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軍評:俄烏沖突凸顯當代防空難題

    一周軍評:俄烏沖突凸顯當代防空難題

    zhenzhi 2025-03-19 設備原理 4 次瀏覽 0個評論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烏克蘭沖突進入了“正常”節奏,在普京總統的命令下, 俄軍沒有對亞速鋼鐵廠采取堅決的突擊行動,而是采取了長期圍困等待其自行崩潰的策略。而同時,俄軍在伊久母方向的戰役行動以一種不緊不慢按部就班的速度持續進行,雖然烏克蘭得到了北約的少量軍事援助,但這些援助并不能幫助烏克蘭反敗為勝,可以說烏克蘭武裝力量將會被俄軍按部就班分割包圍和最終消滅的前景仍然沒有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烏克蘭這次戰爭的觀察也可以得到更多總結性的結論了。這其中今天想說的,是一個歷久彌新,似乎難以改變的結論“防空防空,十防九空”,俄軍作為世界上陸軍防空體系最完善的軍隊之一,在烏克蘭似乎仍然未能解決好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焦頭爛額。本周軍評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此外,本周朝鮮的閱兵式和美軍新槍選型其實也很有意思,不過列車長已經做了兩期視頻討論相關話題,文案內容也已經發表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各位感興趣的話可以閱讀或收看相關內容。

    首先我們還是要說一下最近俄軍在伊久母方向作戰的情況。從現在網上可以獲得的俄軍進攻的相關信息來看,俄軍目前正在穩步取得進展,可能將在幾天內完成對此前我們推測這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斯拉維揚斯克的封鎖。之后可能將進入對斯拉維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等重鎮的攻擊,從而完成對烏克蘭東部筑壘地域的分割,并最終殲滅烏克蘭北頓涅茨克重兵集團。

    俄軍此次行動的目標可能是打到斯拉維揚斯克,包圍殲滅烏軍防線北方的重兵集團

    應該說這個進攻方向,看烏克蘭路網圖基本就可以推測出來。

    烏克蘭在這個地區已經建立了經營多年的筑壘地帶,其軍隊的抵抗意志也相當頑強,但是由于總體實力上的缺陷,在俄軍步步為營,結硬寨,打呆仗的行動方式面前,是沒有反敗為勝的希望的。

    烏克蘭軍隊缺乏和俄軍進行大規模野戰并取勝的能力,因此只能選擇利用城鎮、居民地進行死守,但是這種策略只能拖延時間,迫使俄軍采取“壓路機”戰術,每次進攻前都投入大量無人機進行空中偵察,同時以猛烈炮火準備覆蓋所有發現的烏軍防御要點,之后再謹慎投入坦克和機械化步兵,將烏軍防御體系層層抽絲剝繭。

    這樣的打法穩妥,但必然需要相當的時間。

    一周軍評:俄烏沖突凸顯當代防空難題

    對于俄軍來說,戰爭第一階段輕易損失掉的主戰裝備是相當肉痛的

    畢竟在這個季節的烏克蘭作戰,那基本就是在泥坑里游泳,俄軍錯過戰爭最初幾天化凍之前最后的時間窗口之后,想要像美軍1991年在伊拉克那樣大開大合的在野地里打個右勾拳出來,本身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沿著少數高等級鋪裝道路進行線性推進了。

    從俄軍現在都進展情況來看,他們應該并不急于在5月9日勝利日前打完仗,宣布勝利,雖然說軍事要服從于政治,但是為了政治目的不顧軍事現實冒險急進,從歷史上來看往往都是失敗的征兆,已經有很多宣稱“圣誕節前回家”的軍事行動都失敗了,俄軍自然也不會給自己設置一個“勝利日前回家”的截止日期來自找晦氣。

    至于俄軍在頓巴斯殲滅大批烏克蘭軍隊的情況,是否會成為結束戰爭的契機,目前還說不好,但是可以肯定如果烏克蘭的態度不發生重大變化,俄軍很可能會繼續對整個烏克蘭“東部反恐地帶”殘存的部分繼續進行攻擊,或者轉而強攻已經被猛烈炮火軟化到一定程度的哈爾科夫防御,甚至是再把注意力轉回南線,奪取敖德薩。在烏克蘭軍隊一時半會無法恢復實力的前提下,俄軍只要決心集中力量攻下烏克蘭任何一個地方,他們說到底是無力阻擋的。

    可以說這場戰爭其實從一開始結局就沒有什么懸念,俄軍能打贏,問題只是戰爭進程是什么樣子而已,可以說戰爭的過程本身將會影響到戰后如何處理烏克蘭問題。

    在這個季節的烏克蘭泥坑里,大開大合已經不可能了,只能是結硬寨,打呆仗,步步為營一線平推,不過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烏克蘭軍隊缺乏野戰能力的情況下,俄軍也不會面臨大規模的集中損失

    而對于除了俄烏兩國外的人們,對這場戰爭的觀察,更多的是要結合自身的問題,看這場戰爭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發,這也是最近和一些相關專業朋友線上談到的一些事情,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視角。

    這次咱們就說其中一個方面,就是這次俄烏沖突中,俄軍空天軍和陸軍的防空系統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

    這場烏克蘭軍事沖突的烈度和兵力密度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現代戰場上由于遠程打擊火力的密度、強度、反應速度都遠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所以兵力密度不可能再回到二戰那樣的把一個裝甲師幾百輛坦克排在幾公里正面上進行突擊那樣的程度了, 這讓戰場上每一輛坦克都是指揮員手里寶貴的資產,不能輕易損失,尤其對于俄羅斯和烏克蘭來說,技術裝備雖然倉庫里要多少有多少,但把裝備拖出來維修翻新改裝還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所以實際上仍然相當寶貴,在短時間內更可以說是無法得到補充的。

    所以俄軍在戰爭初期超越自身后勤支援能力極限的狂飆實際上是在透支自己手里最精銳的作戰部隊的戰斗能量。當然這也和俄軍軍改削足適履,沒有為自己的主要突擊編制,“營戰斗群”配置足夠的隨行后勤保障力量有關。

    不過關于這個吧,就得說起我軍軍改的時候幾乎所有研究人員人手一本的“寶書”了,《美國旅級戰斗隊裝備與編制目標手冊》……雖然后來我們發現其實美軍自己的三種旅級戰斗隊很多都沒能達到這本書里描述的水平,但我軍的軍改確確實實是參考了他們的理想編制,認認真真的落實的……所以對于俄軍的后裝保障能力之孱弱,其實大家都是相當意外的。畢竟即使是在演習中見過俄軍拉胯的樣子,但大家總覺得是不是俄軍其實那些蘇聯的老后勤裝備都在庫里,只是沒拿出來用而已,結果現在來看,不是這么回事兒。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俄軍的表現反而成了未來我們對外推銷我們完整的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編制全套裝備,包括那些在很多國家的軍人和政客看來覺得“沒有必要”的專用后勤保障裝備的一個很好抓手“你看看,沒有這些裝備,就算是俄軍它也打不動仗”是吧?

    當然這還只是其次,實際上裝備的寶貴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在空中打擊面前,地面裝備是十分脆弱的,這次俄烏沖突中,雙方都大量使用了無人機,雖然雙方都沒有如同“翼龍”、“彩虹”這樣的大型長航時中高空察打一體無人機(俄軍的“奧蘭”無人機數量十分有限),在火力輸出能力方面還是弱了一些,而土耳其TB-2無人機由于缺乏防區外打擊武器,要使用導彈和炸彈攻擊目標就要飛到十分靠近目標的距離上,從而容易被各種防空武器擊落。

    戰爭初期烏克蘭經常使用TB-2對俄軍進行近乎于自殺的襲擊,雖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畢竟手頭沒多少無人機,很快他們就被迫改變戰術了

    但是隨著沖突發展,雙方都發現,使用這種小型無人機在距離敵方5公里左右距離上進行觀察,是一個俄軍和烏軍的防空系統都很難應付的作戰方式。

    在這個距離上,無人機上的光電設備可以有效搜索識別敵方的兵力部署和動向,而同時敵方只有使用道爾-M1這類“比較大的近程防空系統”,才能夠得到無人機。同時這個距離上小型無人機也很難被老一代的防空雷達發現,紅外、光電系統也一樣。

    而即使是使用道爾導彈進行攔截,也有問題,雖然道爾導彈本身價格也算是比較低廉了,但畢竟一輛發射車就8發備彈,而且由于道爾發射車的垂直發射系統的設計,裝填補充并不容易,所以很可能出現面臨多架無人機的時候迅速耗盡備彈,導致系統短時間內失去作戰能力。

    其實這個難題在俄烏這種環境下還只是麻煩而已,但是如果是未來大國間對抗戰場,很可能一個戰場上會出現上萬架無人機。

    因為現代戰場上無人機實在是解決很多問題的“萬靈藥”,可以說每個士兵都希望能夠得到一架自己的無人機,不管是從天上看戰場也好,進行通信中繼也好,或者能發射一些武器也罷,無人機都是解決戰術難題的理想解決方案。

    當然和相關專業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他們也提到目前的信息化作戰其實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隨著前沿戰場無人機數量和信息系統數量的爆炸性增長,計算量已經成為了一個瓶頸,目前的戰場系統,不管是中國的還是美國的,要達到理想中的那種讓前線指揮官擁有近乎“上帝視角“的目標,都還只是奢望。這也是為什么這次沖突中北約搞出來的“逆練信息化”的套路也讓我們很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目前在戰場上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小型無人機,讓戰場防空形勢日益復雜

    回過來說防空系統的問題,此前俄軍的防空系統主要考慮的目標是針對冷戰時期的低空突防的戰術飛機、直升機的,所以其設計的防空系統密度、具體系統配置都是針對少數攜帶有大量防區內攻擊武器的敵機,但如果敵方使用大量的防區外打擊武器 ,或者面臨大量的無人機威脅,那么就會出現上面提到的這種類似的不適應的困難。

    其實最近我國向塞爾維亞出口FK-3防空導彈系統的時候大家也可以發現,其實塞爾維亞相比于FK-3防空導彈本身,更感興趣的是隨導彈一起提供的一套能夠兼容俄制老式防空導彈的防空指揮控制系統,只是這套系統本身也依然是以考慮應對敵方的戰斗機、直升機等傳統的空中威脅為主,因此其不管是目標跟蹤監控能力還是計算處理空中情報的能力,距離應對上萬個無人機和智能彈藥目標,都還有很大的距離。

    所以俄軍雖然在烏克蘭已經把包括S-400系統在內的其現役所有現代化防空系統都投入了, 但卻依然出現了面臨哪怕區區幾十架甚至幾架無人機的時候都難以應對的情況。所以說有相關領域的朋友就感嘆說,當年學防空系統理論的時候大家就覺得“防空防空,十防九空”,好不容易針對那個時代的空中威脅新一代的防空系統效能提升到了一定程度了吧, 無人機的崛起又讓情況“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類似的情況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之前接受俄羅斯軍事援助的亞美尼亞,在與阿塞拜疆的沖突中,他們采購的為數不少的蘇聯野戰防空系統也沒有發揮特別好的作用。

    可見未來防空作戰確實將是一個難題,現有的防空系統,在很多方面已經不適應新時代需求,如同時應對目標數量、系統內空情信息收發終端數量都爆炸性增加,至于殺傷手段,現有的高炮和導彈也有所不足,所以有必要進行全面的重新設計,才有可能應對未來迅速發展的空中威脅了。

    當然我國和美國都在發展激光防空系統,包括我們向沙特阿聯酋出口的“沉默哨兵”激光防空系統也已經經歷了實戰檢驗。

    激光防空系統未來潛力很大,但目前受制于能源,射程和持續工作能力尚不理想

    但是這類的定向能防空系統面臨的一個大問題依然是,能源問題。

    由于能源限制,激光防空系統目前很難進一步縮小到比一個集裝箱更小的程度 ,而即使如此它的持續作戰能力也仍然有限,而且當代的激光防空系統的作戰距離也還不理想,要想進一步提高作戰距離就要進一步增加功率,而反過來又增加了能源系統設計的困難。之前我們也提到過美軍的激光防空系統設計遇到能源系統設計的瓶頸,其實這個問題也不僅是美軍,之前了解“沉默哨兵“系統情況的朋友聊天,他們也表示其實美國人遇到的問題,我們也一樣遇到了,這確實是限制激光防空系統進一步發展的最重要瓶頸。

    當然目前也有一些其他的方案,比如高德紅外在航展上之前就展示過一套完全使用紅外光電系統工作的防空導彈系統,它的導彈射程性能也是不錯的,但是這類的導彈本身價格,用來對付無人機其實還是有些不劃算的,而且俄羅斯“道爾”系統的備彈難題在這類系統上同樣存在。而且紅外光電系統,包括目前正在研究的進一步擴展光電系統工作頻段,比如紫外系統,雖然應該說在探測能力上都不錯,價格也得到了降低,但問題是廉價的系統探測距離就短了,高價值的系統就沒辦法在戰場上撒得到處都是。

    而本身光電系統還有個問題就是它的探測范圍相對小,無法像雷達那樣繪制出戰場空情態勢,反過來還需要戰場空情的支持,這就導致空情系統的計算負擔不僅沒有減輕,反而更重了。

    解決方法到底是什么呢?其實中東戰場上的一些用戶要求雖然聽起來很“樸素”,但卻不一定沒有價值。

    比如使用無人機反無人機。

    之前和相關軍貿領域的朋友聊,他們就說到了最近的一個思路,就是開發專門用于防空的“無人殲擊機”,使用小型渦輪噴氣式發動機,機上安裝廉價的紅外、紫外光電傳感器,如果探測距離只需要在2公里左右,那其實價格可以壓縮到很低,加上這類無人機的機體本身也就是航模水平,成本就會很低。

    發射升空后可以組成蜂群,或者其實也沒有必要蜂群,就直接在戰場預定地區盤旋,守株待兔,發現敵方無人機后進行撞擊。

    同時再在現有的大型無人機上攜帶專門開發的廉價反無人機彈藥——當然由于現有的無人機工作模式,要地面遙控進行空戰是不現實的,需要讓它們具備自主空中攔截的能力。

    伊朗可能是無人機空戰的積極早期參與者,但他們技術水平的落后注定走不遠

    當然這類武器的目標不可能是敵方有人駕駛的高性能戰術飛機,而是針對機動性、自主性都比較差的目標。而且最妙的是,這類系統本身沒有空情信息支持也能工作,雖然可能會給敵我識別帶來很大困難,但是至少,可以解決成本和能力之間的矛盾,至于空情支持問題以后可以再考慮。

    其實這類裝備目前在中東戰場上已經出現了,伊朗就已經將類似的裝備投入了實戰。只不過由于伊朗技術水平限制,他們的空戰無人機功能相當簡單,導引頭基本上就是一個R-60空空導彈的導引頭,還需要在機上安裝光電探測器來進行搜索,而且很可能也不是無人機自主搜索,而是靠地面操作員通過光電系統搜索發現目標,然后再控制導引頭轉動到目標方向上嘗試鎖定。

    這個作戰方式也導致伊朗這種無人機在中東戰場上并未能取得大量的戰果,到目前為止只有一個擊落“翼龍”無人機的戰果可以確認。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給這樣的一種裝備加上“智能化”和先進廉價光電系統,那么它完全有可能成為一種在類似俄烏這樣的戰場上徹底壓制敵方TB-2這類低端無人機的重要裝備。

    當然相應的,未來在戰場上活動的大型無人機也勢必需要應對這種新的威脅,這就是未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環了。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嘗試按照戰斗機標準制造無人機,那么未來無人機之間的高強度空戰,只是一個遲早的事情了

    不過這種以空制空的套路吧,倒是讓我們覺得是否應該對美國的防空思路也重新認識一下,其實美國的防空思路也有其合理性。

    美國的防空思路就是只保留最低限度的野戰防空能力,陸軍只保留“愛國者”防空導彈和“毒刺”短程導彈,把主要的制空任務交給空軍的戰斗機,尤其是交給空軍對敵方空軍的全面打擊和壓制。目前來看,這樣的思路對于擁有空中和遠程打擊優勢的 一方來說,有其合理性。

    當然隨著現在形勢發展,美國空軍不再天下無敵,無法達到完全控制制空權的效果了,美國陸軍必須重新重視野戰防空的問題。

    而他們的思路就是,仍然把打擊敵方高價值空中目標的任務交給空軍去執行,陸軍只考慮近程防空,并且主要針對的作戰目標是無人機和智能彈藥。

    為此他們開發了IM-SHORAD防空系統,這種系統主要使用的彈藥是經過改進的“毒刺"導彈,給它加裝了近炸引信,以更好適應對付小型無人機目標的需要,同時之前還打算使用“地獄火”反坦克導彈作為對付遠距離上無人機的手段,這種導彈射程可以達到8公里,能夠對上面提到的遠距離的無人機目標進行打擊。此外為了對付敵方的自殺無人機和智能彈藥,裝備30毫米機關炮,配用智能定距引信,提高攔截能力。

    至于探測系統則是不惜成本,使用小型的四面有源相控陣雷達,猶如一個微型“陸地宙斯盾”系統。

    美軍已經取消了IM-SHORAD系統的“地獄火”導彈,或許未來這個位置就是防空巡飛彈的

    與現役的各種防空系統相比這東西看起來是有點不靠譜,但是如果僅僅考慮美軍自己的需求,這似乎又有其合理性。

    對于俄羅斯來說問題在于更新防空系統要花大價錢,而且不是拿現有的系統出來稍加改動就能成功的,要想徹底更新其防空系統很難。但對于我軍來說,這個事情沒有那么難。

    問題是未來防空系統是不是要進一步下放,現有的陸軍伴隨防空系統通常是在旅下設防空營,合成營設防空連,裝備各種專業的防空武器。但是未來戰場環境下,讓每個作戰單位都具備一定防空能力似乎已經勢在必行,只不過這個防空能力肯定不可能是簡單的發一個單兵防空導彈,而是需要具備應對來襲敵方無人機、智能彈藥的抗擊能力,而這就意味著必須要具備空情搜集分發的能力。

    這對于整個信息化系統又增加了更多的計算量,更多的困難,那么也許未來給每個前沿作戰車輛都帶上小型防空無人機就成了一種勢在必行的事情了,由于小型無人機主要可以依靠自動搜索和作戰,它不是很需要空情信息支持。

    或許就像上世紀60年代同時出現單兵防空導彈和單兵反坦克導彈一樣,未來的巡飛彈也會出現防空巡飛彈和察打一體巡飛彈。

    只不過這樣的一種防空系統設計的話,又無疑會帶來敵我識別的困難,這和美軍不喜歡陸軍的野戰防空的理由一樣。按照蘇軍的作戰條例,野戰部隊的頭上不會出現己方戰斗機,因為陸軍的野戰防空系統是不會進行敵我識別的,只要出現在它的打擊范圍內就會開火,而反過來空軍也就無法為展開野戰防空系統的陸軍部隊提供空中掩護了。而美軍則相反,把陸軍的防空火力削弱到只有“毒刺"之后,防空任務就完全讓空軍來干了。但如果我們現在這種空軍實力也很強,地面防空也很強,未來如果再加上不可能具備敵我識別能力的防空無人機,事情就會變得更加復雜了,這可能是亟待研究的一個新課題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一周軍評:俄烏沖突凸顯當代防空難題》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