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學制人才培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擴大對初中畢業生實行中高職貫通培養的招生規?!剿鏖L學制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推動了職業教育從貫通培養到長學制培養的變遷。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支持在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領域實施長學制培養”,強調了長學制培養的重點領域。2022年,《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支持優質中等職業學校與高等職業學校聯合開展五年一貫制辦學,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銜接培養”,進一步明確了長學制培養的主要舉措。實施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從成長成才通道上看,這是類型教育的外在體現,從內涵發展上看,這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提質升級,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背景下,職業教育必須持續推進改革創新,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問題解決、團隊合作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持續賦能,這既是新時代下職業教育的使命擔當,也是《職業教育法》賦予的法定職責。以廣東省為例,深入剖析其在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方面的機制與實踐創新,并進行實證分析,在審視問題的基礎上,對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下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的實踐模式與運作規律提出對策建議。
一、機制層面:系統布局人才培養改革,服務區域產業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和職業教育大省,廣東省始終以系統觀念為指導,面向初中,中職(含職業高中、中專、成人中專、技工學校、技師學院,下同)和高職??破瘘c入學的學生,在中職與高職、中職與本科、高職與本科等人才培養通道的銜接、貫通方面,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實踐,培養了一大批技術技能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充實的智力資源。
(一)與時俱進,完善多通道成長成才框架
為適應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廣東省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起步較早,為不同起點的學生(含退役士兵)搭建了多樣化的成長成才通道。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廣東省自2001年起一直堅持并完善“3+專業技能課程證書”(簡稱“3+證書”)政策,2002年起開始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單獨招生考試試點,2010年起開始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及自主招生工作,2013年起開始高本協同育人試點,2017年開始探索“一年兩考”,即春季高考和夏季高考。從整體上看,按照生源入學起點和畢業學歷的不同,基于考試評價的松散型學段銜接為主,基于技能提升的緊密型學段貫通為輔,具體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初中起點入學,如中職與高職三二分段培養,中高職一體化的五年一貫制,學生畢業時獲得??茖W歷。二是中職/普通高中起點入學,如高職與本科“3+2”分段專升本協同培養、高職與本科“4+0”“2+2”四年制本科聯合培養、3+證書(本科批次)等,學生畢業時獲得本科學歷;其他自主招生、依學考錄取、現代學徒制、3+證書(專科批次)等均為基于考試評價的單學段形式,學生畢業時獲得??茖W歷。三是高職??破瘘c入學,如在域內“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項目(簡稱“普通專升本”),學制兩年,畢業時獲得本科學歷。具體詳情如圖1所示。
(二)擴容提質,優化省域職業教育結構布局
為擴大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供給,201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職業教育“擴容、提質、強服務”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實施省屬職業院校集團辦學,組織部分省屬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聯合組建若干教育集團……按照高等學校的設置程序,推動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職業學校序列”,以此優化省域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具體方式有:一是采取部分中職學校之間的合并,如廣州市財經商貿職業學校、廣州市城市建設職業學校分別整合多所市屬中職學校。二是將同類型的部分中職并入區域高職院校,實施省屬職業院校集團辦學,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等分別合并多所中職學校。三是啟動將深圳技師學院、廣東省輕工業技師學院、中山市技師學院三所技工院校擬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同期,珠海、湛江、佛山等地也在相應的“十四五”規劃中推動市屬衛校、技校納入高等院校序列。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廣東省實現了21個地級以上市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全覆蓋,為推動省域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為破解區域協調發展難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立足實業,錨定長學制人才培養主陣地
作為踐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排頭兵,廣東省始終以實體經濟為本,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載體,為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改革提供產業導向,具體表現有:一是202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提出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簡稱“雙十”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半p十”產業集群為職業院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提供了基礎保障。二是2022年,廣東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提出要突出制造業當家,高水平謀劃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廣東省立足實業,聚焦產業中高端的戰略部署,與《意見》的重點行業、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高度契合,為職業教育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指明了主方向。具體詳情見表1。
二、實踐層面:多元參與多形式銜接貫通,促進學生多樣化成才
為增強域內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能力,廣東省持續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打造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新高地。尤其是“十四五”建設以來,通過整合域內高等教育資源,廣泛開展中職、高職、本科院校多元參與的多形式銜接貫通人才培養改革,有效促進了不同起點學生的成長成才。
(一)實證數據來源與預處理
聚焦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廣東省中職、高職、本科三者之間的銜接貫通培養試點布局及改革成效,涉及產業相關的數據來源有:《意見》中12個打造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廣東省“雙十”產業集群;涉及專業相關的數據來源有:廣東省19個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311個省高水平專業群,346個省高職教育一類、二類品牌專業、298個省中職教育“雙精準”示范專業;涉及試點布局的數據來源有:2021—2023年,廣東省職業院校中高職貫通培養三二分段試點,高職院校五年一貫制試點,高職院校和本科高校協同育人試點,全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管理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備案專業及年制;涉及試點改革院校等統計數據來源有:廣東省高等院校名單(截至2023年6月15日,本科69所、專科93所),廣東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建設名單(簡稱“省域沖補強高?!?,47所),廣東省省域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建設與培育單位(45所,簡稱“省域雙高?!保?023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學校(349所),其中,省級及以上重點、示范、高水平中職學校(簡稱“省域示范中職”)193所,2023年廣東省技工教育招生院校名單(142所)。為保證研究過程中相關數據分析的一致性,對收集數據進行如下處理:一是根據廣東省集團辦學的中高職院校調整情況,相關的原中職學校均按2023年公布的中等職業教育招生學校名稱統計;二是除普通本科和技工學校外,其他所有涉及的專業信息均按照《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簡稱《目錄》)進行修正,并對由二類晉升為一類立項的品牌專業進行去重處理。
(二)實證分析與結論
1.學校層面:發揮優質學校龍頭帶動作用,試點學校多、質量高
廣東省教育主管部門以“創新強校工程”為抓手,持續加強職業院校建設統籌與年度考核,2021—2023年,開展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的學校呈現“量多質優”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一是中高職貫通培養(含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下同)改革試點累計280個高職學段教學點,涵蓋84所高職??茖W校(占比90.3%),設置829個中職學段教學點,涵蓋275所中職(占比78.8%),74所技工、技師學校(占比52.1%)。高本協同育人改革試點累計91個本科學校,176個高職學校,涵蓋34所本科(占比49.3%),68所高職(占比73.1%)。二是中高職貫通培養涵蓋13所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占比92.9%),44所“省域雙高?!保ㄕ急?7.8%),176所省、國家示范中職(占比91.2%),高本協同育人試點涵蓋19所“省域沖補強高?!保ㄕ急?0.4%),14所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占比100%),43所“省域雙高?!保ㄕ急?5.6%)。每年參與試點的中職、高職、本科院校數量多且保持相對平穩,具體詳情見表2。
2.專業層面:長學制培養聚焦區域重點產業,優質專業試點參與度高
2021—2023年,廣東省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充分對接“雙十”產業集群布局,服務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省級及以上高水平專業群牽頭專業(簡稱“群牽頭專業”)試點參與度高。具體表現在:一是中高職貫通培養試點共布局4640個專業點,高本協同育人試點共布局755個專業點,根據《目錄》的一體化設計,中高職貫通培養涵蓋241個高職專業(占比32.4%),68個專業類,19個專業大類,170個中職專業(占比47.5%),65個專業類,17個專業大類,其中,中高職三二分段主要聚焦在電子與信息大類、裝備制造大類、財經商貿大類、文化藝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旅游大類、交通運輸大類,累計4122個專業點(占比88.8%);五年一貫制主要聚焦在教育與體育大類、文化藝術大類、醫藥衛生大類、食品藥品與糧食大類,累計99個專業點(占比96.1%)。高本協同育人試點涵蓋134個高職專業(占比18%),54個專業類,18個專業大類,主要聚焦電子與信息大類、財經商貿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裝備制造大類、文化藝術大類,累計514個專業點(占比68.1%),同時中高職三二分段銜接專業所屬相同專業大類的比例高,整體上符合區域重點產業布局。二是“群牽頭專業”積極參與長學制人才培養試點改革,專業點布局均值高。其中,參與中高職貫通培養試點的“群牽頭專業”184個(占比55.8%),中職“雙精準”示范專業242個(占比81.2%);參與高本協同育人試點的“群牽頭專業”121個(占比36.7%);在三二分段銜接工作中,中、高職省級及以上優質專業承擔了更多的試點任務,同時受限于省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劃和本科院校開展協同育人試點的專業范圍,“群牽頭專業”沒有體現出明顯的試點優勢。具體詳情見表3。
3.生源層面:長學制培養試點類型多樣,高職院校的中職生源占比高
依托經濟總量和人口輸入優勢,廣東省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類型多樣,潛能充足。具體表現在:一是在拓寬通過考核評價進入下一學段學習通道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中高職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高本協同育人“3+2”“4+0”“2+2”項目,其中,三二分段中高職銜接工作雖起步較晚,但后發優勢明顯,2021—2023年備案的二年制專業點分別達到1042、1182、1422個,領先第二名年均超過500個專業點。二是根據廣東省教育主管部門公布的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的招生計劃數和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2023年的高職(??疲┱猩藬捣謩e為39.73萬、40.55萬、42.83萬,其中,長學制培養涵蓋的中職生源占比年平均為21.9%,一方面穩定了省域中職教育的“基本盤”,另一方面為特定專業領域的長學制培養提供了生源保障。具體詳情見表4。
三、工作反思:高質量發展要求下尚存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進入21世紀,廣東省在職業教育貫通培養到長學制培養的探索中,既有機制上的改革創新,更有操作層的務本實干?;谑∮蜷_展的相關教學改革類建設項目的研究分析,并結合沿海相關省份的調研對比,發現廣東省在長學制培養的銜接通道、銜接載體、銜接內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聚焦新質生產力領域,從謀“新”重“質”上找突破,使其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更充分地發揮支撐作用。
(一)銜接通道:適應區域重點新產業,構建效能型長學制人才培養主航道
綜合政策調研和實證數據分析,廣東省圍繞職業教育開展的學段貫通人才培養改革起步早,但新步伐相對較慢。具體表現有:一是從試點項目的角度看,廣東省中高職貫通培養的三二分段、五年一貫制,其主要區別是各自面向的專業大類和學生入學時的學籍,在實施過程中的壓力主要集中在高職院校對于占比不到四分之一的二年制學生的教學與管理,客觀上攤薄了高職院校有限的三年制辦學資源。二是從長學制培養通道看,目前,廣東省集中在中職與高職、高職與本科之間的貫通,職業本科與高職、中職聯合開展的貫通培養項目、專業點及招生人數均偏少,中職與本科,中職、高職、本科三段貫通培養通道暫時缺位,省域長學制人才培養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長學制培養項目設計、分類賦權考核、學段考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在拓寬多樣化成長成才通道的基礎上,從“新”的角度提升長學制培養對區域新產業,尤其是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的人才供給匹配度,從“質”的角度構建高效能的長學制人才培養主航道。
第一,優化長學制培養項目,服務區域重點產業發展。聚焦區域產業人才培養周期長、技能要求高的專業領域,優化長學制培養項目布局。一方面,拓展成長成才的寬度,為不同起點的生源提供多形式的入學通道,同時完善中職、高職、本科三者之間長學制培養的兩學段、三學段組合,提升技能人才培養的深度;另一方面,以各學段的標準年制為主要遵循設計相應的長學制培養項目,避免主體實施單位有限辦學資源的散落分布問題,同時優先考慮更多學段的貫通培養,從而提高各學段的投入產出成效。第二,分類賦權考核,做強長學制人才培養主航道。根據域內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優化省域層面的年度考核評價,引導域內相關院校聚焦長學制培養的主航道。一方面,提高面向區域重點產業開展長學制培養項目的考核權重,引導各學段院校聚焦以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的重點領域,加強長學制人才培養項目布局和資源投入;另一方面,建立同專業大類長學制人才培養成效比較機制,實行優勝劣汰,壓實各試點項目主體單位的工作職責,提高試點項目的人才培養質量。第三,創新學段考核評價,提升長學制學業壓力。以面向學段教學院校和學生的考核評價改革為抓手,落實學段主體實施單位責任制,提升學生的學段學業壓力,提高長學制培養輸出端的人才質量。一方面,建立前學段教學院校年度評價機制,基于教育主管部門統一設置的考核評價指標,后學段教學院校負責對前學段教學院校開展年度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下一年度的招生計劃分配,以此調動各學段教學院校的工作能動性;另一方面,創新貫通培養中的轉段考核評價方式,采取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并在非最后學段設置一定的淘汰率,通過引入競爭,避免“試點泳道”內的躺平現象,激發學生內生動力。
(二)銜接載體:跨學段專業組群新模式,建立垂直型長學制人才培養共同體
實證數據分析顯示,“十三五”以來,廣東省在不同層級的學校、專業層面先后立項或認定了一批省級項目,但具體到長學制培養,跨層級的相關省級項目較少,前學段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后學段的現象較為突出。具體表現有:一是專業設置備案結果顯示,2023年省級優質專業在中高職貫通培養的布局占比不高,其中,“群牽頭專業”備案二年制211個(占比63.9%)、五年制22個(占比6.7%),省級一類、二類品牌專業備案二年制218個(占比63%)、五年制11個(占比3.2%),遠低于242個中職“雙精準”示范專業(占比81.2%),尤其是聚焦對接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的專業大類占比更低,其中,“群牽頭專業”備案二年制105個(占比31.8%)、五年制7個(占比2.1%),省級一類、二類品牌專業備案二年制137個(占比39.6%)、五年制5個(占比1.4%),遠低于167個中職“雙精準”示范專業(占比56%)。二是按層級分別開展專業群建設,缺乏專業群項目層面的縱向內生聯合,層級間對口幫扶的“散裝式”特點,導致在長學制培養中各學段執行專業的內驅動力不足。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應持續發力建立健全長學制實施主體單位層面的學校共同體、銜接執行載體層面的專業共同體,探索跨學段進行專業組群的新模式,實現銜接學校、專業的共生共長。
第一,從服務所在地產業發展的角度,優選長學制試點院校。產業發展的區域集群特性決定了相同或相鄰市域職業院校的服務面向、專業的職業面向有著更大的趨同性,因此,長學制培養的試點院校應優先在地市級層面的最小物理跨度內選擇,保證人才供給與區域產業的最大適配度。同時從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應適度超前加大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的長學制人才培養布局,通過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滿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第二,在長學制實施主體單位層面,建立學校共同體。借鑒職業院校集團辦學的思路,由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布局建設中職、高職、本科之間的長學制培養聯盟,并設置階段性的對口合作期,通過“準內生型”的長學制培養來避免原試點申報中存在的主體單位“挑肥揀瘦”現象,兼顧區域教育資源公平。同時建立對各聯盟的考核激勵制度,壓實各試點合作院校的責任,促進長學制培養工作的高質量發展。第三,在長學制培養執行載體層面,建立專業共同體。對接區域重點產業,尤其是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借鑒產業、專業集群的工作思路,由教育主管部門立項建設縱向跨學段的專業群項目,通過具體的內涵建設項目強化長學制培養各學段專業間的緊密合作,提升各專業的內驅動力,同時為推動長學制培養所需的金專業、金課程、金師資、金基地和金教材(簡稱“五金”)等內涵項目的一體化建設提供執行載體。
(三)銜接內涵:統籌布局一體化品牌項目,打造共贏型“五金”解決方案
實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廣東省開展的長學制培養項目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之間相互獨立,在以教學創新團隊、課程、教材等為核心的長學制培養內涵建設上缺乏有組織的統籌布局。具體表現有:一是省級教學創新團隊以及作為主要創新載體的課程、教材、教學能力比賽等,均是以層級為劃分原則,缺少縱向跨層級的載體融合,各層級“只掃門前雪”的現象較為突出。二是學段主體實施單位的法人、上級主管部門的不同,在整合多學段資源開展“五金”一體化建設方面缺乏內生約束力。為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從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的角度,在夯實從橫向角度按層級劃分的“五金”建設基礎上,從縱向角度有組織地布局各學段協同的“五金”建設,狠抓質量提升,培育多元共贏的項目品牌,打造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的區域典范。
第一,有組織地開展“組團式”師資培養。教育主管部門可根據區域產業集群的崗位需求,統一發布年度教師下企業鍛煉計劃,并統籌域內院校組建教師下企業鍛煉“輪訓團”,同時與遴選通過的產教融合型企業簽訂教師培養協議,明確參與方的責權利和教師輪訓考核標準。通過開展成規模的委培式教師輪訓,改變職業院校各自零星安排教師下企業鍛煉的“游擊方式”,保障企業投入的產出利益,提高教師企業輪訓的質量。第二,有組織地建設共享型產教融合基地。基于長學制人才培養共同體建設和最小物理跨度內試點的特性,充分發揮各院校在市域產教聯合體、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載體建設中的集約作用,通過共建共享降低單個院校的硬件投入成本,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通過裝備升級縮小實訓設備與企業一線的水平代差。相比各自開展基地建設的方式,實現“同等投入”下的“消費升級”。第三,有組織地建設課程改革一體化項目?;诳v向跨學段的專業群,通過設立具體的課程改革驗收指標,引導各學段院校有組織地共建教學創新團隊、課程、教材等。一方面,通過開發同一課程不同版本的方式適應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滿足長學制培養的銜接要求,避免各學段之間課程內容的重復教學或斷層式割裂;另一方面,通過開發課程配套的數字教材,及時把分別適用各學段的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育教學實踐,盡可能保證各學段的培養輸出與崗位需求的匹配度。通過課程、教材等銜接內涵項目的一體化共建,培育跨學段的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提升長學制的人才培養質量。
引用本文請標注:陳華政,范旭東,周紅利.職業教育長學制人才培養研究:機制革新、創新實踐與行動對策——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2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