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黨的二十大報告全文發布。
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這是中央第一次用“風高浪急”、“驚濤駭浪”來形容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國家發展面臨的的環境和形勢。
2023年2月28日發布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公報,談到國內外形勢時,非常不樂觀。
在談到國際形勢時強調: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必須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中央對國際形勢的判斷異常嚴峻。
“風高浪急”和“驚濤駭浪”八個字的提法,是繼二十大后的第二次強調!
2023年5月30日下午,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當前我們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問題的復雜程度、艱巨程度明顯加大。
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極限思維”的概念是首次提及,所謂極限思維,就是充分考慮和應對最壞結果的發生。
極限思維是底線思維的最高等級,是以可能出現的“極限情形”來考慮問題、研判局勢、作出決策的一種觀點、理念和思維方式。
這是不到一年時間內,中央第三次用“風高浪急”、“驚濤駭浪”來形容國家面臨的形勢。
由此可見,在保持充分戰略定力的基礎上,中央對國際形勢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和判斷。
那么,近年來,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才會促使中央作出如此的判斷呢?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來自于美國對華關系的調整,美國為了達到全力遏制中國崛起的目的,甚至不惜犧牲兩國經貿關系,決心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原本中美兩國正常經貿往來,各取所需,相安無事,但現在美國不這么想了,它覺得以往的相處模式便宜了中國,無形中給自己培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所以,美國現在要全力出擊全方位阻擊中國,凡是能夠阻止、延緩中國發展的事情,它都會不遺余力地去做。
為了對付中國,美國目前手上主要攥著“兩張牌”,一張是“臺灣牌”,另一張是“南海牌”,隨便抽出其中一張,就能搞事,就能令中國疲于應付。
關于臺灣問題,中美兩國博弈的實質焦點在于,中國大陸敢不敢出兵“武統”?美國敢不敢出兵保衛臺灣?
牽一發而動全身,在這個問題上,中美兩國都不會輕舉妄動。
關于南海問題,由于美國的軍艦時不時過來“竄門”,保不齊哪次與中方跟蹤監視的艦艇發生“擦槍走火”的風險。
風險管控的主要責任在美方,只要美國的軍艦不來南海,一點事都不會有。
其次,中國與周邊鄰國的關系并不融洽,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風險。
美國定調與中國的關系后,跟在其身后的“一幫小弟”自然亦步亦趨,有樣學樣,其中就包括美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韓國。
日韓兩國與美國保持高度一致,表示絕不允許中國大陸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臺灣有事就是日本(韓國)有事”,中國與日本、韓國兩國的關系趨于緊張。
此外,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的印度也不安生,時不時在邊境搞出點小動作,擾亂邊境地區的安寧。
雖然被中國在1962年“修理”過一次,可是,印度人貌似吃苦不記苦,骨子里又開始蠢蠢欲動,這樣的隱患始終是不穩定因素。
一直拒絕與中國簽訂邊境協議的印度,充滿了領土野心,妄圖吞并中國藏南地區,中國怎么可能會答應呢?
第三,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雖然一直竭力維持中立的姿態,可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卻并不買賬,紛紛指責中國,應該制裁俄羅斯。
此舉使中國在國際上陷入被孤立的境地,中國外交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當然,某些西方人習慣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他們有這樣的表現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中國外部環境確實存在著諸多不穩定因素,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風高浪急”、“驚濤駭浪”,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