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保險報網
中國銀行保險報網訊【記者 仇兆燕】
9月27日,中國銀行業協會正式發布《2023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已是協會連續第13年發布該報告。
資產業務結構優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報告》顯示,2022年,在助力宏觀經濟增長的背景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持續提升差異化、綜合化金融服務能力。截至2022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達219.1萬億元,同比增長10.4%,較年初增加20.6萬億元。公司貸款高速增長、結構優化。其中,制造業、科創、綠色信貸規模加速擴張,普惠小微貸款持續增量擴面降價,縣域和“三農”貸款穩步增長,房地產市場貸款先降后升,逐步企穩。2022年,普惠小微、涉農貸款、綠色貸款同比分別增長23.8%、14.0%、38.5%,均高于貸款總量增速。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時,銀行業進一步推動減費讓利,推進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持續下降,2022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17%,比上年低34個基點。個人消費和經營性貸款增長呈現分化態勢,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持續下行。票據市場改革持續深化、業務流程優化和產品模式創新加速推進,中小企業主體占比繼續攀升,票據融資成本持續下行、創近5年新低。
2023年,各項經濟政策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提升。上半年,人民幣貸款新增15.73萬億元,同比大幅多增2.02萬億元。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貸款、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多增1.05萬億元、1861億元、9016億元,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同比增長25.7%,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0.39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投放力度加大,92%用于支持購買首套房,進一步支持改善民生。下一階段,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圍繞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信貸投向更加精準聚焦,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投資及其他金融資產業務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商業銀行有望在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公募REITs、綠色金融債券市場等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負債業務穩健發展,成本管控重要性提升
2022年,穩健的宏觀政策繼續發力,銀行負債來源的穩定性及結構多樣性進一步提升,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存款方面,存款規模穩步增長,住戶存款占比提升,對公存款穩中向好。截至2022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264.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存款定期化趨勢增強,在提升銀行業存款來源穩定性的同時,進一步壓減了商業銀行凈息差空間。截至2022年末,住戶活期存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4.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77%;住戶定期及其他存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13.81萬億元,同比增長20.14%,占比提升1.60個百分點至67.96%。同業負債及其他負債業務方面,拆入資金規模較快增長,賣出回購金融資產增速加快,同業存單發行小幅下降,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創歷史新高,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大幅增長。
2023年,國內經濟總體延續恢復態勢,貨幣政策體現前瞻性、有效性、可持續性,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截至2023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67萬億元,同比增長10.48%,存款保持穩定增長。住戶活期、定期及其他存款分別較同期增長7.58%、21.53%,存款定期化趨勢延續。下一步,商業銀行將繼續堅持以客戶為中心,持續加強對高成本存款的量價管控,多措并舉控制負債成本,促進負債業務高質量發展。
中間業務減費讓利成效顯著,各項業務差異化發展
銀行業金融機構牢記服務實體經濟宗旨,積極響應國家減費讓利政策,進一步規范金融業務發展。2022年,商業銀行總體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有所降低,但中間業務結構持續優化,非傳統中間業務收入占比持續提升。以42家上市銀行為例,2022年全年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8210.92億元,較上年末減少243.19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同比下降0.52個百分點。結構方面,銀行卡、支付結算、代理委托等傳統中間業務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在中間業務收入總量中占比下降1.15個百分點。其中,銀行卡類業務收入保持最大占比,支付結算類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較快,代理委托類業務收入占比出現下降。非傳統中間業務結束高速擴張,邁向高質量規范發展新階段,在中間業務收入總量中的占比也繼續提升。分業務品種來看,投顧咨詢類業務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受資本市場波動等影響,銀行業理財、托管規模和收入均較上一年有一定程度的下滑。在資管新規下,如何適應并對抗市場波動是非傳統中間業務穩定發展的關鍵。
《報告》認為,下一階段,隨著《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辦法》頒布實施,商業銀行將更加注重金融業務發展的規范性,從增強審慎經營意識、完善表外業務治理框架、加強數字化手段運用、細化中間業務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動中間業務規范發展。同時,隨著數字人民幣試點的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度應用,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將迎來新的發力點和發展方向。預計未來商業銀行傳統中間業務將在結構和品質上持續優化。
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助力金融穩定與金融安全
2022年,我國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有效應對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取得積極成效。銀行業風險整體可控,主要經營和風險指標均處于合理區間,風險抵御能力整體較強。截至2022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98萬億元,同比增速降至4.77%;不良貸款率逐季下降,2022年末為1.63%,創2018年以來新低。
2023年上半年,我國經濟總體回升向好,但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戰,銀行業資產質量持續承壓。我國不斷調整優化金融風險防控政策,有效防范房地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銀行業各項風險指標處于合理范圍。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3.20萬億元,較年初增加2172億元;不良貸款率1.62%,較2022年末微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06.13%,較2022年末小幅提升0.28個百分點。
《報告》認為,下一階段,銀行業將認真落實各項監管政策要求,持續提高資產分類的精準性,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加強重點領域風險防范,推動表外業務規范發展,穩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及時應對海外風險事件和市場波動可能造成的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提升操作風險管理水平,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有效維護金融系統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
改革轉型重點關注五個方面
展望未來,圍繞轉型改革新路徑,《報告》給出了五點建議。一是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治理效能。二是推動財富管理業務轉型發展。三是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四是加快轉型金融創新。五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同時,聚焦“十四五”重點領域,《報告》認為,2022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安排,加快適應金融監管與息差環境變化,切實服務消費金融、鄉村振興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具體來看,一是監管架構改革助力銀行高質量發展。二是持續提升資本管理水平。《報告》認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于2023年2月發布。根據征求意見稿,新辦法將于2024年1月1日起實施。新辦法充分考慮了國際監管要求與國內實際情況,對銀行體系資本計量做出了系統性重塑,有利于促進銀行持續提升風險計量精細化程度。后續,商業銀行一方面應繼續加大資源投入,強化資本觀念,提升組合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結合新辦法對對公、零售、同業和投資等業務中信用風險加權資產計量準則的優化,適當調整業務結構,以實現更加穩健的經營。
三是大力支持消費金融發展。當前,商業銀行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在信貸服務嵌入生活消費場景、汽車金融生態圈布局、消費金融數字化建設等方面展開先進實踐。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消費貸款規模保持穩健增長,本外幣住戶消費性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18.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4%,增速比上年末高8.3個百分點。下一階段,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把自身發展融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之中,把握消費市場新機遇,抓住不斷涌現的新需求、新業態、新場景,推動消費金融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是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五是積極應對低息差環境。《報告》認為,近年來,面對疫情等非預期因素沖擊帶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商業銀行主動提高政治站位,積極落實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持續加大自身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和市場競爭加劇,國內商業銀行凈息差進入下行通道。在低息差的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既要保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不下降,又要保持合理凈息差和利潤水平,實現內涵式資本補充方式,就需要將凈息差作為資產負債擺布的重要核心指標。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零售業務,主動打造一張兩頭在外、具有無限延展可能的“資產負債表”;另一方面,要全面強化成本控制,以服務實體和價值銀行為主線,堅定不移地以自身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