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網站公布對“關于利用信息網絡解決中小學教育不平衡問題的建議”的答復。答復中稱,教育部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深入貫徹落實“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的戰略部署,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
一、凝聚多方合力,夯實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2018年12月,教育部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啟動實施學校聯網攻堅行動,推動學校網絡接入和提速降費。截至2020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網絡接入率達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出口帶寬100M以上的學校比例達99.92%,98.3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教室,學校網絡教學環境不斷改善。二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財政部組織實施7批電信普遍服務,推動農村及偏遠地區實現網絡通達,優先覆蓋農村學校、衛生室、村委會等公共服務機構。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著力通過互聯網手段助力提升農村教育和醫療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中央財政通過提高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水平、支持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強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支持地方加快補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短板,逐步提升農村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與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四是加強對“三區三州”等民族地區的精準幫扶,開展教育信息化領導力“送培到家”和捐贈活動。組織三大電信運營商和有關企業對接貧困地區需求,向新疆、西藏、云南楚雄、甘肅甘南等地捐贈教育信息化設備、資源及服務等,總價值超4億元。
二、加強資源平臺建設,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
一是加快推進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已接入各級平臺221個,其中32個省級平臺全部接入。通過體系樞紐環境,將優質資源便捷推送到網絡學習空間,為師生提供免費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助力農村地區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二是2020年2月,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和中國教育電視臺空中課堂。截至2021年5月,云平臺瀏覽次數26.27億,訪問人次20.09億,用戶覆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所有省(區、市)及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空中課堂收視率大幅躍升,有力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每一位學生“停課不停學”。三是持續開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年均參與教師數423萬人,年均參與學校數近20萬所,總計曬課2012萬多堂,逐步形成了“人人用資源、課課有案例”的良好氛圍。四是實施了“農村中小學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通過網絡和衛星免費將資源推送到全國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三、加大教育培訓,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
一是2019年,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2020年初,印發《關于在疫情防控期間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師工作若干事項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教師在線教學前置培訓,做好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和師訓資源開放共享工作。二是組織遴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7家單位與“三區三州”對口支援地區中小學校精準合作,打造適合當地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示范校與骨干教師校長隊伍,定向幫扶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三是組織開發25項“教師在線教學攻略”,通過“教師培訓者聯盟”公眾號發布供教師選學。四是組織開展教育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項目,主要覆蓋廣西、四川等7個省區的50個縣,為3.5萬余名教師開展了相關培訓,進一步提升當地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撐人員、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五是開展師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研究,啟動師生信息素養測評,掌握我國不同階段的師生信息素養發展情況,促進各地各校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將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積極推進教育專網建設和5G應用落地,推動“雙千兆”網絡建設覆蓋,支持完善學校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完善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教育資源應用共享。大力推進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全面提升師生信息素養。繼續通過中央財政支持和引導教育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進一步提升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