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推進協同治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五水一岸線”協同治理的觀點,充分證明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水文化的重視,為水文化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保障國家水安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大江大河治理保護把脈定向,對黃河、長江、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提出全面要求。我們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與時代同步,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把弘揚水文化時代價值與傳承水利行業精神融合起來,把加強水文化建設同落實新階段水利改革發展結合起來,以水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利用為主線,推動水文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敢闖敢試,水文化建設風生水起
江蘇轄江臨海、扼湖控淮,1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水域面積超過六分之一。長江兩岸,孕育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區域;大運河沿線,千年文化積淀,是熠熠生輝的美麗縱軸;太湖周邊,百強縣、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星羅棋布,是幸福的人間天堂;洪澤湖、高郵湖、淮河串聯起勃勃生機的生態綠心。一部江蘇發展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治水史。依托富豐的水資源,江蘇努力培育富集的水文化。
一是搭建水文化工作體系。在規劃引領方面,水利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的《江蘇水利現代化規劃(2011~2020)》中,將水文化建設內容單獨設立章節,標志著江蘇水文化建設正式成為江蘇水利事業重要組成部分予以專題謀劃。2012年,江蘇在全國率先編制出臺《江蘇水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成為指導江蘇水利系統開展水文化規劃與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水文化規劃體系日趨完善。在政策指導方面,2017年10月,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的《江蘇省生態河湖行動計劃(2017~2020年)》,要求保護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觀資源,大力傳承歷史水文化,持續創新現代水文化,不斷弘揚優秀水文化,充分彰顯特色水文化,豐富河湖文化內涵。2019年12月,省總河長簽發的《全省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要求,將水脈與文脈有機結合,深入發掘河湖歷史和文化底蘊,建設高顏值、高品味、高效益河湖文化帶,水文化建設成為衡量河長制工作、生態河湖建設的重要指標。在機構人才方面,專門設立江蘇水利學會水文化與水利史專業委員會,推動全省水文化理論研究,培養一批水文化愛好者,常態化組織開展水文化論壇、培訓交流活動,為水文化工作者提供“頭腦風暴”交流平臺。舉辦“水脈與城市”“大運河水文化”“江蘇水文化與水韻江蘇建設”等學術論壇和理論研討會,圍繞江蘇治水故事,深入交流研討,實現用文化潤澤美、用道德保障美、用生態涵養美。注冊全國首個水文化商標“蘇水知道”,促進水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與水文化創意活動的策劃。
二是突出水文化主軸示范。江蘇是大運河的起源地,也是運河文化最厚實的地區。2019年發布的《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把大運河江蘇段確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唯一的重點建設區。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江蘇省水利廳主動作為,在提升運河水利功能的同時,做好“運河+”文章 ,不斷打響江蘇運河水文化品牌,不斷顯現江蘇實踐的示范效應。實施“運河+新媒體”,依托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成功舉辦“尋找大運河江蘇記憶”主題宣傳活動,推選出揚州三灣等40處最美運河地標,被水利部、團中央評為水利公益宣傳教育金獎、全國志愿服務銀獎。實施“運河+體育”,聯合體育部門連續多年主辦“新年走大運”活動,組織運河沿岸八城群眾以健步走的方式迎接新年,宣傳水文化。
三是摸清水文化遺產家底。2015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全省域范圍內水文化遺產調查,共計調查登記8322處水文化遺產,調查力度、深度、廣度全國罕見。在此基礎上,2021年在全國率先部署開展水利工程遺產的管理與保護,引導各地加強水工遺產的認知、挖掘和保護,著力構建省級、國家級、世界級的三級水利遺產體系。揚州高郵灌區成功入選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江蘇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填補了我省灌溉工程遺產的空白,擦亮了江蘇水利又一世界級“金名片”。2021年率先公布首批省級水利遺產名錄117處,年代從春秋戰國時期跨越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空間分布輻射全省,初步展現了我省治水史上的標志性工程。實施“尋找江蘇水工記憶”項目,尋找每個時期在規劃、設計、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標志意義的水工程,掌握其形態特征和時空分布。根據全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篩選、排查5處不可移動水利革命文物、5件可移動水利革命文物,做好價值闡釋。
四是拓展水文化公共空間。以長江為橫軸、運河為縱軸、歷史為豎軸,探索構建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備的水文化公共空間展示體系。長江文化生態千里綠廊初步顯現,沿江各地結合岸線整治,以點帶面整體實施生態修復、提升文化景觀,打造“臨江、閱江、憶江”的千里綠廊。南京建鄴區建成“長江記憶”水法制文化園,蘇州張家港高位規劃建設“長江最后一道彎”,無錫江陰選擇性保留、修復和雕塑化處理揚子江船廠船舶文化遺存。館廊園等水文化展示形態進一步豐富,各地各單位挖掘梳理治水時空脈絡,拓展水文化展現形式,籌建多主題、多類型的水文化陣地,常州市興建常州治水名人館,揚州市建設揚州治水文化館,泰州市建設河長制文化公園,蘇州市水文化館開館運行,無錫推動立項江南運河展示館。“建一個工程有一個窗口”理念得到實踐,位于洪澤湖畔的石港抽水站保留老機房建設“老站記憶館”,無錫宜興油車水庫建設了陽羨湖水科普館,鎮江市發揚新中國第一個大型電力灌區精神,興建珥陵灌區紀念館,泰興馬甸樞紐將文化展示館、景區元素等與工程建設同步設計、同步實施。
善作善成,水文化建設落地生根
作為水利大省,在工程建設中確立“工程為骨、生態為體、文化為魂”理念,注重用建筑語言解讀河流水文化或地域文化,推動和引導水利工程打上文化烙印。一批水文化地標工程崛起綻放,全方位、多視角詮釋水文化的物質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以文化為助力推動治水成就可見、可知、可感。
一是著力建造出類拔萃的水地標。在水利工程設計、建設過程中,注重融入水文化理念,把治水與人文相滲透,把工程與美學相彰顯,成就了具有江蘇特色的水利工程。聯合省旅游局共同開展“江蘇最美水地標”推選活動,通過尋找最能代表江蘇地域特征的水工程、水景觀、水聚落標識,推選出40個兼具工程美、景觀美、人文美的水地標,成為當地向外推介的文化符號。在歷史文化底蘊的傳承方面,洪澤湖三河閘工程除險加固工程時保留了御碑亭、清代鎮水鐵牛、工程指揮部舊址等歷史遺跡和文物,宿遷井頭翻水站利用原站房建設宿遷水利遺址公園,使水利工程成為別具風格的水利建筑藝術品。在彰顯時代特征方面,南京市三汊河河口閘工程,采用“雙孔護鏡門”的造型設計,為亞洲首創,造型獨特,視覺豐富;無錫市江尖水利樞紐水下倒臥門設計獨特,與河岸景觀完美融合,體現了城市水利建設的新理念。在地域文化與水利工程的結合方面,淮安水利樞紐立交工程設計建設了兩座凸顯漢唐風韻的安瀾塔,與當地鎮淮樓遙相呼應;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注重維護特色水利工程建筑風貌,江都三站修舊如舊,保留了“三面紅旗”的建筑外觀,整體樞紐范圍展現了揚州園林的地域風情。在創新文化與水利工程結合方面,蘇州段運河堤防加固工程在提升防洪標準、改善環境面貌的同時,疊加了文化旅游、健康休閑、遺產保護等功能,最大程度展現文化底蘊和生態需求;泰州鳳凰河工程充分挖掘泰州的鳳凰文化,結合眾多的水文化創新設計和鳳凰文化展示區,增加了鳳凰河的藝術美感和文化厚重感。
二是努力營造多姿多彩的水景觀。江蘇既有浩蕩的江河湖海,也有精妙的小橋流水。近年來,各地著力開展水文化挖掘展示,講好治水名家故事,積極打造特色鮮明的濱水景觀,讓水利風景區“有說頭、有看頭、有玩頭”。“有說頭”就是建立系統的導視系統、解說系統,講好每個景區自身的河湖故事,豐縣大沙河建設了大沙河展示館,講述黃河在二壩決口后豐縣治沙治水的歷程。“有看頭”就是工程改建修舊如舊,保留原貌,使人們在擁抱自然、品味人文的同時,能夠進一步了解悠久的治水歷史,感受當代水利的巨大成就。揚州黃金壩閘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個在大運河遺產保護范圍內建設的水利工程,攔邗溝而橫臥,設計充分汲取了歷史文化元素和揚州地方特色,有機融合水利工程的功能性。“有玩頭”就是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水文化知識普及,在昆山明鏡蕩景區,人們可以徜徉縱橫河道,參與祝甸古磚窯文化園各種文化沙龍,泰州溱湖會船節、連云港小塔山金秋塔山詩會等等,豐富了大眾參與水文化活動的方式。如今的江蘇,176家水利風景區以恢弘的水工程、優美的水環境,吸引著大批群眾游賞休憩,成為傳播傳承治水文化的絕佳場所。
三是聚力打造功能齊備的水基地。江蘇水情教育起步早、基礎好,多項工作全國領先。編制出臺《江蘇水情教育發展規劃》,2021年聯合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團省委、省科協制定出臺《江蘇省水情教育基地設立及管理辦法》,高標準創建省級水情教育基地,示范帶動全省。與四川省水利廳聯合啟動“都江堰·江都站世紀工程交相輝映”共建活動,倡議成立“長江經濟帶國家水情教育基地聯盟”,擴大了教育影響力和覆蓋面。確定“建設一個工程成就一個基地”理念,建成河道總督府(清晏園)、宿遷水利遺址公園、安瀾展示園(淮安水利樞紐)、江蘇防汛搶險訓練場、江都水利樞紐工程、泰州引江河工程等6家國家水情教育基地,數量居全國之首。依托大型水利樞紐設施和場館等,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開展常態化水情教育,成為水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和實境課堂。作為中國治水和漕運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衙署園林,淮安清晏園突出“水歷史+水情教育”主題,年接待參觀人數達20萬人次。作為“紅領巾成長營”研學基地,泰州引江河突出現代“水工程+水情教育”主題,采取線上線下多方位開展水情教育。
四是奮力塑造各具特色的水品牌。答好幸福河湖的重大命題,不僅要有水清岸綠的物質體驗,還要有浸潤心田的精神體驗;不僅需要水利人的不懈奮斗,更需要全社會的深入參與。近年來,我們策劃了一批高質量的活動,多渠道宣傳推介水文化,讓水文化元素在全省各地各領域高頻率高亮度呈現,也形成了江蘇水文化的系列品牌。聯合省委宣傳部、省交通運輸廳等五部門舉辦“尋找大運河江蘇記憶”活動,運河沿線116個運河地標網絡比美,7000多部反映美好運河的短視頻集結挑戰,微話題閱讀量達542萬,短視頻累計播放量4000萬、點贊量77萬。聯合河海大學舉辦的“江蘇河湖故事大家講”活動,榮獲江蘇省委網信辦網絡文化季優秀項目獎。推選“最美水利人”“十大河湖衛士”“最美基層河長”,樹立了水利、水利人良好的社會形象,打響江蘇水文化項目品牌和知名度,提高了行業的社會知曉度和關注度。面向社會公眾,出版《江蘇水情讀本》《江蘇水文化叢書》,填補了省級層面水文化科普讀物的空白。面向中小學生,推出《最美不過家鄉水》系列讀本,覆蓋全省4020所小學、2200余所初中,贈閱6萬余本。策劃制作《水潤江蘇》《水·江蘇》等一批反映江蘇省情水情的公益宣傳片,各類網絡平臺下載量超千萬。邀請知名科學科普博主“三維地圖看世界”制作上線的《太湖是怎樣的?》,觀看量超50萬。
再接再厲,水文化建設薪火綿延
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大運河文化帶等多個國家戰略在江蘇疊加,賦予江蘇水文化建設新的歷史使命。我們將牢記囑托,接續奮斗,切實履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開創水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幸福河湖、建設美麗江蘇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堅持服務大局,文化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深入挖掘治水文化精神內涵,以水文化為媒,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堅持以人為本,立足實踐。發揮人民群眾在水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以文化民、以文育民、以文惠民,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取得最廣泛的群眾根基,動員各方力量參與水文化建設。堅持統籌規劃,多元發展。統籌考慮地域廣泛性、文化多樣性、資源差異性,推進分類施策、分步實施。以治水文化為主線,發展與水相關的文學、藝術、習俗等,不斷豐富水文化內涵和外延,促進水文化事業的繁榮與多元發展。堅持突出重點,系統開展。緊緊圍繞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等重點江河文化開展研究和實踐,充分把握水文化時代特征和精華,注重水利遺產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實現水利遺產保護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
二是理清可持續工作思路。堅持守正創新,百花齊放,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營造水文化繁榮發展新局面。堅持系統挖掘,豐富內涵,從歷史文化、工程技術、文學藝術、國情水情教育等多維度提煉水文化內涵,從歷史演進、地理空間的時空角度分析水文化內涵,彰顯水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傳承弘揚,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共享治水成果,讓水文化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與時代同步,與水利發展同步,為水利事業發展提供文化動力和精神源泉。
三是明確多維度任務清單。出臺《關于加快水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將水文化建設規劃內容納入《江蘇省“十四五”水利發展規劃》,啟動《江蘇水情教育規劃》編制,新編或修編水工建設及河湖治理建設相關地方規程、規范,將打造水工文化品牌、河湖濱水空間文化提升等內容納入規范要求,通過基本建設有序推進,推動水文化建設落地見效。規范提升水利風景區運行管理,發揮好景區協會紐帶作用,促進整體發展。推進水情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大型水利樞紐的水情教育作用。保護和管理好水利遺產,進一步提高水文化遺產保存率、完好率。建設河湖濱水親水空間,打造“山水相融、城水相依、人水相親”的詩畫江南水鄉,發揮城區河湖城市客廳功能,讓老百姓共享河湖治理的成果,提升獲得感、幸福感。
四是追求浸潤式行為養成。依托博物館、水文化展館、地方水文化特色場館等場景,構建水文化展覽展示傳播體系,創新傳播方式,舉辦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水文化活動,闡發薪火相傳的治水歷程,全方位、多視角詮釋水文化物質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價值。依托大型水利工程設施、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風景區、展覽館等積極開展國情水情教育、中小學生研學活動等,在全社會營造“知水節水護水親水”的社會風尚,把水文化水情教育與培育公民樹立良好的資源道德觀念結合起來,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結合起來,發揮先進水文化的引導功能和自律意識,逐步構建人與自然、人與水和諧相處的文化自覺。
江河治理千秋業,文化傳承爍古今。一代代治水名賢櫛風沐雨、朝乾夕惕,在取得一個又一個治水奇跡的同時,創造出歷久彌新的水文化。接好時代的接力棒,我們將堅持創新與傳統齊飛,讓文化共時代一色。
(供稿:省水利信息中心 省河道局 責編:廳辦公室 許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