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乘東風萬里——寫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只此青綠,乘東風萬里——寫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zhangzhiqiang 2025-03-22 公司簡介 11 次瀏覽 0個評論

    只此青綠,乘東風萬里

    ——寫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中國軍網記者 劉雅娟

    這里是浩瀚綿延4.92萬平方公里的巴丹吉林沙漠的邊緣,四野空茫。

    這里是中國航天人一次又一次回應先人對天際宇宙執著的起點。

    夜色籠罩的茫茫戈壁上,再一次升騰起的烈焰成為最熱烈的贊美。

    10月30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這是航天員蔡旭哲(右)、宋令東(中)、王浩澤在出征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10月30日4時27分,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托舉著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點火發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乘神舟、赴太空。

    大漠震顫,那道壯麗的光軌照亮了這片土地上向下扎根、向天而生的樹與人。

    邁向宇宙的漫漫征途里,這是又一次光輝的起航。

    逐夢,筑夢

    “5、4、3、2、1,點火!”一聲沉穩的點火口令牽動著指揮控制大廳里所有人的心。

    飛行結果快速評估團隊成員駱琦緊緊盯著屏幕上不斷跳動的海量數據,密切關注著各分系統的運行狀況。

    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火箭按照預定程序飛行,姿態穩定,各級發動機工作正常,船箭分離正常,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入軌參數精度滿足“圓滿成功”評定準則!

    當指控大廳又一次亮起喜慶的大紅屏,駱琦與同事互換一個欣慰的眼神,默契一笑。

    這是駱琦來到東風航天城的第三年。

    2022年年初,臨近春節。駱琦登上飛往西北的航班,離開了學習生活12年的長沙。

    來東風航天城之前,她曾在地圖上細細尋覓——酒泉,只是中國西部那片無垠荒漠中一塊小得幾乎看不見的綠色。一路往西北,景色從郁郁蔥蔥,逐漸變成滿目枯黃。這個從小在南方長大,連季節更替草木枯榮都沒見過的姑娘,一時間難以接受這光禿禿的荒漠。

    “作為雙一流大學畢業的博士,為什么會選擇來到西北大漠這么偏遠的地方工作?”

    “我覺得航天事業還是很厲害的。”出生于1992年的駱琦回答。那一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而且,這里的胡楊林很美,不是嗎?”

    在弱水河流經的額濟納浩瀚的沙漠,隨處可見胡楊家族的繁榮。河水流到哪里,胡楊就會把種子傳播到哪里,一旦扎根,就會從少變多,由弱轉強。只要河流奔騰不息,胡楊就會生生不息。

    半年之后,駱琦的愛人林時劍順利畢業,他追隨她的腳步,堅定地選擇了航天事業,選擇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他們選擇一起扎根于這片熱土。

    “我學習的目的就是能夠運用所學為國家服務,如今有機會參與到國家航天事業中,更要珍惜平臺發揮價值。”駱琦忘不了第一次參與任務的自豪與滿足。

    這里就是離夢想最近的地方!這是駱琦和愛人林時劍共同的心聲。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里,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歌頌我,不渴望你報答我,我把光輝融進祖國的星座……”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航天事業蓬勃發展,這片遠離塵囂的土地,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眾多像駱琦這樣的青春志士紛至沓來。他們如同堅韌的胡楊,深深扎根于廣袤無垠的大漠之中。

    在這片熱土上,他們不僅迎來了追逐并實現人生夢想的寶貴機遇,更親身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逐步從藍圖變為現實的壯麗歷程。

    守望,瞭望

    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弱水河緩緩流過胡楊林的悠悠歲月,嘉峪關沉默遙望山巒上的千秋積雪,只有偶爾低速駛過車輛的鳴笛致敬劃破戈壁長久的沉寂。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許多地方都是用數字來編號的。東北方向4公里處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位置在9號和10號之間,被航天人深情地稱為“9號半”。一排排整齊的墓碑中,有一座墓碑最為特別,碑前生出一棵樹。

    那是一棵從墓碑與磚的縫隙里“鉆”出來的榆樹,三四米高,傲風而立。

    墓碑下,長眠著的英雄是當年燃料加注中隊的一名操作手,叫王來。

    1965年深秋,在一次導彈發射合練中,加注車準備離場時,特種燃料不慎起火,一個戰友瞬間被火舌吞噬。要知道,每個加注手身上都會附著許多特種燃料分子,一旦著火,就會危及生命、危及裝備。危急關頭,年輕的王來不顧一切沖了上去,迅速扒下戰友著火的工作服,自己身上卻不幸燃起了大火。當更多戰友要沖過來救他時,王來大喊道:“別過來!”然后遠離加注車,轉身掙扎著向戈壁灘深處跑去……

    王來走了,只在戈壁灘的沙礫上留下了烈火熏燎的38個腳印。

    在東風航天城,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逢重大發射任務之前,航天科技工作者們都會到烈士陵園來向先烈“報告”。

    臨近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劉華兵又一次來到王來烈士墓前的樹下。

    劉華兵已無法確切回憶起這是他的第幾次到訪。只是記憶中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發現石縫間悄然探出了一抹生機勃勃的新綠。漸漸地,它發了芽,抽了枝,長成一株指頭大小的幼苗,后來又在漫天黃沙中悄悄長成了一棵樹,成為這片靜謐的墓碑群中最獨特的景致。

    當苗長成了樹,劉華兵也從一頭青絲到兩鬢染霜,在與火箭燃料加注這項事業相伴相隨的日子里,悄然間迎來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三十個年頭。

    三十年間,每日與易燃、易爆、劇毒、強腐蝕的火箭燃料打交道,在這項被航天人稱為“在刀尖上跳舞”的工作中,劉華兵也曾經歷過驚心動魄的時刻——

    某次氧化劑加注庫房突發泄漏,情況緊急,劉華兵同6名搶險隊員只穿戴簡單的過濾式面具,在滾滾濃煙中3次沖進現場,朝著燃料濃度最高的地方,探摸著尋找泄漏點。經過23分鐘的緊急排故,泄漏點被成功封堵。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新一代航天人做出了同樣的回答。

    “即便我們能控制99%的風險,剩下那1%的風險永遠存在。”但劉華兵說,“再危險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干。”

    正是熱愛與使命推動他們向前走,在危險中創造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在“9號半”,倒下了的人們依然能夠“聽見”火箭的轟鳴,“看到”衛星和飛船升空。發射架旁,他們用永恒的青春守望奮進的事業。

    而劉華兵和他的戰友們就像那抹從石縫中鉆出的新綠,為理想與激情、夢想與光榮添上新的注腳。

    問天,飛天

    10月30日,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的前一晚,氣溫已逼近0℃。發射塔架上,負責發射場平臺技術總體工作的張衛紅依然奔波忙碌著,身影瘦小卻干練。

    待到忙完,張衛紅卻沒有急著離開,她站在這座總高百余米、重達數千噸的“鋼鐵巨人”之上,向下望去。夜幕沉沉,看不清地面的狀況。但張衛紅知道,在離發射塔架50米左右的地方,那里有一棵榆樹,他們叫它“樹堅強”。

    每次火箭升空時,噴射出來的熾熱火焰,都將這棵樹的一半樹枝燒蝕。勇敢地面對、頑強地活著,是它的信念。只要澆上水,在來年春天,它總能重新煥發新芽,再次蓬勃生長。

    它見證了921發射塔架在這里拔地而起,見證了火箭奪目的尾焰化作遠去的星芒。

    “各號注意,30分鐘準備。”

    發射塔架緩緩打開,乳白的船箭組合體巍峨聳立,靜待騰空而起的時刻。

    “各號注意,15分鐘準備!”

    “各號注意,1分鐘準備!”

    黎明前的發射場靜極了,現場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只有倒計時的口令聲在天地間回蕩——

    只此青綠,乘東風萬里——寫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5、4、3、2、1,點火!”

    再一次,“樹堅強”在烈焰中目送“龍馬乘組”奔赴太空去書寫專屬于華夏的浪漫傳奇。

    問天閣,欲問天何?是專屬于中國航天人的不斷求索,也是屬于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曾經古人把仰望蒼穹時產生的那些慨嘆、癡迷和不羈的猜想,寫成故事,講給孩子——“天宮”“天問”“嫦娥”“祝融”“夸父”“北斗”……我們太懂先人對天際宇宙的執著,在終于有能力翱翔宇宙之后,用飛天回應古人,又用這種精神照亮后人。

    飛天,是充滿挑戰的征途——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代表中國人首次出征太空。就在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突然發生劇烈的抖動。他眼前一陣發黑,感覺五臟六腑都要碎裂了。痛苦的感覺越來越強烈,他咬牙堅持26秒,直到共振現象逐漸消失。

    飛天,還是一種不懈的堅持——

    費俊龍兩度飛天的17年間,從未停止訓練,刻苦鉆研飛行和操作程序;王亞平在嚴苛的航天員訓練課目中,從未喊過“暫停”,一次次突破人體極限;鄧清明面對多次與飛天失之交臂,從未放棄,執著堅守24年終圓飛天夢想……

    飛天,更是接續傳承的事業——

    2024年4月28日,神舟十七號、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接過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指令長湯洪波移交過來的系著紅色中國結的中國空間站鑰匙,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指令長葉光富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我們神舟十八號乘組一定竭盡全力去跑好屬于我們的這一棒,請大家放心!”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一人飛行到太空會師……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建成了屬于自己的“太空家園”,天地往返已成常態。

    當“90后”航天員首次執飛,他們不僅代表著年輕一代的力量,也代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未來——我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不僅要執行空間站任務,未來也將執行載人登月任務;202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劃實施神舟二十號、神舟二十一號、天舟九號3次飛行任務;文昌發射場將承擔載人登月飛船、著陸器等發射任務,登月任務發射工位等設施正在建設施工……

    1958年10月2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正式組建。66年的問天征程,中心進行了200多次航天發射,第一個百次,從建場初期到2018年,用了整整50年的時間;第二個百次,從2018年到2023年,僅用了5年。我們的“問天之路”越走越遠,也越走越快,在逐夢星辰中跑出“加速度”。

    兩三年前,“樹堅強”的旁邊又拱出了一株小樹苗。從此,“樹堅強”有了接班人,它們并排挺立,和張衛紅一起見證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薪火相傳。

    當“暢游星河”不再是醉臥扁舟的一場清夢;當“相期邈云漢”不再只出現于瑰麗想象之中;當“手可摘星辰”不再是夸張修辭……此景,與天地眾人共繪,往來者,但乘東風,見此“青綠”足矣。

    來源:解放軍報客戶端

    作者:劉雅娟

    責任編輯:陳竹青

    轉載請注明來自青島峻峰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本文標題:《只此青綠,乘東風萬里——寫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之際》

    百度分享代碼,如果開啟HTTPS請參考李洋個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