶著嘔吐物的氣味。我的手背上持續有傷痕,是在催吐時探喉嚨被牙齒反復硌傷留下的。直到今天,我都對別人手背上的類似傷痕很敏感,看到后經常忍不住會小心翼翼去探問,生怕別人重蹈了我的覆轍。

    翻看2016年的日記,我用滿篇很大的字寫著:“再這么下去,我會死于胃癌”,并且加上了許許多多驚嘆號。

    2016年4月4日,我坐火車去了隔壁的城市,為了在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放肆地吃,放肆地吐。那一天我不記得自己花了多少錢吃了多少東西,只記得起碼催吐了三次,但總感覺沒吐干凈,胃里面還很難受。

    坐火車返程之后,我走進離家不遠的一個街心花園。里面沒有人,燈光很暗,我不停地旋轉,希望能尋找到頭暈和惡心的感覺,能再吐一次以減輕胃里和心里的負擔,但我失敗了。我轉暈了自己,摔倒在草坪上嚎啕大哭,但依然吐不出來;也就是在那個瞬間,我終于承認,自己的生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在那之前,我執拗地認為自己是健康生活成功減肥的標桿。

    “你是我這么多年來身邊唯一一個減肥成功的人,而且你一直都很積極向上。”每每聽到別人這樣的評價,我都會有一種虛榮和痛苦交織的情緒,會在心里暗想,你們不知道我背地里偷吃了什么,也不知道我對自己做了什么,你們不會知道我對食物其實有著“變態的渴望”。

    還有一件事我想不明白。我關注了那么多健康飲食的博主,為什么他們那么容易就堅持住了?為什么我做不到?

    當時我不明白這里面有市場、輿論甚至資本的引導,更沒有知識去將暴食和催吐與心理問題聯系在一起,不知道身體和情緒都會因著極度缺失而導致瘋狂反彈——我固執地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我太“差勁”了。

    那時候,我會在日記里不停地宣泄情緒,通篇寫的都是痛恨自己,恨自己無法擺脫貪吃、懶惰和虛偽。

    2016年,在極為苛刻的飲食限制下,我的“大姨媽”離家出走了將近七個月。那時我終于動了跟朋友聊一聊的念頭,才突然發現,因為所有生活重心全部放在減重和控制飲食上,我的社交早已“清零”,身邊竟然連個能聽我傾訴的人都找不到。

    那年年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第一次知道了“進食障礙”這個概念。記得那是微博上一個醫生的科普,他列舉了進食障礙的很多癥狀和表現。我仔細對比了一下,發現如果任由情況發展而不加遏制的話,我很可能會進展成厭食癥,搞不好甚至要丟了性命。

    恐懼之余,我也突然有了一點點釋懷——原來自己是病了,而不是因為墮落和差勁。

    我的先生成了我傾訴的對象。那時他剛好工作變動得以回家團聚,聽了我的經歷后,就開始在日常飲食上下功夫,幫我走出困頓。

    先是一些簡單的家常炒菜,讓我對油脂逐漸習慣,慢慢再加上一些燉雞、燉豬腳、紅燒肉這樣的食物。那個時候我的工作特別忙碌,也不像以前有很多時間泡健身房——對體重的關注,對身材的焦慮,都減少了很多。

    在增重10斤左右后,我走失半年多的大姨媽自己回來了。

    后來我又胖回去一些,停留在120斤左右,看上去不瘦,但是看起來健康了很多。這樣正常而平靜的日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

    2019年10月,我在一個練習瑜伽的學生影響下恢復了健身。

    我的初衷其實是希望自己能正常飲食,搭配定期健身,讓身材更好一些,也更健康一些。

    但當我走進健身房,站上能顯示體重、圍度和體脂數據的體測儀,那種焦慮和固執又回來了。短短幾天,我就又陷入了“運動-關注數據-關注體重-暴飲暴食-催吐”的可怕循環。看當時的照片,我覺得自己不算胖,但那個時候的心態就是“既然吃了這么多,那我還是吐一吐吧”。

    從手指催吐到筷子也無法引起反射,我的身體這次抗拒得更快。

    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79斤的目標,但發現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我又崩潰了,有一種墜入深淵的感覺。那一輪的暴飲暴食特別特別厲害,催吐愈發困難,我的世界一片黑暗。

    在爽約兩次之后,我終于下定決心走進了本地的精神衛生中心。那是2020年的11月9日,我把所經歷的向醫生和盤托出,開始接受規律治療。

    醫生開兩種藥給我。一種是鹽酸氟西汀分散片,對抗神經性貪食癥,減少貪食和催吐、導瀉等行為;另一種叫做勞拉西泮片,用來緩解嚴重的焦慮,改善睡眠。這兩種藥被分裝在小袋子里,醫生叮囑我每周復診一次,根據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

    (醫生給患者開的藥。患者供圖)

    我至今都很感激那位醫生。他很明確地告訴我,我不是道德和行為墮落,而是生病了;而生病是可以治療的。

    同時他也提醒我,藥物會有依賴,久服會有耐藥性和副作用,因此,最終還是要靠我自己的力量去戰勝困擾。

    對癥治療起了很大的作用。規律服藥后,我感覺自己平和了很多。每次去醫院都是先生陪著我,拿完藥比較早,我們還會去公園轉一圈,讓取藥的日子變成了輕松的休閑時光。有一次去醫院的路上,我不自覺哼起了歌兒,先生顯得特別開心:“嘿,你開始唱歌了!都好久沒聽過你自己哼歌了。”

    (患者寫在日記里的話。患者供圖)

    12月底,我經歷了一次治療中的小危機——我需用的藥在整個城市斷貨,換了好幾家醫院都開不出來。

    我很慌,但醫生卻說:“我認為你的治療效果一直很好,這對你來說是個機會。藥物會產生依賴和耐藥性,你正好借此體驗一下停藥,嘗試著自主控制情緒和飲食。”

    他還給了我一個新的想法:“你喜歡畫畫嗎?可以試試看。明朗的顏色能讓心情愉悅,涂抹的方式可以減壓。我有很多病人用繪畫輔助治療,效果非常好。”

    我沒有畫過,但是聽起來很有趣,于是決定嘗試一下。就在當天,我用一張廢紙和最普通的水彩畫了一幅竹子,畫面看起來很不錯——這讓我發現自己原來還是有點藝術天分的。然后在2021年的第一天,我下單買了水彩和油畫棒,頗有儀式感地開始了自己的“繪畫藝術家生涯”。

    (患者的畫。患者供圖)

    整個寒假假期,除了工作,我都沉浸在B站和小紅書等平臺上,關注了許多繪畫博主,看他們的作品,看他們分享的教程,再自己嘗試著畫出來。每次畫出一個滿意的作品都覺得特別開心。

    臨近過年,我干脆報名了幾個油畫棒教學的網絡課程來系統學習,每天跟著我喜愛的老師沉浸在色彩和線條里面,感受到了極大的治愈和平靜。

    不知不覺,我的關注都轉移到了手指和筆尖上,繪畫的時候不會想起自己病了,也不再煩惱斷藥的事情。我的復診和取藥記錄停留在2020年12月28日,從那天拿起畫筆之后,直到現在我沒有再用過藥,也暫時還沒遇到能讓我“重蹈覆轍”的情緒危機。

    我不確認自己是否康復,但已經擺脫了病恥感。

    大半年的時間,我的進食障礙沒有再發作過,此前的對癥治療和繪畫療愈了我。運動依然很重要,但不是唯一要做的事。我依然會經常放縱飲食,但也會盡量自律:不喝含糖飲料,遇到明油太多的菜用水涮了再吃。我不斷告訴自己“胖且開心”,正常范圍內長點肉不會有太大影響,以此跟自己和解。

    我不確認自己是否已經康復了,也不知道是否還會有下一次的爆發;但隨著對進食障礙越來越深入的了解和關注,我發現很多人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與我同樣的困擾,他們都選擇了勇敢面對,積極治療。同樣地,我不會再在日記里咒罵自己,不會再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感到羞恥:“我只是病了,我要去看醫生。”也許這樣的內心力量可以幫我最終戰勝疾病。

    我把自己曾經的“難言之隱”講給最親密的家人,尋求他們的關愛和支持;我也聽從了專業的建議,考慮去做系統的心理咨詢,從內心深處剖析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再去打破和重建。

    我至今仍在不斷反思: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為什么會被身材焦慮纏繞?我們對家人、朋友、同事的身材要求其實并沒有很高,那為什么會用很多夸張到不可思議的標準去要求自己呢?A4腰,比基尼橋,馬甲線,鎖骨窩……我們為什么會對這些夸張的名詞存有執念?這種全面的焦慮感源于哪里呢?這里面有沒有市場和資本的運作、導向?如果能夠自我建立一整套信息攝取、辨別的堅定信心,是否就能幫助我們擺脫這種焦慮感呢?

    希望我們都能獲得內心的平靜,擺脫一切無謂的焦慮,重新找回健康美好的自己。

    心理咨詢師的話:

    進食障礙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厭食,一種是貪食。進食障礙多發于年輕女性。這和社會文化對女性的期待以及病人對自我價值感的認知有關。

    一些進食障礙的病人在初期會表現出類似于消化系統不好的癥狀,比如消化不良,腹脹等等。這給他們減少食物的攝入“提供”了合理的借口,讓他們很難被及時識別出有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在癥狀表現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點,女性表現為閉經(三個月以上),男性表現為性功能下降,未成年人(青春期)則表現為性器官發育滯后。

    進食障礙非常難治療。厭食癥的死亡率達20%以上。貪食癥會好一些,因為無論他們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吃進去的東西出來,但畢竟還是會留存一些被吸收。大多數貪食癥病人都會采用比較隱蔽的方式排出吃進去的食物,比如催吐,腹瀉,利尿等等。本案例中的病人采用的就是催吐的方式。

    無論是貪食,還是厭食,這兩種看似極端的進食障礙表現形式,其形成的心理實質上是一樣的。

    進食障礙的病人往往具有比較正常的理性思維能力,但只有在進食和體重、體象方面他們是非理性的。換句話說,他們往往處于“我知道、我懂、我明白,但就是控制不住”的狀態中。

    這種對自己體象扭曲的認知狀態,往往與早年(童年或更早)他們認為自己“是不是被接納,是不是可愛,是不是被喜愛”的意識相關。

    在病人的潛意識里,他們往往不能接受自己本能欲望的流露(比如對食物的渴望),這種渴望意味著貪婪,而貪婪是不被他們接受的。因為這種強烈的欲望一旦被他們體驗到,就會感覺失控,而失控會喚起他們內心中深層的、早年的恐懼。所以在現實層面,他們會控制自己的進食行為,從而在象征層面控制了不被接受的欲望,進而也就體驗不到失控的恐懼了。

    從另一個層面講,進食障礙的病人往往內心中存在著獨立和依賴的沖突。“究竟是我說了算,我可以控制我自己的身體形態,還是我需要借助其他人或者其他的手段來安排或照顧我”,會讓病人非常“擰巴”。

    換句話說,病人可能潛意識里是一個想要依賴的人,但他對這種依賴充滿了恐懼。于是在將要形成某種依賴關系的時候,病人就會無意識地掙脫,不去體驗那種恐懼的感受。

    這樣的情況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非常常見。一個有進食障礙的病人通常很有禮貌,但會有意無意地“不聽話、不配合”,讓咨詢師感到無可奈何。

    吃東西也不完全為了自己,有時候是為了別人,特別是為了父母。

    狂吃、催吐,再狂吃、再催吐,循環6年,我終于從噩夢中醒來

    在本案例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細節,就是來訪者回家吃飯,母親給她做了一桌非常豐盛的“油膩的”飯菜。

    很多患有進食障礙的病人在幼年或者童年時,自己的很多焦慮并沒有被父母包容、處理好。更多的情況,也許他們還要承擔父母丟過來的焦慮。

    在小的時候,他們會表現出非常順從、聽話、乖、懂事、小大人兒這樣的狀態,其實這都是過度承受了父母的焦慮和期待后的表現。

    從這個角度講,病人的嘔吐行為是非常有象征意義的,這似乎想要表達病人的某種憤怒,是想要“排出”父母強加給她的控制的表現。在本案中,病人內心中對母親的不滿,似乎就是在做這樣的表達。

    但母親 “一語中的”的話,就仿佛看穿小孩子幼稚表演的媽媽一樣,將控制權又牢牢地拉回到了自己的手里。這喚起了病人內心深處的熟悉的恐懼和絕望。

    作者:Aimina小媛 & Cobain

    閱讀原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狂吃、催吐,再狂吃、再催吐,循環6年,我終于從噩夢中醒來》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
     四鋪中學招聘信息最新  兗州國企最新招聘信息  孤島驚魂5最新信息圖片  張家川郵政招聘信息最新  嵐山高鐵最新信息發布  常州最新游泳館信息  寧化鞋子廠招聘信息最新  包鋼股份最新進貨信息  上饒車工最新招聘信息  靜寧法院最新拍賣車信息  易縣家庭房出租最新信息  海口疫情的最新信息情況  惠州龍華最新招工信息  禹城海棠園最新信息消息  評網最新招工信息  珠海客房招工最新信息  喬氏臺球招工信息最新  桐城瑞幸招聘最新信息  豫大口腔招聘信息最新  興城中糧招聘信息最新  東莞招聘廚工信息最新  固安高速口最新信息查詢  武漢事故車出售信息最新  西寧招商專班最新信息  煙臺廚房出租最新信息  泉州最新解封動態信息  美林湖保安招聘信息最新  黃埠幫工招聘最新信息  富陽正宇租房信息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