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獨特,成就理想育種地
南繁育種是一種利用氣候條件加速育種周期的方法,冬季和夏季分別在南方和北方進行育種,以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加速育種周期,提高育種效率。這種方法通過利用南方和北方氣候條件的差異,將育種材料在不同季節移至適合生長的地區,實現農作物的一年多代繁殖,從而縮短育種年限,加快繁育進程。
50多年前,多家科研單位和育種企業開始注意到元謀這片育種沃土。氣象資料顯示,元謀縣光熱資源充沛,干旱少雨,全年基本無霜,年均氣溫21.6℃。尤其每年9月到次年2月,日均溫度仍保持在13℃到15℃之間,非常適宜麥類、十字花科作物種子繁育。
“元謀好比天然溫室,可以縮短農作物的育種周期。繁育一個小麥品種,如果正常在北方種植,一個育種周期需要12年。但元謀的氣候條件給農作物加代種植提供了很大方便,在這里,小麥的育種周期大概能縮短2/3。”元謀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羅春華說。
一粒好種子的誕生不僅要有天時、地利,還要有人和。
元謀縣育種工作始于20世紀70年代。“1981年,中國農科院選中元謀縣農場進行冬季育種,那年17歲的我,進入農場從事育種工作。”元謀縣南繁村黨支部書記、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會長仲家楷向半月談記者介紹,當年農場里會種地的人很多,但育種跟種地比起來,要求更精細。“過去人們種地,習慣一邊干活一邊聊天,但育種必須集中注意力,嚴格按照要求實施。為了改變大家的習慣,農場會給下地育種的村民發水果糖吃,嘴里含著糖不方便聊天,大家就知道要集中精力了”。
怎么雜交、怎么選種、怎么施肥……在育種專家指導下,當地群眾逐漸掌握了育種技能。元謀育出的種子籽粒飽滿、水分含量低、發芽率高、凈度好。元謀日漸成為業內知名的育繁種理想地。1996年,元謀縣農場改稱南繁村;2004年4月,“元謀縣南繁種子繁育協會”掛牌成立,專業從事糧食、蔬菜、花卉的繁制種工作。
人才企業匯聚,攜手打造專利標準
進入9月,元謀縣便熱鬧起來,每年此時,來自五湖四海的育種專家,都會一頭扎進這片土地,開始種子育繁工作。
走進因南繁育種得名的南繁村,墻上的光榮榜上,貼滿了種子繁育能手、致富帶頭人的照片。數十年來,在育種專家等各地科技人才的支持帶領下,村民攜手奮斗,南繁村的育種范圍涵蓋了糧食、油料、瓜果、花卉、蔬菜五大作物種子體系的50多個品種幾千個種子組合,育種輻射面積達1萬多畝,南繁村已成為當地種業發展的中心區域。
在元謀縣繁育的眾多作物種子中,青稞是最受關注的作物之一。“青稞是西藏的主要糧食作物,目前生產推廣的青稞良種有90%培育自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羅春華說。
20世紀90年代,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育種工作者就開始在元謀開展青稞育種加代工作。2016年,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在元謀縣黃瓜園鎮建成了青稞育種加代與擴繁(元謀)基地,此后,基地成功培育出了高寒農區豐產早熟的藏青17、喜馬拉23號等青稞品種,以及藏青3000、藏青16、藏青20等河谷高產抗倒伏青稞品種。
包括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在內,目前,中國農科院、青海農科院、中國農大、云南農大、新疆石河子大學、沈陽軍區后勤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先正達、臺灣農友等117家單位和種子生產企業在元謀從事冬季種子繁育與雜交后代加代鑒定工作。
在科研單位和科技人才的加持下,元謀縣已累計獲育繁種專利32項,制定種子生產技術地方標準12項,自主研發的86個農作物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登記認證。
本土力量崛起,搭建交流平臺
在元謀的種業版圖中,本土企業的自主研發力量也在逐漸崛起。
“20年前,元謀的番茄種子都是進口的,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番茄種子。”云南金誠種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武成勇說,經過20多年的研發,公司已有26個番茄品種烙下“元謀印記”,并在農業農村部登記,種苗供應云南、四川、廣西、福建、浙江、山東等地。
作為元謀縣規模最大的工廠化育苗基地,云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育苗車間里,各類蔬菜種苗長勢喜人。育苗基地負責人仁金宇介紹,公司育成蔬菜新品種10多個,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出口到周邊國家。
近年來,元謀縣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體系。為了不斷開拓種業市場,促進種業交流,已連續舉辦7屆蔬菜種業博覽會等展會活動,累計吸引來自國內外1884家企業、科研院所的14個品類、13560個果蔬品種參展。
“這樣的展會活動對企業來說非常難得。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在元謀共同探討種業發展新趨勢、新技術、新模式、新市場,為我們找到發展新思路。”云南思農蔬菜種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說,去年公司依托蔬菜種業博覽會簽訂產銷對接項目4個。
元謀,正成為種業“芯片”研發的“硅谷”,在搭建種業科技開放交流平臺的同時,也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