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拜祖熱潮——先是4月2日,由海外炎黃文化傳承基金會主辦、美國華商總會協辦的“第八屆海外炎黃子孫拜祖大典”在舊金山市府廣場隆重舉行。很快,4月8日,泰國泰華僑團、商會首長及各界嘉賓、人士、代表等三百多名華人華僑聚集一堂,在首都曼谷虔誠恭拜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
緊接著,英國倫敦、澳大利亞悉尼,中國香港、澳門、臺灣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群情激昂遙相呼應,一場場遍及世界各地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為主題的拜祖大典風起云涌氣壯山河……
撰文 | 何思涵
01/
世界各地中華兒女掀起“拜祖”熱潮
三月三,拜軒轅。
這是自先秦以來持續了數千年的習俗。史料記載,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民間都會開展形式各異的恭拜先祖黃帝的拜祖活動。盡管方式多種多樣,但核心內涵只有一個,那就是恭拜先祖黃帝,祈求生活太平,傳承優秀文化。
在這眾多的拜祖活動中,尤以在黃帝故里河南新鄭舉辦的拜祖活動為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影響最深遠。
2019年11月,“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近年來,在“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影響下,海內外中華兒女每年都會在“三月三”期間自發舉辦同拜活動,表達華人對“根脈所系、魂魄所依”的黃帝故里的永恒牽掛,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對世界和平和睦和諧的美好祝愿。
官方數據顯示: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更是受到社會各界和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高度關注,參加大典嘉賓的廣泛性、代表性在持續提升。截至目前,擬參加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特邀重量級嘉賓近500名,分別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外華夏兒女身在異國,不忘祖先。新冠疫情三年后,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隆重拜祖由網絡回到了線下,一些知名僑領和不同族裔的政要、科學家、民間組織、友好人士等將參加拜祖大典,嘉賓規格更高,影響力更大,代表性更強。
美國舊金山市府廣場舉辦的《我是炎黃子孫》青少年中文演講比賽,突出了文化傳承。英國倫敦大典,以拜祖大典為契機,倫敦唐人街同期舉辦了河南與英國商貿文化交流活動,來自河南的文旅文創特色產品和鄉村振興助農產品深受現場游客喜愛。
作為東南亞地區代表,泰國曼谷今年是第一次舉辦拜祖大典,他們唱響了《黃帝頌》,用水燈的方式遙寄祝福。
美國舊金山海外炎黃子孫拜祖大典吸引了廣場上眾多各族裔居民和游客加入到現場觀眾陣容中,他們被莊嚴、隆重而和諧的中國傳統儀式深深感染。舊金山拜祖大典舉辦了八屆,已成為在海外華人心中極具影響力和標志性的文化名片。
泰國華僑華人恭拜始祖黃帝,今年是首屆,儀式隆重簡約,場面莊嚴肅穆。
在現場,泰國河南總商會會長劉超表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文明的初祖,黃帝文化不斷發展,已成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象征,成為凝聚、團結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紐帶。”
02/
華夏兒女為什么要恭拜“黃帝”?
文化符號!
每年三月初三,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都會吸引無數炎黃子孫從世界各地趕往新鄭。
又是一年三月三,神州華胄拜軒轅。
那么,華夏兒女為什么要恭拜“黃帝”?
權威史書和大量文獻給出的答案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黃帝是華夏民族之祖,是中華文明之根,是中原王朝的奠基人。后世尊他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拜祖大典”因何必須設在新鄭?
精神紐帶!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典籍中,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具茨山俗稱“始祖山”。
朝拜黃帝在唐代以后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不斷。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恭拜黃帝的活動開始升格為重要的文化活動,先由新鄭后由鄭州承辦。2006年3月,升格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繼而成為河南省政府的重要文化活動。
2007年2月,“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成為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為480,編號為Ⅹ-32。
2019年11月,新鄭市文化館被列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項目保護單位。至此,拜祖大典已成為新鄭市、鄭州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符號。到目前為止,拜祖大典已成功舉辦了17屆。她不僅為全球華人提供了一個情感表達空間,更在傳承傳統文化、構建文化認同和凝聚民族精神層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過一次次的拜祖活動,不少海外華僑找到了精神上的歸屬感和民族的認同感,都弄清楚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拜祖就是讓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找到自己的根,找到凝聚的魂。
那么,“黃帝”是誰?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為什么要敬拜他?我們為什么自稱為“炎黃子孫”?
提到黃帝,人們很自然會想到《黃帝內經》,認為它只是中國上古傳統的醫藥書。事實上,《黃帝內經》是一部“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的鴻篇巨著。黃帝,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根據鄭州雙槐樹遺址、青臺遺址等考古發現以及《史記》、《漢書》等史料記載,在黃帝以前,人類社會雖然也在延續,對事物也有不少發明,但大多只是在應對自然環境,在拼命的活著。只有在黃帝與炎帝手拉手艱難跋涉的那個時代,才是人類歷史真正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開端。
距今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創造了中國的舟車、絲綢、房屋、城池、歷法、音律、醫學等,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黃河流域完成了原始人到現代人的嬗變,開啟了人類發展史的嶄新時代。
中國的正史《史記》是從黃帝開始的,以后的顓頊、帝嚳、堯、舜、禹都是黃帝的直系后裔。夏、商、周的開國君主以及一直到秦始皇嬴政也都是可以考證的黃帝直系后裔。
黃帝子孫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姓氏,這些姓氏包含的人口構成了華夏民族的主體,中國人數千年來一直自稱是“黃帝子孫”,后來改稱“炎黃子孫”。
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
黃帝和炎帝的故事源遠流長。
遠古時期,中華民族散居各地,形成了許多部族,有兩個部族最有名:一個是偏西的姜姓部族,炎帝神農氏是他們的首領。一個就是偏居東方的姬姓部族,黃帝是首領。
據說黃帝和炎帝同是少典的子孫,同出于一族,后來分散遷徙,一個住在姬水附近,一個住在姜水附近。
日久年遠,兩部風俗習慣的差異,越來越大,變成兩個族類。古史上對于黃帝的稱謂有很多,有叫皇帝,有叫黃精之君,也有叫中央之帝。他的姓氏,因為居“軒轅之丘”,又稱軒轅氏。因為他是有熊國君,還稱有熊氏。
他是有熊國君,有熊是后來的河南新鄭縣,縣西北有軒轅丘,又有黃水。《水經注》說:“黃水出太山南黃泉,東南流經華城西。至鄭城東北與黃溝合,注于洧水。”黃帝的名稱或者和黃水、黃溝有關。太山又叫自然山,在新鄭縣西。
一代大家錢穆先生說黃帝的出生和成長是“霹靂一聲雷,驚醒了中國文明”。說黃帝打小就與眾不同,生下來沒滿七十天就會說話,十歲就對當時局勢和自身責任有清晰認知,“是個聰明非凡的人物”。
當時偏西的姜姓部族也就是炎帝部族,比其余部族強盛有力,但到了后世參盧時代,勢力漸漸衰弱,被蚩尤部落覬覦日久并不斷侵擾。蚩尤是一個強悍好斗的部族,兵器犀利。炎帝起初采取和好政策,但蚩尤只想吞并。“涿鹿之阿”一戰,蚩尤把炎帝打得落花流水,“九隅無遺”,炎帝的地盤都被蚩尤侵占。
倘若蚩尤得志,中國歷史也許就會改寫。覆亡逃遁的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于是起來收拾殘局,他先是收留了炎帝的余眾,然后北渡大河,在“阪泉之野”經過三次大戰,才獲得勝利。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是遠古時期第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大戰。
蚩尤雖剽悍強勇卻恃強力欺凌弱小,終究不能服眾。《周書》記載蚩尤“武不止者亡。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并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徙居于獨鹿,諸侯叛之,阪泉以亡。”用現在的說法,蚩尤分明就是千古以來恃強凌弱的“渣男鼻祖”。
黃帝則不,他文武全才德智卓越。蚩尤滅亡以后,諸侯推尊黃帝為天子并成為天地共主。
黃帝是共主,他“命風后方割萬里,畫野分疆,得小大之國萬區”。威勢盛極一時的黃帝,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大家的生活安定下來了。“燒山林,破增藪,焚沛澤,逐禽獸”,黃帝收編、統一了一個個部落并帶領龐大的部族刀耕火種安居樂業。
據說黃帝上知天文,能推測日月星辰的運行,預知四時季節轉換。中知人事,別男女,異雌雄。制作用具,建造房屋。畜牧鳥獸,化野為馴。下知地利,播百谷,植草木,用土、石、金、玉。
黃帝的賢臣也很多,他尤其重視農業、技術人才。他成就的功業“民得其利百年”使他死后百年余威猶在。
很多傳說和史書記載了黃帝的種種豐功偉績,始祖黃帝為后人留下的寶貴遺產數不勝數,他造就的中華民族“精神”世世代代在傳揚,他的影響之大入人之深使他無可爭議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中華文明的奠基者。
黃帝死后,這個部族綿延推廣。黃帝有25個兒子,有姓的14人,分為12姓,就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儇、依。
這個子孫繁衍、族姓眾多的部族,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骨干。
03/
“黃帝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精神”
巍巍具茨山,悠悠溱洧情。
再有幾天,也就是4月22日上午9點35分,癸卯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就要隆重舉行,網上拜祖與境外拜祖同期舉辦,主題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
拜祖大典受到社會各界和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高度關注,屆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鳳凰衛視、河南衛視等主流媒體和全國頭部移動互聯網媒體平臺將全球直播。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政協河南省委員會、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政協鄭州市委員會承辦,新鄭市人民政府協辦。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祖,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文化象征,是中國人永遠敬仰、愛戴的人文始祖。
黃帝故里是“全球華人拜祖圣地,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今年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將采用線下網上同時舉行,僅拜祖現場就有2500人,臺灣有關方面代表人士及民間社團也將參加現場活動。
相較以往,今年的恭拜儀式和內容有了更多的創新創意元素。在現代科技手段的助推下,拜祖大典無論是在內容更新完善上,還是在傳播手段的應用上都將有所改觀、有所創新。
首先,拜祖內容更加突出黃河元素,旨在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活”起來。新鄭出土已逾百年的“蓮鶴方壺”將現身祭祖壇,并首次全景呈現。
其次,拜祖大典向海內外全程直播,屆時,元宇宙、XR(混合現實)等虛擬技術將亮相網上拜祖全過程。早期中華文明的壯觀情景將在觀眾眼前栩栩如生。
拜祖現場,嘉賓們會移步換景,穿越歷史、穿越時空,尋根問祖、朝拜黃帝。
從刀耕火種“快進”到現代文明,煌煌5000多年歷史脈絡綿延至今,傳承不息的不僅僅是中華文明宏闊的體系,更深情表達的是華夏子孫拜祖的敬畏之心,更彰顯鑄牢的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黃帝精神”。
那么,什么是黃帝精神?
創造,奉獻,團結。“黃帝精神”是中華民族總體精神,一脈縱貫古今,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本源。
有專家學者將其總結為四大特征:容、實、創、持。
容——在肇造中華文明的漫長歲月里,黃帝表現出來的這種人文精神非同一般。敗炎帝、殺蚩尤,他修德振兵名揚新石器時代,無數征戰最終一統中原,他改變了中原各氏族部落漫無統紀的紛亂狀態,真正實現了讓人民安居樂業讓“國家”繁榮昌盛。
黃帝恩威并濟,征戰時他能“統一戰線”團結各方勢力,得勝后他又能兼收并蓄,安撫優待歸附其下的各氏族部落人民。最彰顯他先驅氣概的是,他毅然決然堅定不移地把自己部族固有的“熊”圖騰改為“龍”圖騰。他不但團結各部落并肩互補,更虛心向各部落學習交流生產、生活之道并日益融合。
“黃帝”的非凡氣度,以千“容”萬包之閎而顯消銅化鐵之概。
實——義蘊現實、篤實、踏實。黃帝一統中原后,全力帶領后妃、賢臣和能工巧匠,解決部眾的衣食住行。植五谷、建房舍、制大船,所思所念所作所為,都是治世為民的生活大計。
創——面對中原氏族部落紛亂不堪漫無統紀的局面,黃帝畫野分州經土設井立步制畝,開創了建國先河。他還注重科學技術發明、文化藝術研創,造字的倉頡就是他的賢臣。黃帝造律例、興算數,還定歷法,還與歧伯研作《內經》……
從天到地、從武到文、從無到有、從虛到實、從微到巨,黃帝事事處處敢為天下先,這便是中華始祖的天地英雄氣。
持——黃帝精神的“持”,是持正、持重、持久。黃帝首開民不懷私、官不習偽、市不虛價、城郭不閉。據考證,“自裴李崗文化至‘中華開國’,黃帝的創業史長達兩千年”。歲月漫長,世系多變,其“開國”之志、之為,卻賡續不輟、“持久”不渝。黃帝完整的“精神體系”一脈傳承五千年,已被中華民族奉為至尊精神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