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奮斗者的足跡,總會在時間中留下深深的印痕。
1949年的10月1日,新中國編年史翻開了嶄新一頁,開辟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新紀元;2021年的10月1日,為光榮與夢想的72年,為波瀾壯闊的72年,我們再舉起慶祝的酒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安門城樓上的莊嚴宣告猶在回響,連接著輝煌的過往、擘畫著絢麗的未來,觸動著我們心底最深沉的情愫、激發著每個中國人奮進圓夢的情懷。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一路滄桑巨變刻骨銘心。72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瞬間,對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過是截取的片段,但如此的瞬間、如此的片段,卻承載起邁向現代化的中國探索中開天辟地的“歷史單元”,標注了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間坐標”。
72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出的現代化答卷,讓所有了解歷史的人驚嘆——曾經,我們只有造桌子椅子、造茶碗茶壺的生產基礎;現在,我們的制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為健全的國家。經濟總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679億元變成了突破100萬億元大關,“8億人吃不飽”變成了“14億多人要吃好”,科技領域的“后進生”變成了探索星辰大海的“生力軍”……自古追尋的“汔可小康”夢想,落地成為“活躍躍”的現實,中國人民在960萬平方公里的美麗家園上有尊嚴地生活著、幸福地歡笑著、激情地奮斗著,自信自強地“平視世界”。
1949到2021,在這不尋常的歷史單元里,有多少悲壯,有多少感動,有多少艱辛,有多少榮光。
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時,已蘊含了答案。“五星紅旗”寓意全國人民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鄭重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邁向現代化、走向民族復興,猶如一幅前后相繼的長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也同時拉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大幕,激蕩出“重整行裝再出發”的壯志豪情。人民的共和國,以72年不變的執著和堅韌,開始了新的偉大征程。
這注定又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偉大斗爭。國際格局發展演變的復雜性、世界經濟調整的曲折性、逆全球化動向的頑固性、國際矛盾斗爭的尖銳性、國際秩序重塑的長期性,都變得越來越突出;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交織、利益多元多樣和訴求差異擴大明顯等多重影響共存,我們面臨的壓力、阻力都不小。
踏上新征程,讓現代化與14億多人口全方位結合,讓增長與轉型相兼顧、先富與共富相統籌、環境與發展相協調,每一個都不會是“愉快的郊游”。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堅定信念、保持韌勁,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進。“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更加需要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更加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踏上新征程,全黨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把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加強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決策部署的落實落細,不斷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繼續發揚徹底的革命精神,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執著,以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引領新的偉大社會革命,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職能配置上更加科學合理、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備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新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道出了大黨大國的雄心壯志。承載接續奮斗的探索,匯聚億萬人民的拼搏,沿著不可逆轉的復興之路奮力前行,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生機勃發,勢不可擋。
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海晏河清,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